摘要 編輯加工和校對活動的目的各有其側重,由此帶來思維方式及其操作的差異。編輯在處理稿件時,要充分認清這種差異并在實踐中有意識地及時轉換思維方式和操作方式,會有益于提高稿件的編輯加工和校對質(zhì)量。
關鍵詞 編輯加工 校對 思維差異 思維轉換
劉嶺,廣東海洋大學學報編輯部。
編輯加工與校對有些類似,都要對稿件進行修改,這導致一些編輯在實踐中,亦往往在思維方式及其相應的操作上不加區(qū)別,在編輯加工中有時過于字斟句酌、拘泥于細節(jié),缺乏對稿件作“鳥瞰”式的總體把握,使稿件謀篇布局、宏觀結構及觀點論述中的問題隱匿其間,難以得到更為妥善的解決;校對時又容易帶著編輯加工時的思維慣性和閱讀印象進入,雖然讀起來一目十行、暢行無礙,但量和單位的使用、標點、字詞、格式等細節(jié)的錯誤和不合規(guī)范,往往被忽略甚至視而不見,最終降低了稿件編校的把關質(zhì)量。事實上,編輯加工和校對作為出版活動的兩個不同環(huán)節(jié),對稿件的質(zhì)量把關各有其側重:編輯加工多著眼于宏觀整體,如篇章結構、思想觀點的論述等;校對改錯更注重細節(jié),如字詞、標點、版面格式等正確與否、規(guī)范與否。另外,編輯加工與校對改錯都會關注語言表達,但編輯加工更著力于語言表達的精益求精,而校對更多關注的是正確與否??傊邚牟煌膶用婧徒嵌裙餐嵘途S護稿件的質(zhì)量,彼此間互為補充、互不可替代。既然二者的目的和職責迥異,貫穿其中的思維活動和由此衍生的操作特點必然也顯著不同,研究并充分認識編輯加工和校對各自的思維方式及其操作特點,并用以指導實踐,充分發(fā)揮各自的把關作用,對提高編校質(zhì)量大有裨益。
一、編輯加工中的主要思維活動
在編輯加工環(huán)節(jié)中,編輯更側重對稿件結構和內(nèi)容進行深入分析、判斷和修改。鑒于編輯加工的這種目的和職責,貫穿其中的思維活動必然具有相應的特點。而對實現(xiàn)編輯加工目的和職責起主導作用的幾種思維活動進行研究,必然對提高編輯加工活動的質(zhì)量具有實用價值和理論意義。
1. 整體思維是宏觀把握稿件的基本方法
整體思維觀察考慮事物的立足點是全局與整體,它傾向于對認知客體作整體分析、綜合概括的把握,是一種從全局總體著眼處理問題的思維方式,是一種較高層次的思維活動。
編輯加工階段,編輯更多從文章的總體入手來觀察、分析謀篇布局是否合理,思想觀點論述是否有力,以及整體表達結構是否得當。編輯要從整體上掌握稿件的內(nèi)容,理清作者的思路,對文章的論點、論據(jù)、層次等有輪廓分明的了解后,才能對稿件需調(diào)整、修改的地方作出判斷,再動筆修改。因此,編輯加工前對稿件通讀1~2遍是必不可少的,通讀即是運用整體思維的過程,整體思維在編輯加工中發(fā)揮著從宏觀上判斷稿件的奠基作用。
編輯在審閱稿件時只有運用“整體思維”,樹立整體觀念,才能從整體上把握、系統(tǒng)地處理文章,不斷優(yōu)化其內(nèi)容與結構,使之成為精品。[1]
2. 邏輯思維是編輯加工不同學科稿件的思維基石
邏輯思維是人們普遍運用的一種思維方式,是人腦的一種理性活動,思維主體把感性認識階段獲得的對事物認識的信息材料抽象成概念,運用概念進行判斷,用判斷按一定的邏輯關系進行推理,從而產(chǎn)生新的思想認識,人腦的這種活動過程就是邏輯思維。[2]
作者認識的局限、思維的定勢以及筆誤等致使文稿錯誤難免,而一個編輯又不可能精通所有專業(yè)和領域,邏輯思維由于其普適性,成為編輯加工這一階段運用最多、最有力的一種方法。編輯要充分運用邏輯思維的基本規(guī)律和方法,調(diào)動所有的知識儲備,考察稿件的整體、層次及各層次之間的邏輯關系,且稿件的內(nèi)容不能前后矛盾,也不能缺少論證的條件,稿件的主題逐層展開要有充足的理由。
這樣,邏輯思維就成為了身為雜家的編輯與身為專家的作者有可能進行對話的基石,這一點說明編輯盡管不可能成為各領域的專家,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可外行變內(nèi)行,只要善于運用邏輯方法。
3. 選擇性思維是完善稿件的重要保證
選擇性思維是在整體把握和邏輯分析基礎上對事物作出進一步比較、篩選、調(diào)整的思維模式。
編輯在加工稿件時,需對稿件進行比較、篩選、修改,使稿件日臻完美,這個過程中選擇性思維貫穿始終,是稿件達到至善至美境界的重要保證。一是調(diào)整“部分”以優(yōu)化“整體”。如有的文章內(nèi)容不錯,但結構不甚合理,需要重新布局;有的材料無法論證觀點,需重新梳理材料,使之言之成理,持之有故;二是刪除“部分”以服從“整體”。有的理論闡述被重復啰唆的論據(jù)淹沒,需豐富理論,精簡事例,即為了更好地發(fā)揮整體功能,應調(diào)整或刪除“部分”,以服從“整體”的需要。
編輯加工就是在“選擇”的同時,努力達到去瑕疵,求簡明的目的,這也是編輯從宏觀上把握文章中心,對文章的內(nèi)容進行合理的取舍和安排的過程。
二、校對中的主要思維活動
在對稿件的校對中,編輯高度關注的是稿件在語言形式及其他表達形式上有無細節(jié)上的錯漏,并盡可能糾錯補漏。校對的特定目的和職責,也會使其思維活動呈現(xiàn)另外一些特點,并更多地通過另外一些思維活動方式來主導其活動過程。對這幾種思維活動方式加以研究,并在實踐中注意運用,對進一步提高校對活動的質(zhì)量具有積極的意義。
1. 避免妄改稿件的遵循思維
遵循思維是被動的,主要是依照和遵從,少有自主和發(fā)揮。校對的目的,在于通過校對的特定形式或手段,把稿件完整、準確、美觀地傳播給讀者。
這要求校對工作中首先必須采取最基本的遵循思維方式,緊緊地跟隨原稿走,忠實原稿、遵循原稿、照本改字、不訛不漏,要求校對人員必須按照原稿的內(nèi)容、思路(總體的和具體發(fā)展的)和風格去分析、發(fā)現(xiàn),進而提出妥當?shù)男薷慕ㄗh。若按照自己的想法妄改,是違背校對目的及其職責要求的,因而是不容許的。
當然,強調(diào)“遵循”并不否定“校是非”?!白裱笔腔A,在此基礎上做好“校是非”,會使稿件質(zhì)量更趨完美。
2. 獵獲微小錯漏的微觀思維
微觀思維不同于整體思維的“縱覽總觀”,它致力于對事物微小細節(jié)、蛛絲馬跡的洞察和發(fā)現(xiàn),是思維活動的范圍始終聚焦于細小局部的思維方式。
校對的目的,決定了篇章論述及結構以及較大意義單位的表述是校對不再關注的對象,校對的職責更側重在稿件的微觀層面,猶如大海撈針,發(fā)現(xiàn)局部細節(jié)的錯漏,如字詞、標點、頁碼、編號、注釋、表題等多個“零件”,這些“零件”大都是細枝末節(jié)的微觀要素,校對尋錯重點就是獵獲這些微觀要素中潛隱的錯漏。
校對工作中,只有樹立“校錯如校讎”的理念,運用微觀思維,細辨詳察,不放過任何一個細微角落,才能真正達成“零差錯”的工作目標。
3. 突破編輯思維定勢的逆向思維
逆向思維是從相反的方向去思考同一個對象、同一個問題的思維方式。
校對致力于在微觀層面細辨明察,主要目的就是查找錯漏,并予以糾正。糾錯是校對工作的基本職責,校對過程就是一個不間斷地對稿件中的錯誤進行厘擇和糾正的過程,以質(zhì)疑為特征的逆向思維活動因此貫穿于校對行為的始終。
編輯在校對中,要善于掙脫思維定勢的消極束縛,從對立的立場出發(fā),反向調(diào)換思維方位去思考,思路就會另辟蹊徑,容易發(fā)現(xiàn)編輯加工思維狀態(tài)中不容易發(fā)現(xiàn)的“思維盲點”,這就是非重復疊加的思維形式給稿件校對活動開辟的新空間,這也是校對活動在稿件質(zhì)量把關中始終不能混同于編輯加工而發(fā)揮自己獨特作用的重要原因,它可以有效解決編輯加工后稿件中仍然存在的差錯。
因此,編輯需要逆向思維補其不足,通過逆向思維來沖破思維定勢的誤區(qū),使質(zhì)疑——排疑貫穿于校對活動全過程,從而將隱藏在思維定勢中不易覺察的錯漏一一獵獲。
三、編校思維體現(xiàn)在操作上的各自特點
1. 編輯加工思維體現(xiàn)在操作上的特點
(1)通讀。編輯加工的目的和思維活動特點,決定了在編輯加工過程中,通讀全篇稿件是稿件加工前必不可少的操作環(huán)節(jié),只有通過“縱覽總觀”式的通讀,才能從整體上感知稿件在篇章結構、邏輯論述上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并為進一步的選擇、調(diào)整、加工奠定基礎。因此,通讀是編輯加工中不可缺少的操作環(huán)節(jié)。
(2)重在“文意”。編輯加工的目的和思維活動特點,亦決定了編輯在閱讀方式上更側重對稿件意義的把握,不管是編輯加工前宏觀大略的通讀總覽,還是進一步加工時的分析研判,增刪調(diào)整,盡管細致認真,但閱讀中無不以意義為單位進行,編輯的閱讀重心在于“文意”,以求整體感知書稿內(nèi)容,無須一字、一符地細讀詳察。通常把句子作為閱讀單位,快速掃視甚至跳躍式閱讀,稱為“線性閱讀”。[3]對稿件中不影響意義判斷的細枝末節(jié)或形式上的東西往往一躍而過,這樣能反應敏捷,快速地把握意思,并更好地從整體上把握布局、思路、論述等。
2. 校對思維體現(xiàn)在操作上的特點
(1)重在“形式”。校對的目的和思維活動特點,決定了校對更多重在細辨稿件形式,非常強調(diào)閱讀之“細”,要求“一字不略過”“細辨乎一字之微”,以求獵獲字里行間的錯漏,須把字、詞、詞組、公式、數(shù)碼組、標點符號等作為閱讀單位,逐字逐符地閱讀,稱為“點性閱讀”。[4]因此,校對在操作時須改變整體感知的通常閱讀習慣,采取切分式的方式,將句子切分成更微小的閱讀單位,如詞、詞組、公式、符號等。其中形似致訛、音同致訛、義近致訛是漢字出錯的三條主要規(guī)律,在“點性閱讀”時尤需注意,以明察相似對象的細微差別。
(2)增加對校對點的注視時間。在校對中應適當控制眼動速度,因眼動速度太快,對字符形體感知的清晰度會下降,太慢則又導致校對速度過慢,眼動速度可根據(jù)個人的視力敏銳、技術嫻熟、積累深厚情況和稿件內(nèi)容作適當調(diào)節(jié),總體上應適當慢于編輯加工時的閱讀速度。同時可增加回視運動,即注視點跳回已經(jīng)讀過的部分,以加深對字詞的印象,有助于發(fā)現(xiàn)并解決不一致或重復啰唆之類的問題。
(3)控制內(nèi)部思維速度。編輯加工稿件時,由于反復研讀、深入思考,已對稿件形成了特定的思維框架,當再度面對同一篇稿件校對時,很容易不假思索地又沿著同一思維路徑思考和處理,這種狀態(tài)類似于“自動應答”,[5]會導致內(nèi)部思維的速度加快,這就是通常所說“反應敏捷”。內(nèi)部思維速度越快,對注視點之后的若干文字憑思維慣性和閱讀經(jīng)驗感知得越多,由于這些感知的文字仍在注視焦點之后,所以此時只能感知字符形體的大致輪廓,錯漏也因此容易被忽略。所以,在校對中有意識控制內(nèi)部思維速度,是提高校對質(zhì)量的有效辦法。
四、編輯加工和校對的思維和操作轉換
1. 充分認識編輯加工和校對的思維及其衍生的操作差異,在編輯加工時,注意遵循編輯加工時的思維方式和操作特點,從而有效提高編輯加工對稿件的提升和把關作用;在校對時,又要充分注意并運用校對的思維方式和操作特點,從另一個層面和角度有效保障稿件的質(zhì)量。
2. 把握工作節(jié)奏,避免長時間的、單調(diào)機械的刺激帶來的疲勞。從心理學角度看,長期重復的單調(diào)刺激會導致大腦疲勞。編輯加工過的稿件,可適當放一放,通過冷卻的方式降低對材料的熟悉程度和減弱思維定勢,同時使大腦皮層不致過度疲勞。待大腦恢復狀態(tài),材料的新鮮度有所回升時再行校對,更有利于在校對時捕捉到錯漏,從而提高校對的質(zhì)量。
總之,編輯在處理稿件時,只有充分認清編輯加工和校對活動的目的、思維方式及其由此衍生的操作方式各有其特點,并在實踐中有意識地區(qū)別注意和及時轉換,稿件的編校質(zhì)量一定能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參考文獻:
[1] 祝穎. 學報編輯基本思維方式探略[J]. 重慶教育學院學報,2000,13(3):88.
[2] 張蓁. 創(chuàng)造心理探秘[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107.
[3] [4] 周奇. 編輯閱讀與校對閱讀比較研究[J]. 出版科學,2008,3(16):21.
[5] 梁良良,黃牧怡. 走進思維的新區(qū)[M]. 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