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浪”正成為團隊主流,既難以控制,又難以取悅。
我有一個朋友,管理一家文化出版公司,該公司由幾十位80后和85后知識型員工組成,而僅有的70后就是公司高管。朋友作為公司負責人,業(yè)務能力非常強,溝通風格也很強勢,為了凝聚團隊,她安排HR部門經常組織各種團隊建設活動。
但“軟硬兼施”的目標并沒有達到:彪悍的工作風格,讓公司效率很高,但員工對上級十分依賴和畏懼,甚至有員工說進總經理辦公室得在門口繞幾圈才能鼓足勇氣。隨著公司的發(fā)展,管理者愈感疲憊。團隊建設活動并沒起多大作用,公司缺少人際關系的粘性,而員工對于公司組織的活動也是消極應對,請假溜號者甚多。
非正式組織“耍花樣”
忍無可忍,無需再忍。這位管理者在如何激發(fā)知識型團隊的士氣方面進行了大量探索。她非常認同基于聚焦行為、密集反饋、即時激勵、及時調整的管理理念,但傳統的組織架構都是基于控制的目的而設計的,難以調整身段適應靈活多變的新要求,怎么辦?
公司開展了有趣的實踐:全體員工在原有架構以外,組成一個非正式組織,稱之為“XX幫”,宗旨是為大家創(chuàng)造更加溫暖、健康、活潑的公司氛圍。該幫由“長老會”負責日常運行,常任長老會成員為三名全員投票選出來的員工。每個季度由一位民選的輪值監(jiān)督員監(jiān)督長老會的日常工作。任期屆滿時,長老會要接受全體員工的服務滿意度評價。
長老會究竟要做什么?核心任務就是推行一個叫做“親,抱一下”的活動?;疽?guī)則是當員工主動幫助同事,或是主動承擔某項公共事務,被幫助的人可以在微信群發(fā)布該員工的“愛親行為”,表達感謝。根據實際情況(例如:被感動的程度、事務繁重程度以及效果等),可以送出“抱抱”和“親親”的微信表情。長老會負責核實和記錄每個員工獲得“抱抱”和“親親”的數量,及時公示,集齊10個抱抱或者5個親親,就可以換取一天帶薪休假。而獲得“抱抱”和“親親”最多的人,則可以獲得小驚喜。
活動一經推出,員工的參與熱情超出了設計者的想象:員工間自發(fā)的橫向連接,短期內就得到了極大的鼓勵和強化,員工間產生越來越頻繁的知識傳遞,不像以往那樣過度依賴上級管理者,各種正能量行為都會被及時發(fā)現和公示,并且獲得小規(guī)模、多頻次的激勵。
“非正式力量”來了
幾個月之后,管理者明顯感到,新員工的保留率得到了明顯改善,且目前長老會已承擔了除招聘和晉升、薪酬之外的其他HR功能,并且獲得員工的高度評價。
這一嘗試值得借鑒的主要在于:第一,一定要讓反饋和激勵的權利行使方式變簡單;第二,通過非正式組織享有正式權利這種方式,實現組織的去中心化;第三,“親,抱一下”的文化調性是非常80后的,不裝腔作勢;第四,請注意,這個團隊士氣改善項目的所有場景都是在真實的工作環(huán)境中發(fā)生的,而且鼓勵的也是工作行為。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已經證明,所有脫離真實工作場景的團隊建設活動,對于改善士氣和效率都是無效的;第五,也許是最重要的一件事??偨浝碓鴨栭L老們一個問題——我是否是“幫內成員”?長老們愣了一下,說:“你不算吧?這是員工組織,你是公司領導??!”而總經理回答:“如果,我不是一名普通的幫內成員,那么,這個嘗試就是失敗的?!?/p>
為什么?
——如果管理者不愿意主動進行權利讓渡,不能真正成為普通的一員,那又如何“去中心化”呢?
責任編輯:曉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