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敬平
1912年2月12日,這天早上,北京,紫禁城,懵懵懂懂的溥儀跟隨隆裕太后來到養(yǎng)心殿,舉行最后一次早朝典禮。這一次的典禮與往常不同,面對領著小皇帝坐在金鑾寶座上的隆裕太后,大臣們不再像過去那樣磕頭,而是三鞠躬。
與典禮形式之變相對應的,是權力實質(zhì)之變。在這個最后的早朝典禮上,這對孤兒寡婦要頒布退位詔書,曉諭天下,皇帝要把統(tǒng)治權交付給全體公民。
隆裕太后是慈禧太后的侄女,光緒皇帝的老婆,溥儀的伯母。在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雙雙死去、溥儀繼承皇位之后,這個40歲的寡婦根據(jù)姑媽的遺囑,抱起三歲的皇帝,走上金鑾殿,對重大事件發(fā)布命令。
悲痛中,隆裕太后遲遲不肯在早已起草好的退位詔書上蓋玉璽。這份合同是晚清最后一個狀元和他的幕僚們起草的,全文三百來字,表達了四層含義:
第一層含義是退位的背景:革命黨發(fā)動武昌起義,很多省響應革命,紛紛獨立,皇室與革命黨舉行南北和議,前后兩個多月,遲遲沒有結果,搞得華夏沸騰,生靈涂炭,民不聊生,可見,“國體一日不決,民生一日不安”。
第二層含義是人民的意愿:共和是大多數(shù)人民的選擇,是人心所向。
第三層含義是太后的態(tài)度:既然人民選擇共和,我就不能只顧我愛新覺羅這個家族的尊榮,而置人民意愿于不顧。所以,外觀大勢,內(nèi)審輿情,皇帝要將統(tǒng)治權歸諸全國,定為共和立憲國體。
第四層含義是太后的命令:在這個辭舊迎新的歷史時刻,請袁世凱全權負責組建臨時政府,商討中華民國統(tǒng)一大計。我和皇上呢,提前退休,做個局外人,優(yōu)哉游哉地過幾天舒服日子,一輩子享受民國的優(yōu)待,以樂見其成的姿態(tài),期待著國家長治久安,人民安居樂業(yè)。
你看這詔書,審時度勢,深明大義,坦坦蕩蕩,一副識時務者為俊杰的架勢,怎奈,隆裕太后和大臣們幾度落淚、幾度哀號,道出了詔書的虛偽、退位的無奈。說到底,如果沒有革命黨鬧事、袁世凱逼宮,隆裕太后怎么舍得結束清朝268年的統(tǒng)治。
26天之前,還是在養(yǎng)心殿,溥儀看到隆裕太后坐在養(yǎng)心殿東暖閣的炕上,用手絹一個勁地抹眼淚,一個又粗又胖的老頭子跪在她的面前,滿臉淚痕。長大以后,溥儀明白,他們雙雙哭泣的原因,是這個叫袁世凱的老頭子向隆裕太后直接提出了退位問題。他對她說:“自古無不亡之國。亡國之君,身受殺戮,古今中外,斑斑可考。”見隆裕太后受到驚嚇,他借機勸她接受優(yōu)待條件,認為這是古往今來絕無僅有的創(chuàng)舉。
革命黨武昌起義之后,隆裕太后期待袁世凱挽狂瀾于既倒。豈料,審時度勢的袁世凱養(yǎng)敵自重,占領漢陽之后,按兵不動,沒有乘勝追擊進攻武昌,而是暗示革命黨談判:我?guī)湍銈冓s走皇帝,你們同意我做大總統(tǒng)。同樣審時度勢的革命軍同意了袁世凱的條件,并使用成立南京臨時政府的“激將法”,迫使袁世凱和清廷早作了斷。
如此背景下,袁世凱不能再拖了,他開始逼迫清帝退位??赡苁橇夹睦⒕?,可能是擔心皇室拼命,也可能是因為別的什么,袁世凱建議南京臨時政府按他所說的,提出“優(yōu)待條件”,讓清帝“光榮退休”。后來,他指使親信在御前會議上提出清帝退位和優(yōu)待條件,有個激進的皇室成員表示反對,他便唆使革命黨把他暗殺了。再往后,他唆使群臣密奏隆裕太后,以法蘭西革命絞殺國王的前車之鑒,嚇唬沒讀過法蘭西革命史的她。于是,隆裕太后只能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地跟他討論優(yōu)待條件了。
現(xiàn)在,隆裕太后正式答應了,并在最后一次早朝典禮上頒布退位詔書。而袁世凱——這個曾經(jīng)誓言決不辜負孤兒寡婦的人,卻沒有出現(xiàn)在這個歷史場景中。隆裕太后不顧勸慰,不停地哭。眼見勸慰沒有什么效果,那個事實上忠于袁世凱的外交大臣,好像猛然想起什么似的,對她說,革命黨發(fā)來了緊急電文,如果正午之前清帝不能如約退位,他們就收回優(yōu)待條件。
恐嚇果然比勸慰有效。隆裕停止了哭泣,愣了片刻,抬手交出詔書,讓人蓋上玉璽,昭告天下。
這個終結中國兩千多年封建帝制的歷史時刻,就這樣結束了。
回頭看,這個歷史時刻充滿了悲傷、潦草、無奈、不堪,沒有大歷史的宏大敘事,沒有詔書字面上的謙恭、高調(diào)、明理、歡愉,留給后人的除了幾張紙,還有紛繁的評說。
持革命派觀念的人說,對比法國大革命中被絞死的路易十六、英國資產(chǎn)階級革命中被絞死的查理一世,清帝以退位換取優(yōu)待條件的那幾張紙,表明辛亥革命這個資產(chǎn)階級性質(zhì)的革命,具有妥協(xié)性、不徹底性。
持憲政派觀念的人說,清帝退位,對皇室而言,是恥辱的,也是光榮的。那幾張昭示天下的紙,是光榮革命的象征性文本,是一份對清廷、對革命黨都有約束力的建國契約,使得起初模仿法國大革命的辛亥革命,最終以談判的方式,走了英國革命的道路。
我贊成憲政派的觀念,我感動于退位詔書的問世。農(nóng)歷臘月二十五的那個早晨,昭告天下的退位詔書,作為一份具有憲法意義的法律文件,告訴全體公民,此后,這個掛了幾千年龍旗的國家,要掛共和旗;這個走了幾千年專制路的帝國,要走憲政路。
(郭晴摘自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皇上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