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雅
一天下午珈銘在讀《梵高傳》,邊讀邊嘆氣:“唉,你說怎么會有這樣悲慘的人啊!梵高人生真悲催啊,生前只賣出一幅畫,死后自己的畫成千上萬倍地漲……”
畫家梵高悲催的一生
梵高(Vincent van Gogh,1853-1890),荷蘭畫家。當時,由于人們還接受不了梵高的畫風——新印象派,所以在當時,人們覺得梵高是不懂畫、不會畫。梵高因此而窮困潦倒,一直依靠弟弟的救濟生活,一生只賣出了一幅畫,還是弟弟買的。38歲時,他因得精神疾病自殺而死。命運弄人,在他死后50年里,梵高的作品開始享譽全球,獲得眾口贊譽。在世界繪畫作品排行榜前十名的作品中,他占有四幅:《加歇醫(yī)生》、《沒胡子的自畫像》、《鳶尾花》和《向日葵》,數(shù)量位居第一。4件作品中《向日葵》賣價最低,達4000萬美元,但梵高因此畫而享譽盛名。
為什么這個生前窮苦的畫家在死后不到50年,他的畫就能賣到天價?人們的審美觀改變得那么迅速嗎?除了商家炒作,還有其他原因嗎?
美在于發(fā)現(xiàn),人們對任何東西的認識都要有個過程,對于畫家的作品也是一樣。畫作的價格代表了人們對畫家的認可,可是梵高在世時沒有人發(fā)現(xiàn)他的好,在他死后卻奇跡般地得到極高的推崇和認可。于是,史上最悲催的畫家梵高就這樣誕生啦!梵高應該說是生不逢時吧,再晚生50年就可以吃香的、喝辣的了。
不過,話說回來,畫家這個職業(yè)雖然不全如此,但是畫作在作者死后會升值的這種現(xiàn)象,無論是油畫還是國畫,無論是在國內(nèi)還是在國外,都非常普遍。像梵高這樣的畫家確實是大有人在!因此,畫家這個職業(yè)也可以說是世間最悲催的職業(yè)啦!
歷史上也有很多大書畫家,生前就已享有盛譽,比如吳昌碩、張大干……他們的書畫作品價格在其死后也有大幅揚升的情形發(fā)生。這是為什么呢?
錢博士來也
首先,如果畫家還在世,那么他就有可能隨時畫畫,創(chuàng)作出很多水平差不多的作品。水平一樣的畫多了,那就沒什么稀罕了,自然就不會有大幅度的升值。
其次,如果畫家還在世,沒準人家還搞創(chuàng)新、不停地進步呢,那現(xiàn)在已經(jīng)被收藏的畫又怎么可能升值呢?
如果畫家去世了,這些問題就沒了。他不可能再有作畫的機會,他的那些水平高的、有收藏價值的畫就不會出現(xiàn)新的競爭。他生前的作品數(shù)量是有限的,而且時間一長,一些畫可能會因為各種原因而消失。所以,剩下的作品的價格就會上漲。
總之,畫家死后,他的作品作為一種商品,其供給就已確定,需求的增加必然會導致價格的上漲。因此,只要畫家的作品被評論家、媒體炒熱,那么升值就是必然的結(jié)果。梵高的作品極具收藏價值,每個人都想擁有,可他的作品只有那么多,于是就顯得非常稀缺,就會出現(xiàn)競價拍賣。后來,梵高的《加歇醫(yī)生的肖像》竟以8250萬美元的天價成交,創(chuàng)造了當時藝術(shù)品拍賣的最高紀錄。
據(jù)說,市場上有兩張清朝大龍的郵票,各值10萬,但是狡猾的商人一定會撕毀一張,這樣另一張就不止20萬了,可能是30萬、40萬。雖然以這種方式來追求稀缺性的做法并不被人稱道,但是現(xiàn)實生活中,精明的商人們經(jīng)常制造一些人為的稀缺性來吸引人們的注意,比如市場上所謂的“限量版”、“珍藏版”的郵票、紀念幣、服裝等,都是利用稀缺性來提升商品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