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p>
《讀書》今年第五期“讀書獻疑”欄發(fā)表朱正先生的《〈傅斯年全集〉里的一封信》,指出《傅斯年全集》把“馬”錯認作“與”,致使一封信無人能看得懂。這確實是太不應(yīng)該發(fā)生的事。這一點我是非常贊同朱先生的。不過,朱先生文章的最后一句話“傅斯年的手書再怎么潦草,也不會寫出簡體的‘與’字來的”,我則認為不對。因為我平時看過不少明清人士的稿鈔本,知道古人常寫出“與”字來。記得魯迅手稿中也是有的。翻一翻許慎《說文解字》,也有:“與,賜予也。一勺為與,此與與同。”說“與”是“賜予”的意思,那么在表示“和”“同”的意思時能不能用這個“簡體”呢?這里的“此與與同”的“與”字用的就是這個“簡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