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強 武瑞林
理論聯學 問題聯解 平安聯創(chuàng)
——寧夏涇源縣人武部軍地聯動開展教育實踐活動的做法
●李 強 武瑞林
涇源縣人武部在參加部隊內部學習教育的同時,依托地方資源優(yōu)勢,主動靠上去融進去,與黨政機關開展“理論聯學、問題聯解、平安聯創(chuàng)”活動,探索走開了軍地合作式、互補式、分享式開展活動的路子,推動黨的群眾路線深入人心、進入實踐。
一、堅持軍地理論聯學,著力強化走群眾路線的政治自覺。圍繞弄清“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根本問題,既辦好內部“微課堂”,又參加社會“大課堂”,與黨政機關同堂聽課、同臺交流、同步參觀,著力吃透群眾路線實質。一是集中研學。組織干部職工黨員兩次列席縣委中心組學習,與黨政機關干部共同聆聽寧夏社科院教授闡釋黨的群眾路線、全國“人民滿意公務員”強娟作務實為民事跡報告,跟進學習習主席系列重要講話特別是“蘭考講話”,深入解讀“以民為本、以人為本”新論,深化學習弘揚焦裕祿精神,與縣委組織部宣傳部開展群眾路線大討論、聯辦“紅色影視周”活動,引導干部職工由衷感念我們黨執(zhí)政為民的政德政風。二是參觀見學。與地方黨政機關同步參觀六盤山紅軍長征紀念館、固原市“紅旗漫卷”群眾路線檔案展和涇源小流域生態(tài)治理等“生態(tài)立縣、綠色崛起”戰(zhàn)略成果;聯合發(fā)改局制作21塊展板,舉辦“執(zhí)政之基·力量之源”主題巡展,宣傳經濟社會、軍事國防及軍民融合發(fā)展成就,引導大家樹牢“兵民是勝利之本”的唯物史觀,把握“民為邦本、本固邦寧”的歷史規(guī)律,思失本之危、糾離民傾向,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三是對口講學。將教育實踐活動向專武干部、民兵骨干延伸,軍地領導互建聯系點、交替搞輔導,人武部領導為民政、交通等7家編兵單位授課,公安、城建局領導為林業(yè)、農牧等4家編兵單位輔導,講政策談熱點解疑惑,講清強兵富民保穩(wěn)多重使命任務,引導大家自覺圍繞提升戰(zhàn)斗力、發(fā)展生產力踐行黨的群眾路線。
二、堅持軍地問題聯解,著力增強為群眾服務的綜合成效。充分借助地方力量,認真查糾“四風”問題。一是向地方征詢意見建議。在自查問題的基礎上,圍繞廉潔征兵、軍人形象、機關作風等,采取向上級機關詢、聽黨委政府講、請基層群眾提、找民兵骨干談等方法聽取意見,借助縣委“作風建設民主評議會”,發(fā)放征求意見表和調查問卷300余份,梳理出地方化傾向、征兵講關系、優(yōu)撫不落實等8類22條意見建議。二是到地方了解民情民意。協同分管武裝工作副縣長和民政局走訪慰問軍屬,虛心聽取他們在想什么、怨什么、盼什么。積極參與縣上“整村推進”工程,集中一周時間“蹲村住戶”,5名干部每人定點聯系1個村,自帶被褥伙食費,同吃同住同勞動,與群眾面對面心貼心交流,既融洽黨群關系,又增進軍民團結。三是請地方協助整改問題。緊緊抓住人武部“姓軍為民”職能,按照“征集好入伍的、服務好在伍的、安置好退伍的”思路,與縣征兵辦共同修訂完善廉潔征兵辦法,常年設置征兵舉報信箱;協調為在伍士兵補發(fā)入伍補助,將義務兵優(yōu)撫金由過去每年3200元提高到4600元;協調縣人事、教育部門安排軍屬就業(yè)、軍人子女入學,及時為職工繳納養(yǎng)老保險;制定人武部勤政工作制度,從工作標準、作風形象、接待來訪等方面克服“庸懶散、虛假浮”等傾向。
三、堅持軍地平安聯創(chuàng),著力提升保群眾安穩(wěn)的實際能力。把維護社會穩(wěn)定的工作做扎實,以作風建設新成效為群眾生產生活保駕護航,做到駐一方水土、保一方安穩(wěn)。一是建強應急力量。協調加強應急隊伍、聯防隊伍和信息員隊伍建設,聯合縣委組織部考察調整配備15名專武干部,依托公安、武警、消防、城建、農牧、交通、林業(yè)等部門編建了民兵應急分隊和滅火救援分隊,進一步建強平安創(chuàng)建力量。二是探索聯治路子。擠出18萬余元加強基層武裝陣地建設,協調縣政府投資新建民兵訓練中心,配合縣綜治委開展“平安涇源”創(chuàng)建活動,建立軍警民聯防聯治工作機制,重要情況及時通報、互涉問題共同處置、遇有困難相互支援,在保障縣黃牛節(jié)暨旅游苗木產業(yè)推介會、打造特色旅游小鎮(zhèn)、節(jié)日廣場文化演出等活動中,軍地協力走村串戶做工作,及時消除不穩(wěn)定因素。三是開展軍寺共建。協調駐地武警、消防深入開展“軍警寺共建促和諧”活動,推進黨的惠民政策、國防教育、科學文化、解難幫困、醫(yī)療衛(wèi)生、消防安全進清真寺,組織人武干部與宗教人士交朋友,在香水鎮(zhèn)城關清真寺率先建起“穆民之家”軍民共建活動室,宣傳黨的宗教、惠民政策,增強教民愛國熱情。
【作者系涇源縣人武部政委、寧夏軍區(qū)政治部干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