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李杜并尊是唐人的共識,后世也多從此說。然而通觀整個宋代對李白的評價,多有例外。宋人對李白多贊而不學,錢鐘書將其簡略而精當?shù)馗爬椤白鸲挥H”。論及其中的原因則是多方面的,本文試從李白詩歌風格特點及宋代文人心理等相關方面來論述宋人對李白的“尊而不親”。
關鍵詞:宋人李白;尊而不親
作者簡介:董赟,女,重慶梁平人,1990年生,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中國古代文學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為唐宋文學。
[中圖分類號]: 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4)-12-0-01
李白與杜甫并稱“雙子星座”,共同代表唐詩的最高成就。然而至宋時,稱量李杜優(yōu)劣的天平發(fā)生了嚴重的傾斜,杜甫得到極大的尊崇,相應的,李白則受到不同程度的貶抑和冷落。這種對李白的非議也并不完全是否定其詩歌創(chuàng)作成就,而是體現(xiàn)了錢鐘書先生所說的“尊而不親”。
“尊”者,許慎《說文解字》:“尊,酒器也,從酋,廾以奉之。……”段玉裁注:“凡酌酒者必資于尊,故引申以為尊卑字……自專用為尊卑字,而別制罇、樽為酒尊字矣?!薄稄V雅·釋詁一》:“尊,敬也?!薄稘h書·孔光傳》:“國之將興,尊師而重傳?!焙蠖嘤谩白稹弊譃樽鹁戳x?!坝H”者,《說文解字》謂“親,至也?!倍斡癫米ⅲ骸啊吨敛俊吩唬骸秸?,至也。其到地曰至,情意懇到曰至。”《呂氏春秋·貴信》:“交友不信,則離散郁怨,不能相親?!贝颂幖礊楦星樯詈窳x。《廣雅》:“親,近也?!眲t為“接觸、接近”之義。因而,錢鐘書先生所謂“尊而不親”,當為敬重然卻無法接近從而達到感情深厚的程度。下面將分別試析之。
一、尊:對李白及其詩的仙化
李白身處開放、富強的大唐盛世,自身又任俠使氣,充滿建功立業(yè)的渴望,為詩則尚古風、不事雕琢,因而他的詩歌飄逸卓絕。宋人也看到了這一面,多對其“天才自放”的才氣方面大加渲染。他們稱李白“為天才絕”(錢易《南部新書》)、“太白仙才”(王得臣《塵史》)。也不否認李詩在詩歌史上的卓絕地位:“信矣耀光爭日月,依然精爽動山川”(曾鞏《謁李白墓》),“李白歌詩度越六代,與漢魏樂府爭衡,豈不肖之所敢望”(黃庭堅《答黎晦書》)。
宋人仰其天才,于是沿賀知章所稱“謫仙人”之名加以附會發(fā)揮,將李白之天才仙化、神秘化。李白為“謫仙”的說法在宋人筆下廣為渲染,他們樂此不疲地描繪李白感太白星而生和騎鯨飛升等傳說:“不是煙霄謫,世間無此人”(郭祥正《吳子正招飲觀李白墨跡》)、“錦袍已跨鯨魚去”(鄭獬《五松山》)、“太白之精生李白”(郭祥正《李白祠堂》)等。同時宋人也熱衷于在畫中展示李白的謫仙形象。
李白被推崇為仙人,不僅是因為他那飄逸的詩風,更是因為他狂放不羈的傲岸人格。與其說是宋人“尊敬”這位狂放不羈的詩仙,不如說是宋人在其基礎上塑造了一位他們心中敢于反抗權威的偶像,從而對李白產(chǎn)生一種仰視的卻遙不可及的觀望態(tài)度。結合宋人心理特點,是為“尊而不親”之“尊”的內在含義。
二、不親:宋士人心理與李白風格之背離
而宋人對李白之“不親”是一種難以接近而無法產(chǎn)生深厚感情的心理。宋代文人思想體系以傳統(tǒng)儒家思想為根本,在政治意識強化、儒學思想復興、理學派別興起的時代氛圍中,宋人普遍尊奉高尚的人格和政治品節(jié),因而尊崇“忠義之氣、根于素守”的杜甫,奉為人格典范,把杜詩當作詩中之經(jīng)。而李白恰是事功精神強烈,浪漫氣質濃厚,并不太看重自我持守。他的詩也“發(fā)揚感動”、豪俠任氣、狂放不羈,典型體現(xiàn)這種士風。
宋人在評價李白詩時不自覺地孱入了對其人格、道德上的認知。因此,宋人對李白的這種“尊而不親”,便是建立在對李白人格否定的基礎上對李白詩歌思想內涵、藝術風格的評價。如王安石認為李白“平生志業(yè)無高論”(王安石《和王微之望齊山感李太白杜牧之》)、“才高而識卑,其中言酒色蓋什八九?!保ㄍ醯贸肌秹m史》),蘇轍言:“李白詩類其為人,駿發(fā)豪放,華而不實,好事喜名,不知義理之所在也?!保ā盾嫦獫O隱叢話》前集卷五引)這種激烈的批判甚至是純粹以道德尺度來衡量詩歌創(chuàng)作優(yōu)劣,在貶低李白人品的基礎上而斥責其詩。實際上,這是由于詩歌內在發(fā)展要求和宋代社會環(huán)境及宋人心理特征造成。
所以,這種“不親”并不是對李白詩學成就的否定,而是因為藝術追求不同以致難以親近而無法感情深厚。于是整個宋代沒有宗李的流派,李白的忠實追隨者也寥若晨星,對李白詩集的編輯注箋也相對冷清。
三、其他原因
宋人對李白的“尊而不親”與江西詩派風靡詩壇也有很大關系。江西詩派是宋代最大的文學流派,人數(shù)多,持續(xù)時間長。此派詩人以蘇軾、黃庭堅為代表,大張旗鼓地以學杜相號召,并在實際創(chuàng)作中努力師法杜甫。在他們的影響下,江西詩派的眾多擁護者多師法杜詩。杜甫的地位如日中天,杜詩也成為唐詩范本,影響深遠。相應的,李白的地位及他的詩歌作為師法典范的意義則受到極大的壓制,造成宋人對李白“尊而不親”的普遍印象。
此外,也與李白詩歌本身“無首無尾”、“天才自放”難于師法的氣質有關,李白之后世人多認為難學李白之“豪放飄逸”,因而通觀唐以降文學,難覓宗李的詩派。這種觀點影響深遠,如清人趙翼《甌北詩話》卷二論斷:“讀者但覺杜可學而李不可學,則天才不可及?!?/p>
總的來說,宋人對李白的“尊“多出于感性的詠嘆和推崇,而“不親”則源于理性的概括和探討,這種“尊而不親”實是宋代價值取向、詩學思想和文化心理內涵的綜合反映。宋人對李白的“尊而不親“不僅對于研究李白詩歌接受史有著極大意義,透過宋人對李白的評價亦可見宋人對待盛唐詩歌之一面,同時也是研究宋代士人心理的重要參考。
參考文獻:
[1]錢鐘書《宋詩選注》,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版。
[2]韓經(jīng)太《理學文化與文學思潮》,中華書局,1997年9月版。
[3]杜曉勤《開天詩人對杜詩接受問題考論》,《文學遺產(chǎn)》,1991年第3期。
[4]伏滌修《李白詩受后世詩評家貶抑冷落原因探論》,《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