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春華等
摘 要:美國黑人女作家格洛里亞·內(nèi)勒的小說《戴媽媽》是一部重要的黑人文學作品,其中以戴媽媽為代表的黑人團體繼承并堅守黑人文化,使可可獲得重生,而放棄文化的喬治則導致了自己的人生悲劇。人物的不同命運表明少數(shù)族裔移民要在美國主流文化的霸權中找到自己的身份獲得發(fā)展,就必須依靠自己的文化傳統(tǒng)。
關鍵詞:《戴媽媽》;文化傳統(tǒng);命運;重生;死亡
作者簡介:
邊春華,男,1972年12月生,河北辛集人,漢族,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學與英語教學。
李蓓,女,1974年生,漢族,講師,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學。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4)-12-0-02
在以白人占主體地位的美國社會中,白人的文化和價值觀念是所謂的“正確”思想,少數(shù)族裔受到歧視和排擠,少數(shù)族裔的文化和傳統(tǒng)受到打擊和壓制。面對民族的種種挫折、困惑和遭遇,少數(shù)族裔作家在作品中不斷思考出路。美國非裔女作家格羅麗亞·內(nèi)勒的小說《戴媽媽》關注黑人的生存和精神世界,刻畫了因?qū)鹘y(tǒng)的態(tài)度不同而導致了不同命運的人物。小說充分彰顯了傳統(tǒng)在少數(shù)族裔生活中的重要性,弘揚了豐富的黑人文化。
1.傳統(tǒng)家園的回歸與堅守
家園是人類生存和發(fā)展的基礎,喪失家園意味著人生的苦難,而回歸家園則意味著重生。19世紀末20世紀初南方黑人對北方城市充滿了希望和幻想,他們紛紛離開家園來到北方,認為在那里他們可以獲得自由的身份,精神的解脫,充足的物質(zhì),和白人一樣的現(xiàn)代化的生活。但生活并不像想象得那么簡單,城市的繁榮無法掩飾美國社會固有的矛盾和沖突,種族隔離、種族歧視無所不在。黑人很難獲得平等的就業(yè)機會以及渴望的幸福生活,夢碎之后回歸家鄉(xiāng)便成為精神上的選擇。
小說《戴媽媽》中的黑人群體沒有被白人同化,他們堅守著自己的領地,為自己和家人提供物質(zhì)的保障與精神的慰藉。女主人公可可在紐約工作但卻每年都回家鄉(xiāng),感受黑人文化,重溫家人親情??煽傻募亦l(xiāng)威羅·斯普林斯島位于南部佐治亞州和卡羅來納州的交界處,但它在地圖上卻沒有顯示。它是一座遠離美國本土的黑人海島,只有一座經(jīng)常被暴風雨毀壞的木橋和大陸相連。居民拒絕任何白人對小島的開發(fā),白人的現(xiàn)代技術與儀器無法將其勘探測量,因此小島在美國地圖上沒有任何顯示。島上的居民堅守著自己的家園,不接受任何州的管理,美國大陸的法律也無法將其制約。他們遠離白人的傳統(tǒng)和價值觀,過著傳統(tǒng)的快樂的鄉(xiāng)村生活。威羅·斯普林斯島上一年中最重要的節(jié)日不是白人的圣誕節(jié)而是每年12月22日的“燭光節(jié)” (Candle Walk),用以紀念偉大祖先索菲亞·韋德。1823年身為奴隸的索菲亞用智慧說服了白人奴隸主兼丈夫巴斯康姆·偉德解放了他的黑奴并立下誓約將威羅·斯普林斯島分給黑人。她還擁有神奇的魔力:她能在暴風雨中行走而不會被雷電擊中;她擅長釀制草藥,可以用手握住閃電來點燃藥罐下的火堆;將丈夫殺死之后,索菲亞飛向了非洲去尋找自由。為紀念索菲亞·韋德給黑人帶來的自由和光明,“燭光節(jié)”這一天人們都會做很多好吃的食物,到了晚上無論男女老少都會走出家門來到大路上,他們手拿蠟燭邊走邊喊“跟著光、跟著光、偉大的母親”,并將做好的食物與村民分享。人們相信索菲亞的精神依然存在,燭光會為她照亮回來的路。雖然經(jīng)歷了漫長的時間變遷,“燭光節(jié)”的一些具體做法也發(fā)生了改變,但其精神卻綿延不斷??煽擅磕昊貋韰⒓舆@一節(jié)日,體驗人們關愛、團結、熱愛自由的傳統(tǒng),緩解身心的疲憊與傷痛,獲得生活的力量。走出小島的人沒有忘記家鄉(xiāng),經(jīng)?;貋恚u的居民更是堅守著自己的伊甸園,在與白人對峙的現(xiàn)代美國社會中立于不敗之地。
2.傳統(tǒng)代表人物的巨大作用
傳統(tǒng)是需要維護的,尤其是在現(xiàn)代社會的強大壓力下,更需要人們做出巨大的努力和奉獻,但這不是因循守舊,而是要對傳統(tǒng)進行變通和發(fā)展,這一點往往體現(xiàn)在睿智的長者身上。小說《戴媽媽》中傳統(tǒng)的代表人物是老婦人米蘭達,因為她的智慧和愛心被人尊稱為戴媽媽。小說強調(diào)了“母親”在維護傳統(tǒng)方面發(fā)揮的重要作用,因為在困難面前母親往往是最堅韌不屈的、是充滿感性力量、充滿愛的,她們對后代的影響也是至深的。戴媽媽繼承了祖先索菲亞的無私精神和神奇魔力,經(jīng)常醫(yī)治島上居民的身心疾病。她幫助波利斯檢查出不孕的主要原因并利用當?shù)氐牟菟幨蛊涑晒Φ厣铝恕靶P撒”;她經(jīng)常在寄給侄孫女可可的信中與其談心指導她的生活,并在信紙上撒下了神秘的香粉,從而幫助她在紐約找到了工作。對于可可的婚姻,戴媽媽和姐姐不顧年老體弱為她縫制了婚被。黑人的婚被又稱“百衲被”,是由多個家庭成員的衣料拼成。當“戴媽媽”姐妹倆一針一線把家族幾代人的日常用品的碎片縫制在一起的時候,她們就把每一個家族成員的歷史縫制在一起,將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縫制在一起,因為這床被子不僅僅是給可可用的,還要她一代代地往下傳?!鞍亳谋弧辈粌H傳遞了家人的溫暖與親情,更傳遞了黑人的傳統(tǒng)文化??煽苫疾『?,戴媽媽勇敢地與邪惡的魯比做斗爭,在暴風雨中用閃電擊碎了她的房子,最終奇跡般地將可可救活。對于不同時代中“燭光節(jié)”的一些具體做法上的改變,戴媽媽并沒有多少的非難,而是坦然地的接受,使這一精神傳統(tǒng)代代相傳。戴媽媽的智慧和對傳統(tǒng)的繼承與靈活運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小島上的每一個居民,遇到問題人們都樂意聽取并接受她的意見。戴媽媽自己雖然沒有孩子,但在島上的居民看來,她卻是整個海島的母親,她對黑人文化和傳統(tǒng)的守護及傳播發(fā)揮了巨大作用。
3.傳統(tǒng)的影響與人生的不同
傳統(tǒng)的影響最主要的表現(xiàn)在青年人身上,《戴媽媽》的故事說明對傳統(tǒng)接納的差異則會導致人生的不同。任性嬌寵的可可在戴媽媽的治療下獲得了重生,她的生活和遭遇使她認識到傳統(tǒng)的重要性;而失去傳統(tǒng)的人就會失去人生的根本,只能得到悲慘的命運,這體現(xiàn)在小說人物喬治身上。喬治是個黑人孤兒,從小生活在紐約的孤兒院。孤兒院長杰克遜太太教給他的只是白人文化,她反復告誡孤兒們“只有把握現(xiàn)在才有發(fā)展?jié)撃堋?,要生活就只能靠“理性”?杰克遜太太充滿了工作責任,但卻缺乏母愛之心,這就說明黑人和白人永遠不可能成為一家人。母親的缺失使喬治不懂親情的偉大力量,“文化母親”的缺失更使他從小接觸不到傳統(tǒng)黑人文化。長大后,喬治成了一名工程師,高度工業(yè)化和商業(yè)化的紐約社會使白人的價值觀和思維方式深深扎根于他的腦海。喬治愛上了來紐約尋找工作的可可。兩人結婚以后南方與北方、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黑人和白人的價值觀念不可避免地發(fā)生了沖突。不懂情感力量的喬治只相信理性。他的東西都必須放置得非常規(guī)整,挪動一下兒都不行。為準備和可可回家鄉(xiāng),喬治便在地圖上尋找威羅·斯普林斯島的位置,可怎么也找不著,不知所措。地圖是白人按照白人的觀念和技術做成的,小島在白人地圖上的消失象征著黑人文化獨立于白人統(tǒng)治的重大意義,這是喬治的思維所無法理解的。來到島上,喬治感到更多的困惑。他不理解島上居民玩牌只是一種開心游戲,而不在輸贏;不理解島民堅持傳統(tǒng)的造橋方式而不接受他的現(xiàn)代技術;尤其不理解戴媽媽的“非理性”的神秘“巫術”。 可可在島上不幸染病,生命危在旦夕,此時只能通過戴媽媽的巫術才能夠救治。考慮到喬治與可可相愛并結婚,戴媽媽就讓喬治拿著舊賬簿和拐杖到雞窩去取東西。舊賬簿和拐杖象征家族男性愛情的力量,母雞和雞蛋象征女性的生命力、繁殖力與創(chuàng)造力,戴媽媽企圖借助祖先的魔力讓愛情的力量通過喬治喚醒可可。然而理性的喬治對戴媽媽的交代半信半疑。由于受到驚擾,雞窩內(nèi)的雞群開始攻擊喬治。喬治用拐杖大打出手以保護自己。沾了血跡的稻草、打碎的雞蛋和死雞尸體散落四周,整個雞圈被搗毀,女性生命力的象征遭到破壞。面對喬治的失敗,戴媽媽只有痛哭不已。堅信白人教育的喬治,不相信任何非“科學”的療法,認為去美洲大陸找醫(yī)生才是唯一正確的出路。暴風雨中連接島嶼和大陸的小橋被摧毀,橋梁遲遲不能修復。喬治不顧戴媽媽的勸說,堅持自己劃船渡海,最終由于心臟病發(fā)作死去。而借助“巫術”的力量,可可卻奇跡般地獲得了重生。小說中“要傾聽、要傾聽” 這句話一再重復,即暗示喬治要真正聽懂戴媽媽所說的話,接受戴媽媽所代表的黑人文化,然后按她的囑咐去做,可是喬治卻一直沒有領會,救人不成反而喪命。作為一個成長于白人文化教育體系中的黑人,他主客觀地切斷了自己和黑人傳統(tǒng)的聯(lián)系,造成了自己的人生悲劇??煽蓪讨温裨嵩谛u上,并經(jīng)常從紐約回到墳前與喬治 “談心”。死后葬身小島使喬治最終回到了“母親”的懷抱,找到了真正的 “家”,他可以日夜聽著“家人”的教誨,而不會再被白人帶入歧途。只有接受傳統(tǒng)的影響,他才能獲得真正的永生??煽珊蛦讨蔚墓适赂嬲]所有黑人只有學會聆聽祖先的聲音,尊重黑人傳統(tǒng)文化,才能在當代美國社會中找到真正的自我并實現(xiàn)真正的成長。
結語
堅守黑人文化則生生不息,獲得發(fā)展,而背棄傳統(tǒng)只會命運悲慘。命運的不同關鍵在于人物是否認識到文化傳統(tǒng)是其存在的根源。無論是個人還是整個民族,少數(shù)族裔移民要在美國主流文化霸權中維護自己的利益,獲得最大程度的發(fā)展,就必須依靠自己的文化傳統(tǒng)。
參考文獻:
[1]Gloria Naylor. Mama Day [M]. NewYork: Random, 1988.
[2]曾艷鈺.再現(xiàn)后現(xiàn)代主義語境下的種族與性別——評當代美國黑人后現(xiàn)代主義女作家歌勞莉亞·奈勒[J].當代外國文學,2007(4):47-55.
[3]焦小婷. 多元的夢想—“百衲被”審美與托尼莫里森的藝術訴求[M]. 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 2008.
[4]王守仁.新編美國文學史:第四卷[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