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觱篥與宋詞演唱機制

      2014-01-16 19:11:23董希平
      古代文明 2014年1期
      關鍵詞:宋詞

      提 要:兼具音樂演奏和作戰(zhàn)輔助雙重功能的“笳管”,秦漢之際傳入中國,并流行于南北朝。其在唐代被稱為“觱篥”,并成為雅樂和教坊的領奏樂器——“頭管”,同時也是定音樂器;篳篥譜成為樂工記錄曲調的重要方式。在宋代,觱篥因其獨特的音色、構造與宋詞風格相契合,其功能在宋詞演唱的領奏、伴奏、獨奏中發(fā)揮至極致,觱篥演奏成為宋詞演唱的標志。宋以后慢詞演唱消歇而戲曲勃興,觱篥在樂舞表演中的主導功能讓位于笛,逐漸成為民間曲藝的普通樂器。

      關鍵詞:觱篥;頭管;宋詞;演唱機制

      在宋詞演唱頻繁使用的眾多樂器中,論重要性和出場排名,源自西域的觱篥都算得上第一,人稱“眾器之首”,它是唐代以來教坊重要的定調樂器,也是宋代燕樂的重要伴奏和獨奏樂器,大型宴會歌舞中,首先出場領奏的往往也是它。

      觱篥在宋朝的地位,宋人自己都心懷不平,以為這出自夷狄的樂器,竟然居中原雅俗諸樂器之首,實在不符合管樂器的使用傳統(tǒng):

      后世樂家者流以其(觱篥)族宮轉器,以應律管,因譜其音為“眾器之首”,至今鼔吹教坊用之以為“頭管”,是進夷狄之音加之中國雅樂之上,不幾于以夷亂華乎?降之雅樂之下,作之國門之外可也。圣朝元會乘輿行幸并進之,以冠雅樂,非先王下管之制也。1

      然而,觱篥的流行,畢竟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而是由其自身的發(fā)展規(guī)律和宋詞演唱的實際需要所決定的。弄清觱篥與宋詞演唱間的若干問題,不僅有助于了解觱篥這一樂器的演進,更有助于了解宋詞發(fā)展的若干細節(jié),試詳論之。

      一、觱篥名稱的雅化、規(guī)范及其在唐宋的流行

      觱篥是由簧哨和竹管兩部分構成的樂器,蘆葦莖片制成雙簧哨,嵌入竹管一端,管身開孔,其發(fā)聲具備笛和簫的某些特點,這大概是它在唐宋之際流行的一個主要原因。觱篥在秦漢之際興起于西北羌胡,其管子部分,最初所用可能是就地取材的骨管而非竹管,2漢朝人曾將其音譯為“屠觱”:“羌人所吹角屠觱,以驚馬也。”3其原始功能應該是奏樂和輔助作戰(zhàn)兼而有之。

      嗣后至唐中葉三百余年間,對于此樂器的表述多有不同,如南北朝稱“悲栗”,這似乎是對于其音質的描述,何承天《纂文》解釋道:“羌胡樂,出于胡中,其聲悲,本名悲栗?!?

      北周至隋,又稱必栗、悲篥、篳篥,至唐中葉,觱篥之應用日趨廣泛,并成為雅樂常用樂器,于是時人將其與《詩經(jīng)·豳風·七月》“一之日觱發(fā),二之日栗烈”句子中所涉及的“觱”“栗”兩種古樂器名稱發(fā)生聯(lián)系并借用其名,稱之為“觱篥”。1觱篥因音色悲壯,唐宋時也被編入儀仗隊——鹵簿;2因演奏的極大靈活性和發(fā)聲的兼容性,又應用于雅樂,稱“雅管”:“唐編鹵簿名為笳管,用之雅樂,以為雅管,六竅則為鳳管。”3

      經(jīng)過數(shù)百年的演進和雅化,觱篥最終在唐宋之際成為中原最流行的樂器之一,風行于俗樂和雅樂領域,“觱篥”這一古雅稱呼,也就此固定下來。如此,觱篥這一胡樂器,由應用而至名稱,完全融入中原音樂體系,其意義正如任二北先生所述,“一國文化在融洽外來文化中,于名義上薄施本國色彩”:

      西周有物曰“觱”,字從角;有物曰“篥”,字從竹。物雖不詳,二名必分行在前,然后周詩曰“觱發(fā)”、“篥烈”,狀寒風之飚發(fā)與凜冽,假借為用。漢時對羌人吹角,用單字,名之曰“觱”(見《說文》),乃沿周名,必符周物,從知周觱亦鳴器也,非無根據(jù)。東晉前后龜茲蘆管入中國,中國名之曰必栗,純取疊韻雙字,以譯龜茲音耳。自后六朝名“悲栗”,仍取音,雖兼示聲情悲栗,而允符實際,庸何傷?周、隋名“篳篥”,取音而外,兼示其質為竹、為蘆,於義益切。盛唐創(chuàng)用“觱篥”,乃因“篥”而及“觱”,明明取周詩二字之成文,適滿譯音需要,於用益巧。4

      成為“頭管”,僅僅是觱篥流行于唐宋的表現(xiàn)之一。此外,它還是琴、琵琶等弦樂器的定音樂器。唐代賀懷智《琵琶譜序》:“琵琶八十四調,內黃鐘、太簇、林鐘宮聲弦中彈不出,須管色定弦。其余八十一調,皆以此三調為準,更不用管色定弦?!?正因為觱篥的定音作用,觱篥譜也是當時記錄曲調的通用手段,陳旸《樂書》卷130“觱篥”條下注云:“今教坊所用上七空后二空,以五、凡、工、尺、上、一、四、六、勾、合、十字譜其聲?!薄拔濉⒎?、工、尺、上、一、四、六、勾、合”是宋人所用的觱篥譜字,而唐五代已經(jīng)用篳篥譜來速記新的流行曲調了,如花蕊夫人《宮詞》:

      御制新翻曲子成,六宮才唱未知名。盡將篳篥來抄譜,先按君王玉笛聲。

      觱篥譜的流行,其原因據(jù)宋人晁公武說,是因為通俗易懂,他在介紹《五音會元圖》這本書時提到:“右(《五音會元圖》一卷)未知何人所撰。謂樂各有譜,但取篳篥譜為圖,以七音十二律,使俗易曉。”6

      其它樂器,不乏使用篳篥譜者,如簫,陳旸《樂書》卷147“教坊簫(十七管)”條下引《景祐樂記》:“教坊所用之簫凡十七管,以觱篥十字記其聲?!?/p>

      觱篥的應用如此廣泛,它在宋詞演唱中成為主角,便順理成章。當時胡笳和蘆管等已經(jīng)不太流行,觱篥本身的結構發(fā)聲又具備了它們的優(yōu)點,因此逐漸取代了二者,如陳旸《樂書》卷125“骨管 牙管”下:“哀笳,以羊骨為管而無孔,惟恤禮用之,今鼓吹備而不用,以觱篥代之,鹵簿與熊羆十二案工員尚存焉?!?/p>

      因為對于胡樂器的陌生,宋人要認知昔日的胡笳,還要借助觱篥這一與之有血緣關系的樂器來想象,陳旸《樂書》卷130“大胡笳”條介紹大胡笳直接就說:“胡笳,似觱篥而無孔,后世鹵簿用之。”蘆管亦然,陳旸《樂書》卷130“蘆管”條介紹蘆管:“蘆管之制,胡人截蘆為之,大概與觱篥相類,出于北國者也?!?/p>

      如此,細究觱篥在宋詞演唱中的具體應用,則十分必要。

      二、宋詞演唱中觱篥的應用

      宋詞演唱中,拍板不可缺,因其是節(jié)樂樂器;觱篥同樣不可缺,因其是領起和伴奏樂器。和拍板一樣,觱篥很早就在宋教坊部色中自成一部,而且是第一部,宋末灌圃耐得翁《都城紀勝·瓦舍眾伎》云:“舊教坊有篳篥部、大鼓部、杖鼓部……?!彼未v篥需求量顯然是相當可觀的,南宋都城臨安中,它已經(jīng)和飲食雜物一樣有專門的店鋪制作出售,“大瓦子丘家篳篥”和“南瓦宣家臺衣、張家圓子、候潮門顧四笛”一起,成為多年之后灌圃耐得翁《都城紀勝·諸行》中的記憶。宋人陳造《次韻趙帥二首》(其二)說:“妓臺香里漏聲殘,金步搖歌鬧作團。羯鼓更催銀字管,等閑驚破一天寒?!便y字管即銀字觱篥,是觱篥中頗為高檔的品種,觱篥演奏是宋人佐酒侑觴生活的重要標志。與文字記錄相應,宋人描繪的演出場面,也是觱篥應用的形象展示(詳參附圖一“河南禹縣白沙宋墓第一號墓前室東壁壁畫(摹本)”1)。

      因觱篥使用率極高,宋人日常稱呼這一樂器,已經(jīng)非常隨意,如“頭管”、“銀管”、“玉管”、“管”等。宋人大型歌舞表演,觱篥是首先出場領奏、定調的管樂器,即所謂“頭管”。人所能詳?shù)摹稏|京夢華錄》、《武林舊事》等宋人文獻所記錄的皇家歌舞表演反映了這一事實,觱篥之后才是琴、箏等傳統(tǒng)樂器出場;“頭管”、伴奏、獨奏,是觱篥在宋詞演唱中的三大應用,這三種功能可以同時出現(xiàn)在同一場合,比如大型宮廷歌舞中,觱篥即可做整場表演的“頭管”,也可以獨自伴奏或者和其它樂器一起伴奏其中的某一支或幾支曲子,又可以獨奏某支曲子;在比較私人的場合,淺斟低唱,觱篥可以獨奏,也可以伴奏歌舞,應用靈活,不一而足。

      1.作為頭管

      觱篥在唐代已經(jīng)確立了作為“頭管”的地位,在大曲的領奏和送場曲(唐宋人稱之為“斷送”)中已經(jīng)很突出,唐人段成式《觱篥格》也說到了觱篥部的兩大功能:吹奏樂曲主體和送場曲:“教坊家有觱篥部,其吹曲破、斷送用之?!蔽墨I可見的宋教坊排當(宮中飲宴)演奏的有九十六曲,統(tǒng)計其表演中樂器出場頻率,居于前列者為:諸樂部合奏的有14曲,觱篥起(領奏)20曲,獨吹1曲;玉軸琶獨彈一曲,琵琶獨彈19曲,起3曲。2可見宋燕樂中琵琶依舊是第一獨奏樂器,但第一領奏樂器卻是觱篥。

      宋代公私宴飲中歌舞演奏所用術語的變化,也顯示當日唐燕樂眾樂之首弦樂器——琵琶在宋燕樂中已經(jīng)讓位于管樂器觱篥的事實:“州郡公宴將作曲,伶人呼‘細末將來,蓋御宴進樂,先以弦聲發(fā)之,后以眾樂和之,故號‘絲抹將來。今所在起曲,先以竹聲,不惟訛其名,亦失其實矣?!?盡管樂人開始奏樂,還是用當初的說:“絲抺(細末)將來”,但和宋朝的觱篥為頭管的演奏實際相比,的確是“不惟訛其名,亦失其實”了。

      觱篥以其嘹亮悠揚的音色,引領眾樂器,襯托出歌妓的美妙舞姿,給人以耳目雙重享受。歌舞表演,舞姬如天外飛仙,觱篥的第一聲領起如天外仙音,宣告歌舞的開始,這在宋人歌詞中留下深刻印記:

      鳴鼉欲引魚龍戲。先自作、長江攂。頭管一聲天外起。群仙俱上,有人殊麗。認得分明是。欲相問勞來無計。但隔爐煙屢凝睇。擲我胸前方寸紙。擁翹欲去。顰蛾還住。不盡徘徊意。(王千秋《青玉案》)

      在宋朝的皇家各種歌舞聚會上,觱篥的頭管位置更加醒目。陳旸《樂書》卷199“嘉禮·天寧誕節(jié)燕”,記錄皇帝生日慶典,顯示群臣就席之前,眾樂合奏的序曲,正是觱篥領起:

      圣朝天寧誕節(jié)及春秋燕,群臣前期宿駕,翼日,皇帝御集英殿,升座,群臣班于庭中,宰臣升殿進爵……教坊諸工先奏觱篥,眾樂合奏,曲止,賜群臣爵,就席。

      周密《武林舊事》記錄了宋度宗趙禥咸淳間(1265—1274)全皇后歸謁家廟賜宴親族時候的節(jié)目單,這是觱篥頭管地位的典型樣本:

      賜筵樂次

      家廟酌獻三盞,諸部合,《長生樂》引子。

      賜筵初坐,《惠蘭芳》引子。

      第一盞,觱篥起,《玉漏遲慢》。笛起,《側犯》。笛

      起,《真珠髻》。觱篥起,《柳穿鶯》。合,《鼓掌

      慶》曲破,對舞。

      第二盞,觱篥起,《圣壽永》歌曲子。琵琶起,《傾

      杯樂》。

      第三盞,琵琶起,《憶吹簫》。觱篥起,《獻仙音》。

      第四盞,琵琶獨彈,《壽千春》。笛起,《芳草渡》。

      念致語、口號。勾雜劇色,時和等做《堯舜禹

      湯》,斷送《萬歲聲》。合意思,副末念。“雨露

      恩濃金穴貴,風光遠勝馬侯家?!?/p>

      第五盞,觱篥起,《賣花聲》。笛起,《魚水同歡》。

      歇坐

      第一盞,觱篥合小唱,《簾外花》。

      第二盞,琵琶獨彈,《壽無疆》。

      第三盞,箏琶、方響合,《雙雙燕》神曲。

      第四盞,唱賺。

      第五盞,鼓板。觱篥合,小唱《舞楊花》。

      再坐

      第六盞,笙起,《壽南山》。方響起,《安平樂》。

      第七盞,箏彈,《會群仙》。笙起,《吳音子》。勾雜

      劇,吳國寶等做《年年好》,斷送《四時歡》。合

      意思,副末念:“香生花富貴,綠嫩草精神。”

      第八盞,笛起,《花犯》。觱篥起,《金盞倒垂蓮》。

      第九盞,諸部合,《喜新春慢》曲犯。1

      節(jié)目單顯示出整個宴會三節(jié),用酒十四盞,每盞皆有樂舞,第一節(jié)用酒五盞,第二、三節(jié)用九盞,共計十四盞,每盞酒皆有歌、樂或舞。其中第一節(jié)之第一、第二、第五盞,第一只歌曲,皆為觱篥領奏;第二節(jié)之第一盞為觱篥合奏伴小唱,第五盞為觱篥與鼓板和奏伴小唱;第一節(jié)顯示觱篥為當之無愧的“頭管”,第二節(jié)顯示即使伴奏,觱篥也堪稱伴奏的“頭管”。第三節(jié)中四盞酒中觱篥地位似乎也不弱,末尾第八盞第九盞,前者觱篥領奏第二支曲子;后者諸部合奏《喜新春慢》曲犯,觱篥部當然不會缺席。

      觱篥如何在演奏中行使其“頭”的職能,文獻闕如,我們已經(jīng)很難探究這些歷史的細節(jié)。然20世紀50年代,學者田野考察河北定縣子位村吹歌會,發(fā)現(xiàn)依舊被稱為“管子”的觱篥,頭管作用依舊,令千年之下的人們可以從這活化石中清晰地看到“頭管”如何作用:

      今日的管子,在吹歌會中依然是“眾器之首”,正是教坊遺制。冀中吹歌會諸吹管者之中,有一個吹管者充當指揮,叫做“頭管”。一曲吹奏之先,由頭管吹奏一句,通知大家將奏何曲。欲終一曲(即不再反復),也由頭管決定,在吹奏中以樂聲暗示給旁人,以便畢曲。把管子統(tǒng)統(tǒng)稱做頭管,也許是因為在歷來的宮庭樂隊中,將所有的管子都充當頭管的緣故。2

      不難看出,作為頭管的觱篥,具體運用中和節(jié)樂樂器拍板在某些方面相似,所以宋代樂工,精拍板者,往往也精觱篥,一人兼有這兩種角色者也不少見,如教坊大使田正德,既是觱篥色,也是拍板色;周賢良,觱篥色兼拍板。1在同一演出中,同一人在觱篥色和拍板色之間客串,也不少見。

      2.伴奏

      觱篥的伴奏功能很強,這主要出于兩個因素:其一,觱篥本身的結構特點為演奏者提供了很大的技巧發(fā)揮空間,具有很強的包容性。這也是它成為宋詞演唱第一伴奏樂器的重要原因。其發(fā)聲器——管哨的兩個發(fā)聲特點即可說明這一點:

      第一,管哨的發(fā)聲高低,很有伸縮性。在同一指法下,靠了嘴唇及氣息的壓力,可以有三度左右的高低差別。指孔愈上的音(即管愈短)伸縮性愈大。其所以能夠轉調,能夠有滑音,模仿人聲唱戲,全靠了這種特性。產(chǎn)生管子特有風格的物理基礎就在這里。吹管的難處(所謂“千日管子百日笙”)也正在這里,因為音階的準確,全靠嘴唇來控制,初學者很難辦到。第二個特點是十二度超吹。所謂超吹,舉例說來,譬如吹笛子,按同一指孔,輕吹時得低音,猛吹時得高八度的音,這叫八度超吹,管子就不是這樣,如以閉孔音做“5”,超吹時得“1(頭上有點)”,相差十二度。2

      其二,觱篥分類細密,記載中根據(jù)演奏的具體情形,有大觱篥、小觱篥、雙管觱篥、漆觱篥、銀字管、桃皮觱篥等若干種類供選擇,同一場合有時候需要不止一種觱篥,可以想見觱篥種類之豐富。

      觱篥的使用在宋詞各種演唱中相當普遍,根據(jù)不同的聲情、風格需要,所用觱篥也不相同。宋詞演唱樂曲主要有三大類——法曲、大曲、小唱(慢、引、近)。三大樂類聲情有別,所采用的觱篥也不同。法曲演唱,使用倍四頭管伴奏,其聲清越;大曲演唱,則以倍六頭伴奏,其聲流美;慢引近等小唱,則需要啞篳篥伴奏,其聲音陰柔輕妙,比簫聲更純正,更能襯托突出人聲,張炎《詞源》卷下“音譜”說:

      詞以協(xié)音為先,音者何?譜是也。古人按律制譜,以詞定聲,此正聲依永律和聲之遺意。有法曲,有五十四大曲,有慢曲。若曰法曲,則以倍四頭

      管品之(即篳篥也)。其聲清越。大曲則以倍六頭管品之,其聲流美。即歌者所謂曲破,如《望瀛》,如《獻仙音》,乃法曲,其源自唐來。如《六么》,如《降黃龍》,乃大曲,唐時鮮有聞。法曲有散序、歌頭,音聲近古,大曲有所不及。若大曲亦有歌者,有譜而無曲,片數(shù)與法曲相上下。其說亦在歌者稱停緊慢,調停音節(jié),方為絕唱。惟慢曲引近則不同。名曰小唱,須得聲字清圓,以啞篳篥合之,其音甚正,簫則弗及也。3

      張炎談及的三種樂曲的演唱伴奏涉及到了三種觱篥:倍四頭管(據(jù)張炎自注即習慣所稱觱篥)、倍六頭管、啞篳篥。這也是南宋使用的主要觱篥品種,不同的品種具有不同的調類,應用于不同的曲調:其中倍四頭管為大觱篥,其聲宏亮,倍六頭管為小觱篥,其聲清脆。4這是兩種形制不同的樂器,也是譜字和音高有異的觱篥,現(xiàn)代古樂器遺存和樂理分析也證明了二者的差別。1應用于小唱的啞篳篥既是用于小唱,則聲音比較低柔,對歌聲襯托性極強。其使用與制作前賢多有推測,然難有確論,現(xiàn)在河南佛曲及民間樂團樂器中所存并使用的籌,據(jù)推測可能就是“啞篳篥”:

      籌為竹制透底的吹管樂器,無簧片,似簫非簫(指現(xiàn)代單管透底洞簫),似笛非笛。就發(fā)音原理而言,當屬邊棱氣振樂器。

      它的制作方法簡單:選一根直徑二十到三十毫米的竹筒,粗端在上,細端在下,長約三百到四百毫米,將上下各竹節(jié)鑿通,在管身按照一定的比例,開六個音孔和一個笛膜孔(也有不開笛膜孔者),不開吹孔,在笛膜孔四周涂以松香加黃蠟調制的粘劑(可以防干防裂、便于隨時調整其松緊度),講究的樂僧常制一個玉環(huán)或者牛角環(huán)套置于吹口,使其能夠伸縮,以便微調筒音的音高。吹奏時,樂僧面部與籌的管身約呈四十五度的傾斜角,俗稱“歪嘴籌”(實非歪嘴,而系歪頭),用嘴唇堵住吹口的三分之二,留出三分之一作為“進氣孔”,在此邊緣形成氣體震蕩而發(fā)聲。

      它在樂隊中起領奏作用,可以指揮和校正樂曲演奏的速度、情緒及加花變奏。通過襯、托、補、輔、校、裹、拿、隨等八法,使樂隊配合得更緊密、默契、和諧?;I,必須由技巧最嫻熟、音樂修養(yǎng)最高的樂僧掌握。2

      籌這一古老的樂器,就其制作、使用、特征而言,和觱篥非常吻合,“籌的演奏的最高要求是嘴唇不接觸吹孔,從而產(chǎn)生非常淡雅的音色。3也和應用于淺斟低唱的啞篳篥非常接近了。可惜的是迄今為止沒有直接證據(jù)證明兩者的關系。但是啞篳篥之“啞”,當不僅是說明其聲色,與“籌”沒有蘆制發(fā)聲器也有關系。

      觱篥的伴奏與其它樂器、歌舞伎密切合作,“舞翻宮袖”,“銀管競酬”,“玉笛橫空,”構成宋詞演唱美妙的意境,這一點尤為宋人所津津樂道:

      河漢風清,庭戶夜涼,皓月澄秋時候。冰鑒乍開,跨海飛來,光掩滿天星斗。四卷珠簾,漸移影、寶階鴛甃。還又??礆q歲嬋娟,向人依舊。朱邸高宴簪纓,正歌吹瑤臺,舞翻宮袖。銀管競酬,棣

      萼相輝,風流古來誰有。玉笛橫空,更聽徹、裳霓三奏。難偶。拚醉倒、參橫曉漏。(曾覿《燕山亭·中秋諸王席上作》)

      即便眾樂紛呈,即便是聲色迷離,玉管與歌喉的配合依舊難以被遮掩,“金絲玉管,間歌喉、時奏清音”的妙處,仍然時時為懂行的聽眾所注意:

      堪命俊才儔侶,對華筵坐列,朱履紅裙。檀板輕敲,金樽滿泛,縱交畏日西沉。金絲玉管,間歌喉、時奏清音。唐虞景,盡陶陶沉醉,且樂升平。(吳奕《升平樂》)

      觱篥聲聲如萬千絲線,將妙舞、清歌、檀板、玉笛羅織成無形的愉悅之網(wǎng),幻化出宋詞演唱的風流。

      3.獨奏

      因其音色的獨特性,觱篥獨奏也獨具魅力,如宋光宗趙惇紹熙二年(1191)秋,姜夔作《凄涼犯》曲,即請教坊使、觱篥色田正德吹奏:“予歸行都以此曲示國工田正德,使以啞觱栗角吹之,其韻極美,亦曰瑞鶴仙影?!保ā镀鄾龇浮吩~序)

      姜夔為此曲所填之詞,清冷傷感,恰當演繹曲意,令人想象觱篥曲調的魅力:

      綠楊巷陌。秋風起、邊城一片離索。馬嘶漸遠,人歸甚處,戍樓吹角。情懷正惡。更衰草寒煙淡薄。似當時、將軍部曲,迤邐度沙漠。

      追念西湖上,小舫攜歌,晚花行樂。舊游在否,想如今、翠凋紅落。漫寫羊裙,等新雁來時系著。怕匆匆、不肯寄與,誤后約。

      楊蔭瀏先生曾以此為例評道:“將管(啞篳篥角)與簫相比,可以說,簫代表著“雅樂”的標準音高,管則代表著教坊樂的標準音高。”1如此,則觱篥獨奏,更具有別樣的意義了。

      整個宋代,歌舞表演中,像琵琶那樣頻頻獨彈,聲震全場的情形,觱篥不多,然周密《武林舊事》卷一皇帝生日的“天基圣節(jié)樂次”再坐第六盞,有觱篥獨吹《商角調·筵前保壽樂》,一般以為觱篥吹奏以悲涼憂傷見長,但此處觱篥獨吹祝壽之曲,可見歡快喜慶曲調的演奏,它也能勝任。又如元好問填成《木蘭花慢》詞,贈給吹觱篥月工張嘴兒及其妻子田氏,也是比較全面展示觱篥演奏情形和效果的作品:

      木蘭花慢 九 贈吹觱篥者張嘴兒暨乃婦田氏合曲,賦此

      要新聲陶寫,奈聲外、有聲何?愴銀字安清,珠繩瑩滑,怨感相和。風流故家人物,記諸郎、吹管念奴歌。落日邯鄲老樹,秋風太液滄波。十年燕市重經(jīng)過,鞍馬宴鳴珂。趁饑鳳微吟,嬌鶯巧囀,紅卷鈿螺。纏頭斷腸詩句,似鄰舟、一聽惜蹉跎。休唱貞元舊曲,向來朝士無多。

      觱篥曲調感人,既有耳目之愉悅:“要新聲

      陶寫,奈聲外、有聲何?愴銀字安清,珠繩瑩滑,怨感相和?!庇钟袑τ诟柙~的渲染和闡發(fā):“纏頭斷腸詩句,似鄰舟、一聽惜蹉跎?!备芰钊嘶貞浲拢骸帮L流故家人物,記諸郎、吹管念奴歌?!?/p>

      獨奏強化了觱篥在宋詞樂器系統(tǒng)的角色,這是作為頭管和伴奏樂器之外的。在宋人眼中,觱篥作為宋詞演唱場合中不可缺少的獨立存在,恐怕更多體現(xiàn)在伴奏和獨奏功能上,像蕭允之這樣把“玉管翻新聲”與身世之感相聯(lián)系:

      十幅歸帆風力滿。記得來時,買酒朱橋畔。遠樹平蕪空目斷。亂山惟見斜陽半。誰把新聲翻玉管。吹過滄洲,多少傷春怨。已是客懷如絮亂。畫樓人更回頭看。(蕭允之《蝶戀花》)

      宋亡之后遺民汪元量一次醉飲狂歌,面臨“二龍北狩不復返”、“艮岳凄涼麋鹿繞”時局,自己不能力挽狂瀾,只能“呼奚奴,吹觱篥,美人縱復橫”,借篳篥之悲涼澆自己之塊壘:

      楚狂醉歌歌正發(fā),更上梁臺望明月。朔風獵獵吹我衣,絕代佳人皎如雪。搥羯鼓,彈箜篌,烹羊宰牛坐糟丘,一笑再笑揚清謳。遙看汴水波聲小,錦棹忘還事多少。昨日金明池上來,艮岳凄涼麋鹿繞。麥青青,黍離離,萬年枝上鴉亂啼。二龍北狩不復返,六龍南渡無還期……關河萬里雨露深,小儒何必悲苦辛。歸來耳熱忘頭白,買笑揮金莫相失。呼奚奴,吹觱篥,美人縱復橫,今夕復何夕。楚狂醉歌歌欲輟,老猿為我啼竹裂。(汪元量《夷山醉歌》其一)

      可見,觱篥吹奏與宋詞演唱不可分之處,在表達技術上,更在情感色彩表現(xiàn)上。

      三、宋代觱篥的形制

      宋代觱篥應用廣泛,但在實際稱呼上卻毫無規(guī)范意識,十分隨意,我們幾乎很難僅僅根據(jù)其稱呼來確定所用觱篥的形制。前述張炎所提及的倍四頭管、倍六頭管、啞篳篥令后人聚訟數(shù)百年而難有定論就說明了這一點。管、銀管、頭管大概是宋人對其最常用的稱呼,大觱篥、小觱篥、銀字觱篥、桃皮觱篥、雙管觱篥已經(jīng)是很有區(qū)別意義的稱呼了?;T文獻,據(jù)其材質、規(guī)格、應用,觱篥形制大致有以下幾種。

      1.觱篥 這是宋人對以竹為管,管口插蘆制哨子的觱篥類樂器的泛稱。但是如果有小觱篥、桃皮觱篥等在場,則專稱管子上有九孔的觱篥,亦即大觱篥。宋人所說的“悲篥”“笳管”,一般情況指的也是這種九孔竹管觱篥(見附圖二“觱篥”)。

      陳旸《樂書》卷130“觱篥”條下:“觱篥一名悲篥,一名笳管,羌胡龜茲之樂也,以竹為管,以蘆為首,狀類胡笳而九竅,所法者角音而已,其聲悲栗,胡人吹之以驚中國馬焉……后世樂家者流……因譜其音為眾器之首,至今鼔吹教坊用之以為頭管……圣朝元會乘輿行幸,并進之以冠雅樂……然其大者九竅,以觱篥名之;小者六竅,以風管名之?!碑斎?,大小觱篥僅是寬泛而言的概念,其區(qū)別恐怕不僅在于竹管上音孔的數(shù)量,一定的管長產(chǎn)生一定的音高,音高與和竹管的長短(大?。苌诘拈L短、圓徑大小也有關系,一般而言,竹管長則音低,管哨長、圓徑大也會產(chǎn)生音低現(xiàn)象。1

      2.風管 為六孔觱篥的專稱,又稱小觱篥。

      3.桃皮觱篥 又稱桃皮管。

      這種觱篥,以桃皮或其它樹皮卷成發(fā)聲器,代替首部蘆管部分,與竹管合成一種新的觱篥品種,因為以桃皮居多,故稱為“桃皮觱篥”(見附圖三“桃皮觱篥”),也有用楊樹皮的。其初衷大概是因為蘆管不易得而采取的代替物,后來發(fā)現(xiàn)這種桃皮觱篥發(fā)音有自己的特色,反而與蘆管觱篥并行。唐段成式《觱篥格》對此有描述:“革角,長五尺,形如竹筒,鹵簿軍中皆用之,或竹木,或皮。又有剝楊樹皮卷成觱篥,以竹為管而吹之,亦有用桃皮者?!?/p>

      陳旸《樂書》卷132將其歸入樂圖論·俗部·八音木之屬,“桃皮管”“桃皮觱篥”條,但是言其吹奏方式與蘆管觱篥有異,系橫吹;宋人鼓吹部有使用:

      “桃皮卷而吹之,古謂之管木,亦謂之桃皮觱篥,其聲應簫笳,橫吹之,南蠻髙麗之樂也,今鼓吹部其器亦存?!钡珦?jù)據(jù)陳旸所附樂圖,實則也不能橫吹,當時敘述有誤。

      南北宋鼓吹樂中,觱篥與桃皮觱篥一直并用:宋初軍樂觱篥與桃皮觱篥并用(《宋史》卷140);北宋徽宗政和間大駕鹵簿中大晟府前部鼓吹,“笛、簫、觱篥、笳、桃皮觱篥各二十四”,法駕“節(jié)鼓后笛、簫、觱篥、笳、桃皮觱篥各減八”也是并用(《宋史》卷146)。南宋大駕鹵簿中太常前部鼓吹,“觱篥二十四,笳二十四,桃皮觱篥二十四并用”(《宋史》卷145)??梢娞移びv篥應該有其特殊之處。

      4.銀字觱篥

      又稱銀字管。這一觱篥特色在于竹管部分使用銀質等金屬絲線纏繞或竹管端鑲嵌銀錫等金屬加固以防止竹管開裂,或者管身整個就是以銀、錫等金屬制成,所以得名(見附圖四“銀字觱篥”)。這一類觱篥廣義上都可以稱之為銀字管或銀字觱篥。由于銀質比較貴重,所以后世錫質管子比較常見。也有說法,認為銀字觱篥系觱篥管上以銀字標注音律而得名,2如此,這也是銀字觱篥的一種。

      銀字觱篥凸顯的主要是材質,大觱篥小觱篥都可以是“銀字管”,20世紀90年代學者田野考察,發(fā)現(xiàn)河南、河北、山西一帶尚有鑲嵌銀的竹管觱篥、錫質觱篥、銀質觱篥,以及九孔銀制小管。3現(xiàn)在河南開封大相國寺的佛教音樂樂器中尚有錫質觱篥的使用及制作工藝,可視為宋銀字觱篥遺風:“管身長約122毫米,有8孔,正面7孔,背后1孔。管哨由隔年的蘆葦制成,硬度較大,加上金屬管身,其音色嘹亮、高亢?!?其制作方法,亦顯示出銀字管獨特之處:

      錫管制作方法是:用紙卷成筒(模子)埋在土里,中間插入高梁稈,把錫融化倒人,凝固后進行修理,比著傳下來的老管子取長短、開孔。然后與笙、笛合律,如不合則廢棄。往往要做多支管子中才能選出一支。

      管哨的做法是:用陳年蘆葦?shù)南轮胁浚仨氂腥敼?jié),從中間截斷,用火加熱后,壓扁一段時間成型。然后再根據(jù)情況刮薄。長短沒有固定的要求,約6公分,吹一段時間后,剪去一點才能用。1

      其中蘆制管哨的制作,和其它觱篥相通,從中也可想見其它觱篥管哨的制作。

      需要指出的是,觱篥的發(fā)音原理之一,是一定的管長產(chǎn)生一定的音高,一般而言,管子長短(大?。Q定其音域或音高;但吹奏哨子之時,也可借嘴唇、氣壓的控制來調節(jié)音高;指法的變化也可以改變音高。這是觱篥能夠旋宮轉律的關鍵所在。2高明的吹奏者有時候可以突破特定觱篥形制的限制而自由運用。唐德宗時河北觱篥名手與京城觱篥名家尉遲青比賽,同吹一支曲子,前者在高般涉調上吹,流汗浹背,累得不行,后者用銀字管在般涉調上吹,從從容容,效果更好。3顯示的便是吹奏之際的運氣與技術的差別。

      觱篥為演奏者提供了極大的發(fā)揮空間,其材質質量要求也相應提高,這是銀字觱篥在唐宋大行其道、并成為提及率最高的觱篥代稱的原因。

      四、宋詞之后觱篥的演變

      觱篥在宋詞演唱中的流行,和宋朝詞壇慢詞取代令詞成為主流密切相關。宋初柳永開始引領慢詞創(chuàng)作潮流,致使“但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觱篥的流行也是如此。觱篥演奏的曲子,多為慢曲;伴奏的曲詞,也是慢詞。南宋之后,詞不再唱了,慢詞當然也消歇,戲曲興起,觱篥的頭管位置逐漸為笛所取代,觱篥成為民間曲藝的普通樂器,在宮廷鼓吹中的地位也不復從前。見證了后來的簫笛輝煌,清人回顧觱篥這一“管色”的興衰,曾不無感慨,徐養(yǎng)源《管色考》:“宋世調聲俱用管色,元明以來始有簫色笛色,今管色廢久矣。”4

      經(jīng)過唐宋燕樂的輝煌,觱篥成為一般的獨奏和伴奏樂器,其形制功能也相應發(fā)生了改變。

      其形制變化有二:第一,竹管為主變?yōu)槟竟転橹鳎坏诙?,九孔為主的制式變?yōu)榘丝諡橹鳌?/p>

      第一點比較容易理解,木質材料比竹質材料更容易得到。近年來學者田野考察所見,民間藝人所用觱篥多為木管,竹管已經(jīng)很少了。第二點,因為音樂的發(fā)展變化,已經(jīng)不需要那么多孔,樂人的演奏技巧更可以使某些孔省略。如觱篥演奏“一孔多音”對于“一孔一音”傳統(tǒng)的突破,可能是它由九孔變?yōu)榘丝住澈髢煽字械摹肮础蔽豢滋蕴脑颍?/p>

      管孔音位,理論上是一孔一音,陳旸《樂書》和大部分典籍上繪制的管子與音位的對照圖,都是如此。但在實踐上,管子師們的演奏卻決不是一孔一音,那就把傳統(tǒng)音樂常有的滑音、抹音等地地道道的中國味一筆勾消了。管子師們非旦一孔數(shù)音,而且以一孔數(shù)音作為評價一個樂師演奏水平高低的標準,管子師甚至這樣說:“一孔三音”,“不換眼就吹出調來”!特別是靠近哨子的音孔,口唇容易控制。相距半音、全音的音位,相當部分出自一個孔位。由此可察,九孔篳篥漸被八孔管子取代,就是因為下手食指背孔的音位,可以通過唇口控制在管身前面的音孔上發(fā)出,此技風行,背下孔也就棄而不用了。1

      這和朝鮮李朝時成伣(1439~1504)《樂學規(guī)范》所載是吻合的:“按唐篳篥之制,用年久黃竹為之,上、勾兩音出于一孔,故今廢勾孔,只設八孔?!?/p>

      清初獲自瓦爾喀部的觱篥,甚至有三孔的,《清史稿》卷101:

      太祖平瓦爾喀部,獲其樂,列於宴樂,是為瓦爾喀部樂舞。用觱篥四,奚琴四。奚琴同隊舞樂。

      觱篥,蘆管,三孔,金口,下哆,中有小孔。管端開簧,簧口距管末四寸五分三釐。

      變?yōu)榘丝椎挠v篥大概在元明之后成為主流,如前所述,河南、河北、山西一帶民間后來多稱之為“管子”,也多為八孔。諸地觱篥也各有遭際,如20世紀50年代,觱篥在福建閩劇中被發(fā)現(xiàn):在閩劇后臺音樂伴奏的樂器里,有一種獨特的管弦類吹奏樂器叫“逗管”,又稱“頭管”、“閩管”。它系用細竹削制而成,長一尺左右,前面七個孔,后面一個洞,以蘆竹為嘴,吹時其聲凄沉,音響宏厚,音色奇特。它能使其它樂器的聲音攏和協(xié)調,為全國其他劇種和曲種所罕見……全國316個地方劇種中,早已看不見這種古老奇特的樂器了,而唯獨保存在閩劇中,這跟閩劇早期以演青衣悲劇節(jié)目為主和唐宋時期中原文化入閩有關。2

      “它能使其它樂器的聲音攏和協(xié)調”,則觱篥伴奏功能的天然優(yōu)勢依舊可見。在東北,至今流行于吉林、黑龍江、遼寧的朝鮮族樂器“草匹力”,民間尚稱為“小觱篥”,不僅名稱、形制也幾乎保有唐宋遺風:細竹管體,長約20厘米,管徑0.6厘米。兩端套金屬環(huán),以防干裂。上端裝葦制雙簧哨,長約4.5厘米,寬1.4厘米,管身開八個按孔(前七后一)。奏時雙手握管按孔,口含簧哨豎吹。常用技巧有滑音、顫音等。用于獨奏、合奏或伴奏。3“草匹力”的“匹力”顯然還是古時“觱篥”的譯音,不過“草”難以確知對應的是何種觱篥了。

      總此,觱篥作為宋詞演唱的第一伴奏樂器,其最終的結局,一如宋詞的創(chuàng)作和演唱的命運,最終散落民間,或保持本色,或融入當?shù)厍?,雖不再是主流,卻也綿綿不絕,以其頑強的生命力,成為傳統(tǒng)曲藝的有機組成部分。

      [作者董希平(1970年—),中國傳媒大學文學院副教授,北京,100024]

      [收稿日期:2013年10月1日]

      (責任編輯:曹勝高)

      猜你喜歡
      宋詞
      《禮遇宋詞》
      宋詞里的中秋月
      華人時刊(2023年17期)2023-10-24 08:01:48
      《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導讀注譯版本新近出版
      半小時漫畫宋詞
      半小時漫畫宋詞之雅俗共賞柳永
      半小時漫畫宋詞之雅俗共賞柳永
      半小時漫畫宋詞之詞帝李煜
      半小時漫畫宋詞
      品讀宋詞
      學生天地(2020年4期)2020-08-25 09:07:46
      【重點】古代詩歌閱讀:宋詞
      黑山县| 垣曲县| 绵阳市| 青海省| 大姚县| 巴林左旗| 西昌市| 崇信县| 铁力市| 新丰县| 建宁县| 兴海县| 鸡东县| 二连浩特市| 林西县| 清水县| 梓潼县| 桓仁| 合作市| 姜堰市| 泰兴市| 玉溪市| 高碑店市| 孟连| 霍邱县| 集安市| 桃园市| 巩留县| 永嘉县| 玉树县| 赞皇县| 汉寿县| 山东| 伽师县| 磴口县| 汪清县| 华阴市| 桂平市| 胶州市| 阿合奇县| 乐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