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文萍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叭齻€倡導”分別從國家、社會、公民三個層面,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了最新概括,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豎起了一面鮮明的旗幟。中小學時期是一個人道德發(fā)展和價值觀建立的重要階段,認清中小學生的價值觀發(fā)展特點,了解他們的心理特點,并根據(jù)他們的身心特點有針對性地開展教育,是學生健康成長的需要,也是學校建設面臨新機遇的時代要求,更是整個社會在新挑戰(zhàn)下的歷史責任。
一、中小學生價值觀發(fā)展的特點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首次明確提出的一個科學命題,包括四個方面的基本內容,即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既體現(xiàn)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道德精華,又體現(xiàn)時代的精神和要求。
當今社會的開放使我們進入了一個多元文化的時代,這種多元化在尊重個人的主體自由和選擇的同時,也挑戰(zhàn)了原有的一元價值和傳統(tǒng)文化。尤其是隨著網絡信息時代的到來,紛繁復雜的信息使人們原本相對穩(wěn)定的價值體系與行為方式漸趨多元化與沖突化。同時,中小學生發(fā)展還未完全成熟,對事物的判斷有時不夠準確,在成長中會遭遇前所未有的困惑。這就迫切要求在學生中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以此去引領、統(tǒng)攝、整合多樣化的社會價值觀,引導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
我們需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中小學生核心價值觀的建立,價值觀是一個復雜的自然概念,它的發(fā)展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在談到道德模范者所具有的美德時,小學生主要認為是“樂于助人、熱情、奉獻、遵紀守法”;中學生雖然也會提到熱情、奉獻和遵紀守法,但出現(xiàn)更多頻次的是“樂于助人、高尚和善良”。由此可見,樂于助人在中小學生心目中是最被認可的,體現(xiàn)了價值觀的一致性。隨著認知的發(fā)展,善良和有愛心的品質更受到中學生的認同,體現(xiàn)了隨著社會化程度的發(fā)展。這就啟示我們,在培養(yǎng)中小學生核心價值觀在具體內容上要有所側重,需要根據(jù)不同學齡段學生的特點進行,這樣才能增強核心價值觀的教育效果。
二、中小學生心理發(fā)展的特點
中小學生核心價值觀的教育絕不僅僅是知識與理論的教育,而是互動式、體驗式、分享式的教育,其接受過程是逐步完成的。不同年齡學段的學生,心理活動有各自的特征和規(guī)律,了解并有針對性地根據(jù)他們心理發(fā)展的特點與需求進行教育,效果才會更顯著。
在小學階段,學生采擇觀點的能力迅速發(fā)展,能從所接觸的人身上學習思考問題的方式,道德情感體驗日益深刻。他們和老師在一起的時間越來越長,把教師作為權威的對象進行聽從,會不自覺地對其言行進行模仿,人際關系隨之發(fā)生重要變化。教師的支持與指導對其個性品質的形成有很大影響,甚至超過父母的。利用好教師角色,樹立好積極的榜樣,對小學生核心價值觀的教育更有實效性。
到了初中階段,身體外形的變化使學生產生了成人感,心理上追求成熟和獨立感,更加在意他人的評價,渴望老師與家長能給予他們成人式的信任和尊重。然而,受思維特點、情緒特征和人生經驗的局限,他們還不能全面、客觀、理性地看待事物、處理事情??伤麄冇植辉盖笾诟改浮⒗蠋?,因為這會意味著自己還沒有長大。于是,同伴成為了這一時期孩子的重要他人。大家有著相同的年齡、經歷,能感受到彼此的理解與尊重。因此,利用好同伴關系,對初中生核心價值觀的教育更有針對性。
對高中生而言,他們的自我意識進一步增強,希望別人了解、理解和尊重自己,獨立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增強,交友熱情變高,渴望走向外界,接觸社會,需要情感力量的支撐,也需要參加不同類型的群體活動來提升和實現(xiàn)自我。這就向高中生提出了如何提升自我又能與人和諧相處,如何張揚個性又能團結合作,如何平衡“小我”與“大我”的自我管理與發(fā)展的需求。學??梢酝ㄟ^相關活動與課外實踐,在實踐中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和主觀能動性,使其認識到自我潛在能力,同時也能在社會實踐中,肩負起一部分的社會責任感。
三、將核心價值觀教育與中小學生
心理特點相統(tǒng)一
(一)對中小學生進行有側重內容的核心價值觀教育
對中小學生均重點培養(yǎng)尊重、守信、規(guī)則意識和助人為樂的品質,對小學生主要側重熱情、奉獻和遵紀守法的品質養(yǎng)成,對中學生主要側重高尚和善良的品德教育,多創(chuàng)造機會讓學生主動付出,讓其體驗到助人的快樂。在家里,讓學生在享受父母關愛的同時,學會理解父母的付出,養(yǎng)成主動向父母和長輩打招呼、說謝謝的好習慣。在學校,通過創(chuàng)設以守信為主題的文化氛圍,讓學生明確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強化學生的紀律意識。讓學生通過協(xié)商、共同約定等方式參與規(guī)則的制訂、制度的建設,使他們以自我管理的形式養(yǎng)成自覺遵守紀律的意識和習慣。在社會,組織學生集體參加團隊合作活動,讓他們感受彼此之間開誠布公、互相幫助的樂趣,培養(yǎng)他們自覺守信、相互信賴、樂于溝通的合作精神。當然,任何意識和品質都不是在一個場合中、一個學段中孤立的、單一的進行培養(yǎng)的,而是充斥在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jié)。
(二)結合中小學生心理特點進行核心價值觀教育
結合不同學齡段的學生心理特點采取不同的核心價值觀教育方式,具體如下:
1. 注重教師的示范作用
在小學階段,學生的個體價值觀逐漸形成,道德水平還處于“前習俗水平”,即兒童評定行為的好壞著重于行為的結果,認為受贊揚的行為就是好的,受懲罰的行為就是壞的。因此,教師對小學生行為的表率和評價,對其價值觀的建立有著極為重要的塑造作用。為此,全體教師要首先將核心價值觀作為自己的行為準則,并在了解小學生心理特點的基礎上,采用學生們喜聞樂見、形式多種的課堂教育形式來進行核心價值觀教育。
2. 重視同伴的榜樣作用
同伴的榜樣力量對初中生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榜樣人物可以是高年級的學長,也可以是班級班委、少先隊員,總歸是生活在他們身邊的人物。榜樣的行為是可見的、可模仿的真實行為。能夠有意無意地給他們以暗示和影響,還能夠促使他們不斷認識自我、反省自我、提高自我。通過評選和表彰,一個先進典型能以一帶十、以十帶百,影響和帶動無數(shù)好少年,其主體示范作用不可小覷。
3. 開展社會實踐活動
對于高中生來說,在加強課堂教育的同時,倡導他們在社會實踐中強化和突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要求,充分發(fā)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能有效引導他們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規(guī)范,內化成日常生活的自覺行為。社會實踐可以是組織學生參與公益活動,讓他們尋找、扮演一些社會角色,了解社會民生,展示個人價值,增強社會責任感。
(三)注重學生“知、情、意、行”心理結構的完善與情感認同
人內在價值觀的形成是一個知、情、意、行整體發(fā)展的過程。正確處理好知、情、意、行的關系,讓中小學生認知、感動,進而理解、接受、掌握,最終內化為自身的品德修養(yǎng)并自覺踐行,是提升價值觀教育實效性和針對性的關鍵。無論是在課堂教學還是在課外實踐中,可以通過角色扮演訓練,給學生設置情境。讓他們進入角色,引導他們身臨其境地進行核心價值觀體驗,以角色身份來思考所面臨的問題,采取相應的處理方式。這種方式不僅可以讓學生從表層的認知進入更深層的情感認同,還可以寓教于樂,使他們在體驗中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最終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質。
(四)做好家庭、學校和社會教育的協(xié)同共育
中小學生核心價值觀教育是一個長效系統(tǒng)工程,要把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最大限度地增強中小學生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實效性。首先,要發(fā)揮好學校這個主陣地作用。把課堂教育與課外活動結合起來,組織學生走出課堂,走向社會。其次,通過與社區(qū)、青少年活動中心、文明辦和青少年心理健康發(fā)展中心、公益組織等各類社會機構的常態(tài)化聯(lián)系,為中小學生提供良好的社會實踐平臺,為中小學德育工作者提供多種形式的宣傳平臺和咨詢服務,從而形成學校與社會的合力。再次,要發(fā)揮好家庭教育的基礎作用。通過家校聯(lián)系增進家長對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和追求,辦好“家長學校”,讓家長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念,以身示范,以良好的言行舉止、生活習慣、品行修養(yǎng)給孩子作出榜樣。
總之,要使核心價值體系內化為中小學生自身道德發(fā)展的需要,必須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小學生心理發(fā)展特點統(tǒng)一起來,重視學生的情感認同,開展體驗式教育,堅持三網共育。
(作者單位:上海市浦東新區(qū)教育局)
責任編輯/楊艷利
*本文系2013年度上海學校德育實踐研究課題“中小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途徑與方法研究”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