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韜鈺
《為奴十二年》:在絕境中尋找希望
汪韜鈺
電影《為奴十二年》劇照
影片《為奴十二年》的主人公所羅門·諾瑟普原本是一個生活在紐約薩拉托加的自由的黑人,他才華橫溢,富有學問,有一個幸福的家庭。在一次聚會中偶然認識了兩個白人,他們聲稱給所羅門介紹馬戲團表演伴奏的工作,要帶他一起去華盛頓,但一夜醒來,不料所羅門卻被他們拐賣淪為了黑人奴隸,就這樣,所羅門開始了與其他黑人奴隸一起暗無天日的奴隸生活,直到遇到好心的白人木匠巴斯先生出手相助,幫他恢復“自由人”的身份,才結束了他被奴役的命運。影片開頭白底黑字的字幕“本片根據所羅門·諾瑟普的真人真事改編”,提醒觀眾這不僅是一部電影,更是一段不堪回首的黑奴歷史。
電影《為奴十二年》延續(xù)了導演麥奎因以往的拍攝風格,其被公認的最大價值就在于對黑人奴隸制深刻的題材詮釋。黑人奴隸制是黑人被歐洲殖民統治者在拉丁美洲強迫從事奴隸勞動的腐朽的制度,從16世紀初開始實行,直到19世紀80年代才被廢除。導演史蒂夫·麥奎因作為一名黑人同胞,對黑奴歷史有著不可避免的追溯尋根的情懷,當他在發(fā)現所羅門·諾薩普的自傳體小說之后,便與編劇約翰萊德利搜集、查閱了大量的有關資料,一起改編劇本,也正因導演的身份,才能詮釋出如此震撼人心的黑奴題材的影片。[1]
影片《為奴十二年》故事就是講述在美國唯一一次內戰(zhàn)——南北戰(zhàn)爭的前夕,蓄奴嚴重的十二年所羅門被拐騙奴役的經歷。影片開篇就展現了一批黑奴在種植園里被白人奴隸主安排砍藤條的場景。他們像貨物一樣被放到市場上,被白人主人隨意挑選,受盡非人的待遇。影片中也描述了白人商人是如何販賣黑人的過程。所羅門在被拐賣之后,一夜之間由自由人變?yōu)榱伺`,盡管他百般不愿,但只能跟別的黑奴一起被放在黑奴市場上進行交易。商人把他們當成商品一樣赤身裸體地展示、介紹,商人隨意觸摸、拍打他們的身體,小孩也任由操控,像動物一樣聽從指令表演,任顧客隨意觀察他們的身體、隨意挑選買賣。買賣黑奴的這一幕毫無保留地揭露黑奴地位的卑賤、人權的喪失。黑奴的麻木聽話、商人的冷漠、顧客熟練的砍價都透露出黑奴制度的出現已久,在當時已被人們司空見慣。
腐朽的黑奴制度不斷迫害一批批年輕健壯的黑人,他們受盡屈辱,毫無人權,自以為高貴的白人奴隸主只把他們當成主人的玩物,一個個健壯的年輕人很快耗盡了體力,過勞而死,可見奴隸制帶給黑人的深重災難。
關于黑人奴隸的電影銀幕上也出現過不少,例如1977年最著名的黑人苦難史電影《根》,斯皮爾伯格1997年拍攝的反映黑人奴隸爭取自由的電影《斷鎖怒潮》,2013年昆汀·塔倫蒂諾導演的有關黑奴的電影《被解救的姜戈》等。在不同時期都不斷有關注那段黑奴史的影片出現,但麥奎因認為,觀眾應該在大銀幕上看到那段歷史的再現,這是對歷史的尊重與正視,也是他拍攝《為奴十二年》的初衷和意義。
影片中多處利用鏡頭語言直觀地展現種植園主對黑人奴隸殘暴地鞭打、踐踏、性侵等鏡頭,有人認為這些殘酷的畫面表現得過于直觀,讓人難以接受,但影片不過是真實的再現事實而已。影片中讓人印象深刻的一幕要數女孩黑奴帕奇被主人鞭打的一段。導演利用了7分鐘的長鏡頭展現了這驚心動魄的一幕,主人艾普斯此時充滿了憤怒,把帕奇脫光衣服綁在樹上,惡狠狠地鞭打。帕奇凄厲的慘叫,而女主人卻在一旁煽風點火,直到艾普斯越來越瘋狂地鞭打。在這一鏡頭中,人物的情緒層層遞進,畫面驚心動魄,不得不讓人感嘆黑人奴隸制的黑暗、殘忍。艾普斯的兇惡殘暴、女主人的冷酷無情、帕奇的無辜弱小、所羅門的痛苦絕望,人性的復雜與扭曲都交織在一起,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主人的殘忍暴戾,以及奴隸制的扭曲腐朽。
麥奎因之所以選擇這樣的表現方式是有自己的理由,他希望能讓更多的觀眾通過這部電影了解黑奴的歷史,并且透過黑奴的眼睛去看待這段黑暗、腐朽的歷史。他受到昆汀的電影《被解放的姜戈》的影響,相信即使是在今天,人們仍舊關注那段黑暗的歷史,麥奎因認為,黑奴問題遠遠比任何奴役要復雜得多,黑人的血統非常復雜,他們從世界各地被賣到美國,在美國生活繁衍后代,也成為了美國社會的基礎建設者。麥奎因在電影中揭露黑奴歷史不僅是電影的主題體現,更加是作為經歷過那段歷史的黑人后代的一種責任,影片中表現的復雜的人性強烈地震撼著人們的內心。
也許身體上的奴役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上也被奴役,那才是對整個民族有毀滅性的影響。一個人是否“為奴”,不在于他的身體自由是否被束縛,而是內心是否堅強獨立。
麥奎因在《為奴十二年》中也體現了各種各樣的奴隸角色,面對被壓迫、被欺侮的命運,黑人奴隸各有各的選擇,羅伯特選擇死亡,伊萊莎選擇悲傷、絕望地度日,威利選擇逃亡,帕茜選擇八面玲瓏、茍且生存。他們不斷尋求解脫,內心依然是“自由人”,而他們只不過是黑奴中的極少數,更多的黑奴像亞伯拉罕大叔、鮑勃、菲比嬸嬸等選擇了妥協,隨著時間的推移,已經習慣甚至接受了自己奴隸的身份。也許對大多數人來說,內心的屈服妥協要比在絕境中心懷信念容易得多。例如跟所羅門一起被販賣的黑奴克萊門斯,當他看到自己以前的主人回來找他時,他欣喜若狂地一頭扎進主人的懷里,跟主人開心地回家。這是怎樣一種根深蒂固的“奴性”才讓他心甘情愿地承認自己是主人的財產。
影片中肖夫人在與所羅門的聊天中,我們得知她曾經跟他們一樣,也是一名日夜勞作的黑奴,在得到主人的“寵幸”后成為莊園的女主人,她為了免于身體的勞作,茍且偷生,假裝沉浸在男主人的愛意之中,并以自己的身份改變?yōu)榘?,甚至說出“昨日我服侍別人,今日別人服侍我”的傲慢言語,與被壓迫、被奴役相比,這種從內心深處對自己奴隸身份的肯定才是最可悲的,也是奴隸制帶給人最大的危害。
影片中所羅門由于得罪了心胸狹窄的奴隸主緹比斯而遭到報復,被他們用繩子吊在大樹上的一幕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影片用了一個長鏡頭表現所羅門被吊在大樹上的過程:在這個熾熱的下午,所羅門艱難地僅用腳趾支撐著自己命懸一線的身體,而其他黑奴在一旁若無其事地勞作,幾個黑人小孩還在一旁嬉戲玩耍。有人認為這一幕有些許拖沓,而也許導演想要表達的并不是所羅門被綁在大樹下的痛苦,而是讓人們感受、思考在他受刑的時間流逝中,旁人對他的反應是如何。在全景鏡頭中,幾乎平行的樹枝與地面被所羅門抽搐、虛弱的身體連接起來,形成了一幅脆弱而富有張力的畫框,畫框中是幾個正在干活麻木不仁的黑奴,他們若無其事地在所羅門身邊走來走去。接著幾個畫面利用淺焦鏡頭將所羅門虛化作為前景暗斑,越過他清晰地表現遠景中陽光下的景象,追逐嬉戲的黑人小孩,樓道上冷漠的女主人,一明一暗、一動一靜地給人強烈的震撼。這一段情節(jié)的描述中,影片沒有采用任何背景音樂渲染氣氛,只是自然環(huán)境的真實聲音,所羅門顫動的腳步聲、樹叢里的蟬鳴、人們路過草地的腳步聲、還有小孩的嬉戲打鬧聲,真實環(huán)境音效的運用營造出更加真實動人的效果,同時也把注意力集中在周圍人們的活動上。這一段情節(jié)利用鏡頭語言表達了豐富的內涵意義,利用音樂與畫面的有機結合,更加突顯了人性冷漠無情的一面,甚至面對自己的黑人同胞受難也無動于衷。小孩的歡聲笑語、嬉戲打鬧更加隱喻了奴隸制對下一代的深重影響,他們也已把黑奴當成了工具,心底默認這種身份的懸殊。
延續(xù)了所有反映黑奴電影的傳統,《為奴十二年》依舊反映了自由與救贖的主題。所羅門在南部種植園每天飽受煉獄般的勞作,常常被主人虐待,受盡非人的待遇,但身心俱疲的他沒有被長期的奴役折磨得麻木妥協,而是一次次冒著生命危險尋找自由的曙光。[2]影片中所羅門剛被拐賣時,他就想聯合另外兩個志同道合的黑奴一起反抗,然而一個在深夜被殺害,另一個被主人帶走了,勢單力薄的所羅門第一次反抗還沒開始失敗了。所羅門看清了許多黑奴的奴性心理,決定自己逃亡,之后所羅門向善良的種植園主福特先生求助,然而軟弱的福特先生也無力違背黑奴制,所羅門再次遭受失敗的打擊。第三次是所羅門利用為主人買東西的途中打算逃亡,而遇到逃亡的黑奴正在被絞死的情景,逃亡又一次遭到失敗。所羅門并沒有放棄信念,他雖然與其他黑奴一樣每天身心疲憊,但他偷偷用樹木制作筆,用桑葚汁當墨水,深夜悄悄寫信,希望送到家鄉(xiāng)得以獲救。然而差點被主人發(fā)現,最后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自己千辛萬苦完成的信化為灰燼。之后所羅門幸運地遇到具有先進思想的白人巴斯,他對所羅門伸出了援手,讓所羅門在歷經12年的奴役生活之后終于回歸了自由。影片中展現了所羅門的五次逃亡,他為了活下來隱藏起自己受過教育的頭腦,表面上假意順從,但他懷著一顆從不屈服的心,在絕境中不斷尋求希望,渴望回到自己溫暖的家。所羅門說:“我不想要生存,我想要生活。”這不僅是所羅門的信念,更是代表了千千萬萬被奴役的人們向全世界發(fā)出的吶喊。正如導演史蒂夫·麥奎因在奧斯卡頒獎臺上所說:“我們每個人不僅僅是生存,還要努力去生活,我要獻給那些忍受奴役的人們,獻給2100萬當今仍被奴役的人們?!?/p>
麥奎因不愿讓人們把《為奴十二年》定義為一個講述黑奴制歷史的影片,因為影片中不僅講述了那段沉重的歷史,還包含了許多豐富的內涵,更是對今天的現實啟示?!稙榕辍放c很多講述黑奴的影片不同,主人公所羅門起初并不是一個南部的奴隸,而是一個“自由人”的身份,一夜之間由“自由人”變?yōu)榈唾v的奴隸,身份的轉化讓我們不禁換位思考。所羅門自由而安定的生活讓他對奴隸這種地位的人視而不見。影片中閃回的一幕:曾經所羅門一家在商店里買東西的時候,一個黑人奴隸懷著微弱的希望想要接近所羅門,而他的欲言又止與所羅門的沉默在短暫的對視中讓人感受到一股絕望與冷漠的空氣。這一段帶給人們現實的啟示,讓人聯想到今天的我們,是否也會像所羅門一樣,也有著潛在的高低貴賤之分的身份認同,也同樣選擇沉默呢?這一切都是影片引人深思的地方,在敘述故事的同時給觀眾留下許多思考的空間。如果人們從意識上沒有消除這種不平等身份的觀念,那么即使沒有奴隸制,被奴役的現象也永遠不會消除。
《為奴十二年》講述了所羅門淪為黑奴之后在飽受身心煎熬的同時不斷抗爭逃亡這樣一個真實傳奇的故事,在歷經150多年后,仍能打動人們的內心,激發(fā)人們內心深處的強烈情感,這也是它如今震撼整個世界電影界的原因。影片中關于歷史、關于自由、關于人性的問題帶給人們深深的思考和回憶。身體上的奴役永遠無法改變一個人的心志,而心理上被奴役才是最可怕、影響最深遠的危害。也許能與腐朽、罪惡的奴役行為相抗衡的只有人們堅強的內心和不滅的希望,就像影片所展現的那樣,在絕境中懷著一顆自由的心,永不屈服。
[1]趙柔柔.《為奴十二載》:一個關于自由的故事[J].南風窗,2014(6):89-91.
[2]劉思羽.《為奴十二年》:隱痛與勇氣[J].中國新聞周刊,2013(43):76-77.
汪韜鈺,女,貴州安順人,湖南科技大學人文學院戲劇與影視學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電影文化、影視藝術傳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