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一帆
閱讀是理解文本的前提,也是語文教學的基礎(chǔ)。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雖然很多教師都很注重閱讀教學,但卻鮮有教師會尊重學生的個性化閱讀。語文新課標指出:語文閱讀教學要在兼顧學生個性發(fā)展的基礎(chǔ)上實現(xiàn)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因此,教師要摒棄傳統(tǒng)的閱讀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在個性化閱讀中領(lǐng)悟文本的真諦,感受文本的內(nèi)在情感。
一、通過個性品讀,理解文本語言
當前,教材所選取的課文都是一些優(yōu)美的文章。教師應(yīng)該充分利用文本的優(yōu)質(zhì)資源來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水平。文本是教學的根基,也是閱讀的載體。教師所面對的是一群思想活躍、個性鮮明的學生。在閱讀理解中,教師該如何兼顧學生的特點與閱讀教學的目標呢?筆者認為,個性化品讀不僅能幫助學生深入文本語言的內(nèi)在意蘊,而且能促進學生的個性發(fā)展。例如,在教學《少年王勃》一文,教師通過解析詩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意思來進行探討文本的語言。就字面而言,“落霞”是指落日映射的彩霞,“孤鶩”是指野鴨,“秋水”是秋季大雨后的江水。在結(jié)構(gòu)上,這句詩具有特別的美。這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思考。
生:詩歌描寫的景象很美,簡單的景象連在一起就能創(chuàng)造出美的意境。
師:“落霞”、“孤鶩”、“秋水”與“長天”的確是一些簡單的景象,但是這些景象通過作者的巧妙安排,卻變得意境十足?!奥湎肌薄肮满F”與“秋水”“長天”對仗工整,“齊飛”的動態(tài)之景與“一色”的靜態(tài)景色形成對比。而這一動一靜,更是以動伏筆靜,以靜襯托動。
生:上句重點描寫單一的景象,而下句寫到廣闊的江天景色。這樣的對比不僅具有形式上的美,更加具有內(nèi)容上的美。
師:這位同學說得的確不錯。星星散散的“孤鶩”一景與下文漫天廣闊景象形成鮮明的對比,這種點線面的景色寫法讓景象更加富有層次性。
教學中,教師從詩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進行個性化品讀。每個學生都積極地思考,并在閱讀中提出富有個性化的見解。這樣的閱讀方式不僅能深入到文本的深處,還能在文本的語言中感受到語言的魅力所在。
二、通過個性品讀,觸摸文本意境
“言已盡而意無窮”正是表達出一種閱讀中的語言意義。其實,語言的意義就是在于營造一種意境上的美。而這種美往往是由無數(shù)“道不盡,數(shù)不清”的情境所組成的。文本中人物的一個動作、一個眼神,或是心理描寫都是情境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而這些吸引人的情境往往最為學生所關(guān)注。因此,教師應(yīng)該從閱讀中去引導學生進行個性化品讀,觸摸到文本的意境,在意境中體會到語言的內(nèi)在意義以及文本的深層含義。例如,教學《峨眉山月歌》一文,首先,教師要求學生大聲朗讀《峨眉山月歌》,并試著自己去體會一下景色的美麗;接著,讓學生們相互交流自己的感受;隨后,教師總結(jié),深化學生對詩歌的理解?!抖朊忌皆赂琛肥抢畎壮鏊拇ㄍ局兴鶆?chuàng)作的作品,全詩洋溢著優(yōu)美的格調(diào)。詩歌是從“峨眉山月”起筆,點出了秋季之感,再以“半輪”之月收筆;而“平羌江”寫出“影”入水,隨水流動,隨旅途而變化。這樣“清溪”“三峽”“渝州”的景色更是迷人。
三、通過個性品讀,體驗文本情感
對本文的個性化品讀是指一種不偏離文本思想的閱讀理解方式。在閱讀中,教師不僅要指導學生把握文本的思想,還要幫助學生在不偏離文本思想的前提下,能自由地體會文本情感。如果學生能自由地體會文本的情感,那他們對文本的語言就有了更深一層的感悟,就能獲得思想的啟迪、情感的熏陶,語文素養(yǎng)也就得到全面的提高。例如,在教學《彭德懷和他的大黑騾子》這一篇課文,學生在不斷地朗讀理解中初步體會到本文的情感。為了更進一步幫助學生理解文本的情感,教師利用提問的方法來進行教學。
師:在過草地時,彭德懷為了戰(zhàn)友、為了軍隊、為革命付出巨大的犧牲。文中有哪些地方具描寫到呢?
生:“‘副官長,快開槍!你不向它們開槍,我就向你開槍!彭德懷雙手叉在腰間怒吼道?!边@里可以看出彭德懷的革命精神以及為大局著想的領(lǐng)袖精神。
生:“彭德懷深情地望著拴在不遠處的大黑騾子,平靜地說:‘部隊現(xiàn)在連野菜也吃不上了,只有殺牲口解決吃的,或許能多一些人走出草地。老飼養(yǎng)員流著眼淚對彭德懷說:‘可是你怎么走出草地?別的可以殺,大黑騾子一定要留下,它為革命立過功?!边@里,彭德懷與老飼養(yǎng)員的對話讓大家能看出彭德懷與大黑騾子的感情以及全隊與大黑騾子的感情。但是,彭德懷為了大家,為了軍隊,殺了大黑騾子。
總而言之,個性品讀是一種符合語文閱讀教學的方式,是一個實效、有效、高效的閱讀教學方式。它能讓學生從語言、意境和情感三方面把握文本要求;讓他們?nèi)胛⒌馗惺?、理解和分析文本所蘊含的思想情感。 同時,這也讓語文課堂變得充滿情趣,讓學生在興趣中學習語文。
(責編 韋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