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 麗
(湖南財政經(jīng)濟學院 外語系,湖南 長沙 410205)
大學英語教學的本土文化導入探析
段 麗
(湖南財政經(jīng)濟學院 外語系,湖南 長沙 410205)
針對中國文化“失語癥”,進行一定的調(diào)查研究,探討本土文化導入大學英語教學的內(nèi)容和方式方法。依據(jù)調(diào)查結(jié)果并綜合教學活動的構(gòu)成要素,對本土文化導入大學英語教學提出切實可行的建議,以便促進大學英語教學的良性發(fā)展,促進世界文化的生態(tài)和諧發(fā)展。
本土文化;大學英語教學;文化失語
隨著社會語言學、文化語言學、語用學等學科的興起與發(fā)展,外語教學“不僅僅是語言教學,而且應該包括文化教學”這一理念,已逐步成為我國外語界的共識。眾多學者對外語教學中的文化導入進行大量的研究,但是諸多研究都把重點置于目的語文化的導入,對本土文化的導入研究甚少。L.Smith在提出“國際語言”概念時明確指出“英語作為本土意義上的國際語言,植根于英語使用者的本民族文化”。Smith的觀點得到了Robert MeCrum、David Graddol、David Crystal)、Miehael Toolan)、Swerdlow等人的贊同和補充,他們認為作為國際語言的英語,應當表達使用者自己的文化和觀點[1]。我們大學英語教學目標是使學生能順利地用目的語進行跨文化交流,這種交流是雙向的,如果僅能用英語談及英語國家的方方面面,而當論及本土文化時,出現(xiàn)“失語癥”,這是跨文化交流的失敗,也是我們英語教學的失敗,將不利于世界文化生態(tài)的發(fā)展。本文擬就本土文化導入大學英語教學進行一定調(diào)查研究,探討本土文化導入的必要性、導入的內(nèi)容,及導入的方式,以便促進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的更好發(fā)展,培養(yǎng)具有雙向文化交際能力的人才。
1.當前大學生用英語表達本土文化的實際情況;
2.教師及學生對本土文化英語表達之觀點;
3.分析本土文化導入大學英語的內(nèi)容及方式方法。
本研究對象為湖南大學、湖南財政經(jīng)濟學院非英語專業(yè)的278名本科學生及授公共英語課的38名教師。
研究采取測試卷、問卷調(diào)查、訪談的方式進行。
本研究以《中國文化概論》(張岱年、方克立主編)為參考,設計了針對學生的測試卷測試其中國文化之英語表達。測試卷第一部分為20道選擇填空題,分別針對廣義與狹義、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中國文化內(nèi)容進行測試,涉及中國文化的風俗禮儀、價值倫理,文學藝術、歷史人物等。每小題記4分,其中選擇10題,填空10題。第二部分為表述題4題,表述題每小題記5分。測試卷共計100分。
課題組共發(fā)放測試卷278份,回收有效測試卷為257份,回收率為92.45% 。課題組同時發(fā)放了關于本土文化英語表達的問卷138份,其中教師38份,學生100份。并進行了一定范圍的訪談,主要是調(diào)查學生與教師的觀點:本土文化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導入情況,哪些方面的本土文化應導入大學英語教學中?同時對教師的本土文化表達能力進行了調(diào)查。問卷回收了98份學生卷,回收率為98% ,38份教師卷,回收率為100%。
通過調(diào)查研究發(fā)現(xiàn),非英語專業(yè)大學生的本土文化表達能力非常令人堪憂。在測試卷中,只有選擇題得分較好,其他需要動手進行翻譯表述的得分率均未超過3%。此種情況,說明學生已經(jīng)習慣了四選一的這種語言考查形式,即使不懂,也能憑借理性判斷,做題技巧外加運氣獲得較高分,而一旦需要用目的語表達本土文化就無從開口,出現(xiàn)了“中國文化失語癥”。這種“失語”并非腹中無才,也非文化貧瘠,絕大多數(shù)學生能侃侃而談中國四大古典名著,只是苦于無法用英語來表達而已,比方說《水滸傳》書名的翻譯,五花八門,有的譯為“The Legend of SHUIHU”,有的直接以漢語拼音的形式表述,能準確翻譯書名的寥寥無幾。當然水滸傳本身就存在幾種英譯本,最具代表性的當屬以下三種:《AllMen are Brothers》、《Water Margin》、《Outlaws of the Marsh》。在問卷中,接近60%的學生認為自己用英語表達本土文化的程度很差。對教師而言,50%認為自己表達能力一般,認為較差的達到了10%。
不管是學生還是教師,70%以上都認為很有必把本土文化導入大學英語教學。這里原因有若干種,通過隨機訪談,或者是因為做測試卷受挫從而認為有必要學習本土文化的英語表達,或者是因為日常生活中接觸外籍人士,沒法順利進行交際而苦惱,或者是意識到交際是雙向的,如果單純論及英語國家的文化種種,無形中會形成文化的入侵,破壞文化發(fā)展的生態(tài)平衡,形成英語強勢文化的新霸權(quán)主義,而中華文化的璀璨只有通過我們自身有意識的傳播才能成為世界的財富。
同樣達到70%以上的學生與教師都認為應把中國文化的精髓,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導入大學英語教學。但是具體到哪些是屬于精髓,哪些是特色文化,說法不一,有的說就是儒家文化,有的說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有的說就是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風俗。在對于以何種方式把本土文化導入大學英語教學中,眾說紛紜,歧義很大。
外語教學的目的并非是要讓學習者變得越來越外國化,而是要通過外國語言文化學習,通過跨文化對話讓學習者具備跨文化的交流意識和理解意識(cross-cultural awareness)做到母語文化與第二文化的互動[2]。學習英語,不僅要學習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也要學會用英語表達本土文化,這是毋庸置疑的,關鍵是如何達到這種雙向交際的目的。我們擬從教學構(gòu)成要素的角度探討大學英語中本土文化的導入。一般說來,學生、教師和教學內(nèi)容是教學構(gòu)成的核心要素,同時教學活動中必須運用一定的教學方法、教學媒介及進行適當?shù)慕虒W評價,同時營造教學活動的一個教學大環(huán)境。
首先,Kramsch為代表的美國研究者提倡將外語教育中的文化教學在課內(nèi)兼容,隨課堂外語教學同時融入[3]。依據(jù)教學活動的類型,教師依據(jù)教材進行的傳授式教學活動是傳統(tǒng)的也是主要的教學活動。這就對教材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要求教材中體現(xiàn)本土文化,而據(jù)李超等的統(tǒng)計[4],在通用的大學英語教材中,涉及中國文化的篇幅甚少,不管是全新版的大學英語精讀教材還是新視野大學英語精讀教材,其談論本土文化的比例分別僅為6.25%和2.5%。,教材中本土文化的缺失勢必造成跨文化交際教學目的失敗。這就要求主流的大學英語教材中恰當?shù)脑黾颖就廖幕谋壤?/p>
其次,本土文化融入教材的范疇。文化本身就是一難以界定的范疇,不同的學科會賦予其不同的內(nèi)涵?;舴蛩固氐碌奈幕J街赋觯幕峭粋€環(huán)境中的人的“共同的心理程序(collective mental programming) 。[5]從語言教學角度出發(fā),胡文仲將文化分為“知識文化”和“交際文化” 。[6]林汝昌提出文化導入分三層推進的文化教學思想:(1)講授目的語的語言結(jié)構(gòu)知識;(2)較系統(tǒng)地導入相關的文化知識;(3)導入更廣泛的文化內(nèi)容,包括一個民族的歷史與哲學傳統(tǒng),即綜合與概括一種文化的社會模式及其價值體系的文化表現(xiàn)形式[7]。那么從培養(yǎng)具有雙向交際能力的人才這個角度出發(fā),主要應增加交際文化的比例。尤其是反應東西方差異性、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把我們民族的精髓融入教材。如中國人強調(diào)集體,強調(diào)從整體上分析處理事物,強調(diào)天人合一,求同存異等思維方式、價值觀念文化、我國的歷史傳統(tǒng),具有東方神韻的地理文化等,可從表層文化、中層文化(制度文化)、和深層文化(觀念文化)的角度逐漸導入,[8]并恰當?shù)募骖欀髁魑幕c亞文化。具體融入內(nèi)容可參考《中國文化概論》等概述中國文化的著作。
除了根據(jù)教材進行常規(guī)的教學導入之外,調(diào)查顯示可采取多種學生與教師都認可、倡議的方式方法。桂詩春介紹過文化傳授的幾種方法:(1)文化旁白,即隨時碰到隨時講授。(2)同化法,即辨認交際中的文化失誤。(3)文化包,即對特定文化題材進行對比和討論[9]。從交際角度出發(fā),中西文化存在差異的地方就是容易使交際失敗的癥結(jié)所在。依據(jù)探究式與自主合作式教學活動,我們通??刹扇≈形魑幕容^的專題研討形式,要學生自主地探討東西文化的差異。如就中西方的節(jié)日進行比較。西方的情人節(jié)相信每個大學生都了如指掌,甚至連DOVE巧克力的來源萊昂與芭莎的故事大概也不會陌生,那么中國的七夕節(jié),牛郎織女的故事相信西方人得知后仰望星空時同樣會神往,那么如何用英語進行表達交流?這兩個節(jié)日之間有什么相似不似之處?讓學生對目的語文化與本土文化的內(nèi)涵進行比較反思,在比較中鑒別,在反思中前行,深刻領略兩種文化魅力,增強學生的文化感知性,同時保持跨文化交往過程中的文化主體地位,維系世界文化的多樣性。
認知建構(gòu)主義學習理論認為知識是通過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下, 利用學習資源,通過意義建構(gòu)的方式獲得的,教師只是學習過程的指導者與參與者。那么在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進行本土文化導入,關鍵在于學生的主動學習、進行知識內(nèi)化的過程。首先我們要培養(yǎng)學生用英語表達本土文化的意識,從思想層面引起其重視,從而在平時學習過程中,主動進行知識的獲取與建構(gòu)。其次要提升教師自身水平。據(jù)學者對全國大學英語教學現(xiàn)狀的調(diào)查,其中高級職稱教師占25.9%,有博士和碩士學位的教師分別占被調(diào)查對象的1.5%和60.1%。[10]這說明當前英語教師本身的狀況還不令人滿意。大學英語教師必須意識到本土文化在英語教學中的重要性,自身要加強本土文化英語表達的學習,學會從跨文化、從母語的正遷移角度進行文化的對比教學,,指導學生正確的表達母語文化,有效設計母語文化導入的教學活動。
改善教學大綱,從宏觀上進行有效指導。教學大綱對于大學英語教學具有很強的導向作用。教育部2007年修訂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中,數(shù)次提到了“文化”和“跨文化”。但是涉及文化的表述幾乎都屬于泛泛而談的指導性意見,與聽、說、讀、寫、譯這些語言技能要求的精確表述相比缺乏明顯的操作性。為了使本土文化有效的融入大學英語教學中,我們必需制定詳細可行的大綱,使其具體化,具有實際操作性。可參照語言技能方面的細化標準進行改善。
把本土文化的英語表達作為水平測試的實質(zhì)內(nèi)容。多年來標準化的四、六級考試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停留在紙筆之上的語言技能考試,具有鮮明的去語境化的特點。[11]即使今年的四六級考試中具有“中國風”的元素,但也只是蜻蜓點水,捎帶即過。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文化能力并不必然呈正向相關,語言能力相對高的并不意味著其文化能力也高。語言教學,理應進行語言技能的訓練,但僅只掌握語言技能,弱化語言的文化承載功能,這與語言教學的目的相差甚遠。大綱明確規(guī)定大學英語教學目的是培養(yǎng)具有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人才。語言必須與文化結(jié)合,離開文化談語言,語言將成為無源之水,我們的四六級考試需要把本土文化納入考試范疇,從而達到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目的。
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導入本土文化,強化民族文化身份認同感,在此基礎上,增加對目的語文化的寬容和理解,使學生能用英語順利地表達母語文化,從而避免出現(xiàn)“中國文化失語癥”,有效的培養(yǎng)具有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人才,促進世界文化的生態(tài)和諧發(fā)展。
[1] 馬冬虹.外語教學中文化因素研究[D].上海:上海外國語大學,2007.
[2] Kramsch.Context and Culture i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Oxford:OUP. 1993.
[3] 肖龍福,肖 笛, 李 嵐,等.我國高校英語教育中的“中國文化失語”現(xiàn)狀研究[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10,(1):39-46.
[4] 李 超,劉愛真.大學英語教材中中國文化內(nèi)容的改進[J].重慶交通大學學報,2007,(2):120-121.
[5] 胡文仲,高一虹.外語教學與文化[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1997.
[6] 廖麗瓊.文化導人與語篇分析[J].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7(6):121-122.
[7] 林汝昌.外語教學的三個層次與文化導入的三個層次[J].外語界,2006,(4):1-6.
[8] 胡文仲.文化與交際[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4.
[9] 劉長江.談外語教育中目的語文化和本族語文化的兼容并舉[J].外語界,2003,(4):14-18.
[10] 王守仁,王海嘯.我國高校大學英語教學現(xiàn)狀調(diào)查及大學英語教學改革與發(fā)展方向[J].中國外語,2011,(5):4-11.
[11] 盛雪梅.大學英語教學的文化審思[J].中國外語,2008,(5):10-14.
On the Native Culture’s Introduction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DUAN Li
(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 Hun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Changsha 410205, Hunan, China )
With some investigation into the phenomenon of “Chinese cultural aphasia”,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introduction’s contents, methods concerning native culture’s introduction into college English. Based on the investigated results and the components of teaching activities, this paper proposes some suggestions on the introduction so as to help the sound development of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and promot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world cultural ecology.
native culture;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cultural aphasia
G642.0
A
1673-9272(2014)02-0149-03
2014-02-15
湖南省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基于本土文化導入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研究”(編號:12WLH06);湖南財政經(jīng)濟學院院級教改課題:“大學英語教學的本土文化導入研究”(編號:J201128)。
段 麗(1974-),女,湖南隆回人,湖南財政經(jīng)濟學院講師,博士生,研究方向:翻譯與文化。
[本文編校:李浩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