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慶友
摘要:本文通過一例特殊社交恐怖癥個案的咨詢過程實錄,介紹了完形療法中的空椅子技術在個案咨詢中的具體應用。
關鍵詞:完形療法;空椅子技術;社交恐怖癥
一、空椅子技術簡介
(一)什么是空椅子技術
空椅子技術是完形心理治療常用的一種技術。其本質(zhì)是一種角色扮演,是使來訪者的內(nèi)射外顯的一種方式。此技術運用兩張或多張椅子,要求來訪者坐在其中一張椅子上,扮演內(nèi)心沖突情境的一方,再換坐到另一張或幾張椅子上,扮演內(nèi)心沖突情境的另一方,讓來訪者所扮演的雙方持續(xù)進行對話,以逐步達到自我的整合或者自我與環(huán)境的整合??找巫蛹夹g在幫助來訪者宣泄、整理內(nèi)心積壓的情緒、想法、壓力,以及了解來訪者未談及的一些信息方面非常有用。當我們的治療陷入困境,無法取得進展時,運用空椅子技術,往往能帶來峰回路轉(zhuǎn)、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空椅子技術的形式
1.傾訴宣泄式
來訪者可以把內(nèi)心的未完成事件,例如想對某人說,卻沒機會、沒來得及說,或不便直接傾訴的話,表達出來,從而使內(nèi)心趨于平和。對曾經(jīng)傷害、誤解或者責怪過來訪者的人,也可以通過對空椅子的宣泄、指責,甚至謾罵,來發(fā)泄郁積在內(nèi)心的負面情緒。
2.自我對話式
當內(nèi)心有兩個勢均力敵的矛盾成分時,可以讓來訪者自我沖突的兩個部分展開對話,從而達到內(nèi)心的整合。如來訪者認為自己本應該做的事情,卻沒有做,引起了不好或者嚴重的后果,產(chǎn)生了強烈的內(nèi)疚感和自責心理,此時可讓來訪者與自己展開對話,從而降低內(nèi)疚感。在來訪者面對各種選擇難以下定決心,或處于人生十字路口不知將何去何從時,也可以通過與自己對話,澄清自己的價值觀,分析各種選擇的利弊,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
3.“他人”對話式
來訪者可以通過空椅子技術進行自己和“他人”的對話,從而站在他人的角度考慮問題。對以自我為中心,不能體諒、理解或?qū)捜輨e人的來訪者,通過與“他人”展開對話,可以設身處地地理解他人。另外,對于存在社交恐懼,不敢或者害怕和他人交往的來訪者,通過模擬人際交往的場景,可以讓來訪者在類似真實的情境中減輕恐懼和焦慮,學會與人交往的技巧。
(三)空椅子技術的操作步驟
1.向來訪者簡要說明空椅子技術。
2.制作標簽。用盡可能簡潔的詞或字,代表沖突的自我的兩個部分或自我與他人,分別寫在兩張紙上。
3.擺放椅子。選擇兩把相同的椅子,面對面擺放(它們之間的距離由來訪者自己決定),咨詢師坐在兩把椅子的正中間。
4.選擇開始(由來訪者自己做主)。讓來訪者把寫好的兩個標簽分別放在兩把椅子上,并選擇其中一把椅子坐上去,把標簽拿在手里。此時咨詢師也坐在自己的椅子上,手里拿著紙和筆。
5.放松、想象。請來訪者閉上眼睛,保持舒服的坐姿,注意自己的呼吸,慢慢地深深吸氣,緩緩地呼氣,全身放松,讓來訪者完全沉浸在標簽所寫的理由或角色里。
6.開始對話。此時咨詢師需要記錄來訪者所說的話,用余光看來訪者,不要與來訪者有任何交流,以免影響他。
7.換身份。讓來訪者坐到另一把椅子上,拿起那張椅子上的標簽,做深呼吸,放松下來,整個身心沉浸在這把椅子所代表的全部理由或角色里,即重復第5、6步。當來訪者說完,咨詢師要問:“還有嗎?還想坐到那把椅子上去嗎?”如果來訪者還需要表達,可以是一個來回反復的過程。咨詢師對來訪者坐在同一把椅子上說的話,要記錄在同一欄里。
8.結(jié)束后的交流討論。不需要與來訪者談及記錄的每一句對話,可以這樣說:“剛剛經(jīng)過這樣一個過程,你有什么想法嗎?(有什么感受嗎?有什么想說的嗎?)”要相信來訪者有充分的內(nèi)加工能力。
(四)空椅子技術的注意事項
1.有的來訪者很激動,坐到椅子上放松不下來,情緒難以平靜。要等來訪者平靜下來,可以理性思考的時候再開始。
2.咨詢師不參與對話,并讓來訪者只代表這把椅子說話,確保陳述不混亂。
3.當讓來訪者坐到對面代表另一方的椅子上去的時候,有些來訪者不愿意坐過去,這時,可以對他說:“并不是要你成為他,而只是要用這種方式,去體會一下心靈和心靈之間的對話。”
4.在與他人對話時,需要營造好氛圍,讓來訪者充分想象對方就坐在眼前,引導來訪者作細致的想象,包括對方的五官、聲音、發(fā)型、衣著、身體姿勢等,就像真的看到了對方就在眼前。
5.在反復更換身份的過程中,常會遇到來訪者有很多情緒反應,如哭泣、將陳年舊事翻出來、難以控制等。咨詢師要保持平靜和堅定,因為此時來訪者需要的是力量,而不是被安撫。一個有力量、堅定的咨詢師更有價值。
6.不關注來訪者選擇的結(jié)果。
7.記錄的內(nèi)容,如果來訪者需要,可以讓他自己抄一份拿走,把原件留在咨詢室備案。
8.空椅子技術大約40分鐘結(jié)束,如果來訪者還有很多話沒說完,要擇機叫停??梢哉f:“好,今天先到這里,我們談論了一些內(nèi)容,雖然沒有談完,但我想你有了一些思考。還有很多話沒有說完,下周我們繼續(xù),好嗎?”
9.有的來訪者在最后會說自己知道怎么選擇了,咨詢師一般不鼓勵來訪者倉促地選擇,可以先作一個描述性表揚:“在剛剛的過程中看到你這么認真努力地從各個方面來思考問題,看來你已經(jīng)理清了思路。如果你愿意試一試讓這樣一個選擇再保留幾天的思考,那么對這個問題可能就更慎重了。”
二、個案簡介
(一)一般資料
林某,女,24歲,未婚,某國營企業(yè)財務人員,體態(tài)正常,無重大軀體疾病史,未發(fā)現(xiàn)器質(zhì)性病變,生理功能完好。父母均為國企高管,家庭經(jīng)濟優(yōu)越。自幼學習成績良好,大學畢業(yè)后由父母安排進入國企。從小膽小、羞怯、敏感,性格內(nèi)向。
(二)主訴和個人陳述
主訴:在聚餐的場合感到焦慮,一說話就緊張、臉紅、冒汗、呼吸急促。
個人陳述:兩年前進入現(xiàn)在這個單位,平時在工作中較少與同事交談,經(jīng)常是在工作中有必須溝通和交待的事情時,才不得不與同事交流。每當遇到與同事聚餐的場合,就感到特別緊張、焦慮。尤其是在大家圍坐在宴席前時,其他同事都歡暢地交談,而自己卻總是沉默寡言,顯得格格不入。也想?yún)⑴c談話,但一開口就覺得緊張、臉紅、冒汗、呼吸急促、輕微顫抖。為此常常在會餐場合緘默不語,事后又感到懊惱、沮喪、抑郁、焦慮。
(三)診斷
本案例中的來訪者對多人共餐桌吃飯、聊天的社交場合感到緊張、恐懼,不敢開口說話,怕成為他人關注的焦點,一開口則會臉紅、心跳、呼吸急促、輕微顫抖。在其他社交場合,沒有明顯恐懼的感覺和異常。癥狀持續(xù)近兩年。診斷為對特殊場合恐懼的社交恐怖癥。
三、咨詢過程
(一)了解來訪者的問題根源
針對來訪者與同事聚餐時的緊張和焦慮,尋找其在成長過程中這種在特殊情境下產(chǎn)生緊張感的誘發(fā)事件。來訪者記起7歲一次與父母同桌吃飯時的感覺。當時父母剛大吵了一架,臉色都很難看,互不理睬對方,一聲不響地埋頭吃飯。他們也沒有理會當時年幼的來訪者,一句話也沒跟她說。一家三口在充滿沉悶和怨氣的氛圍中吃飯。當時來訪者心里忐忑不安,很想說一些話來安慰父母,讓他們不要生氣,但又不敢說,每次想開口卻都把話吞了下去,怕被他們責罵。年幼的來訪者當時感到自己很沒用,口才不好,不會說話,無法給家里制造快樂的氣氛。一頓飯下來,她一直處在焦慮、緊張、不安和自卑當中。自從那次以后,來訪者變得不愛說話,特別是在與人聚餐時,很少說話,總擔心自己說不好,讓人生厭。兩年前大學畢業(yè),進入現(xiàn)在這家單位,在與同事會餐時,一說話就心跳加速、呼吸急促、冒汗、臉紅,癥狀越發(fā)嚴重。
(二)采用空椅子技術進行干預
經(jīng)過前期的咨詢,了解到來訪者的癥狀與童年時一次與父母同桌吃飯時的負性情緒體驗有關。針對來訪者的情況和癥狀特點,適合采用傾訴宣泄式的空椅子技術進行干預。讓來訪者對曾經(jīng)在不自覺中傷害過她的父母,通過對空椅子的傾訴、宣泄,發(fā)散郁積在內(nèi)心的負性情緒。
先讓來訪者擺好三張椅子,把寫上自己的名字、“父親”“母親”的標簽放在三張椅子上。讓來訪者坐在寫有自己名字的一張椅子上,另外兩張椅子當作來訪者童年時的父母,引導其進入當時的事件狀態(tài),并與父母對話。為了營造真實的氣氛,誘導來訪者投入其中,咨詢師告訴來訪者,她的父母就坐在這張椅子上,詳細描述父母的表情、動作、聲音等。要讓來訪者感到父母是真實地坐在她面前,使來訪者有話可說。咨詢師還要提醒來訪者要設身處地地站在父母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讓來訪者在扮演角色時,不要用第三人稱的口吻講話,而要用第一人稱說話,并且要盡量去模仿父母的聲音和動作。只有這樣,來訪者的體驗才能夠深入,獲得的領悟也就比較深刻。
咨詢師:現(xiàn)在請你輕輕地閉上眼睛,做深呼吸,讓自己的呼吸越來越慢。你感到非常舒服?,F(xiàn)在,去想象你的父親和母親就坐在你對面的椅子上,看清楚他們的樣子,看清楚他們的發(fā)型、他們的穿著、他們的身體姿勢,看清楚之后就示意我。現(xiàn)在,把你的全部感覺都沉浸在自己的內(nèi)心。在心里,你有很多很多話想對他們說。等你想好后,就用“我”和“你”來對話。你可以把你心里想說的話,全部對他們說出來。
來訪者:看到你們那么生氣,我好想說些話來逗你們開心,但是我很笨,不會說話,我怕自己說多錯多,怕你們聽了我的話反而更生氣。我真的不想看到你們這樣,你們都不說話,氣氛好沉重,我好害怕。我真的很沒用,不會制造氣氛,讓這種情景一直持續(xù)下去。這頓飯吃得好辛苦,我感到都要嘔吐了。
咨詢師:還有嗎?沒有了。你做得很好,現(xiàn)在,你可以坐到對面的其中一把椅子上去。請你閉上眼睛,深呼吸,充分放松,每次呼吸都可以感到身體更加松弛。好極了。現(xiàn)在想象這一刻你就是父親,用心去體會他的內(nèi)心,當你感覺清楚了,示意我。現(xiàn)在,把注意力放到對面那把椅子上,看清楚坐在對面椅子上的××(父母對來訪者的稱呼),看清楚她的五官、發(fā)型、衣服,看清楚了示意我。好,現(xiàn)在你的內(nèi)心充分感受到了父親的內(nèi)心,父親有很多話想對××說。在你感覺很清楚了,就可以開始說你想說的話了。你可以看著她。剛才聽了××對你說了那么多的話,你現(xiàn)在想對她說點什么?
來訪者(扮演父親):孩子,我不知道你當時是這種感受,沒想到你會那么敏感,心思那么細膩。我和你媽媽當時吵了一架,我們都在生對方的氣,所以不想說話,希望通過沉默來使彼此的心情平靜下來。是我們忽略了你的感受,當時你還那么小,我們沒想到會因為我們的言行嚇著你。其實你一直都是個乖巧聰明的女孩。當時的情況不是你的錯,你不需要承擔緩和父母爭吵的責任,你不需要自責。
咨詢師:好,你做得很好。現(xiàn)在,閉上眼睛,想象這一刻你就是你的母親(重復放松和想象的過程)。好,你可以看著她。剛才聽了××對你說的話,你現(xiàn)在想對她說些什么?
來訪者(扮演母親):寶貝,是我和你爸爸不好,只顧發(fā)脾氣、吵架,然后又很長時間沉默。當時肯定把你嚇壞了。我們不是故意的,不知道這樣做會傷害了你。對不起。在我和你爸爸心目中,你是最伶俐的女孩兒,很小的時候,你就很愛說話,口齒比很多同齡的小朋友好,說話又甜,很會哄大家開心,我們都以你為榮。你當時不敢說話勸爸爸媽媽,是因為你擔心會遭到我們的責罵,擔心你的話起不到效果。你不知不覺中把爸媽吵架與和解的責任都往自己身上攬了,所以很緊張,因為太緊張而影響到表現(xiàn)。寶貝,媽媽再跟你說,那不是你的錯,不是你的責任,你其實口才很好,很棒的,不要為了那次的事件而掩蓋了你的真實水平,把優(yōu)點發(fā)揮出來,大膽地說,大膽地與他人溝通,知道嗎?
咨詢師:好?,F(xiàn)在回到你自己的位置,你還是現(xiàn)在的你。在你聽完剛才父母對你說的話后,現(xiàn)在的你想同他們說些什么?你可以面對著他們說給他們聽。
來訪者:爸爸、媽媽,我一直想著是我沒用,當時沒有膽量說些安慰你們或者哄你們開心的話,才使你們這樣生氣。同時我也感到你們不跟我說話,是因為我口才不好,不喜歡我。因此我一直都很自卑,對自己當眾說話很沒信心,特別是在與大家一起吃飯的場合,一句話也不敢說,怕沒說好被別人恥笑,被別人看不起?,F(xiàn)在我知道了,其實你們當時是因為心情不好才這樣,并不是因為我的表現(xiàn)不好。我當時還小,就算沒有發(fā)揮口才成功地開導你們,也不是因為自己不擅言辭,而是因為當時你們的心情確實很差,就算是其他人,也很難做好這件事。而且對于一個小孩來說,也不應該承擔開導父母的責任。其實我小時候,口才還是不錯的,長大之后要發(fā)揚優(yōu)點,而不要把它掩蓋起來。我會不斷嘗試,在與他人相處時,大膽開口,多說話。
咨詢師:好,你做得很好?,F(xiàn)在你可以靜靜地讓自己思考一下剛才的對話,想好了,清晰了,你就可以睜開眼睛。我會在你的旁邊陪伴你,支持你。
來訪者:我覺得有時自己想得太多、太敏感了,其實別人不會很在意我說了些什么內(nèi)容,說得好不好。最主要是能融入大家,大膽開口說話,多與別人溝通?,F(xiàn)在想明白了,覺得輕松了很多。
(三)咨詢師后續(xù)建議
來訪者回家后可以將今天的對話在頭腦中慢慢地回想。同時在這一周的工作中,多創(chuàng)造機會與別人談話,至少主動與同事談三件工作以外的事,可以是生活方面的,娛樂或資訊方面的。在與同事聚餐的場合,每次至少開口講三句話,并觀察同事的態(tài)度和反應,然后記錄下來,下次再與咨詢師進行詳談。(下一次也可采用與“他人”對話式的空椅子技術。通過模擬人際交往的場景,讓來訪者在類似真實的情境中減輕恐懼和焦慮,學會與人交往的技巧。)
欄目編輯 / 丁 堯.終校 / 黃才玲
主訴:在聚餐的場合感到焦慮,一說話就緊張、臉紅、冒汗、呼吸急促。
個人陳述:兩年前進入現(xiàn)在這個單位,平時在工作中較少與同事交談,經(jīng)常是在工作中有必須溝通和交待的事情時,才不得不與同事交流。每當遇到與同事聚餐的場合,就感到特別緊張、焦慮。尤其是在大家圍坐在宴席前時,其他同事都歡暢地交談,而自己卻總是沉默寡言,顯得格格不入。也想?yún)⑴c談話,但一開口就覺得緊張、臉紅、冒汗、呼吸急促、輕微顫抖。為此常常在會餐場合緘默不語,事后又感到懊惱、沮喪、抑郁、焦慮。
(三)診斷
本案例中的來訪者對多人共餐桌吃飯、聊天的社交場合感到緊張、恐懼,不敢開口說話,怕成為他人關注的焦點,一開口則會臉紅、心跳、呼吸急促、輕微顫抖。在其他社交場合,沒有明顯恐懼的感覺和異常。癥狀持續(xù)近兩年。診斷為對特殊場合恐懼的社交恐怖癥。
三、咨詢過程
(一)了解來訪者的問題根源
針對來訪者與同事聚餐時的緊張和焦慮,尋找其在成長過程中這種在特殊情境下產(chǎn)生緊張感的誘發(fā)事件。來訪者記起7歲一次與父母同桌吃飯時的感覺。當時父母剛大吵了一架,臉色都很難看,互不理睬對方,一聲不響地埋頭吃飯。他們也沒有理會當時年幼的來訪者,一句話也沒跟她說。一家三口在充滿沉悶和怨氣的氛圍中吃飯。當時來訪者心里忐忑不安,很想說一些話來安慰父母,讓他們不要生氣,但又不敢說,每次想開口卻都把話吞了下去,怕被他們責罵。年幼的來訪者當時感到自己很沒用,口才不好,不會說話,無法給家里制造快樂的氣氛。一頓飯下來,她一直處在焦慮、緊張、不安和自卑當中。自從那次以后,來訪者變得不愛說話,特別是在與人聚餐時,很少說話,總擔心自己說不好,讓人生厭。兩年前大學畢業(yè),進入現(xiàn)在這家單位,在與同事會餐時,一說話就心跳加速、呼吸急促、冒汗、臉紅,癥狀越發(fā)嚴重。
(二)采用空椅子技術進行干預
經(jīng)過前期的咨詢,了解到來訪者的癥狀與童年時一次與父母同桌吃飯時的負性情緒體驗有關。針對來訪者的情況和癥狀特點,適合采用傾訴宣泄式的空椅子技術進行干預。讓來訪者對曾經(jīng)在不自覺中傷害過她的父母,通過對空椅子的傾訴、宣泄,發(fā)散郁積在內(nèi)心的負性情緒。
先讓來訪者擺好三張椅子,把寫上自己的名字、“父親”“母親”的標簽放在三張椅子上。讓來訪者坐在寫有自己名字的一張椅子上,另外兩張椅子當作來訪者童年時的父母,引導其進入當時的事件狀態(tài),并與父母對話。為了營造真實的氣氛,誘導來訪者投入其中,咨詢師告訴來訪者,她的父母就坐在這張椅子上,詳細描述父母的表情、動作、聲音等。要讓來訪者感到父母是真實地坐在她面前,使來訪者有話可說。咨詢師還要提醒來訪者要設身處地地站在父母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讓來訪者在扮演角色時,不要用第三人稱的口吻講話,而要用第一人稱說話,并且要盡量去模仿父母的聲音和動作。只有這樣,來訪者的體驗才能夠深入,獲得的領悟也就比較深刻。
咨詢師:現(xiàn)在請你輕輕地閉上眼睛,做深呼吸,讓自己的呼吸越來越慢。你感到非常舒服。現(xiàn)在,去想象你的父親和母親就坐在你對面的椅子上,看清楚他們的樣子,看清楚他們的發(fā)型、他們的穿著、他們的身體姿勢,看清楚之后就示意我?,F(xiàn)在,把你的全部感覺都沉浸在自己的內(nèi)心。在心里,你有很多很多話想對他們說。等你想好后,就用“我”和“你”來對話。你可以把你心里想說的話,全部對他們說出來。
來訪者:看到你們那么生氣,我好想說些話來逗你們開心,但是我很笨,不會說話,我怕自己說多錯多,怕你們聽了我的話反而更生氣。我真的不想看到你們這樣,你們都不說話,氣氛好沉重,我好害怕。我真的很沒用,不會制造氣氛,讓這種情景一直持續(xù)下去。這頓飯吃得好辛苦,我感到都要嘔吐了。
咨詢師:還有嗎?沒有了。你做得很好,現(xiàn)在,你可以坐到對面的其中一把椅子上去。請你閉上眼睛,深呼吸,充分放松,每次呼吸都可以感到身體更加松弛。好極了?,F(xiàn)在想象這一刻你就是父親,用心去體會他的內(nèi)心,當你感覺清楚了,示意我?,F(xiàn)在,把注意力放到對面那把椅子上,看清楚坐在對面椅子上的××(父母對來訪者的稱呼),看清楚她的五官、發(fā)型、衣服,看清楚了示意我。好,現(xiàn)在你的內(nèi)心充分感受到了父親的內(nèi)心,父親有很多話想對××說。在你感覺很清楚了,就可以開始說你想說的話了。你可以看著她。剛才聽了××對你說了那么多的話,你現(xiàn)在想對她說點什么?
來訪者(扮演父親):孩子,我不知道你當時是這種感受,沒想到你會那么敏感,心思那么細膩。我和你媽媽當時吵了一架,我們都在生對方的氣,所以不想說話,希望通過沉默來使彼此的心情平靜下來。是我們忽略了你的感受,當時你還那么小,我們沒想到會因為我們的言行嚇著你。其實你一直都是個乖巧聰明的女孩。當時的情況不是你的錯,你不需要承擔緩和父母爭吵的責任,你不需要自責。
咨詢師:好,你做得很好?,F(xiàn)在,閉上眼睛,想象這一刻你就是你的母親(重復放松和想象的過程)。好,你可以看著她。剛才聽了××對你說的話,你現(xiàn)在想對她說些什么?
來訪者(扮演母親):寶貝,是我和你爸爸不好,只顧發(fā)脾氣、吵架,然后又很長時間沉默。當時肯定把你嚇壞了。我們不是故意的,不知道這樣做會傷害了你。對不起。在我和你爸爸心目中,你是最伶俐的女孩兒,很小的時候,你就很愛說話,口齒比很多同齡的小朋友好,說話又甜,很會哄大家開心,我們都以你為榮。你當時不敢說話勸爸爸媽媽,是因為你擔心會遭到我們的責罵,擔心你的話起不到效果。你不知不覺中把爸媽吵架與和解的責任都往自己身上攬了,所以很緊張,因為太緊張而影響到表現(xiàn)。寶貝,媽媽再跟你說,那不是你的錯,不是你的責任,你其實口才很好,很棒的,不要為了那次的事件而掩蓋了你的真實水平,把優(yōu)點發(fā)揮出來,大膽地說,大膽地與他人溝通,知道嗎?
咨詢師:好?,F(xiàn)在回到你自己的位置,你還是現(xiàn)在的你。在你聽完剛才父母對你說的話后,現(xiàn)在的你想同他們說些什么?你可以面對著他們說給他們聽。
來訪者:爸爸、媽媽,我一直想著是我沒用,當時沒有膽量說些安慰你們或者哄你們開心的話,才使你們這樣生氣。同時我也感到你們不跟我說話,是因為我口才不好,不喜歡我。因此我一直都很自卑,對自己當眾說話很沒信心,特別是在與大家一起吃飯的場合,一句話也不敢說,怕沒說好被別人恥笑,被別人看不起?,F(xiàn)在我知道了,其實你們當時是因為心情不好才這樣,并不是因為我的表現(xiàn)不好。我當時還小,就算沒有發(fā)揮口才成功地開導你們,也不是因為自己不擅言辭,而是因為當時你們的心情確實很差,就算是其他人,也很難做好這件事。而且對于一個小孩來說,也不應該承擔開導父母的責任。其實我小時候,口才還是不錯的,長大之后要發(fā)揚優(yōu)點,而不要把它掩蓋起來。我會不斷嘗試,在與他人相處時,大膽開口,多說話。
咨詢師:好,你做得很好?,F(xiàn)在你可以靜靜地讓自己思考一下剛才的對話,想好了,清晰了,你就可以睜開眼睛。我會在你的旁邊陪伴你,支持你。
來訪者:我覺得有時自己想得太多、太敏感了,其實別人不會很在意我說了些什么內(nèi)容,說得好不好。最主要是能融入大家,大膽開口說話,多與別人溝通。現(xiàn)在想明白了,覺得輕松了很多。
(三)咨詢師后續(xù)建議
來訪者回家后可以將今天的對話在頭腦中慢慢地回想。同時在這一周的工作中,多創(chuàng)造機會與別人談話,至少主動與同事談三件工作以外的事,可以是生活方面的,娛樂或資訊方面的。在與同事聚餐的場合,每次至少開口講三句話,并觀察同事的態(tài)度和反應,然后記錄下來,下次再與咨詢師進行詳談。(下一次也可采用與“他人”對話式的空椅子技術。通過模擬人際交往的場景,讓來訪者在類似真實的情境中減輕恐懼和焦慮,學會與人交往的技巧。)
欄目編輯 / 丁 堯.終校 / 黃才玲
主訴:在聚餐的場合感到焦慮,一說話就緊張、臉紅、冒汗、呼吸急促。
個人陳述:兩年前進入現(xiàn)在這個單位,平時在工作中較少與同事交談,經(jīng)常是在工作中有必須溝通和交待的事情時,才不得不與同事交流。每當遇到與同事聚餐的場合,就感到特別緊張、焦慮。尤其是在大家圍坐在宴席前時,其他同事都歡暢地交談,而自己卻總是沉默寡言,顯得格格不入。也想?yún)⑴c談話,但一開口就覺得緊張、臉紅、冒汗、呼吸急促、輕微顫抖。為此常常在會餐場合緘默不語,事后又感到懊惱、沮喪、抑郁、焦慮。
(三)診斷
本案例中的來訪者對多人共餐桌吃飯、聊天的社交場合感到緊張、恐懼,不敢開口說話,怕成為他人關注的焦點,一開口則會臉紅、心跳、呼吸急促、輕微顫抖。在其他社交場合,沒有明顯恐懼的感覺和異常。癥狀持續(xù)近兩年。診斷為對特殊場合恐懼的社交恐怖癥。
三、咨詢過程
(一)了解來訪者的問題根源
針對來訪者與同事聚餐時的緊張和焦慮,尋找其在成長過程中這種在特殊情境下產(chǎn)生緊張感的誘發(fā)事件。來訪者記起7歲一次與父母同桌吃飯時的感覺。當時父母剛大吵了一架,臉色都很難看,互不理睬對方,一聲不響地埋頭吃飯。他們也沒有理會當時年幼的來訪者,一句話也沒跟她說。一家三口在充滿沉悶和怨氣的氛圍中吃飯。當時來訪者心里忐忑不安,很想說一些話來安慰父母,讓他們不要生氣,但又不敢說,每次想開口卻都把話吞了下去,怕被他們責罵。年幼的來訪者當時感到自己很沒用,口才不好,不會說話,無法給家里制造快樂的氣氛。一頓飯下來,她一直處在焦慮、緊張、不安和自卑當中。自從那次以后,來訪者變得不愛說話,特別是在與人聚餐時,很少說話,總擔心自己說不好,讓人生厭。兩年前大學畢業(yè),進入現(xiàn)在這家單位,在與同事會餐時,一說話就心跳加速、呼吸急促、冒汗、臉紅,癥狀越發(fā)嚴重。
(二)采用空椅子技術進行干預
經(jīng)過前期的咨詢,了解到來訪者的癥狀與童年時一次與父母同桌吃飯時的負性情緒體驗有關。針對來訪者的情況和癥狀特點,適合采用傾訴宣泄式的空椅子技術進行干預。讓來訪者對曾經(jīng)在不自覺中傷害過她的父母,通過對空椅子的傾訴、宣泄,發(fā)散郁積在內(nèi)心的負性情緒。
先讓來訪者擺好三張椅子,把寫上自己的名字、“父親”“母親”的標簽放在三張椅子上。讓來訪者坐在寫有自己名字的一張椅子上,另外兩張椅子當作來訪者童年時的父母,引導其進入當時的事件狀態(tài),并與父母對話。為了營造真實的氣氛,誘導來訪者投入其中,咨詢師告訴來訪者,她的父母就坐在這張椅子上,詳細描述父母的表情、動作、聲音等。要讓來訪者感到父母是真實地坐在她面前,使來訪者有話可說。咨詢師還要提醒來訪者要設身處地地站在父母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讓來訪者在扮演角色時,不要用第三人稱的口吻講話,而要用第一人稱說話,并且要盡量去模仿父母的聲音和動作。只有這樣,來訪者的體驗才能夠深入,獲得的領悟也就比較深刻。
咨詢師:現(xiàn)在請你輕輕地閉上眼睛,做深呼吸,讓自己的呼吸越來越慢。你感到非常舒服?,F(xiàn)在,去想象你的父親和母親就坐在你對面的椅子上,看清楚他們的樣子,看清楚他們的發(fā)型、他們的穿著、他們的身體姿勢,看清楚之后就示意我?,F(xiàn)在,把你的全部感覺都沉浸在自己的內(nèi)心。在心里,你有很多很多話想對他們說。等你想好后,就用“我”和“你”來對話。你可以把你心里想說的話,全部對他們說出來。
來訪者:看到你們那么生氣,我好想說些話來逗你們開心,但是我很笨,不會說話,我怕自己說多錯多,怕你們聽了我的話反而更生氣。我真的不想看到你們這樣,你們都不說話,氣氛好沉重,我好害怕。我真的很沒用,不會制造氣氛,讓這種情景一直持續(xù)下去。這頓飯吃得好辛苦,我感到都要嘔吐了。
咨詢師:還有嗎?沒有了。你做得很好,現(xiàn)在,你可以坐到對面的其中一把椅子上去。請你閉上眼睛,深呼吸,充分放松,每次呼吸都可以感到身體更加松弛。好極了。現(xiàn)在想象這一刻你就是父親,用心去體會他的內(nèi)心,當你感覺清楚了,示意我?,F(xiàn)在,把注意力放到對面那把椅子上,看清楚坐在對面椅子上的××(父母對來訪者的稱呼),看清楚她的五官、發(fā)型、衣服,看清楚了示意我。好,現(xiàn)在你的內(nèi)心充分感受到了父親的內(nèi)心,父親有很多話想對××說。在你感覺很清楚了,就可以開始說你想說的話了。你可以看著她。剛才聽了××對你說了那么多的話,你現(xiàn)在想對她說點什么?
來訪者(扮演父親):孩子,我不知道你當時是這種感受,沒想到你會那么敏感,心思那么細膩。我和你媽媽當時吵了一架,我們都在生對方的氣,所以不想說話,希望通過沉默來使彼此的心情平靜下來。是我們忽略了你的感受,當時你還那么小,我們沒想到會因為我們的言行嚇著你。其實你一直都是個乖巧聰明的女孩。當時的情況不是你的錯,你不需要承擔緩和父母爭吵的責任,你不需要自責。
咨詢師:好,你做得很好?,F(xiàn)在,閉上眼睛,想象這一刻你就是你的母親(重復放松和想象的過程)。好,你可以看著她。剛才聽了××對你說的話,你現(xiàn)在想對她說些什么?
來訪者(扮演母親):寶貝,是我和你爸爸不好,只顧發(fā)脾氣、吵架,然后又很長時間沉默。當時肯定把你嚇壞了。我們不是故意的,不知道這樣做會傷害了你。對不起。在我和你爸爸心目中,你是最伶俐的女孩兒,很小的時候,你就很愛說話,口齒比很多同齡的小朋友好,說話又甜,很會哄大家開心,我們都以你為榮。你當時不敢說話勸爸爸媽媽,是因為你擔心會遭到我們的責罵,擔心你的話起不到效果。你不知不覺中把爸媽吵架與和解的責任都往自己身上攬了,所以很緊張,因為太緊張而影響到表現(xiàn)。寶貝,媽媽再跟你說,那不是你的錯,不是你的責任,你其實口才很好,很棒的,不要為了那次的事件而掩蓋了你的真實水平,把優(yōu)點發(fā)揮出來,大膽地說,大膽地與他人溝通,知道嗎?
咨詢師:好?,F(xiàn)在回到你自己的位置,你還是現(xiàn)在的你。在你聽完剛才父母對你說的話后,現(xiàn)在的你想同他們說些什么?你可以面對著他們說給他們聽。
來訪者:爸爸、媽媽,我一直想著是我沒用,當時沒有膽量說些安慰你們或者哄你們開心的話,才使你們這樣生氣。同時我也感到你們不跟我說話,是因為我口才不好,不喜歡我。因此我一直都很自卑,對自己當眾說話很沒信心,特別是在與大家一起吃飯的場合,一句話也不敢說,怕沒說好被別人恥笑,被別人看不起。現(xiàn)在我知道了,其實你們當時是因為心情不好才這樣,并不是因為我的表現(xiàn)不好。我當時還小,就算沒有發(fā)揮口才成功地開導你們,也不是因為自己不擅言辭,而是因為當時你們的心情確實很差,就算是其他人,也很難做好這件事。而且對于一個小孩來說,也不應該承擔開導父母的責任。其實我小時候,口才還是不錯的,長大之后要發(fā)揚優(yōu)點,而不要把它掩蓋起來。我會不斷嘗試,在與他人相處時,大膽開口,多說話。
咨詢師:好,你做得很好?,F(xiàn)在你可以靜靜地讓自己思考一下剛才的對話,想好了,清晰了,你就可以睜開眼睛。我會在你的旁邊陪伴你,支持你。
來訪者:我覺得有時自己想得太多、太敏感了,其實別人不會很在意我說了些什么內(nèi)容,說得好不好。最主要是能融入大家,大膽開口說話,多與別人溝通?,F(xiàn)在想明白了,覺得輕松了很多。
(三)咨詢師后續(xù)建議
來訪者回家后可以將今天的對話在頭腦中慢慢地回想。同時在這一周的工作中,多創(chuàng)造機會與別人談話,至少主動與同事談三件工作以外的事,可以是生活方面的,娛樂或資訊方面的。在與同事聚餐的場合,每次至少開口講三句話,并觀察同事的態(tài)度和反應,然后記錄下來,下次再與咨詢師進行詳談。(下一次也可采用與“他人”對話式的空椅子技術。通過模擬人際交往的場景,讓來訪者在類似真實的情境中減輕恐懼和焦慮,學會與人交往的技巧。)
欄目編輯 / 丁 堯.終校 / 黃才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