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浩軍 范文東
《傷寒論》干姜附子湯方證的臨床意義※
●章浩軍*范文東
本文從理、法、方、藥、劑、工、質、效八個方面論述《傷寒論》干姜附子湯方證的臨床意義,分析整理出張仲景“重陽氣”之學術體系,并指導臨床實踐。
《傷寒論》 干姜附子湯 方證研究
《傷寒論》第61條云:“下之后,復發(fā)汗,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沉微,身無大熱者,干姜附子湯主之。干姜附子湯方:干姜一兩、附子一枚,生用,去皮,切片,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敝倬耙源笮链鬅嶂?,頓服取效,充分體現了“重陽氣”的學術思想,對后世醫(yī)家多有啟迪。結合經典學習,筆者試從理、法、方、藥、劑、工、質、效八個方面論述《傷寒論》干姜附子湯方證的臨床意義。
干姜附子湯證為陽虛陰盛,虛陽欲脫之煩躁證。仲景分析此證之理應用以下幾種方法。
1.1 抓主癥辨證法 主癥為“煩躁”、“脈沉微”。汗下誤治,陽氣驟虛,陽虛陰盛,晝日虛陽得天陽之助,妄與陰邪相爭,故晝日煩躁不得眠。所謂“夜而安靜”,猶如“但欲寐”,緣夜間陽氣隨天陽的潛斂,而顯更加虛乏?!懊}沉微”為陽虛陰盛,虛陽欲脫之象。
1.2 排除法 原文“不嘔、不渴、無表證”。不嘔,病不在少陽;不渴,不在陽明;無表證,不在太陽,故可除三陽病?!吧頍o大熱”,示陰寒內盛,無虛陽外越之象。故諸“不”“無”之癥,均有類證鑒別意義。
1.3 時相辨證法 據病情增減與時令相關,因時辨證,“煩躁晝甚夜輕”,以晝與夜、煩躁與安靜論亡陽急證之救治。本條的意義:用煩躁與安靜相悖,以明正氣存否對病證的影響。煩躁雖病態(tài),卻明正氣尚存之機;安靜雖平和,卻為正衰之征。
1.4 “壞病”證治辨析 “壞病”因誤治,變證蜂起,病情變壞,證候錯綜復雜,難以六經證候稱其名者。干姜附子湯方證為“壞病”之一,仲景列舉之,意在明“壞病”之辨治。
《傷寒論》第37條謂“太陽病三日,已發(fā)汗,若吐,若下,若溫針,仍不解者,此為壞病,桂枝湯不可與也。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此為“壞病”證治提綱。“壞病”是因為誤汗、下、吐、溫針等所致。故應“觀其脈證,知犯何逆”,分析臨床證候,辨明病變本質,后“隨證治之”。壞病見有“煩”或“煩躁”者:其一本條干姜附子湯方證之“煩躁晝甚夜輕”,屬陽虛陰盛,虛陽欲脫之證;其二第69條茯苓四逆湯證之“病仍不解,煩躁者”,屬汗下誤治后陰陽兩傷之證;其三第71條五苓散之“胃中干,煩躁不得臥”屬汗出過多胃中干燥所致之證;其四汗吐下后,余熱未盡,留擾胸膈而見“虛煩不得眠”之梔子豉湯證。
《素問·生氣通天論》云:“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古代醫(yī)家重視陽氣,以陽為維護人體陰陽平衡之重要環(huán)節(jié)。辨干姜附子湯方證之看仲景以大辛大熱之品急救回陽之法可知:仲景遵經,重視溫陽,以陽氣為重之經旨,貫通于《傷寒論》全書。后世醫(yī)家受之啟發(fā),清末傷寒大家鄭欽安臨證特別強調真陽氣機在六經辨治中的重要性,治病立法,首重扶陽,被尊為“火神派”之鼻祖[1]。云南盧氏在重陽理論的指導下,進一步提出:“陽主陰從”,以及“人身立命,在于以火立極;治病立法,在于以火消陰”,“病在陽者,用陽化陰;病在陰者,扶陽抑陰”等學術思想,并在此論指導下,姜、桂、附得到廣泛應用,成就了盧門數代“火神”之名。當今,善重溫陽者首推李可名老中醫(yī),其大劑附子為主之方,一劑附子量可大至數百克,救治急危重證,屢試不爽。
然“物極必反”,若過分強調陽而忽略陰,則失之偏頗。仲景急救回陽方之干姜附子湯僅“頓服”一次,即止后服,如需加甘草成四逆湯來善后,正可明證之。故《素問·至真要大論》:“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薄捌健睘槿梭w陰陽和諧平衡,任何強調陽重或陰重的觀點,到最后還是必須承認這個“平”。
干姜附子湯,僅附子與干姜二味組成,按《素問·至真要大論》:“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屬小方?!端貑枴吮静髡摗酚盅浴吧跽擢毿小?。故是方發(fā)揮“小方”之“藥專力宏”,“獨行”治陽衰欲脫之“甚者”??急静荩阶颖揪痛笮?、大熱,功擅回陽救逆、補火助陽,緣何還需干姜來助熱?仲景如此配伍意義為何?
《傷寒論》仲景用生附子與干姜相配共有干姜附子湯等8方。其臨床意義有二。
其一,附子無干姜不熱。附子辛溫大熱,《本草經讀》稱之“味辛氣溫,火性迅發(fā),無所不到,故為回陽救逆第一品藥?!备山翜兀宕S宮磅在《本草求真》中謂:“干姜,大熱無毒,守而不走,凡胃中虛冷,元陽欲絕,合以附子同用,則能回陽立效,故書有‘附子無干姜不熱’之句。”附子盡管補火助陽,解散寒凝,有“推墻倒壁之功”,其性走而不守,上下內外無處不到,且生用更為峻烈,但若病至少陰,真陽早已衰微,驟用火熱走竄之品,恐反動其微陽,此時伍以辛熱守中的干姜,二藥相須為用,使回陽救逆,溫中安寒的作用大增,且生附子走竄之性隨干姜內斂,直入內臟,扶其弱陽,而成其回陽救急、力挽狂瀾之功。
其二,附姜相配溫養(yǎng)先后天。腎為先天之本,腎陽為一身陽氣之根本;脾為后天之本,脾陽為水谷運化之動力。脾陽根于腎陽,且脾之運化水谷精微又不斷充養(yǎng)腎陽,若腎之真陽虛衰,脾陽必然受損,故資助先天之本,以固真元之時,勿忘補益后天之本,方可存得生機,先天后天兼顧,才能使二者相互滋生,成其回陽救逆之功。傷寒大師郝萬山以蛙心實驗談及干姜附子湯與四逆湯的區(qū)別:“灌有干姜附子湯的蛙心收縮頻率快,幅度大,但持續(xù)時間短,并出現心衰現象,不搶救就停跳;而干姜附子湯加上甘草后實驗發(fā)現出現效應時間延后,心收縮頻率變快,幅度變大,但這種變化是溫和的而不是劇烈的,持續(xù)時間很長,隨后不伴心衰現象?!贝苏蔀楦山阶訙侮枤馓撍ビ撝弊C、重證、危證,且陽回后需加甘草以善后提供了現代藥理依據。
附子大辛、大熱、有毒,入心、脾、腎,而善通十二經,始見于《神農本草經》。惲鐵樵稱之:“附子最有用,亦最難用。”所謂“最有用”,即附子被稱為回陽救逆第一品藥。所謂“最難用”,一指附子證難辨識,危急之時錯失良機,治不對證不見其功;二指附子有毒,用之不對證,不僅無效,且易中毒。從干姜附子湯方證之藥談附子的應用規(guī)律,有益于更好地指導附子的臨床實踐。
4.1 附子生熟而異,作用不同 《傷寒論》中用附子凡36見,涉及條文34條,仲景善用附子,上煦頭項,下溫元陽,外暖皮腠,內煦臟腑。附子生用,多與干姜相伍,用于回陽救脫者,共8方,生附借煎煮使毒性減少。入丸散宜炮用,其毒性大為降低,以炮附組方者,多具蠲痹止痛、溫通心陽、扶陽解表、溫陽利水等功效。
4.2 附子量差用異 《傷寒論》22首方劑中用附子以1~3枚計之,其中茯苓四逆湯等18首方劑(占81.8%)用1枚;附子湯和甘草附子湯2首方劑(占9.1%)用2枚;桂枝附子湯和去桂加白術湯2首方劑(占9.1%)用3枚。有學者研究認為:附子主治與功能不同,用量亦不相同,補陽宜用5g,溫陽宜用10g,回陽宜用15g,祛寒止痛宜用15~20g。
4.3 附子的配伍 生用伍干姜,回陽救逆;炮用配酸寒,補火助陽、散寒止痛;配甘草,甘草性平,具甘緩之性,起緩和作用,解附子之毒且不礙其溫里。
干姜附子湯,湯者,蕩也,功在回陽救逆??肌秱摗分?,伍附之劑型有湯劑、丸劑、散劑3種,其多為湯劑。現今中藥劑型改革,通過提取、加工等將傳統(tǒng)方藥制成給藥方便、利于攜帶、便于貯存,而療效不變的劑型,擴大了中藥的應用范圍,臨床意義重大。
中藥成份提制成針劑,改變給藥途徑,藥效確有提高。筆者曾治療1名外科結腸癌根治手術患者,術中血壓下降明顯,急用參附注射液40mL靜脈推注,5分鐘后血壓升至正常,30分鐘后再次靜脈注射參附注射液20mL,終使手術順利實施。中藥針劑以其起效快、療效好,在中醫(yī)急證治療領域大有作為。而單味中藥飲片提取之顆粒劑,替代傳統(tǒng)煎煮中藥,給患者帶來方便。
但劑改又面臨諸多問題急待解決。如未經煎煮的單味飲片提取劑,療效與混合煎煮有無差別,尚未確認。青蒿素走出國門,為西醫(yī)所認可,獲美國醫(yī)學大獎,可喜可賀,但其中藥成份提取后,不加辨證使用,則可能失中醫(yī)之精華,大有“廢醫(yī)存藥”之憂。
當今劑改應既按中醫(yī)理論辨治,又符合現代制藥工藝,方可免成僅為西醫(yī)多增一種“中藥”。
干姜附子湯方證之加工、煎煮、服法,交待精細,足見仲景對“工”之重視,當為醫(yī)者榜樣。“工”尚含醫(yī)患相得,常不為醫(yī)者重視,今且試加論之。
醫(yī)者,工也。治病必涉及醫(yī)患雙方,醫(yī)生之言談舉止均可影響病者。有病者必多有心理問題,有的病本身就由情志所致,故醫(yī)者,醫(yī)病需治心?!端貑枴乎蝉氛摗罚骸暗墼唬盒伪籽M而功不立者何?岐伯曰:神不使也。何謂神不使?岐伯曰:針石,道也。精神不進,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笨梢姟吧駲C”決定療效,神機使則病可治,神機不使則病不可治。病者精神狀態(tài)與疾病發(fā)生發(fā)展、預后及治療效密切相關,而醫(yī)者態(tài)度、責任心、言語及治療措施,都會影響患者精神狀態(tài)。故《素問·湯液醪醴論》又言:“病為本,工為標,標本不得,邪氣不服”,“標本相得,邪氣乃服”。孫思邈提出:“大醫(yī)精誠”,凡大醫(yī)者,必懷大慈惻隱之心,誓愿普救含靈之苦,不問貴賤貧富,皆如至親之想。“醫(yī)患相得”,要求醫(yī)者如孫氏所言之“大醫(yī)精誠”,術宜精,心應誠,方為大醫(yī)。醫(yī)者有扶困濟蒼的高尚品質,才能有高度責任心,再加治心神之技巧,才可做到“醫(yī)患相得”而“邪氣乃服”而有效。此論于當今之世,尤須重視。
質,既指藥品之質,又指病者之體質。從仲景干姜附子湯方證之質看,附子大辛大熱大毒首要除重視其品質外,還應不忘病者之質。
藥品之質多以地道藥材論之,如附子之質的優(yōu)劣直接影響臨床療效。仲景附子用量依據病者體質、病情緩急靈活運用,因人制宜。藥物量上,雖患同一種病證,體質強弱不同,有別對待,如去桂加白術湯“附子三枚,恐多也,虛弱家及產婦,宜減服之”,四逆湯證的之“強人可大附子一枚”(323條)等。再如“酒客病,不可與桂枝湯”、“淋家”、“瘡家”、“衄家”、“亡血家”、“汗家”等特質者患太陽傷寒也不可用麻黃湯發(fā)汗等。均見仲景用藥重病者之質,“因質用藥”是其特色療法之一。故早在漢代就有中藥用藥規(guī)范化和個體化的學術思想萌芽,為后世留下寶貴經驗。
從干姜附子湯方證之質得以啟示,臨床用附子之劑:首先了解其產地、炮制之況以詳附子藥之質;再據病者體質不同,或用大劑直搗病所,或以小劑起用,若效不佳,再漸加量。
醫(yī)之存本在于效,國醫(yī)大師朱良春認為:“中醫(yī)是科學的,中醫(yī)是有實效的,理論來自于臨床實踐,而臨床實踐的檢測在于療效。中醫(yī)延續(xù)幾千年昌盛而不衰,就是因為有卓越的療效?!敝倬懊钣酶山阶訙阶C而獲佳效,為后世醫(yī)家治急危重證樹立典范。
歷代醫(yī)家用干姜附子湯如從《肘后備急方》“亦治卒中急風,治卒心痛”,到《千金要方》“治痰冷癖氣,胸滿短氣,嘔沫,頭痛,飲食不消化”,再到《濟陽綱目》“治中寒霍亂,吐瀉轉筋,手足厥冷多汗”。有學者總結:“方小、藥精、效宏”為仲景方的3大特點,清代醫(yī)家陳修園稱之:“其效如神”,“愈用愈神奇”。
筆者治胃腸急痛用干姜附子湯,體會頗深。曾治1男性患者,嘔吐不能食,腹中痛,上沖皮起有頭足,上下痛不可觸近,舌苔白,脈沉緊。癥與大建中湯相似,初投大建中未效,后思其當以陰盛為主,即溫陽散寒,用干姜附子湯1劑,頓服,未至一時所,即嘔止、痛失而愈[2]。而后,常遇此類腹痛急甚且證屬寒盛陽虛者,即用干姜附子湯多獲效,并以建中或理中善其后。
中醫(yī)治病對急證者應求速效;對危重者當取高效;對慢病者又應有長效;對病已愈者還當防復。故為醫(yī)者,當須勤讀經典,多做臨床,善于總結,不斷提高,其可謂道遠矣。
研學干姜附子湯方證,方知仲景在辨病證之理、之法、之處方用藥上,用意頗深;在劑、工、質、效諸方面,對臨床亦有較大啟發(fā)。故本人試析其理知仲景辨證之法來闡明壞病的證治規(guī)律;從其方證之法看扶陽理論之用藥得失;由其方證之方來論附子干姜配伍之意義;從其方證之藥探尋附子應用之規(guī)律;從其方證之劑談現今之劑型改革對中醫(yī)發(fā)展之利弊;從其方證之工論醫(yī)患相得的重要性;從其方證之質論病者之體質與用藥相關;終以其方證之效來談中醫(yī)生存、發(fā)展關鍵在于療效。
[1]廖天源.“火神派”學術特色及臨證體驗[J].國醫(yī)論壇,2011,26(6):45-46.
[2]章浩軍.傷寒心悟[M].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12:95-96.
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第二批全國優(yōu)秀中醫(yī)臨床人才研修項目[No.國中醫(yī)藥發(fā)(2008)8號]
章浩軍,男,主任醫(yī)師,碩士研究生導師。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第二批全國優(yōu)秀中醫(yī)臨床人才。主要從事中醫(yī)脾胃病、風濕病臨床研究。
福建省龍巖市中醫(yī)院(36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