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惠 李昕 趙輝 王蕓
脾臟是一重要的免疫功能器官,全脾切除,尤其在兒童脾切除后,可引起暴發(fā)性感染,所以有人提出除脾的嚴重粉碎性破裂或伴有肆蒂損傷外。應采取保脾手術或行脾部分切除或半脾切除術[1]。選取2010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36例行脾切除術患者臨床圍手術期護理方法進行分析如下。
本組患者共36例,男22例,女14 例;年齡16~72歲,平均36歲;病史26 d~10年,平均3年。原發(fā)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25例、門靜脈高壓癥患者12例,外傷性脾破裂9例。行緊急手術處理。因脾組織脆弱,破裂后不易止血、不宜縫合或修補,故通常采用脾切除術。
2.1前術護理 大多數(shù)外科急腹癥,需隨時準備急診手術,入院后就及時建立靜脈通道補液.備皮,藥物過敏試驗,放置胃管及尿管,各種急診檢驗標本送檢與備血。
2.2術后護理 繼續(xù)做好生命體征觀察,注意切口及腹部體征觀察,了解腸鳴音恢復情況,防止出血與感染。禁食期間繼續(xù)補液,待肛門排氣后開始進流質、半流。留置胃管與尿管的護理,要求保持通暢,及時記錄引流量、色、混濁度;每日兩次沖洗膀胱。各種腹腔引流管的護理,特別對老年患者及行氣管插管全麻者尤其重要,術后定時霧化吸入,協(xié)助叩背咳痰。注意鎮(zhèn)靜止痛,術后盡早下床活動。
2.3并發(fā)癥護理
2.3.1出血護理 嚴密監(jiān)測生命體征,若有異常情況立即通知醫(yī)生,對已發(fā)生休克者應迅速建立暢通的靜脈通道,及時輸液,必要時輸血。觀察傷口敷料有無滲血。觀察腹部體征的情況,注意有無腹腔內出血癥狀,有無移動性濁音等。血常規(guī)疑有內出血的,需動態(tài)了解紅細胞、血紅蛋白與血細胞比容的變化。準確記錄24 h尿量,必要時監(jiān)測中心靜脈壓。觀察腹腔引流管的顏色、性狀及量[2]。其他必要時行診斷性腹腔穿刺、B超等檢查,以明確診斷。
2.3.2感染護理 嚴密監(jiān)測生命體征,特別應注意觀察體溫的變化,如果出現(xiàn)發(fā)熱,應給予積極的對癥處理,行物理降溫,必要時藥物降溫。觀察腹部體征,注意有無腹膜炎等感染的癥狀和體征。指導有效的深呼吸,咳嗽咳痰,鍛煉肺功能。監(jiān)測白細胞計數(shù)和中性粒細胞比例是否增高。必要時輔以有效抗生素治療,以控制感染。B超及CT檢查以明確定位診斷。
2.3.3血栓形成 嚴密監(jiān)測生命體征,出現(xiàn)異常情況,應給予積極的對癥處理。仔細觀察腹部體征。指導并鼓勵患者早期床上活動,臥床期間進行肢體主動和被動運動。膝、踝、趾關節(jié)的自主伸、屈、舉腿活動,促進靜脈血回流,防止血栓形成。若病情許可,鼓勵患者盡早離床活動。對輸液的患者,盡量保護其靜脈,避免在同一靜脈的同一部位反復穿刺,預防靜脈管壁受損,輸注有刺激性藥物時,應避免藥液外滲出血管,若不慎外滲,應給予積極的處理。避免在膝下墊硬枕,過度屈髖,以免影響靜脈回流。指導患者禁煙,以防煙中尼古丁刺激引起靜脈收縮,從而影響血液循環(huán)。進食低脂、高纖維的食物,以保持排便通暢,避免因排便困難引起腹內壓增高,影響下肢靜脈回流,加重靜脈血栓的形成。血液高凝狀態(tài)者,遵醫(yī)囑可口服小劑量的阿司匹林或用小劑量的肝素,可以用低分子右旋糖酐靜脈滴注,以抑制血小板凝集[2]。監(jiān)測血小板計數(shù)和凝血時間及凝血酶原時間。若手術后患者出現(xiàn)站立后下肢沉重、脹痛等不適,應警惕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可能,應及時告知醫(yī)師,并給予積極處理。
2.3.4肺不張 深呼吸鍛煉,術后可練習吹氣球等鍛煉肺活量的方法。臥位取半臥位,可使膈肌下降,以增加肺活量。協(xié)助患者翻身、拍背,鼓勵患者自行咳嗽排痰,可捆腹帶以保護傷口。做好口腔護理及霧化吸入,保持口腔的清潔,并能減少肺部感染的機會,利于痰液的排出。出現(xiàn)肺部感染者,可全身或局部使用抗生素治療。
飲食規(guī)律,少量多餐,以糖類食物為主。無渣飲食,禁忌煙酒,避免粗糙、干硬、過熱、辛辣的食物,以免損傷食管黏膜,誘發(fā)再次出血。保證充分休息,避免勞累和過度活動;一旦出現(xiàn)頭暈、心慌、出汗等癥狀,應臥床休息,逐漸增加活動量。鼓勵患者自我照顧,保持安靜、樂觀的精神,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消除緊張、恐懼、焦慮和抑郁情緒。遵醫(yī)囑服用保肝藥物,定期復查肝功能。
[1] 廖桂紅.腸道準備在肝膽胰脾疾病術前的應用.右江民族醫(yī)學院學報,2005,27(3): 358.
[2] 喬筱玲,楊敏,侯志燕,等.78例腹腔鏡脾切除術圍手術期的護理.腹腔鏡外科雜志,2007,12(4):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