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江華 孫衛(wèi)江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伊犁哈薩克自治州69團醫(yī)院,835312)
妊娠期劇烈嘔吐補鉀治療心得體會
曹江華 孫衛(wèi)江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伊犁哈薩克自治州69團醫(yī)院,835312)
目的 總結妊娠期婦女劇烈嘔吐補鉀治療的心得體會。方法 收集42例妊娠期劇烈嘔吐病例,回顧分析相關實驗室指標及補鉀治療過程。結果 42例患者經(jīng)過治療后,均順利痊愈出院,有效率100%;住院時間5~7 d;尿酮體轉陰時間1~2 d;出院時血鉀平均4.0 mmol/L。結論 妊娠期婦女劇烈嘔吐的補鉀治療尤為重要,及時、科學地補鉀是治療的關鍵。
妊娠;并發(fā)癥;劇烈嘔吐;治療;補鉀
妊娠期劇烈嘔吐是孕婦最常見的妊娠并發(fā)癥,輕者僅表現(xiàn)為惡心、嘔吐,重者可導致電解質紊亂、酸堿失衡、酮癥酸中毒、休克甚至死亡,近年發(fā)病有上升趨勢。由于各級醫(yī)院對該病的認識和治療存在一定的差異,因此需要對妊娠期低血鉀進行重新認識和學習。2008—2013年,我院收治42列妊娠期劇烈嘔吐孕婦,給予及時、科學地補鉀治療后,療效滿意。現(xiàn)將心得體會報告如下,以供廣大醫(yī)務工作者借鑒。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08—2013年收治的妊娠期出現(xiàn)劇烈嘔吐患者42例,年齡23~39歲,平均(31.5±8.2)歲;首次妊娠38例、再次妊娠4例。全部患者均明確診斷為嚴重嘔吐。
1.2 檢查方法 入院治療前及時行肝功能、腎功能、電解質檢查及血細胞分析、尿生化分析。本組患者肝、腎功能檢查均正常;尿酮體-~++++(≤+11例、>++31例);血鉀正常(3.5~5.5 mmol/L)4例、低血鉀(<3.5 mmol/L)38例,其中重度缺鉀(<3.0 mmol/L)12例,占缺鉀總數(shù)的31.58%。
1.3 治療方法 首次入院未經(jīng)治療的患者,當日補鉀6 g,最高補9 g/d,并根據(jù)具體情況不斷調整。治愈目標:血鉀恢復到正常水平,酮體消失或微量,嘔吐癥狀消失。
本組患者經(jīng)治療后,均順利痊愈出院,有效率100%。住院時間5~7 d;尿酮體轉陰時間1~2 d;出院時血鉀平均4.0 mmol/L。
3.1 妊娠期劇烈嘔吐與低鉀血癥 本研究顯示,大多數(shù)妊娠劇烈嘔吐的患者都存在低鉀血癥。其病因有進食減少、鉀攝入量不足、嘔吐丟失大量的鉀(即使機體不攝入鉀,腎臟照常排鉀約2 g/d左右)。另外,妊娠期劇烈嘔吐引起代謝性酸中毒或堿中毒時,有3種因素可導致血鉀進一步降低:①慢性酸中毒時腎臟近曲小管對水鈉的重吸收抑制,從而使遠曲小管內原尿的流速加大,該作用可超過H+對遠曲小管主細胞Na+-K+泵的抑制作用,因此出現(xiàn)慢性酸中毒的尿鉀排泄增多;②堿中毒時H+減少,H+對遠曲小管主細胞Na+-K+泵的抑制作用減弱,細胞排K+的能力增強,因此堿中毒時也出現(xiàn)尿鉀排泄增多;③劇烈嘔吐時消化液的大量丟失及入液量的不足能導致血容量的不足,從而引起醛固酮增多,促進了腎臟對鉀的排泄[1]。隨著近年來對妊娠期劇烈嘔吐認識的不斷深入,筆者認為,低血鉀是妊娠期劇烈嘔吐發(fā)生及加重的重要因素,因而糾正低血鉀是決定其預后的關鍵因素。
3.2 妊娠期劇烈嘔吐補鉀治療的體會 由于劇烈嘔吐導致患者不能進食,所以補鉀是妊娠期劇烈嘔吐最有效的治療方法,但因為認識不同,補鉀的劑量有較大的差別;過去患者行補鉀治療較為保守,入院后當日常規(guī)補鉀3 g較常見;近年來多數(shù)孕婦從入院當日即開始補鉀6 g/d左右,因為住院數(shù)日后補鉀量均有所調整,無法確切統(tǒng)計每種補鉀方法的持續(xù)時間,但在整個住院期間基本上未停止補鉀,所以筆者僅總結入院最初經(jīng)驗性補鉀情況。3.3 妊娠期劇烈嘔吐補鉀注意事項 ①正常機體對鉀的需求量為3~4 g/d,排鉀2~4 g/d。入院時無論患者缺鉀到何種程度,補鉀3~4.5 g/d均不足。②補鉀的前提是腎功能及尿量均正常(尿量>700 mL/ d),補鉀>30 mL/h是安全的。③補鉀速度及濃度要正確,原則上靜脈補鉀速度應1.5~3 g/h,濃度以0.3%為宜[2]。④因為鉀進入細胞內較為緩慢,補鉀4~6 d后細胞內缺鉀情況才得到逐漸糾正,故補鉀達到正常水平(3.5 mmol/L)時仍應繼續(xù)口服補鉀[3]。⑤低血鉀與低血鈣并存時,低血鈣癥狀常不明顯,補鉀的同時也應預防性補鈣。
總之,通過前輩的經(jīng)驗積累和臨床實踐,讓我們認識到妊娠期劇烈嘔吐的治療,補鉀最為重要,大量補鉀是安全的,掌握科學的補鉀方法,將有助于妊娠期劇烈嘔吐的治療。
[1] 宋薇薇,張世妹,尚濤.妊娠劇吐血鉀水平及補鉀治療分析[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chǎn)科雜志,2008,24(4):306-307.
[2] 葉任高.內科學[M].5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1:861-864.
[3] 陳灝珠.內科學[M].4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6:777.
1672-7185(2014)09-0044-02
10.3969/j.issn.1672-7185.2014.09.026
2014-01-08)
R714.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