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虹
學生時代,我就以口才好、表達好引以為榮,拿過幾次全省的演講比賽第一名。當教師時又多次被評為教學能手,再后來,在6000多人的競考中能考入電臺做主持人,也多半沾了口才的光。
于是乎,賽場上激辯群雄;主持時口若懸河;生活中伶牙俐齒;商場上咄咄逼人。這樣的生活為我積攢了人脈,帶來了業(yè)績,讓我一路戰(zhàn)旗飚紅。
我覺得這么活著挺好。直到有一天,在一次采訪中,我無意聽到報社的記者笑諷電臺、電視臺的主持人文字功底差,寫東西不深刻。仔細想想確實如此。出版自己的第一部廣播新聞評論文集時,才發(fā)現口語化的文字整理成冊時重新編撰的難度實在是太大了。對文字的敬意是從那時開始的。
在商場上打拼,公關聯(lián)絡、溝通表達往往是生意成功的前奏,而會談紀要、合同文書同樣不可小視。第一次起草一份三方合同竟讓我這個中文專業(yè)畢業(yè)的經理人不知從何下手,更別說文字的拿捏和邏輯的架構了。文字在生活中越發(fā)顯得重要了。
我這個不愛動筆的人開始習慣拿起筆來,不完全相信自己的記憶力,用筆記錄,用文字梳理自己的思想,積淀自己的閱歷,豐富自己的人生。我從一個不愛動筆的主持人轉到雜志社工作,盡管文字依舊是我的弱項,可我越發(fā)感受到用文字去說話的樂趣,在文字中心靈游走的愉悅。它比口頭表達多了一份沉靜,多了一份思考,多了一份縝密,更多了一份雅致。
越來越多的主持人和演藝界人士開始出書了,開始重視文字的力量,有的寫得相當不錯,不再只是靠自己的生活經歷和名氣吸引粉絲,而是用文字積淀的思想鼓舞人心,令人思索。比如白巖松的《痛并快樂著》、曾子墨的《墨跡》、柴靜的《看見》等等。
令我擔憂的是現在許多青少年并不重視文字的力量,讀書越來越少,作文越來越弱,用筆去寫作的就更少了。近年來隨著電子產品的普及,通過輸入法“打字”(而不是“寫字”)成了人們寫作、交流的主要方式,越來越少在紙上書寫大量文字,以致催生了很多人包括青少年“提筆忘字”的尷尬現象。如果我們環(huán)視一下周圍的人在日常生活中、短信、微信上,乃至某些文學作品、學術理論著述和文學普及讀物中所使用的漢語文字就不能不為其中毫不掩飾的粗鄙化、庸俗化、垃圾化、玄虛化傾向而感到驚詫和痛心。以致有語言學家提出:“讓我們?yōu)樽鎳淖值募儩崱⒔】岛蛢?yōu)美大聲呼吁!”
著名漫畫家方成先生已96歲高齡了,他依然喜歡用顫抖的手握筆在文字中行走,用文字去說話,用文字說大實話,用文字去愉悅人生,他對文字的態(tài)度是不找到幽默的表達不下手。
學會用文字說話看似簡單,實則是對文字的態(tài)度,如果我們都能像“五四”時期魯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等一批語言大師那樣鼓勵創(chuàng)造古今結合、中西合璧的,富有深刻表現力、感染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現代漢語文學語言,“向語言要張力,向簡約要沖擊力,向準確要魅力,喚醒詞語處于冬眠狀態(tài)的注意力,創(chuàng)造文字的陌生化和摩擦力”,那么語言學家的上述呼吁也許就有可能從美麗的夢想變成活生生的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