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略論盤古神話與漢代畫像

      2014-01-30 07:41:24黃劍華
      地方文化研究 2014年5期
      關鍵詞:盤古女媧神話

      黃劍華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四川 成都,610041)

      一、中國古代傳說中的盤古創(chuàng)世神話

      中國古代有盤古創(chuàng)世的神話傳說,大約源于漢代,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廣為流傳。其由來是否更早,已不可詳考。梁朝任昉撰寫的《述異記》開篇就記述了這一傳說:“昔盤古氏之死,頭為四岳,目為日月,脂膏為江海,毛發(fā)為草木。秦漢間俗說:盤古氏頭為東岳,腹為中岳,左臂為南岳,右臂為北岳,足為西岳。先儒說:盤古氏泣為江河,氣為風,聲為雷,目瞳為電。古說盤古氏,喜為晴,怒為陰。吳楚間說:盤古氏夫妻,陰陽之始也。今南海有盤古氏墓,亙?nèi)儆嗬?,俗云后人追葬盤古之魂也。桂林有盤古氏廟,今人祝祀”。又說“南海中盤古國,今人皆以盤古為姓。昉按,盤古氏天地萬物之祖也。然則生物始于盤古”①(梁)任昉撰:《述異記》卷上,《百子全書》下冊,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8月,第1320 頁。改為注腳,圓圈,下同。任昉是南北朝時期的梁朝人,在《述異記》中記述了很多先秦以來的神話傳說,關于盤古神話,匯集了多種傳說,可以說是從民俗學和人類學的角度對盤古神話做了立體型的記述。正因為有這些流傳已久的傳說,所以任昉認為,盤古是開天辟地的創(chuàng)世神,為天地萬物之祖。任昉的看法,可能代表了南北朝時期的一種觀念,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對盤古創(chuàng)世的神話傳說表示了贊同與推崇。

      其實在任昉之前,已出現(xiàn)了關于盤古的記載。例如《藝文類聚》卷一引徐整《三五歷紀》曰:“天地渾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萬八千歲,天地開辟,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盤古在其中,一日九變,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丈,如此萬八千歲。天數(shù)極高,地數(shù)極深,盤古極長。后乃有三皇。數(shù)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處于九,故天去地九萬里”②(唐)歐陽詢撰:《藝文類聚》卷1“天部上”,汪紹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校點本,第1 冊,1982年1月,第2-3 頁。。

      《藝文類聚》是唐代歐陽詢領銜編修撰的一部類書,其中分門別類收錄了很多古籍精要,為后來文史研究者搜尋和征引唐代之前的各種文獻資料提供了便利。關于徐整,《全三國文·卷七十三·吳十一·徐整》記載說:“整,字文操,豫章人,為太常卿,有《毛詩譜》三卷”③(清)嚴可均校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影印出版,第2 冊,1958年12月,第1445 頁。。又據(jù)《隋書·卷三十二·經(jīng)籍志》記載,有“《毛詩譜》三卷,吳太常卿徐整撰”,又有“《孝經(jīng)默注》一卷,徐整注”①(唐)魏征等撰:《隋書》卷32“經(jīng)籍志”,北京:中華書局,校點本,第4 冊,1973年8月,第916、933 頁。?!端鍟そ?jīng)籍志》中收錄的書籍頗多,但未見有《三五歷紀》。查《三國志·吳書》中也未見有徐整的傳記。推測可能是由于徐整的官職太小,故而無傳,相關史料中透露他所撰寫的著述也不多。但因為《藝文類聚》中引用了徐整《三五歷紀》,后人又根據(jù)《隋書·經(jīng)籍志》中說徐整是三國時期吳國的太常卿,便將兩條資料整合在了一起,推斷《三五歷紀》就是三國時期吳國徐整所撰,這個推斷雖有疑問,但也有一定的依據(jù)和道理。所以由此可知,早在南北朝之前的三國時期,就已出現(xiàn)了關于盤古神話的記述。

      在一些文章中,還有人引用所謂《六韜·大明》的記載說,“召公對文王曰:天道凈清,地德生成,人事安寧。戒之勿忘,忘者不祥。盤古之宗不可動也,動者必兇”。這段文字,據(jù)稱其出自宋代羅泌《路史》卷一中的羅蘋注文。因為《六韜》據(jù)傳是周朝呂望撰寫的,顯而易見引用者是希望以此來說明盤古的神話傳說早在先秦就有了。關于《六韜》,在《隋書·經(jīng)籍志》中已被列入兵家類圖書,題“《太公六韜》五卷,梁六卷。周文王師姜望撰”②(唐)魏征等撰:《隋書》卷34“經(jīng)籍志”,第1013、933 頁。,大約自宋代以來學者多視之為偽書③張心澂編著:《偽書通考》,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8年1月,第791-797 頁。。然而出土資料顯示,1972年山東臨沂縣銀雀山西漢墓出土的竹簡中有《六韜》中《文韜》、《武韜》、《龍韜》等篇,1973年河北定州西漢中山懷王劉修墓出土竹簡中也有《六韜》的文字,可見其成書于秦漢之前。但核查出土竹簡與今本《六韜》中并無“大明”與這段文字,羅蘋注文顯然是弄錯了,并有附會捏造之嫌。近來有人引用這段文字,特別是網(wǎng)絡上一些介紹盤古和以此宣傳地方文化旅游的文章,對此不加考辨而以訛傳訛。實際上,關于盤古神話的記載,目前所見,仍是以梁朝任昉撰寫的《述異記》和唐代歐陽詢編修的《藝文類聚》引徐整《三五歷紀》比較準確。此后一些關于盤古神話的記載,可能都是以此為藍本而來的。譬如,《繹史》、《廣博物志》等也都沿襲了類似記載。宋代羅泌《路史》中也有關于盤古氏的一些簡略記述。明代周游《開辟衍繹》中也沿用了《藝文類聚》中的說法,并加入了五行的觀念與新的民間傳說色彩,敘述盤古是用巨斧開天辟地的。

      值得注意的是,后世的道家《歷代神仙通鑒》、《真眾仙記》等書籍中也都收錄了此說,將盤古尊為開天辟地之神,并且按照道家的神仙譜系將盤古稱為是盤古真人、元始天尊或元始天王。有稱東晉葛洪《枕中記》,以及南北朝所出的《元始上真眾仙記》載:“昔二儀未分、天地日月未具時,混沌玄黃,已有盤古真人,自號元始天王,游乎其中。后與太元圣母通氣結(jié)精,生扶桑大帝、西王母、地皇。地皇復生人皇。庖羲、神農(nóng)、祝融、五龍氏等皆其后裔?!雹堋吨袊髅褡遄诮膛c神話大詞典》“盤古真人”,北京:學苑出版社,1990年10月,第232 頁。參見卿希泰主編:《中國道教》第3卷,北京:知識出版社,1994年1月,第5、14 頁。這些記述,已經(jīng)和最初的盤古神話有別,羼入了道家對盤古神話的加工利用和虛構(gòu)演化。但也說明,盤古神話在東晉和六朝時期已經(jīng)廣泛流傳,引起了道家的重視,從而被吸納利用,將盤古進一步神化,對盤古的創(chuàng)世故事也做了進一步改編,渲染了濃郁的本土宗教色彩,使盤古成了道教中位居三清之首的元始天王。道家的做法,一方面推進了盤古神話的傳播與影響,另一方面也使盤古神話在故事內(nèi)容方面發(fā)生了變化,開啟了神仙故事新編之門,這對盤古的神話傳說在后世出現(xiàn)多種故事版本顯然有著較大的關系。

      需要指出的是,宋朝編纂的大型類書《太平御覽》卷一也引用了《三五歷紀》,說“《三五歷紀》曰,未有天地之時,混沌狀如雞子,溟涬始牙,濛鴻滋明,歲在攝提,元氣肇始。又曰清輕者上為天,濁重者下為地,沖和氣者為人。故天地含精,萬物化生”。⑤(宋)李昉等撰:《太平御覽》卷1“天部”,北京:中華書局影印出版,第1 冊,第1 頁,又見卷2,1960年2月,第8 頁。卷一的這段文字中沒有提盤古,也沒有標明《三五歷紀》的作者。文中強調(diào)的是創(chuàng)世神話中的混沌說。這是一個很值得重視的現(xiàn)象,反映了中國古代創(chuàng)世神話中,盤古的神話傳說主要流行于民間,并未被統(tǒng)治者所重視,而占據(jù)主流地位的混沌說,其影響顯然超過了盤古的神話傳說。所以在官修大型類書《太平御覽》卷一中突出了混沌說,而略去了盤古的神話傳說,也就不難理解了。在《太平御覽》卷二中,又重新引用了徐整《三五歷紀》,其文字顯然是從《藝文類聚》卷一中轉(zhuǎn)錄過來的,幾乎一字不差。既然卷一已經(jīng)做出了選擇,卷二為何又要重引呢,豈不自相矛盾?推測可能是編纂類書者為了保留資料的完備吧,故而才有前后不同方式的引用,出現(xiàn)了這種耐人尋味比較微妙的現(xiàn)象。

      從民間傳說的角度來看,在河南桐柏縣與泌陽縣之間交界處有盤古山,周圍就流傳有許多關于盤古的神話傳說。在河南泌陽縣有盤古兄妹的民間傳說,其情節(jié)有玉帝、太白金星、寺院、石獅子等,概念上有些雜亂,編造的痕跡甚重,顯然是后來才出現(xiàn)的。在河南桐柏縣也流傳有多種版本的盤古傳說,據(jù)說在開展民間文學普查工作時,曾在桐柏縣搜集出上百種關于盤古的神話傳說,當?shù)孛耖g傳說正月初一是盤古的生日,據(jù)有的方志記載這里很早就有盤古廟。查閱相關文獻,酈道元《水經(jīng)注》卷二十九“比水注”曰:“余以延昌四年蒙除東荊州刺史,州治比陽縣故城,城南有蔡水,出南磐石山,故亦曰磐石川”。王國維《水經(jīng)注?!分袑ⅰ氨汝枴弊鳌皼侁枴雹伲ū蔽海┽B道元撰《水經(jīng)注》卷29,上海:商務印書館,1933年初版,1958年5月上海重印,第61 頁。又參見王國維校:《水經(jīng)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5月,第947 頁。又參見(北魏)酈道元撰:《水經(jīng)注》(譚屬春、陳愛平點校本),長沙:岳麓書社,1995年1月,第443 頁。。比陽縣,其實也就是泌陽縣的舊名。到了清代陳夢雷編纂的《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匯編·山川典·泌水部匯考》中,把《水經(jīng)注》的“磐石山”、“磐石川”改為了“盤古山”、“盤古川”。仔細核查《水經(jīng)注》的幾種版本,都準確無誤的記述為“磐石山”與“磐石川”,酈道元曾在泌陽任刺史,當然不可能寫錯。其實明代的地方志書《南陽府志》中仍是沿用了《水經(jīng)注》中“磐石山”說法的。但自從改了兩個字,“磐石”成了“盤古”,各種附會的盤古傳說也就隨之盛傳起來。當?shù)乜h志說:“本名磐石山,后訛為盤古,因立盤古廟于其上。”盤古的神話傳說也就堂而皇之的成了當?shù)氐囊环N文化資源。中國很多地方都有類似的文化現(xiàn)象,譬如湖北隨州與陜西寶雞都說是神農(nóng)炎帝的誕生地,四川北川與汶川都說是大禹的故里,這些都是比較典型的例子。又比如大禹娶涂山氏的地方也有好幾處說法,有說是江州(重慶)涂山,也有說是安徽當涂(安徽懷遠),或說是九江當涂,或在壽春(安徽壽縣),還有說即會稽山等等;因為大禹是中華民族的治水英雄和開創(chuàng)夏朝的偉大人物,而涂山是大禹娶妻生子的地方,所以很多地方都愿意和大禹攀親,也就不足為奇了。盤古的神話傳說在河南桐柏縣與泌陽縣之間流傳,也屬于類似文化現(xiàn)象,雖是后世附會,卻迎合了當?shù)孛袼着c大眾的心理需求,也就隨之盛傳起來。有關方面以此認為河南省桐柏縣是盤古文化的根源地,當然也無可厚非。2005年3月桐柏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命名為“中國盤古文化之鄉(xiāng)”。2006年10月30日桐柏舉辦了“全球華人首次祭祀盤古大典”,并將每年農(nóng)歷九月初九定為祭祀盤古日。2008年桐柏縣啟動了“盤古創(chuàng)世神話傳說群”國家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申報工作,當?shù)氐摹氨P古廟會”已被確定為國家第二批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之一。桐柏縣對盤古文化的重視,顯然搶先走在了其他也有盤古神話傳說地區(qū)的前面,已經(jīng)和地方文化旅游發(fā)展結(jié)合在了一起。

      在中原太行山和豫西山區(qū)也流傳有盤古的神話傳說,在太行山南麓濟源縣境內(nèi)建有盤古寺,這里的太行山也被叫做盤古山。①這里的盤古寺建于何時,因缺少記載,而不可詳考。據(jù)載,唐代韓愈在《送李愿歸盤谷序》中曾對此處的地理環(huán)境與民俗狀況有所描述:“太行之陽有盤谷,盤谷之間,泉甘而土肥,草木叢茂,居民鮮少。或曰:‘謂其環(huán)兩山之間,故曰盤?!蛟唬骸枪纫?,宅幽而勢阻,隱者之所盤旋。’友人李愿居之?!雹郏ㄇ澹┒a等編:《全唐文》卷555《韓愈·送李原歸盤谷序》,第3 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12月,第2487 頁。又參見《韓昌黎全集》第19 卷《書序·送李愿歸盤谷序》,上海:上海文瑞樓印,線裝本第6 冊,卷19,第9 頁。韓愈是南陽人,唐代著名學者與文豪,考取進士后曾在朝廷與地方任職,因“才高又好直言累被黜”,見多識廣,對地理名稱是不會寫錯的,對豫西的盤谷地貌和民俗也是相當了解的。韓愈《送李愿歸盤谷序》此文作于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被稱譽為是中國古代散文史上的名篇,文中歌頌了隱居山林之樂,而只字未提盤古。由此可見唐代的時候,太行之陽有盤谷,但與盤古并無關聯(lián)。至于這里被附會了盤古傳說,并修建了盤古廟,顯而易見應該是唐代之后的事了。

      臺灣也有盤古故事,說到了盤古和曾祖盤扁下棋,捏面人放到蒸籠里生了柴火蒸煮,因下棋入迷忘了時間,第一次水蒸干燒焦了,第二次掀籠蓋早了未蒸熟,第三次落雨澆熄了柴火悶黃了,“從此以后,世界上就有了人類。那些燒焦了的面人、沒蒸熟的面人和悶黃了的面人,就成為人類里的黑人、白人和黃種人”。這個傳說顯然也是后世的附會與編造,屬于典型的民間文學。

      在浙江紹興也有盤古的神話傳說:“老早老早時光,天地混沌,只有一條縫。不知啥時候,天外飛來一只火紅火紅的大鳥,在天和地的合縫處,下了老大老大的一個蛋。過了許多許多年,這個大蛋成了精靈,孕育出了一個盤古。為啥叫他盤古?因為他在蛋里雙手抱著,雙腿曲著,像是盤住整個身架,所以叫盤古。盤古在蛋里漸漸大起來,受不了啦,用嘴把蛋殼慢慢啄破,脫出來了。盤古長得很怪:駝峰似的頭頂,大鳥樣的嘴鼻,肩背上還有一對翅膀,雙手雙腿都老長老長。他把啄碎的蛋殼全吃進肚里,于是見風就大,腳踏著地,頭頂著天,還是伸不直腰。他嫌天地之間的合縫太窄了,就用頭向上頂,用腳向下蹬,用雙手向左右推。他頂一頂,天高一丈;蹬一蹬,地陷一丈;推一推,左右各寬一丈。盤古呢,還在見風大。他仍然腳踏地,頭頂天,沒法子伸直腰。他不甘心,繼續(xù)頂呀,蹬呀,推呀,如此一萬八千年,天就極高,地就極深,盤古把天和地真正分開了。但是,盤古的氣力已經(jīng)用盡,不久就死了,所以講盤古活了一萬八千歲。盤古死后,他的靈魂飛到天上,變成了雷公。他的身體的各部分,分別變成了日月、星辰、風云、山川、田地、草木”。據(jù)《浙江省民間文學集成·紹興故事卷》介紹,這是一位生活于鄉(xiāng)村的文盲老婦人口述的盤古神話,因為其中顯示出了濃厚的鳥崇拜成分,所以認為最初很可能是由具有悠久鳥崇拜傳統(tǒng)的古越部族所創(chuàng)作出來的。這則口述傳說,可能是迄今民間流傳的盤古傳說中最為古樸的,因循了混沌與盤古開天辟地的說法,與任昉《述異記》中的記述比較相似。

      盤古神話不僅流傳于中原地區(qū)與長江中下游,在我國南方的其他一些省區(qū),如湖北、湖南、云南、廣西、廣東等地也都流傳有盤古的傳說,并有祭祀盤古的傳統(tǒng)。南方的苗、瑤、壯、侗、仫佬、傈僳等少數(shù)民族也都崇奉盤古,將盤古視為創(chuàng)世之神。以瑤族為例,據(jù)學者們研究,瑤族的神話按內(nèi)容可分為六類,即創(chuàng)世神話、洪水神話、射日神話、圖騰神話、族源神話和遷徙神話。在瑤族的創(chuàng)世神話中,布努瑤的《密洛陀》將“洛陀洛西”敘說為創(chuàng)世神,而藍靛瑤的《盤古造天地》則敘說盤古王如何為養(yǎng)育后代而勇于肢解自身,變化為天地、日月星辰,變化為云煙、棉麻、花果和山禽、野獸。藍靛瑤的盤古創(chuàng)世神話,與漢族的盤古傳說非常相似,也可以說基本上是一致的。

      應該指出的是,在瑤族的圖騰神話與族源神話中,有《盤瓠神話》,把瑤族十二姓看做是“盤瓠”之后代?,幾逵屑漓氡P王(盤瓠)的古代宗教儀式,稱為“還盤王愿”。①《中國各民族宗教與神話大詞典》“瑤族的宗教于神話”,第632-633 頁。祭祀的便是盤瓠,而并非盤古。盤古是創(chuàng)世神話,盤瓠是族源神話,兩者有很大的不同,其實是不能混為一談的。

      二、關于盤瓠傳說與盤古神話的關系

      關于盤瓠,《后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已有記載,稱“昔高辛氏有犬戎之寇,帝患其侵暴,而征伐不剋。乃訪慕天下,有能得犬戎之將吳將軍頭者,購黃金千鎰,邑萬家,又妻以少女。時帝有畜狗,其毛五采,名曰槃瓠。下令之后,槃瓠遂銜人頭造闕下,群臣怪而診之,乃吳將軍首也。帝大喜,而計槃瓠不可妻之以女,又無封爵之道,議欲有報而未知所宜。女聞之,以為帝皇下令,不可違信,因請行。帝不得已,乃以女配槃瓠。槃瓠得女,負而走入南山,止石室中。所處險絕,人跡不至。于是女解去衣裳,為仆鑒之結(jié),著獨力之衣。帝悲思之,遣使尋求,輒遇風雨震晦,使者不得進。經(jīng)三年,生子一十二人,六男六女。槃瓠死后,因自相夫妻。織績木皮,染以草實,好五色衣服,制裁皆有尾形。其母后歸,以狀白帝,于是使迎致諸子。衣裳班籣,語言侏離,好入山壑,不樂平曠。帝順其意,賜以名山廣澤。其后滋蔓,號曰蠻夷。外癡內(nèi)黠,安土重舊。以先父有功,母帝之女,田作賈販,無關梁符傳,租稅之賦。有邑君長,皆賜印綬,冠用獺皮。名渠帥曰精夫,相呼為姎徒。今長沙武陵蠻是也?!雹伲铣に危┓稌献骸逗鬂h書》卷86“南蠻西南夷列傳”,北京:中華書局,校點本,第10 冊,1965年5月,第2829-2830 頁。據(jù)注釋可知,高辛也就是帝嚳,為黃帝的曾孫,可見盤瓠的年代是相當久遠的。

      關于槃瓠的由來與傳說,東漢應劭《風俗通義》也做了相同的記載。②(東漢)應劭撰、吳樹平校釋:《風俗通義校釋》,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年9月,第438-439 頁。晉代干寶《搜神記》卷十四對槃瓠的傳說故事也做了類似的詳細記述,說槃瓠的后代“今即梁、漢、巴、蜀、武陵、長沙、廬江郡夷是也。用糝雜魚肉,叩槽而號,以祭盤瓠,其俗至今。故世稱‘赤髀橫裙,盤瓠子孫’”③(晉)干寶撰:《搜神記》(汪紹楹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9月,第168-169 頁。又參見《百子全書》下冊,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8月,第1275 頁。。

      《魏略》對此也有記載。后來的《武陵記》《荊州記》等,也有關于槃瓠行跡與槃瓠子孫的記述。唐代李賢注釋《后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時就引用了《魏略》及《搜神記》卷十四的記載,并進一步說此犬是高辛氏老婦耳中之物變的。李賢等注還說唐朝辰州廬溪縣西有武山,武山有盤瓠石窟,“望石窟大如三間屋,遙見一石仍似狗形,蠻俗相傳,云是盤瓠像也”④(南朝·宋)范曄撰:《后漢書》卷86“南蠻西南夷列傳”,北京:中華書局,校點本,第10 冊,1965年5月,第2830 頁。??梢姳P瓠的傳說影響很大,自漢代以來的一些記述中多認為實有其事,古人也大都信以為真。

      《藝文類聚》卷九十四也收錄了盤瓠的傳說,但情節(jié)與稱謂略有不同:“《玄中記》曰,狗封氏者。高辛氏有美女,未嫁。犬戎為亂,帝曰,有討之者,妻以美女,封三百戶。帝之狗名槃護,三月而殺犬戎之首來。帝以為不可訓民,乃妻以女,流之會稽東南二萬一千里。得海中土,方三千里而封之,生男為狗,生女為美女”。又引《搜神記》曰“高辛氏有老婦人,居王宮,得耳疾,醫(yī)為挑治,得一物,大如繭,婦人盛之以瓠,覆之以盤。俄頃而化為犬,其文五色,名盤瓠?!雹荩ㄌ疲W陽詢撰:《藝文類聚》卷94“獸部中”,汪紹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校點本,第4 冊,1982年1月,第1637-1638 頁。又參見魯迅:《古小說鉤沉·玄中記》,《魯迅全集》(1973年重排豎版簡體20 卷本)第8 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年12月,第485 頁?!短接[》卷九〇五也收錄了盤瓠傳說,但文字又有所區(qū)別:“《玄中記》曰,昔高辛氏,犬戎為亂,帝言曰,有討之者,妻以美女,封三百戶。帝之狗名槃瓠,亡三月而殺犬戎,以其首來。帝以女妻之于會稽東南,得海中土三百里而封,生男為狗,生女為美女,封為狗氏國。”⑥(宋)李昉等撰:《太平御覽》卷905“獸部一七”,北京:中華書局影印出版,第4 冊,1960年2月,第4013 頁。還有其他一些類書或古籍中,也有相似的轉(zhuǎn)錄。

      我們援引以上文獻史料,從中可以看出盤瓠的傳說是獲得了歷代統(tǒng)治者認可的,所以在正史與官修類書中都有堂而皇之的記載。通過這些記載可知,盤瓠的傳說充滿傳奇色彩,今人多視為神話,而古人卻深信不疑,認為蠻夷皆為狗種。但其中的荒誕與矛盾之處,也是不言而喻的。其中最為關鍵的問題,就在于盤瓠是否真的為犬?有學者認為,其實“犬”只是盤瓠職官之名,并非說盤瓠是一只狗。譬如《三國志·魏書·烏丸鮮卑東夷傳》就有夫余國“國有君王,皆以六畜名官,有馬加、牛加、豬加、狗加”的記載。⑦(晉)陳壽撰:《三國志》卷30“烏丸鮮卑東夷傳”,北京:中華書局,校點本,第3 冊,1959年12月,第841 頁。徐中舒先生據(jù)此認為盤瓠神話并非“瑤族憑空臆造出來的”,指出“瑤族出于夫余的狗加,所以瑤族以狗頭人身的盤瓠作為他們的始祖”⑧參見徐中舒著:《先秦史論稿》,成都:巴蜀書社,1992年出版,第140-144 頁。。王暉先生也贊同徐中舒先生的看法,但又認為,與其說瑤族始祖盤瓠為狗之說來自三國時夫余“以六畜名官”的“狗加”,不如說出自殷墟卜辭所見商代的武官“犬”職,殷墟卜辭中職官稱“犬”或“多犬”,主管狩獵,也從事征戰(zhàn)。進而推論《后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及《搜神記》等書中所說盤瓠為高辛氏“畜犬”,實際上是說盤瓠是高辛帝的犬職官吏,因征戰(zhàn)有功,殺掉了作亂的犬戎部之將吳將軍,因而受封南方,為長沙、武陵等地苗、瑤、畬的始祖,后世因其始祖為犬職而誤傳其身為犬。說明到南方去立社建國的盤瓠部族,本是來自北方,應是從高辛氏商族分化出來的⑨王暉:《盤古考源》,《歷史研究》2002年第2 期。。

      徐中舒先生和王暉先生的看法都很有道理,是很有見地的一家之言。但中國古籍中關于族源的傳說,與鳥獸有關的例證很多,如《帝王世紀》云神農(nóng)氏的母親任姒“為少典妃,游華陽,有神龍首,感生炎帝。人身牛首,長于姜水,有圣德,以火德王,故號炎帝”?!兜弁跫o》說大禹的父親“鯀妻脩己,見流星貫昂,夢接意感,又吞神珠薏苡,胸坼而生禹”?!妒酚洝氛f殷商王朝的祖先契,“母曰簡狄,有娀氏之女,為帝嚳次妃。三人行浴,見玄鳥墜其卵,簡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周王朝的先祖周后稷,則是母親姜原踐踏了巨人跡而感孕所生。秦王朝的祖先,也是顓頊之苗裔女脩吞了玄鳥卵后懷孕所生。①(漢)司馬遷撰:《史記》卷1“五帝本紀”,卷2“夏本紀”,卷3“殷本紀”,卷4“周本紀”,卷5“親本紀”,北京:中華書局,校點本,第1 冊,1959年9月,第4、49、91、111、173 頁。這些記述在正史中,可謂屢見不鮮。還有云南高黎貢山區(qū)的古哀牢人,傳說其先有婦人名曰沙壹,因觸摸了龍變化的沈木而娠,生下十個兒子,后來龍現(xiàn)身,九子驚走,惟小子與龍陪坐,因名為九隆,長大后有才武,共推為王?!逗鬂h書·南蠻西南夷列傳》與《華陽國志·南中志》等對此都做了記載。②(南朝·宋)范曄撰:《后漢書》卷86“南蠻西南夷列傳”,北京:中華書局,校點本,第10 冊,1965年5月,第2848 頁。(晉)常璩撰,劉琳校注:《華陽國志校注》(修訂版),成都:成都時代出版社,2007年6月,第222 頁。(《后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稱九隆,《華陽國志·南中志》稱為元?。?。(東漢)應劭撰,吳樹平校釋:《風俗通義校釋》,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年9月,第439 頁。我們由此可知,人與動物是否真的能夠繁衍后代?古人對此似乎從未深究過。但在古人的心目中,以動物為祖先,卻是很正常的現(xiàn)象,甚至是被視以為榮的事情。盤瓠是高辛氏的神犬,后成為南方蠻夷的祖先,也屬于類似情形。所以,盤瓠是否為高辛氏的官職,并不要緊。重要的是,歷代對盤瓠的傳說均未置疑,因而成了信史。

      盤瓠的傳說由來已久,在南方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傳播很廣,很多少數(shù)民族皆自認為是槃瓠的后代,都有尊崇與祭祀槃瓠的傳統(tǒng)。正如楊寬先生所說:“由犬戎而生犬封(國)之說,以犬為犬戎之族,再傳而為槃瓠之說,三變而為南蠻之祖。南方苗瑤畬族皆信以為真,于是自認為犬之后裔,競相傳述,且從而禮拜之”。③楊寬:《中國上古史導論》,《古史辨》第7 冊上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169 頁。葉舒憲先生認為,中國古代各部族大都有以動物作為圖騰的習俗,“南方少數(shù)民族聚居地乃是犬圖騰的天下。直到后世的苗、瑤、侗、黎等族神話中還保留著關于槃瓠的圖騰故事”。④葉舒憲:《人日之謎:中國上古創(chuàng)世神話發(fā)掘》,馬昌儀編:《中國神話學文論選萃》下冊,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4年2月,第661 頁。岑家梧先生也認為,“狗女婚配而生其族,確是蠻人的圖騰神話,瑤畬二族又因為是南蠻的后代,所以他們把盤瓠的傳說一直保留下來?!雹葆椅啵骸侗P瓠傳說與瑤畬的圖騰制度》,馬昌儀編:《中國神話學文論選萃》上冊,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4年2月,第543 頁。而在尊崇盤瓠的少數(shù)民族中,瑤族是最典型的代表,不僅有以盤瓠故事為原型的族源神話與圖騰神話,還有“還盤王愿”的祭祀儀式。這種代代相傳的民俗傳統(tǒng)與民族宗教,迄今仍流行不衰。

      值得強調(diào)的是,因為道教在南方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傳播,道教中的神仙故事也逐漸為瑤族所信奉。道教關于盤古為元始天尊的說法,也為瑤族所接受了。故而盤古的神話傳說,在南方瑤族地區(qū)也開始廣為流傳,并且出現(xiàn)了和盤瓠神話常常混淆傳播的情形,因為盤瓠與盤古的稱謂相近,都屬于神話傳說,在南方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又混淆流傳,兩者之間究竟是什么關系,引起了學者們的關注,并對此提出了許多不同的看法。

      有學者認為,“盤古”很可能是由“盤瓠”音轉(zhuǎn)而來。袁珂先生就認為,盤瓠“這個故事大同小異地流傳在中國南方瑤、苗、黎等民族中?!P瓠’這兩個字,音轉(zhuǎn)而為‘盤古’。據(jù)說瑤族人民祭祀盤古,非常虔誠……三國時徐整作《三五歷記》,吸收了南方少數(shù)民族中‘盤瓠’或‘盤古’的傳說,加以古代經(jīng)典中的哲理成分和自己的想象,創(chuàng)造了一個開天辟地的盤古,填補了鴻蒙時代的這一段空白,盤古遂成為我們中華民族共同的祖先。這樣一來,天地是怎樣開辟的,宇宙是怎樣構(gòu)成的等問題,在神話中才得到了合理的解答?!雹拊嬷骸吨袊裨拏髡f:從盤古到秦始皇》,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2年2月,第52 頁。袁珂著:《中國古代神話》(修訂本),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1月,第86-87 頁。袁珂先生是潛心研究中國神話的著名學者,關于盤瓠“音轉(zhuǎn)而為”盤古的看法,是很有代表性的一家之言。

      但也有學者認為,盤古的原型可能來自《山海經(jīng)》中的燭龍、燭陰之類傳說。譬如《山海經(jīng)·海外北經(jīng)》云:“鐘山之神,名曰燭陰,視為晝,暝為夜,吹為冬,呼為夏,不飲,不食,不息,息為風,身長千里。在無晵之東。其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鐘山下?!薄渡胶=?jīng)·大荒北經(jīng)》云:“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而乘,其暝乃晦,其視乃明,不食不寢不息,風雨是謁。是燭九陰,是謂燭龍。”①袁珂校注:《山海經(jīng)校注》(增補修訂本),成都:巴蜀書社,1993年4月,第277、499 頁。呂思勉先生認為,《山海經(jīng)》中關于燭陰與燭龍的記載,“此二者即一事,皆謂其身生存,不謂已死,《述異記》所謂先儒說及古說者蓋如此?!堵肥贰分^‘荊湖南北,今以十月十六日為盤古氏生日,以候月之陰晴’(《初三皇記》)。可見《述異記》所謂古說者流傳之久矣。”②呂思勉:《盤古考》,馬昌儀編《中國神話學文論選萃》上冊,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4年2月,第481 頁。顧頡剛先生也認為,徐整與任昉記述的“這位盤古的形態(tài)和《山海經(jīng)》中的燭陰(或燭龍)竟會這等相似,大概是把盤古作為開天辟地的人物之后,乃將燭陰的故事涂附上去的”;加之南方蠻夷始祖盤瓠傳說的影響,因此“竟在無意中變成了開天辟地的人物——盤古”。③顧頡剛:《三皇考》,《顧頡剛古史論文集》第3 冊,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4月,第127、126 頁。

      此外,學界還有一些不同的看法,有認為可能是吸取了外來的創(chuàng)世傳說。還有考證盤古之名與古代一些地名字音轉(zhuǎn)變有關,或與古代取土分封諸侯以及祭祀社神的演化有關。王暉先生就認為“盤古大神也是從亳土(社)、薄姑五色土轉(zhuǎn)變而來,盤古神實際上就是土地神。盤古這種創(chuàng)世主的性質(zhì),是由古人在神化亳土(社)、薄姑五色土社神性質(zhì)基礎上進一步發(fā)展為創(chuàng)世大神的?!雹芡鯐煟骸侗P古考源》,《歷史研究》2002年第2 期。關于盤古神話外來說與封土社神的考證,雖然都有各自的依據(jù),但我覺得仍屬于推測之見,未免有過度考證與強說之嫌。盤古神話的傳播之初,主要流行于民間,屬于庶民百姓口頭創(chuàng)作的俗說(民間文學),被收錄在《三五歷紀》與《述異記》中時仍屬于稗官野史之說,并未獲得統(tǒng)治者的認同,和官方的關系并不密切,其源起也沒有那么久遠??梢娚显V推測能否成立,顯然是有疑問的。而作為學術研究來說,倡導百家爭鳴是非常必要的,所以將這些具有代表性的觀點都列舉于此,以便于我們進一步理清盤古神話傳說的來龍去脈。

      這里還需要特別強調(diào)和指出的另一個問題是,我們從文獻所記載的時間來看,盤瓠傳說在漢代已有記載,而盤古神話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才流傳于世。得到統(tǒng)治者官方承認的盤瓠傳說顯而易見傳播在前,而盤古神話在民間的流傳則顯然要稍晚一些。從神話傳說的內(nèi)容上來看,盤瓠是黃帝之后南方蠻夷的祖先,而盤古卻是開天辟地之神。為什么后來出現(xiàn)的盤古傳說,卻反而居于傳播在前的盤瓠神話之先了,這種情形又是如何形成的呢?這確實是頗為奇妙的,也是比較典型的一個神話傳說現(xiàn)象。

      顧頡剛先生曾指出,“他很想做一篇《層累地造成的中國古史》,把傳說中的古史的經(jīng)歷詳細一說。這有三個意思。第一,可以說明‘時代愈后,傳說的古史愈長’。如這封信里說的,周代人心目中最古的人是禹,到孔子時有堯、舜,到戰(zhàn)國時有黃帝、神農(nóng),到秦有三皇,到漢以后有盤古等。第二,可以說明‘時代愈后,傳說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雹蓊欘R剛:《與錢玄同先生論古史書》,《顧頡剛古史論文集》第1 冊,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11月,第102 頁。顧頡剛先生的看法很精辟,可謂一針見血地揭示了中國古史上一個比較典型的狀況。很多古代傳說,就是這樣層累地造成的。這應該是中國古代造神運動的一種真實狀況。

      因為盤古的傳說出現(xiàn)較晚,卻成了開天辟地之神,反而位于三皇五帝之前,所以這一傳說曾遭到有些學者的質(zhì)疑與批評。例如清代馬骕《繹史》卷一引用了《三五歷紀》、《述異記》、《五運歷年紀》等書籍中記載的盤古神話之后,就認為“盤古氏名起自雜書,恍惚之論、荒唐之說耳!作史者目為三才首君,何異說夢?”⑥(清)馬骕撰:《繹史》,王利器整理,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1月。近現(xiàn)代著名學者蒙文通先生也認為,“自是歷魏、晉以下,徐整、任昉又采俗說作為盤古之名,語益荒唐。趙宋而后,述史者莫不首盤古而次以天地人皇,最為戲論,何其迷妄不諭,乃至如此。”①蒙文通先生的批評很有道理,也非常深刻??梢姳P古傳說的出現(xiàn),確實有很明顯的荒誕成分。但人類歷史上的神話與傳說,本來就是先民與古人通過想象而虛構(gòu)出來的。先民想象出了諸神,古人編造了三皇五帝,自然也可以虛構(gòu)盤古的傳說。而當這些神話傳說一旦在民間廣為傳播,就逐漸地融入了民俗,迎合了庶民百姓乃至士大夫階層的心理需求,也迎合了本土宗教傳播的需要,進而由民間的街談巷語而被好事者載入了稗官野史或雜書典籍,或被道教所改編利用,并在社會生活中的很多方面都產(chǎn)生了影響。

      魯迅先生對這種情形敘述得很經(jīng)典:“昔者初民,見天地萬物,變異不常,其諸現(xiàn)象,又出于人力所能以上,則自造眾說以解釋之:凡所解釋,今謂之神話。神話大抵以一‘神格’為中樞,又推演為敘說,而于敘說之神、之事,又從而信仰敬畏之,于是歌頌其威靈,致美于壇廟,久而愈進,文物遂繁?!薄叭缣斓亻_辟之說,在中國所留遺者,已設想較高,而初民之本色不可見,即其例矣。”又說“迨神話演進,則為中樞者漸近于人性,凡所敘述,今謂之傳說。傳說之所道,或為神性之人,或為古英雄,其奇才異能神勇為凡人所不及,而由于天授,或有天相者,簡狄吞燕卵而生商,劉媼得交龍而孕季,皆其例也。此外尚眾?!雹隰斞福骸吨袊≌f史略》第二篇“神話與傳說”,《魯迅全集》(1981年重排橫版簡體16 卷本)第9 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第17、18 頁。

      傳播于前的盤瓠傳說,與流傳于后的盤古神話,兩者的關系便正是如此。

      三、創(chuàng)世神話中的渾沌、陰陽與盤古

      世界上各個民族大都有自己的創(chuàng)世傳說,并由此而形成了各自的神話體系。誠如茅盾先生所說:“開辟神話就是解釋天地何自而成,人類及萬物何自而生的神話。不論是已經(jīng)進于文明的民族或尚在野蠻時代的民族,都一樣有他們的開辟神話。他們的根本出發(fā)點是同的——同為原始信仰,但是他們所創(chuàng)造的故事卻不能盡同?!庇终f“可見中國的開辟神話也極有系統(tǒng),并且面目與希臘、北歐相仿。據(jù)這個說法,我們的祖宗是以為最初天地混沌如雞子,雞子既破裂,乃成天地,盤古在其中;盤古死,其身軀化為山川草木;其后不知為何,天忽有缺陷,于是女媧氏煉五色石以補天,女媧又創(chuàng)造人類。”③茅盾著:《神話研究》,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81年4月,第32、41 頁。

      創(chuàng)世神話的出現(xiàn)與作用,主要是表達了先民對世界由來的想象與猜測,也可以說是古人對天地人類與自然萬物的最初的理解和看法。按照西方有些學者的解釋,認為“創(chuàng)世神話指某一種文化傳統(tǒng)或某一個社群根據(jù)自己的理解用象征手法敘述世界的起源。對于各種世界觀、關于人類在宇宙所占地位的學說以及基本生活方式和文化形態(tài)說來,創(chuàng)世神話都具有重要意義。創(chuàng)世神話紛紜不一,但可分出幾個基本類型。世界各地大多數(shù)創(chuàng)世神話都信仰至高無上的創(chuàng)世神”。后來的“許多宗教社會內(nèi)神學的和哲學的種種推測都來自上述這類神話及其主要的主題。”④《簡明大不列顛百科全書》第2 冊,“創(chuàng)世神話和創(chuàng)世學說”,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5年7月,第310 頁。世界東方的創(chuàng)世神話,與西方既有相似之處,同時也有自身的特點。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中國的創(chuàng)世神話自古以來就有多種說法,譬如渾沌說、卵生說、陰陽說、葫蘆說、伏羲女媧創(chuàng)始說等等,呈現(xiàn)出絢麗多彩的特色。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渾沌說與陰陽說,以及伏羲女媧的神話傳說了。

      認為創(chuàng)世前是一種渾沌狀態(tài),這是我國古代先哲的一種觀念,其中既有神話的成分,也不乏理性思考的色彩。譬如《莊子·應帝王》中就說到了渾沌開七竅的故事:“南海之帝為儵,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渾沌。儵與忽時相與遇于渾沌之地,渾沌待之甚善。儵與忽謀報渾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雹?周)莊周撰、(晉)郭象注:《莊子》第3 卷“應帝王”,《二十二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3月,第33 頁。參見《莊子集釋》(郭慶藩輯,王孝魚整理)第1 冊,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7月,第309 頁。莊子的渾沌之說,對后世影響很大,秦漢以來的很多典籍中都引用了此說。徐整《三五歷紀》中說“天地渾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萬八千歲,天地開辟”;很明顯就是以莊子的渾沌之說為藍本,從而虛構(gòu)出了盤古神話。

      在《山海經(jīng)》中,也有對渾沌的描述,如《山海經(jīng)·西次三經(jīng)》說,西方的天山上“有神焉,其狀如黃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渾敦無面目,是識歌舞,實為帝江也”?!肚f子》稱渾沌為位居中央的天神,而在《山海經(jīng)》中,渾敦卻成了沒有面目的六足四翼之怪獸。據(jù)清代學者畢沅的注釋,《春秋傳》云:“帝鴻氏有不才子,天下謂之渾沌。”①袁珂校注:《山海經(jīng)校注》(增補修訂本),成都:巴蜀書社,1993年4月,第65-66 頁。《山海經(jīng)》成書于戰(zhàn)國至秦漢時期,其時間顯然在《莊子》之后。在后來的《神異經(jīng)·西荒經(jīng)》中,進一步將渾沌描述成了兇獸,說“昆侖西有獸焉,其狀如犬,長毛四足,似羆而無爪。有目而不見,行不開,有兩耳而不聞,有人知往。有腹無五臟,有腸直而不旋,食物經(jīng)過。人有德而往抵觸之,有兇德則往依憑之。天使其然,名為渾沌。空居無為,常咋其尾,回轉(zhuǎn)仰天而笑。”②(漢)東方朔撰:《神異經(jīng)》,《百子全書》下冊,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8月,第1224 頁?!渡癞惤?jīng)》據(jù)傳是漢代東方朔所撰,經(jīng)過考證其實是后人偽托,其文“詭誕不經(jīng)”,可能是“由六朝文士影撰而成?!雹蹚埿臐幹骸秱螘肌?,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8年1月,第868 頁?!渡癞惤?jīng)》中還記述了饕餮、梼杌、窮奇等兇惡怪獸,后人因之而將渾沌、饕餮、梼杌、窮奇稱為四大兇獸。

      《山海經(jīng)》與《神異經(jīng)》中對渾沌的想象與描述,已經(jīng)偏離了創(chuàng)世神話,摻入了后人的虛構(gòu)與發(fā)揮。相比較而言,仍是莊子的渾沌之說最為經(jīng)典,也最接近我國先秦創(chuàng)世神話的本源。袁珂先生認為,《莊子》講述了一個類乎神話的寓言,“這個有點滑稽意味的寓言,包含著開天辟地的神話概念?;煦绫粌┖觥硌讣驳臅r間——鑿了七竅,混沌本身雖然是死了,但是繼混沌之后的整個宇宙、世界卻也因之而誕生了”。袁珂先生又說:“不管混沌是天帝還是天帝的兒子,除了追求‘返乎自然’、‘不識不知’、‘無為而治’的道家以外,是沒有人喜歡這個黑乎乎粘連成一片的混沌的。所以后世傳說中,混沌是被丑惡化了?!雹茉嬷骸吨袊裨拏髡f:從盤古到秦始皇》,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2年2月,第46 頁。參見袁珂著《中國古代神話》(修訂本),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1月,第31 頁?!肚f子》中的混沌之說,正是由于這個原因,在后世而被曲解和異化了。正如戰(zhàn)國是諸子百家自由爭鳴的一個重要時期,秦漢與魏晉六朝時期也是各種雜說異?;钴S的階段。所以源于渾沌之說,不僅出現(xiàn)了盤古神話,也展現(xiàn)了其他異說。

      我們知道,莊子是我國先秦時期一位博學瀟灑而又風趣深刻的思想家和哲學家。司馬遷所著《史記》記載:“莊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嘗為蒙漆園吏,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其學無所不闚,然其要本歸于《老子》之言。故其著書十余萬言,大抵率寓言也。”又記載說,莊子雖然很有學問,卻因為“其言洸洋自恣以適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莊子還謝拒了楚威王的厚幣禮聘,不愿為其所羈,寧愿逍遙隱居,終身不仕。⑤(漢)司馬遷撰:《史記》卷63“老子韓非子列傳”,北京:中華書局,校點本,第7 冊,1959年9月,第2143-2145 頁?!肚f子》大約成書于戰(zhàn)國中晚期,文情跌宕而精妙,常通過妙趣橫生的寓言敘述深刻的哲理,營構(gòu)出獨特的散文意境,在先秦諸子中獨樹一幟。莊子的核心觀念主要是對“道”的思辨與論述,其中包括了對宇宙萬物如何形成以及物質(zhì)變化規(guī)律的認識。渾沌之說就是莊子解釋宇宙起源的一個重要觀念,莊子的另一個重要觀念便是對陰陽的解釋,認為陰陽是生命的起源。

      關于混沌與陰陽的觀念,在《老子》中已有涉及,《老子》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說的就是一種混沌狀態(tài)。《老子》又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⑥(周)李耳撰、(魏)王弼注:《老子道德經(jīng)》第二十五章,第四十二章,《二十二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3月,第3、5 頁。,說的就是萬物與陰陽的關系?!肚f子》的論述則更為深入和透徹,很多篇章中都敘述了這個觀念,譬如《莊子·則陽》中說“是故天地者,形之大者也;陰陽者,氣之大者也;道者為之公?!薄肚f子·知北游》說“萬物自古以固存,六合為巨……陰陽四時運行,各得其序”。《莊子·天運》說“四時迭起,萬物循生;一盛一衰,文武倫經(jīng);一清一濁,陰陽調(diào)和,流光其聲”。《莊子·在宥》說“天地有官,陰陽有藏”?!肚f子·田子方》說“至陰肅肅,至陽赫赫,肅肅出乎天,赫赫發(fā)乎地,兩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莊子·繕性》說“古之人,在混芒之中,與一世而得淡漠焉。當是時也,陰陽和靜,鬼神不擾,四時得節(jié),萬物不傷……及燧人、伏羲始為天下”等等。

      莊子的觀念與說法,博大精深,深邃玄妙。學界通常認為,西漢因獨尊儒術而罷黜百家,故而對《莊子》很少有人稱引;到了魏晉之際,玄學盛行,《莊子》這才受到了世人的重視,出現(xiàn)了很多注本。但老子和莊子的陰陽之說,其實在漢代已經(jīng)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譬如西漢淮南王劉安與門客們所撰著的《淮南子》中,對陰陽之說就極為推崇,不僅詳細闡述了陰陽與萬物的關系,還想象與虛構(gòu)了陰、陽兩位大神?!痘茨献印m真訓》載:“天地未剖,陰陽未判,四時未分,萬物未生”,是宇宙的初始階段?!痘茨献印ぬ煳挠枴份d:“道者,規(guī)始于一,一而不生,故分而為陰陽,陰陽合和而萬物生。故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庇帧痘茨献印ぞ裼枴份d:“古未有天地之時,惟像無形,窈窈冥冥,芒芠漠閔,澒?jié)鼬櫠?,莫知其門。有二神混生,經(jīng)天營地,孔乎莫知其所終極,滔乎莫知其所止息。于是乃別為陰陽,離為八極,剛?cè)嵯喑扇f物乃形。”①(漢)劉安撰,(漢)高誘注:《淮南子》,《二十二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3月,第1211、1228、1233 頁?!痘茨献印分械倪@些論述,就是源于老子和莊子的陰陽之說,而進一步理論化了,認為宇宙演化與天地開辟的過程是由幾個階段組成的,其中包括了從混沌未分的道,分化出天地陰陽,而后產(chǎn)生萬物這三個最主要的發(fā)展環(huán)節(jié)。②(漢)劉安等著,許匡一譯注:《淮南子全譯》,“前言”,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3月,第4 頁。

      《淮南子》中關于陰神與陽神的說法,并不單純是劉安和賓客們對宇宙演化的想象與解釋,也可視之為是一種關于天地開辟的創(chuàng)世神話,這與后來出現(xiàn)的盤古神話有別,表現(xiàn)出了不同的想象與虛構(gòu)。但其中的關鍵因素則是一致的,這就是渾沌與陰陽的觀念,只不過在觀念的理解與解釋上有所不同,而以此為基礎虛構(gòu)出來的創(chuàng)世大神也就有了不同的說法。

      其實戰(zhàn)國以來對于創(chuàng)世這個宏大的話題,就有很多不同的思考與想法,《楚辭·天問》中就記述:“曰遂古之初,誰傳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暗,誰能極之?馮翼惟象,何以識之?明明暗暗,惟時何為?陰陽三合,何本何化?圜則九重,孰營度之?惟茲何功,孰初作之?”③《楚辭全譯》(黃壽祺、梅桐生譯注),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84年2月,第55-56 頁。屈原在《楚辭·天問》中一口氣提出了很多問題,透露出那時已有陰陽的觀念,并產(chǎn)生了相應的猜測與假想。同時也由此可知,古人對宇宙演化、天地開辟、萬物如何形成,從未停止過思考,一直在詢問和探討其中真正的奧秘。

      從戰(zhàn)國秦漢到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xiàn)的創(chuàng)世神話顯然絕不止一種,很可能有多種神話傳說,在民間流傳的俗說很可能也有多種故事版本。從傳世的文獻記載來看,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創(chuàng)世神話至少有兩種,一種就是西漢初《淮南子》中敘述的陰神與陽神兩位創(chuàng)世大神,是開天辟地創(chuàng)造萬物的造物主;另一種就是三國徐整《三五歷紀》中記述的盤古神話了。盤古神話中顯然也吸納了陰陽的觀念,徐整《三五歷紀》說“天地開辟,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盤古在其中”,便是很顯著的例證。但顯而易見,兩種創(chuàng)世神話中對陰陽的理解卻有著微妙的差異,對創(chuàng)世大神也就有了不同的虛構(gòu)和想象。還有就是時間上的先后關系,陰神與陽神之說顯然在前,盤古神話出現(xiàn)在后,而在后來的神話傳播過程中,卻“層累地造成”了后來居上的情形。

      總而言之,我們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先秦以來的渾沌說與陰陽說,應該是產(chǎn)生盤古神話的重要原因,也是支撐盤古神話的關鍵基礎。至于盤古神話與族源傳說以及地域民俗的關系,都是后來傳播過程中逐漸附會添加上去的。我們也由此可知,盤古神話的由來,從其最初的出現(xiàn),到后來的傳播定型,其實是有軌跡可循的。通過以上對文獻記載的梳理和考辨,就給予了較為清晰的揭示。

      四、漢代畫像中的伏羲、女媧與盤古

      《淮南子》中關于陰神與陽神兩位創(chuàng)世大神的敘述,雖然是西漢初期的一種很重要的創(chuàng)世神話,卻因為理論色彩與哲學意味過于濃厚,陰陽大神的創(chuàng)世故事也有些抽象,故而引不起人們的興趣。不過,《淮南子》中還有關于伏羲、女媧的記述,因為有著生動而豐富的故事情節(jié),所以很自然替代了陰神與陽神的地位。

      關于伏羲與女媧,在先秦已有了一些記述。譬如《周易·系辭下》曰:“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作結(jié)繩而為罔罟,以佃以漁?!雹佟吨芤渍x》第8 卷“系辭下”,(清)阮元校刻《十三經(jīng)注疏》上冊,北京:中華書局影印出版,1980年9月,第86 頁?!豆茏印ぽp重戊》曰:“虙戲作造六峜以迎陰陽,作九九之數(shù)以合天道,而天下化之。”②(周)管仲撰,(唐)房玄齡注:《管子》,《二十二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3月,190 頁。《荀子·成相篇》說:“文武之道同伏戲?!雹郏ㄖ埽┸鳑r撰,(唐)楊倞注:《荀子》,《二十二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3月,349 頁。《莊子》中也多次說到伏羲,《莊子·大宗師》中說天地生成,“伏戲氏得之,以襲氣母”;《莊子·繕性》說“及燧人、伏戲始為天下”。④(周)莊周撰、(晉)郭象注:《莊子》,《二十二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3月,第29、49 頁。在《莊子·胠篋》與《莊子·田子方》等篇中也提到伏戲、神農(nóng)、黃帝等。文中說的包犧氏、虙戲、伏戲氏,也就是伏羲氏。而在《禮記·明堂》中已說到“女媧之笙簧”,鄭元注曰:“女媧,三皇,承宓羲者?!雹荨抖Y記正義》,(清)阮元??蹋骸妒?jīng)注疏》下冊,北京:中華書局影印出版,1980年9月,第1491 頁?!冻o·天問》中則有“女媧有體,孰制匠之”的提問。⑥《楚辭全譯》(黃壽祺、梅桐生譯注),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84年2月,第68 頁?!渡胶=?jīng)·大荒西經(jīng)》中也說到了女媧,曰:“有神十人,名曰女媧之腸,化為神,處栗廣之野,橫道而處?!惫弊⒃唬骸芭畫z,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變,其腹化為此神?!蓖跻葑⑨尅冻o·天問》中關于女媧的提問,也云:“傳言女媧人頭蛇身,一日七十化,其體如此,誰所制匠而圖之乎?!雹咴嫘Wⅲ骸渡胶=?jīng)校注》(增補修訂本),成都:巴蜀書社,1993年4月,第445 頁。在戰(zhàn)國以來的這些記載中,伏羲、女媧都是傳說中的先圣,后來與神農(nóng)一起被尊崇為三皇。

      我們知道,早在遠古時代先民們就有了神靈崇拜,并逐漸形成了一套鬼神解釋系統(tǒng)。《周禮·春官·外史》中已有(外史)“掌三皇五帝之書”的記述,⑧《周禮注疏》,(清)阮元??獭妒?jīng)注疏》上冊,北京:中華書局影印出版,1980年9月,第820 頁。《莊子·天運》中也有“三皇五帝之治天下”之說,⑨(周)莊周撰,(晉)郭象注:《莊子》卷5,《二十二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3月,第47-48 頁。郭慶藩輯:《莊子集釋》第2 冊,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7月,第527 頁?!秴问洗呵铩び帽姟芬蔡岬搅恕叭饰宓邸保哒T注解為“三皇,伏羲、神農(nóng)、女媧也。五帝,黃帝、帝嚳、顓頊、帝堯、帝舜也”。⑩(秦)呂不為撰,(漢)高誘注:《呂氏春秋》卷4,《二十二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3月,第641 頁。陳奇猷校釋:《呂氏春秋校釋》第1 冊,上海:學林出版社,1984年4月,第232 頁,第238 頁注18。秦漢時期的中國神話,發(fā)生了很明顯的變化,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對三皇五帝之說給予了新的解釋。秦始皇統(tǒng)一天下之后,完全拋開了以前的傳統(tǒng)說法,將三皇解釋為“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貴”。?(漢)司馬遷撰:《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北京:中華書局校點本,第1 冊,1959年9月,第236 頁。到漢高祖劉邦奪取天下建立政權后,將秦時的上帝祠由白、青、黃、赤四帝,增加了黑帝祠而確立為五帝祠,并恢復了各地民間的雜祀諸神習俗,使天神與多神崇拜融合并行。漢武帝時,“尤敬鬼神之祀”,?(漢)司馬遷撰:《史記》卷二十八“封禪書”,第1384 頁。除了尊崇五帝之神,對眾多的雜神也很重視;后來聽信亳人謬忌上奏,增祭太一天神,并建立了太一祠壇;其后又增添了對后土的祭祀,設立了后土祠。在五帝中,漢武帝又特別重視對黃帝與赤帝的祭祀。漢武帝大力倡導鬼神之祭祀,并大致確立了以太一為上帝,以五帝、后土為輔神的漢代鬼神信仰體系,這也可以說是漢王朝的主流神話。在主流之外,還流行有一些地方神話,對鬼神信仰體系有著許多不同的解釋。譬如淮南王劉安在《淮南子》中崇尚伏羲、女媧“陰陽”二神,與漢武帝時倡導五帝系統(tǒng)并獨尊炎黃二帝的正統(tǒng)解釋截然不同,就是一個顯著的例證。

      關于伏羲、女媧的神話傳說,在先秦文獻史料中都是各自相繼出現(xiàn)的。而將伏羲、女媧放在一起記載,應該是在西漢時期。在秦漢之前,伏羲、女媧、神農(nóng)是古人心目中的三皇。將伏羲、女媧并稱為陰陽二神而且推崇到創(chuàng)世神的地位,則是《淮南子》的功勞?!痘茨献印分性嗵幪岬椒?、女媧,并記述了相關的神話故事。譬如《列子·湯問》中已有“天地亦物也,物有不足,故昔者女媧氏煉五色石以補其闕”之說。①在《淮南子·覽冥訓》中不僅詳細記述了“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的傳說,還敘述了女媧“斷鰲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淫水。蒼天補,四極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蟲死,顓民生。背方州,抱圓天”等創(chuàng)世偉績,又進而論述說“天下混而為一,子孫相代,此五帝之所以迎天德也。夫圣人者……使萬物各復歸其根,則是所修伏犧氏之跡,而反五帝之道也”;并特別強調(diào)了“伏戲、女媧不設法度而以至德遣于后世”的理念。②(漢)劉安撰:《淮南子》卷6“覽冥訓”,《二十二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3月,第1232-1233 頁。對于漢王朝正統(tǒng)神話中的主神“太一”,《淮南子》也含蓄地表示了不同的看法,如《淮南子·本經(jīng)訓》說“帝者體太一,王者法陰陽”,據(jù)高誘注曰“體,法也,太一,天之刑神”。③(漢)劉安撰:《淮南子》卷8“本經(jīng)訓”,《二十二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3月,第1239 頁。也就是說,“太一”不過是天之刑神,而伏羲、女媧“陰陽”二神才是真正的創(chuàng)世神?!痘茨献印分蟹磸驼撌隽恕瓣庩枴被f物的重要性,其深意便正在于此。在漢代的其他著述中,也相繼出現(xiàn)了伏羲、女媧創(chuàng)世的記述。譬如《風俗通義》就同時記載了漢代的主流神話與民間神話,先說“伏羲、女媧、神農(nóng)是三皇也”,又曰“俗說天地開辟,未有人民,女媧摶黃土為人,劇務,力不暇供,乃引繩絙泥中,舉以為人。故富貴者黃土人也,貧賤凡庸者絙人也”。又說“女媧,伏犠之妹,禱神衹,置婚姻,合夫婦也”。④(東漢)應劭撰,吳樹平校釋:《風俗通義校釋》,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年9月,第10、449 頁。在王充《論衡·順鼓篇》中,也有對伏羲、女媧的記述。因為相傳伏羲氏曾發(fā)明捕魚狩獵,創(chuàng)始八卦,而女媧曾煉石補天,摶泥土為人,所以伏羲、女媧便成為了漢代的民間創(chuàng)世神話中的人類始祖。

      劉安在《淮南子》中大力宣揚的地方神話,由于與漢武帝主張的正統(tǒng)神話相矛盾,甚至表現(xiàn)出一定的對抗性,而被漢王朝的衛(wèi)道者斥責為“安廢法度,行邪辟,有詐偽心,以亂天下,營惑百姓,背畔宗廟,妄作妖言”。漢武帝原來是比較欣賞淮南王劉安的才華的,一旦覺察到了劉安著書立說大唱反調(diào),對此當然不會掉以輕心。后來又有人告淮南王謀反,于是“上使宗正以符節(jié)治王,未至,安自刑殺”?;蛘f“淮南王安、衡山王賜謀反,誅。黨與死者數(shù)萬人”。⑤(漢)班固撰:《漢書》卷44“淮南衡山濟北王傳”,北京:中華書局校點本,第7 冊,第2152、2153 頁;《漢書》卷6“武帝紀”,第1冊,1962年6月,第174 頁??傊驗榛实酆托l(wèi)道者認為《淮南子》宣揚的是“邪說”、“妖言”,所以淮南王劉安和追隨他的人都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劉安雖然死了,《淮南子》卻流傳甚廣,在民間造成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客觀地說,漢王朝在文字方面和思想領域還是比較寬松的,沒有像秦始皇那樣搞焚書坑儒,也沒有像后世明清時期那樣搞文字獄。漢武帝雖然治了淮南王劉安唱反調(diào)的罪,但并沒有下令禁止《淮南子》的流行。漢武帝之后,漢朝的其他皇帝對《淮南子》也大都持寬容態(tài)度。這也是正是漢代主流神話與地方神話,同時得以廣泛流傳的一個重要原因吧。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漢代地方神話的流行,這時出現(xiàn)了伏羲、女媧的畫像。王充《論衡·順鼓篇》就記述說“俗圖畫女媧之象為婦女之形”,漢代因為下雨不止,董仲舒曾建議“雨不霽,祭女媧”,王充對此提出了責問:“伏羲、女媧,俱圣者也,舍伏羲而祭女媧,《春秋》不言。董仲舒之議,其故何哉?”又說“仲舒之意,殆謂女媧古婦人帝王者也。男陽而女陰,陰氣為害,故祭女媧求福祐也?!雹蓿h)王充撰:《論衡》卷15“順鼓篇”,《百子全書》下冊,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8月,第1009 頁。由此可知,女媧在西漢就已有了圖像,并有了祭祀女媧的做法。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說“圖畫之妙,爰自秦漢”,“漢武創(chuàng)置秘閣以聚圖書,漢明雅好丹青,別開畫室,又創(chuàng)立鴻都學,以集奇藝,天下之藝云集”。⑦(唐)張彥遠撰:《歷代名畫記》,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63年5月,第5 頁??梢妰蓾h時期的繪畫之風,是相當昌盛的。《漢書·郊祀志》等史籍記載,漢朝甘泉宮中有臺室,繪畫有天地太一諸鬼神?!段倪x》載東漢王延壽(字文考)《魯靈光殿賦》中有“圖畫天地,品類群生,雜物奇怪,山神海靈,寫載其狀,讬之丹青。千變?nèi)f化,事各繆形,隨色象類,曲得其情。上紀開辟,遂古之初”,“伏羲鱗身,女媧蛇軀”的描述。①《列子》卷5,《二十二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3月,第209 頁。晉代郭璞《玄中記》中則說“伏犧龍身,女媧蛇軀?!逼鋵嵰馑级际且粯拥?,說明伏羲、女媧的畫像在漢代已經(jīng)出現(xiàn)在了殿堂壁畫中,而且已形成了鱗身蛇軀的形態(tài)模式。東漢時期,厚葬之風盛行,各地出現(xiàn)了大量的畫像石墓和畫像磚墓,考古發(fā)現(xiàn)揭示,漢代墓葬出土的畫像石和畫像磚上就有大量關于伏羲女媧的描繪,便正是蛇軀鱗身的形態(tài)。山東武梁祠描繪的伏羲、女媧像,就是人首蛇身的形象,其他地方出土的漢代畫像上也大都如此。可見采用圖像的方式來描繪伏羲、女媧,在漢代已成為一種流行的時尚。

      在三皇五帝之說中,伏羲、女媧是先后的關系,是各自獨立的先皇或圣君。而在創(chuàng)世神話中,伏羲、女媧則變成了同時出現(xiàn)的兄妹、夫婦關系,成了創(chuàng)世的對偶神。因為民間流傳的伏羲、女媧故事,將很多重要因素整合在了一起,有很多曲折生動精彩的情節(jié),所以受到了各地百姓的歡迎。古代民間信仰的流行,通常都要有故事情節(jié)的支撐,來激發(fā)人們的興趣與記憶,才能得以盛傳,而不能僅僅靠抽象的觀念與空泛的論述。統(tǒng)治階層認可正統(tǒng)的三皇五帝之說,就比較空泛和抽象。漢代民間流傳的伏羲、女媧故事就奇異而又生動,如伏羲發(fā)明捕魚狩獵、創(chuàng)世八卦,女媧煉石補天、摶土為人,都引人入勝。故而漢代畫像中描繪的伏羲、女媧,并非正統(tǒng)的三皇五帝之說,而是依據(jù)了民間神話中的故事情節(jié)。伏羲、女媧人首蛇身,連體交尾,手持日、月的畫像,就反映了《淮南子》中大力宣揚的陰、陽二神創(chuàng)世的說法。正是由于漢代畫像的泛濫,而促使了伏羲、女媧創(chuàng)世神話的廣泛流傳,成了兩漢時期影響最大的兩位創(chuàng)世神。誠如聞一多先生所述:“大概從西漢末到東漢末是伏羲、女媧在史乘上最煊赫的時期。到三國時徐整的《三五歷紀》,盤古傳說開始出現(xiàn),伏羲的地位便開始低落了。”②聞一多:《伏羲考》,聞一多:《神話與詩》,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年1月,第15 頁。顧頡剛先生也說:“盤古,自三國至今日一千七百年,已公認為首出御世的圣王了。但我們不要忘記,在盤古未出的時候,女媧實為開辟天地的大人物?!雹垲欘R剛:《三皇考》,《顧頡剛古史論文集》第3 冊,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4月,第128 頁。

      伏羲、女媧與盤古的關系,這正是我們需要特別關注的一個話題。按照聞一多先生和顧頡剛先生的見解,兩漢時期最煊赫的創(chuàng)世神話是伏羲、女媧,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xiàn)了盤古神話,伏羲女媧的地位才發(fā)生了微妙的變化,逐漸被盤古后來居上了。這確實是很有見地的看法。這里值得提到的是,有的文獻記載稱,在東漢時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盤古的畫像。譬如宋代黃休復《益州名畫錄》下“無畫有名”條記述:“《益州學館記》云:‘獻帝興平元年,陳留高朕為益州太守,更茸成都玉堂石室,東別創(chuàng)一石室,自為周公禮殿。其壁上圖畫上古盤古、李老等神,及歷代帝王之像;梁上又畫仲尼七十二弟子、三皇以來名臣。耆舊云:西晉太康中,益州刺史張收筆。古有《益州學堂圖》?!褚褎e重妝,無舊跡矣?!雹埽ㄋ危S休復撰:《益州名畫錄》,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12月,第115-116 頁。這條記載亦見于南宋王應麟編撰的類書《玉?!?,后來曾被不少美術著述所采用,例如陳師曾《中國繪畫史》就說漢“獻帝時,成都學畫盤古三皇五帝三代之名臣及孔子72 弟子像?!雹蓐悗熢骸吨袊L畫史》,《諸家中國美術史著選匯》,長春:吉林美術出版社,1992年12月,第12 頁。后人記述的這條史料,如果是確有其事的話,那么東漢后期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盤古畫像。但這條記載很明顯是有疑問的,其真實情形究竟怎樣,是否真的如此呢?這就需要我們從文獻記載和考古資料兩個方面進行探討了。

      首先從史籍中看,《后漢書》列傳中有較多關于繪畫圖像的記載,說明了當時繪畫之風的盛行。《后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載:“時郡尉府舍皆有雕飾,畫山神海靈奇禽異獸,以炫耀之,夷人畏憚焉?!雹蓿铣に危┓稌献骸逗鬂h書》卷86“南蠻西南夷列傳”,北京:中華書局校點本,第10 冊,1965年5月,第2857 頁。也透露了東漢時期蜀地和西南地區(qū)流行的繪畫題材,內(nèi)容是以神怪為主的,但這些題材中是否有盤古畫像則不得而知。

      其次從考古發(fā)現(xiàn)看,在河南、山東等地出土的漢代畫像石上,有神人將伏羲、女媧摟抱在一起的畫面。有的將摟抱者稱之為“神人”、“神物”,或稱為“抱持神”,更多的則稱為“高禖神”。也有認為將伏羲女媧抱在一起的便是盤古,如段寶林《盤古新考》用了一幅題圖,文尾說明即稱之為“漢代盤古畫像磚”①(南朝·梁)蕭統(tǒng)編,(唐)李善注:《文選》卷11;王文考:《魯鱗光殿賦》,北京:中華書局影印出版,上冊,1977年11月,第171 頁。,但為什么稱其為盤古畫像,卻沒有考證和論述。核對查找原圖出處,是南陽縣出土的一件畫像石(并非畫像磚),考古工作者將這件畫像名為“高禖”,并對所畫內(nèi)容做了說明:“畫面刻三人,左刻伏羲,右刻女媧,皆人首蛇身。中刻一神人,赤身裸體,將伏羲女媧抱在一起。神人,即高禖神,是古代傳說中的生殖神?!雹谕踅ㄖ小㈤W修山著:《南陽兩漢畫像石》第166 圖,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6月。《中國畫像石全集》第6 冊圖二○七,上海:東美術出版社、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00年6月,第1 版。

      通過對此類漢代畫像的梳理和探究,我認為,將摟抱伏羲女媧的神人,稱為高禖神是比較準確的定名,而稱為盤古畫像顯然依據(jù)不足。對此我們將在下一個章節(jié)繼續(xù)做深入分析。由此推論,宋代黃休復記述東漢成都石室壁上圖畫已有盤古之像,很可能當時畫工所描繪的也是高禖神,而所謂盤古畫像不過是宋代人的說法。將高禖稱為盤古會不會是宋人的一種誤解呢?這確實是一個很大的疑問。

      五、漢代的高禖神與民間神禖習俗

      關于高禖,這是西周甚至更早就已出現(xiàn)的一種祭祀活動與祭祀儀式。古人認為高禖神,既是主婚之神,也是求子之神。高禖作為管理婚姻與生育之神,地位甚高,深受重視,成為每年春天必須祭祀之神,早在先秦對此就已有了記載。譬如《禮記·月令》記載,孟春之月,“其帝大皞,其神句芒”。根據(jù)鄭玄與孔穎達的注疏,大皞即宓戲氏,句芒為少皞氏之子,其意是說圣人奉天時及萬物節(jié)候也,就要開始舉行祭祀活動了。因為伏羲居三皇之首,句芒是治春之神,所以古人開春首先要祭祀大皞與句芒。然后到了仲春之月,就要祭祀高禖神了,“是月也,玄鳥至。至之日,以太牢祠于高禖,天子親往。后妃帥九嬪御,乃禮天子所御,帶以弓韣,授以弓矢,于高禖之前”。鄭玄注曰:“高辛氏之出,玄烏遺卵,娀簡吞之而生契,后王以為媒官嘉祥而立其祠焉?!庇终f“帶以弓韣,授以弓矢,求男之祥也。”③《禮記正義》,(清)阮元??蹋骸妒?jīng)注疏》上冊,北京:中華書局影印出版,1980年9月,第1353、1361 頁。文中所說的玄鳥,也就是春燕。仲春之月,正是春燕歸來的時節(jié)。在這個季節(jié),周天子和后妃嬪御一起祭祀高禖,主要是為皇帝求子,同時也包含有祈求豐產(chǎn)和希望子孫昌盛之目的。在祭禮中,嬪妃以弓箭插入弓套之中并授于高禖神之前,這是一種具有顯著性巫術意味的祭式,認為以此為帝王求子必得。由此可知,周代已有了高禖神,祭祀高禖已成為一種很重要的國家祭禮。此后春秋戰(zhàn)國秦漢時期,都要祭祀高禖?!秴问洗呵铩ぶ俅杭o》對此就有與《禮記·月令》相同的記載。④《呂氏春秋校釋》第1 冊,陳奇猷校釋,上海:學林出版社,1984年4月,第63 頁。這種祭祀高禖神的活動,通常都是在城郊舉行的,因而高禖也叫郊禖,或稱之為皋禖。古聲高與郊同,故借高為郊?!对姟ご笱拧ど瘛吩唬骸柏食跎?,時維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無子。”毛萇傳曰“弗,去也;去無子求有子,古者必立郊禖焉;玄鳥至之日,以太牢詞于郊禖,天子親往?!雹荨睹娬x》,(清)阮元??蹋骸妒?jīng)注疏》上冊,北京:中華書局影印出版,1980年9月,第528 頁。這里說的郊禖,也就是高禖。也有(如《玉燭寶典》)解釋,高猶尊也,禖猶媒也,因而古時高禖之祠,主要是皇族求子的祭祀禮儀。

      《禮記·月令》是上古時代具有經(jīng)典地位的時歷書,同時也是政書,對天子歲時祭祀的種類、舉行儀式的季節(jié)、祭祀的功能與作用,做出了具有規(guī)定性的記述,所以也為后世歷代帝王們所恪守。漢代祭祀高禖的活動就比較盛行,《漢書·外戚傳》載:“武帝即位,數(shù)年無子。平陽主求良家女十余人,飾置家。帝祓霸上,還過平陽主?!雹?東漢)班固撰:《漢書》卷97“外戚傳”,北京:中華書局校點本,第12 冊,1962年6月,第3949 頁。漢武帝“祓霸上”,就是在長安南郊祭祀高禖之后,上巳時節(jié)又去霸上祓除,并順便游春,回宮途中順道拜訪了平陽公主。平陽公主就借這個機會將衛(wèi)子夫獻給了漢武帝,衛(wèi)子夫后來為漢武帝生了三女和皇子,遂立為皇后。東漢時期也是要祭祀高禖的,《后漢書·禮儀志》就記載:“仲春之月,立高禖祠于城南,祀以特牲。”盧植注云“玄鳥至時,陰陽中,萬物生,故于是以三牲請子于高禖之神。居明顯之處,故謂之高。因其求子,故謂之禖。以為古者有媒氏之官,因以為神?!雹伲〞x)司馬彪撰:《后漢書志》第四“禮儀上”,北京:中華書局校點本:《后漢書》第11 冊,1965年5月,第3107-3108 頁。

      自先秦以來,由于皇室高度重視高禖祭祀,地方官府與民間百姓也深受影響,因而每年春天各地祭祀高禖也就成了一種非常盛行的活動。民間的高禖祭祀活動,也為男女相會提供了機會?!吨芏Y·媒氏》記載:“中春之月,令會男女,于是時也,奔者不禁?!雹凇吨芏Y注疏》,(清)阮元校刻《十三經(jīng)注疏》上冊,北京:中華書局影印出版,1980年9月,第733 頁。古人認為,簡狄生契與姜嫄生稷,都是春季于郊外升煙野祭、禱于高禖的靈驗。所以每年這個時候,就成了一個全民求子的宗教節(jié)日,也可以稱為是全國性的求偶節(jié)與求育節(jié)。祭祀高禖的地方,都在郊外,或在桑林,或在水畔,都是風景優(yōu)美之處。盛會期間,還要配以祀神的美妙音樂、舞蹈,讓男女們盡情地歡樂。如果情投意合,就可以自由婚配,如同“天作之合”。每逢這個時候,就是發(fā)生私奔與野合也是很正常的,不必過問,也不必追究。這因此而成了一種民俗,自上古以來在很多地方都流行不衰。在這個全民求子的節(jié)慶盛會中,最主要的活動仍是祭祀高禖,以宗教形式祈求多子豐育人丁興旺;其次便是:“會男女”,為男女性愛活動提供機會。四川漢墓出土的畫像磚中有“高禖”與“野合”畫面,四川博物院就收藏有兩件此類畫像磚,③高文、王錦生編著:《中國巴蜀漢代畫像磚大全》,國際港澳出版社,2002年9月,第67 頁圖六五,第68 頁圖六六?!吨袊嬒翊u全集·四川漢畫像磚》,成都:四川出版集團·四川美術出版社,2006年1月,第149 頁圖二一一,第150-151 頁圖二一二。兩幅畫面中都用寫實的方式,描繪了男女在桑下野合的情景,便是兩漢時期祭祀高禖盛會期間民俗風情的真實寫照。山東平陰縣孟莊發(fā)現(xiàn)的幾件漢代畫像石,畫面人獸雜陳,作舞蹈狀,還有男女摟抱作交媾狀,以及男子手握生殖器的畫面,④《中國畫像石全集》,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00年6月,第3 冊圖一九一至圖一九六,序5 頁。描繪的也是地方神禖之俗,通過交感巫術,以祈求豐育,企盼子孫繁昌,并含有古老生殖崇拜的寓意。從高禖神到野合圖,說明了漢代崇巫之風猶存,應該是當時社會生活中的一種真實存在的情形。在一定意義上,也可以說祭祀高禖的盛會節(jié)慶,就是中國古代民間的情人節(jié)與狂歡節(jié)。

      這里順便需要說一下,仲春之后,緊接著還有古代的上巳節(jié),其時間為每年暮春的農(nóng)歷三月三日?!逗鬂h書·禮儀志》中就說“是月上巳,官民皆絜于東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為大絜?!雹荩〞x)司馬彪撰:《后漢書志》第四“禮儀上”,北京:中華書局校點本《后漢書》第11 冊,1965年5月,第3110 頁??芍纤裙?jié)主要是河畔江邊的水上之類活動,或乘舟浮川,或沐浴香薰,以祓除宿垢,求得吉祥。兩漢時期,祭祀高禖求子的傳統(tǒng),與上巳節(jié)祓禊之俗,原是分別進行的。這種情形一直延續(xù)到唐代都沒有什么改變,唐代杜佑撰著的《通典》卷五十五對這兩個活動舉行的時間記述的很清楚。因為仲春二月燕歸之日,與暮春三月三在時間上非常相近,祭祀高禖與上巳節(jié)又都是在郊外進行的大眾活動,現(xiàn)在學界有些人撰文將二者混為一談,很顯然是一種誤解。如果認真閱讀一下史料,深入了解一下古代的典章制度,就知道祭祀高禖與上巳節(jié)是不同時節(jié)的兩種活動,在內(nèi)容與形式上都有明顯的不同。上巳節(jié)也有“會男女”的色彩,但主要是水畔賞春交游,而不是求偶求子,性質(zhì)上是不一樣的。東漢之后,到了魏晉時期,上巳節(jié)除了洗濯祓禊和郊外相會,又增加了曲水流觴與踏青游樂等內(nèi)容,逐漸變成了貴族炫耀財富和游春娛樂的盛會。這個節(jié)日,在中世紀仍盛行不衰,直至近代才逐漸淡化了。在我國很多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也都流行這一節(jié)日。例如云南等省區(qū)一些少數(shù)民族的三月三,就是由此而來,迄今仍很盛行,每年的這個時候仍是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郊外游春、男女交游、娛樂聚會的節(jié)日。

      我們在這里需要特別探討的一個問題是,高禖神究竟是誰?根據(jù)文獻史料中的記載來看,從古至今曾有很多不同的解釋,有認為高禖就是高辛氏,有認為句芒是高禖神,有認為高禖就是天神,有認為伏羲就是高禖神,又有認為高禖是女性,傳說中造人的女媧、殷商的祖先簡狄、周人的祖先姜嫄、都是高禖神。學界對此也有不同的理解。譬如聞一多先生認為,“古代各民族所記的高禖全是該民族的先妣”,“夏、殷、周三民族都以其先妣為高禖,想來楚民族不會是例外”。①聞一多:《高唐神女傳說之分析》,聞一多撰:《伏羲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7月,第95-96 頁。參見《聞一多全集》第1 卷,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82年,第98 頁。丁山先生認為,“高禖,猶言‘高祖母’,甲骨文所謂‘高妣’是也”②丁山:《中國古代宗教于神話考》,馬昌儀編:《中國神話學文論選萃》上冊,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4年2月,第77 頁。。袁珂先生認為,“女媧因為替人類建立了婚姻制度,使男女們互相配合,做了人類最早的媒人,所以后世的人把女媧奉為高禖,高禖就是神禖,也就是婚姻之神的意思?!雹墼嬷骸吨袊裨拏髡f:從盤古到秦始皇》,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2年2月,第73 頁。袁珂著:《中國古代神話》(修訂本),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1月,第55-56 頁。王孝廉先生也認為,“女媧造人主婚,見于后人所引東漢應劭的《風俗通義》,是源于以女媧為原始母神的‘皋禖信仰’(高禖、郊禖),古時建立媒神的祠廟于郊野而祭祀之叫做高禖或郊禖,所祭祀的神通常是作為自己部族原始母神的女神,夏人祀女媧,殷人祀簡狄,周人祀姜嫄,也就是說女媧、簡狄、姜嫄都是主婚的高禖之神?!雹芡跣⒘骸段髂厦褡鍎?chuàng)世神研究》,馬昌儀編:《中國神話學文論選萃》下冊,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4年2月,第425 頁?;蛘J為“女媧充當?shù)氖呛煤夏信拿藉?,因而她又被后人祀奉為‘皋禖之神’”;“在中國古代史上,被祀奉為媒神的還有殷人的始母簡狄、周人的始母姜嫄等等……從起源上來講,女媧形象的產(chǎn)生可能是更古老的,她最初可能主要是某一氏族或某一部落崇奉的始祖神,主司繁衍、生殖,因為她別男女、立婚姻,使人類自行繁衍,因而稍后又被祀為媒神和送子娘娘?!雹輻罾壑骸杜畫z的神話與信仰》,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12月,第63、65 頁??傊案叨C神是個極復雜的歷史現(xiàn)象”。⑥申華清著:《神鬼世界與人類思維》,鄭州:黃河文藝出版社,1990年3月,第201 頁。類似的論述頗多,此不贅述。這些看法,都頗有見地,并為學界所沿用,卻都屬于推測之見,與古代的真實情形其實是有出入的,并不完全相符。

      聞一多先生、袁珂先生等學者,依據(jù)的主要是古代文獻中關于高禖的記載,而未看到后來出土的漢代畫像資料,所以才有以上的推論。若從出土漢代畫像中描繪的高禖神來看,將伏羲與女媧摟抱在一起的高禖神顯然不是夏商周三代的先妣,而是另有其人的。漢代畫像雖然到了近代隨著考古事業(yè)的發(fā)展才大量出土,其實早在宋代甚至更早就已經(jīng)陸續(xù)被人發(fā)現(xiàn)了。如北魏酈道元《水經(jīng)注》卷八“濟水”中就有關于漢代畫像的記載,北宋趙明誠在《金石錄》中就記錄了山東嘉祥武氏祠畫像及其榜題,南宋洪適所著的《隸釋》、《隸續(xù)》中對各地漢代畫像石刻也有較多的記述,并對有些圖像作了摹錄。可見宋代人看到漢代畫像的記錄是比較多的,其中可能就有高禖神的畫像。因為漢代畫像中的高禖神并非伏羲,也不是女媧,故而宋代人很自然會聯(lián)想到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xiàn)的盤古神話,將高禖神稱為了盤古。這種將之后出現(xiàn)的神話用來解釋先前的習俗,雖然情有可原,卻很顯然是一種誤解。宋代黃休復所追述漢代成都石室已有盤古畫像,很可能就屬于這種情況。

      其實,高禖神應該是一位虛構(gòu)的神靈,古人對高禖神的形象并沒有形成固定的模式。而祭祀高禖神,表達的主要是一種信仰,或者說是一種傳統(tǒng)習俗。葉舒憲先生也認為:“由于中國神話的過早散佚和歷史化,高禖神在現(xiàn)有記載中早已失去了人格化形態(tài),近乎一個抽象的祭祀概念,遺留在禮書的條文規(guī)定之中。關于高禖祭典,我們只知道有祈求生育和豐產(chǎn)的性質(zhì)。伴隨著該祭典的還有象征性的性愛活動?!雹呷~舒憲著:《高唐神女與維納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12月,第387 頁。漢代祭祀的高禖神,沿襲了上古以來的傳承,顯而易見絕非盤古,因為那時盤古神話尚未出現(xiàn)。西漢的劉安和賓客們,東漢的王充和應劭等人,都很博學,見多識廣,在各自的著述中都旁征博引,如果那時已有盤古神話或出現(xiàn)了盤古畫像,他們是絕不會忽略的,但在他們流傳后世的著述中卻未見這方面的記載。漢武帝祭祀的高禖神就沒有具體的人格化形態(tài),而是一塊石頭。晉朝皇帝祭祀高禖,沿襲的也是高禖石。據(jù)《后漢書·禮儀志》中劉昭注釋說:“晉元康中,高禖壇上石破,詔問出何經(jīng)典,朝士莫知。博士束皙答曰:‘漢武帝晚得太子,始為立高禖之祠。高禖者,人之先也。故立石為主,祀以太牢?!雹伲〞x)司馬彪撰:《后漢書志》第四“禮儀上”,北京:中華書局校點本《后漢書》第11 冊,1965年5月,第3108 頁?!锻ǖ洹肪砦迨遢d:“漢武帝年二十九乃得太子,甚喜,始立為高禖之祠于城南,祭以特牲?!蔽暮笠惨昧藭x朝博士束皙所述。文中還說“契母簡狄,蓋以玄鳥至日有事高禖而生契焉”。②(唐)杜佑撰:《通典》卷55,北京:中華書局校點本,第2 冊,1988年12月,第1551-1552 頁。可見殷初已有祭祀高禖之俗,卻不知高禖神是誰。到了漢武帝時,才用大石“立為高禖之祠”。所謂“立石為主”,就是以石頭作為高禖神之象征的意思。干寶《搜神記》卷七也記述:“元康七年,霹靂破城南高禖石。高禖,宮中求子祠也?!雹郏〞x)干寶撰:《搜神記》卷7,汪紹楹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9月,第99 頁。在《晉書·五行志》等史籍中,對此也有記載。這里說的高禖石,或稱郊禖石,均是高禖神的象征。有人認為,高禖石象征生殖器官,標志著母系社會向父系社會的轉(zhuǎn)變,但這也只是后人的一種推測說法。其實高禖石就是因為當時人不知道高禖神究竟是誰,所以才“立石為主”,將一塊大石作為了高禖神的象征。立石作為高禖象征,這是漢代皇室的做法,而在漢代民間流行的畫像中,則出現(xiàn)了將高禖神形象化的描繪。

      既然高禖神是一個祭祀概念,為什么漢代畫像中描繪的高禖神又具有多種形態(tài)呢?概而言之,這與漢代民間畫風的昌盛可能有著較大的關系,顯然是漢代畫像制作者虛構(gòu)想象的產(chǎn)物。用畫像來裝飾墓室,以表達對逝者的孝敬,是東漢時期崇尚厚葬而大為流行的一種時尚。在那些埋入地下的畫作中,既有對歷史人物故事的描繪,也有對當時社會生活情景的記錄,還有對各種神話故事的虛構(gòu)。將上古以來傳統(tǒng)風俗中的高禖神,與伏羲女媧繪畫在一起,很可能是民間漢畫制作者的一種即興創(chuàng)作,因此帶有一定的隨意性,而無固定的模式,所以有的將高禖神畫成了神人,有的將高禖神畫成了力士,還有的甚至將高禖神畫成了神怪。譬如前面所述南陽出土的一件“高禖”畫像,高禖神是一位赤身裸體的神人,將伏羲女媧摟抱在了一起。在河南唐河針織廠出土的一件畫像石上,也刻畫了類似的畫面,圖版說明稱:“右下一巨人,疑為高禖神,頭梳高髻,正面而立,將人首蛇軀、手持仙草的左之女媧、右之伏羲聯(lián)袂在一起。”④《中國畫像石全集》第6 冊,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河南美術出版,社2000年6月,圖一六。山東出土的幾件畫像石上也刻畫有類似畫面,例如嘉祥縣紙坊鎮(zhèn)敬老院出土的一件畫像石上,畫面上層“中間刻高禖,頭戴 ‘山’ 字形冠,三角眼,闊嘴,露齒,一手抱伏羲,一手抱女媧”。⑤《中國畫像石全集》第2 冊,圖一一五。山東平邑縣平邑鎮(zhèn)皇圣卿東闕南面畫像上,畫面第一層刻畫了“中一神人,雙手擁抱人身蛇尾、手執(zhí)規(guī)矩的伏羲、女媧,左有玄武,右有朱雀”。⑥《中國畫像石全集》第1 冊,圖八。在山東沂南縣北寨村出土的一件畫像石上,“畫面上部刻一力士,以強壯的雙臂擁抱人身蛇軀的伏羲和女媧,力士肩后有一規(guī)一矩。左右上角各綴一飛鳥。”⑦《中國畫像石全集》第1 冊,圖一八二。有學者認為,畫面中的力士,應是高禖神的寫照。還有河南新野出土的一件畫像磚上,刻畫了伏羲、女媧,兩尾纏繞玄武⑧《中國畫像磚全集·河南畫像磚》,成都:四川出版集團·四川美術出版社,2006年1月,圖一〇〇。。有學者認為圖中的玄武,寓意與高禖有相近處。山東畫像石上的高禖神是膀闊腰圓的男性神,用強壯有力的雙臂把伏羲、女媧抱合在一起,表示陰陽的結(jié)合與生命的繁衍。南陽出土畫像磚上的玄武,與伏羲、女媧兩尾纏繞,也體現(xiàn)了同樣的含義。因為古人的心目中,天上的星斗與人之生死有關,玄武是四靈之一象征北方神靈,而司命星屬于玄武宮中虛宿之一星,畫像中用玄武充當高禖使人類的始祖神伏羲、女媧匹合,也同樣表達了讓生命繁衍不息的愿望。⑨南陽文物研究所編:《南陽漢代畫像磚》,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5月,第33-34 頁文字介紹,圖版58,拓本166、167??傊?,這是別開生面很有創(chuàng)意的一種描繪。

      圖一、河南南陽出土“高禖”畫像

      圖三、山東嘉祥紙坊鎮(zhèn)出土“高禖”畫像

      圖二、河南唐河針織廠出土“神禖”畫像

      圖四、山東平邑縣皇圣卿東闕南面“高禖”畫像

      河南南陽麒麟崗漢畫像石墓也出土有多幅高禖神圖,有的為單幅畫像,“高禖裸體,圓耳,圓眼,長喙,大口,大腹。兩手上舉作漫舞之狀。其周圍飾云氣”。有的由6 塊石板組合刻成,“畫中刻神高禖,全身赤裸,圓眼,大嘴,長喙下顎有齒。右手執(zhí)條狀物,右肘窩攬住女媧蛇尾。伏羲蛇尾卷曲于高禖神左腿后側(cè)。高禖神左手伸出,弓步作攬拽之狀”。黃雅峰先生認為“伏羲女媧與高禖在同一畫面,則暗示高禖促使伏羲女媧交合,表達了墓主人希望生命得以延續(xù)和再生的愿望?!雹冱S雅峰主編:《南陽麒麟崗漢畫像石墓》,西安:三秦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6、19、20、65、205 頁圖版98,第232 頁圖版122。與河南唐河針織廠、山東沂南等地出土的高禖神圖像相比,南陽麒麟崗出土的高禖神圖像,展示了更加豐富的想象,在充滿動感的畫面中對高禖神與伏羲女媧做了更為浪漫奔放的描繪。這些畫像,所依據(jù)的都是上古以來祭祀高禖之俗,表現(xiàn)的都是高禖神的題材,而將高禖神刻畫成多種形態(tài),則顯示了構(gòu)思上的不同特點。這與各地漢畫制作者的藝術造詣、創(chuàng)作習慣、思維與審美方面的差異,以及地域文化習俗的不同,也有一定的關系。

      圖五、山東沂南縣北寨村出土“高禖”畫像

      圖六、河南新野出土伏羲女媧尾纏玄武圖

      圖七、河南南陽麒麟崗出土伏羲女媧高禖圖(之一)

      圖八、河南南陽麒麟崗出土伏羲女媧高禖圖(之二)

      通過以上對文獻記載和考古資料的梳理考證,可知祭祀高禖原是上古以來流行于宮廷與民間的一種重要習俗。高禖這一古俗,在舉行的過程中,常展現(xiàn)出較為濃郁的巫術色彩。譬如在皇室祭禮中,嬪妃以弓箭插入弓套并授于高禖神之前,又譬如民間的男女歡聚桑林野合,有人認為其性質(zhì)都屬于高禖祭祀活動中的巫術行為,是頗有道理的。也可以說,中國古代的感生神話就來源于高禖這一古俗。有學者認為,“因此,從感生神話可以了解高禖儀式的古遠——它產(chǎn)生在姜嫄、簡狄等感生神話之前;可以了解‘高禖’的涵義——‘高禖’指的是導致生命產(chǎn)生和孕育的神奇媒介,即履跡所感、吞物所感、遇異所感的那個神靈,亦即胚胎之神?!雹偻跣《苤骸吨袊缙谒枷肱c符號研究——關于四神的起源及其體系形成》下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7月,第728 頁。這也是頗有見地的一個看法。

      總之,古俗中的高禖神本是一種祭祀概念,漢代畫像中出現(xiàn)了高禖神的形象,通常與伏羲女媧摟抱在一起,以表達交合求子、生命繁衍之意,同時也進一步渲染和強調(diào)了陰陽創(chuàng)世的觀念。漢畫中的伏羲女媧,主要是作為陰、陽二神的象征,構(gòu)圖造型大都作人首蛇軀交尾狀,畫面中增添了摟抱陰、陽二神的高禖神,其創(chuàng)世與繁衍的含義也就隨之更加鮮明和濃郁了。而這些,都與漢代崇尚子孫繁衍的民俗有著很大的關系。也正是由于民俗崇尚的關系,所以高禖與伏羲、女媧的畫像也就在漢代格外流行起來。

      顯而易見,高禖并非盤古。漢代畫像中高禖神摟抱伏羲女媧的畫面,那是漢代畫工對高禖古俗的一種形象化的虛構(gòu)和想象,而并非是盤古畫像。這一點在各地出土的漢代畫像中,所描繪的畫面都是比較清楚的。但魏晉時期盤古神話的誕生,則很明顯接受了高禖與伏羲女媧故事的影響。任昉《述異記》中說“吳楚間說:盤古氏夫妻,陰陽之始也”,就加入了伏羲女媧由兄妹結(jié)合成夫妻繁衍人類的故事內(nèi)核,盤古神話因之由開天辟地之神而增加了人文始祖的成分。張光直先生認為,“盤古的名字誠然不見于三國以前的記載,但類似盤古的人物與類似盤古開天辟地的觀念,在先秦就已經(jīng)有了?!庇终f“中國創(chuàng)世神話所反映的宇宙觀,顯然是戰(zhàn)國到漢,華北漢人支配思想的代表。世界的原始為混沌的一團,混沌中產(chǎn)生陰陽的對立,造成天地的分割,與陰陽二始祖的出現(xiàn),繼而有始祖化生萬物的信仰?!雹趶埞庵保骸吨袊鴦?chuàng)世神話之分析與古史研究》,馬昌儀編:《中國神話學文論選萃》下冊,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4年2月,第20、48 頁。由此可見,盤古神話也有一個發(fā)展形成的過程,由最初的虛構(gòu)創(chuàng)作而流行于民間,到之后流傳漸廣,成為后來居上的創(chuàng)世神話,其間顯然汲取了很多因素,才得以傳播定型的。先秦時期的混沌說、陰陽說,以及漢代特別流行的高禖之俗與伏羲女媧故事,都對盤古神話的滋生與定型發(fā)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六、總結(jié)和歸納

      通過上面的論述,我們對盤古神話進行了梳理和探討。并著重對古代創(chuàng)世神話的由來,對漢代畫像中的高禖摟抱伏羲女媧圖像,以及盤瓠傳說與盤古神話的關系等幾個方面,作了較為深入的研究。概而言之,結(jié)合文獻記載中的盤古神話與其他傳說、出土資料中的相關畫像,以及民間流傳的盤古等故事來看,大致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看法:

      一、盤古神話的出現(xiàn),可能源于漢代,魏晉南北朝時期才流傳漸廣。其傳播地域主要在我國的長江流域和南方地區(qū),不僅在漢族地區(qū)有盤古神話的傳說故事和古跡,而且在南方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也曾廣泛流傳。任昉《述異記》中就記載了盤古傳說的地域主要在吳楚間與廣西、南海等地。后來,河南等地的盤古傳說也興盛起來,但其時間顯然較晚,可能是中世紀之后,甚至晚至明清才形成了盛傳之勢。

      二、盤古神話的產(chǎn)生,與先秦以來的混沌說、陰陽說、高禖古俗、伏羲女媧故事有著密切的關系。秦漢時期,三皇五帝是正統(tǒng)神話,一直占據(jù)著主流地位,所以史籍中記述最多。而盤古神話主要是民間傳說,屬于非主流神話,民俗的特色比較濃郁,因而在傳世文獻中記載不多。在盤古神話出現(xiàn)之前,我國已有多種創(chuàng)世神話,呈現(xiàn)出豐富多樣的特色,這與我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有著很大的關系。創(chuàng)世神話中的混沌說、陰陽二神說、伏羲女媧的造人說,在理論上和故事情節(jié)上都引人入勝,在兩漢時期影響最大。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xiàn)的盤古神話則講述了新的創(chuàng)世故事,說盤古死后肢體化為萬物,顯得比較虛幻,繼而汲取了伏羲與女媧兄妹結(jié)合為夫妻繁衍人類的故事,也增添了“盤古氏夫妻、陰陽之始”的內(nèi)容。盤古神話主要流傳于我國長江中下游和南方民間,隨著傳播逐漸廣泛,其影響也不斷擴大,成為后來居上的創(chuàng)世神話。由于盤古神話在民間長期口碑傳播,難免會羼入后世的附會與改編,因而在民間出現(xiàn)了多種故事版本,形成了多種不同說法。浙江、河南等地流傳的盤古故事,內(nèi)容都不一樣,就是比較顯著的例子。

      三、盤古的神話傳說雖未得到歷代統(tǒng)治者的重視,卻獲得了道家的青睞。大約自東晉之后,道教的書籍中收入了盤古的神話傳說,將盤古尊為開天辟地之神,并且按照道家的神仙譜系將盤古稱為是盤古真人、元始天尊或元始天王。道家改編和利用盤古神話的做法,一方面推進了盤古神話的傳播與影響,另一方面也使盤古神話在故事內(nèi)容方面發(fā)生了變化,開啟了神仙故事新編之門,這與盤古的神話傳說在后世出現(xiàn)多種故事版本顯然有著較大的關系。由于道教在南方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傳播較廣,盤古神話也隨之在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盛傳開來,為一些少數(shù)民族所信奉。

      四、我國正史和傳世古籍中有關于盤瓠的記載,說盤瓠是南方蠻夷的祖先。南方很多少數(shù)民族都崇奉盤瓠,譬如瑤族迄今仍有祭祀盤瓠的習俗和“還盤王愿”的儀式。由于瑤族信奉道教,道教中的神仙也逐漸為瑤族所信奉。道教關于盤古為元始天尊的說法,也為瑤族所接受了,故而盤古的傳說,也開始廣為流傳,并且出現(xiàn)了和盤瓠神話常常混淆傳播的情形。但盤古是創(chuàng)世傳說,盤瓠是族源神話,兩者有很大的不同,其實是不能混為一談的。有學者認為盤古可能是由盤瓠音轉(zhuǎn)而來,或認為盤古的原型可能來自《山海經(jīng)》中的燭龍、燭陰之類傳說,還有認為盤古與古代取土分封諸侯以及祭祀社神的演化有關,都屬于推測之見,其實是有疑問的。盤古神話在瑤族中的傳播,深究其因,應該主要是信奉道教的緣故。中國古代的造神運動,常有“層累地造成”后來居上的情形,傳播于前的盤瓠傳說,與流傳于后的盤古神話,兩者的關系便正是如此。

      五、漢代墓葬中常見有高禖神摟抱伏羲女媧的畫像,有人將畫面中的高禖認為是盤古畫像,很顯然是一種誤解。顯而易見,高禖絕非盤古。祭祀高禖本是源于先秦的一種古俗,皇室祭祀高禖主要是為了求子,皇帝和王后嬪妃都要參加,因而規(guī)格甚高影響很大;在民間祭祀高禖活動則成了全民參與的求育節(jié)和求子節(jié),也成了男女相會桑下野合的情人節(jié)和狂歡節(jié)。古俗中的高禖只是一個祭祀概念,漢畫中則通過虛構(gòu)想象將高禖神描繪成了一位摟抱伏羲女媧的神人、力士或神怪,所表達的主要是交合求子、崇尚子孫繁衍的寓意。中國古代的感生神話,就來源于高禖這一古俗。魏晉南北朝時期盤古神話的誕生,也明顯接受了高禖與伏羲女媧故事的影響,從盤古死后化為天地萬物,而增加了盤古氏夫妻之說。也可以說,我國先秦以來廣為流行的神禖文化習俗,漢代民間神話傳說系統(tǒng)的傳播,為盤古神話的產(chǎn)生提供了土壤。加上先秦以來的混沌說、陰陽說等觀念,從而為魏晉南北朝時期盤古神話的出現(xiàn)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總而言之,盤古是我國魏晉南北朝以來一個非常重要的神話傳說,出現(xiàn)之后,流傳很廣,而且融入了道教和民俗,特別在長江中下游和南方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備受崇奉,影響深遠。崇奉盤古不僅是一種典型的地方民俗,也是一個很重要的文化現(xiàn)象。其中具有極其豐富的文化與民俗內(nèi)涵,值得我們給予更多的關注。

      現(xiàn)在很多地方都重視盤古的民間傳說,將其作為非遺加以保護和利用,雖然功利性較強,但也具有很大的積極意義。首先是有利于我們尋根問祖,有利于增強民族團結(jié),也有利于增強我們的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其次是有利于推進學術研究和文化建設,有利于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也有利于加強地域民俗和非遺傳承的保護;再者是對當前的文化建設和旅游發(fā)展,可以發(fā)揮一定的推進作用,這也是一件好事情。所以筆者認為,對重視和保護非遺的舉措,確實是值得贊揚和支持的。但贊揚的主要是其積極意義,而對其中一些過度開發(fā)利用的做法,仍需要強調(diào)理性與冷靜的思考,對其中一些低俗的附會和以訛傳訛的情形,也需要加以澄清。

      在這里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我們重視盤古的民間傳說,所以更要實事求是地研究盤古神話的由來與內(nèi)涵,不應忽略其影響,也無須夸大其久遠。學術的價值與生命力,就在于實事求是。今天我們從學術的角度,就是為了深入研討盤古神話的源起、流傳、影響、傳承,從而更加準確透徹地認識與評述盤古神話的意義和作用。而這也正是我們學術界和學者們需要認真去做的一件事情。

      猜你喜歡
      盤古女媧神話
      東方神話
      女媧
      盤古開天辟地
      學生天地(2020年30期)2020-06-01 02:25:42
      神話之旅——奇妙三星堆
      盤古
      盤古
      盤古開天辟地
      女媧造人
      神話謝幕
      NBA特刊(2018年21期)2018-11-24 02:48:14
      女媧造人
      通山县| 台山市| 海安县| 朝阳市| 桂平市| 赤水市| 西畴县| 汤阴县| 泸溪县| 信丰县| 姚安县| 固镇县| 个旧市| 迭部县| 微博| 夏津县| 四平市| 陆丰市| 淳安县| 梨树县| 井研县| 昌邑市| 嵊州市| 集安市| 甘洛县| 漳平市| 石林| 龙门县| 泗水县| 崇阳县| 磐安县| 内黄县| 紫金县| 炎陵县| 杨浦区| 龙陵县| 股票| 鸡东县| 鹤山市| 彰化市| 东乌珠穆沁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