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明君
打破公益等同于免費的誤區(qū)
肖明君
近日,有網(wǎng)友在微博犀利調(diào)侃道:估計在不久的將來,中國會出現(xiàn)“公益夜總會”和“公益紅燈區(qū)”。劍指濫用“公益”二字、掛羊頭賣狗肉的不良商家。
近年來,公益婦科檢查、公益保健知識講座、某某產(chǎn)品公益體驗活動等宣傳隨處可見,花樣繁多的“公益”,儼然成了免費的代名詞。但實際上,這些以“公益”為名的商業(yè)活動,不過是一個先引“人”入室,然后想方設法讓大家付錢買產(chǎn)品的“陷阱”罷了。相信很多人都碰到過。這些以“免費”吸引人們參加的活動,迎合了大眾以最低的成本獲取好處的心理。最后,即便沒花錢購物,但商家的廣告宣傳目的達到了,人們因此付出了時間、情感等成本。畢竟,世上沒有真正的免費午餐。
話說回來,“公益”這個詞原本指公共利益,和免費其實沒有必然聯(lián)系。那為何那么多人誤將公益等同于免費呢?這種誤解產(chǎn)生的源頭,應該就在公益界內(nèi)部。這也是部分公益人經(jīng)常交流時反復提出和強調(diào)的一個觀點。雖然大眾對公益的認知通常來自媒體或身邊的人,但公益界卻是信息的第一制造者和傳播者。
如果稍微留意一下就會發(fā)現(xiàn),很多公益組織或志愿者團隊在宣傳時都會特別強調(diào)自己不收取任何費用,以吸引大家參與活動,接受服務。長此以往,大伙兒便習慣性地認為免費的才是公益的,收費的就不是公益的;甚至誤以為之所以免費,就是因為公益不需要付出成本,因為他們也沒有看到主辦方公布花了多少成本,是誰支付了這些成本。誤解形成之后,部分人就無法理解公益組織的工作人員竟然是拿工資的,基金會居然要提取一定比例的捐款作為管理費。再然后,個別基金會甚至對外宣稱自己是“零成本”運作的,會將全部捐款用于受助者,以證明自己多么廉潔,多么尊重捐款人的意愿。以傷害整個行業(yè)生態(tài)、加劇誤解為代價,來換取大眾的一點信任和捐款。
作為公益活動和服務,落腳點是公益,目的是通過大眾的參與解決某些社會問題,從而使大家共同受益。而公益活動和服務可以收費,也可以免費,就看由誰來支付成本。如果公益組織無力承擔經(jīng)濟成本,又找不到資助方,適當收費是可以理解的。如果已經(jīng)有人代付成本,參與者無需交費就可以參與,自然皆大歡喜。但若以是否收費來判斷活動和服務是否具有公益性,顯然不對。
那為何我們喜歡用免費來吸引大家參與呢?難道我們組織的活動、提供的服務最大賣點是“免費”嗎?參與者可以通過免費獲得最大利益嗎?答案是否定的。為何不能以活動的目標、意義、效果、趣味性來吸引大家參與呢?背后,可能有這樣幾個原因:
其一,沒有找到更好的活動“賣點”。作為活動主辦方或服務提供者,估計嘗試過很多方法,結(jié)果都效果不佳,最后覺得免費才是最吸引大家的地方。
其二,所策劃的公益活動或提供的服務差強人意,形同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所以選擇以免費為誘餌吸引大家參加;又或者是因為新手入行,經(jīng)驗不足,尚不成熟,對自己的服務和專業(yè)能力缺乏自信,因而采取“免費”這種低端策略。
再者,也有可能活動組織者或服務提供方臉皮薄,有潔癖,羞于談錢,仿佛一談錢便會讓公益沾上銅臭味兒,傷了自己和人家原本脆弱的公益心,于是強調(diào)“免費”,以求心安。
由此可見,“公益=免費”和公益界面臨的其他誤解一樣,都是公益界自己造成的,并通過自己或媒體的宣傳放大擴散,最后身受其害。要想擺脫種種誤解的困擾,必須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yè)能力,轉(zhuǎn)變觀念,規(guī)范管理,追求最大限度的公開透明,積極與大眾對話,普及公益常識,主動創(chuàng)造體驗機會,讓大眾真正了解自己在做什么,為何而做,進而以所創(chuàng)造的社會價值贏得社會的廣泛認同,吸引更多人支持和參與公益事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