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平,任金梅,王 靖
(湖北醫(yī)藥學院附屬太和醫(yī)院 a.婦科三病區(qū);b.心內3科;c.泌尿外科,湖北 十堰 442000)
腹部手術后,病人由于咳嗽、翻身等因素造成腹壓增加時,可引起傷口疼痛加劇,甚至造成縫線脫開或組織撕裂,使傷口裂開或部分裂開形成腹壁疝,尤其肥胖病人更加明顯。使用腹帶可以有效防止這些問題的發(fā)生[1]。由于人體生理曲線等原因,術后臥床及翻身活動時腹帶容易移位,上移至腰部及上腹部,下腹部傷口及敷料裸露在外,容易致傷口感染等,失去了腹帶應有的作用。同時手術當日腹帶包扎沙袋壓迫傷口止血,手術次日傷口外敷大黃、芒硝散中藥袋有利于切口的愈合[2]。由于腹帶與沙袋、中藥袋是獨立分離的,翻身時沙袋、中藥袋易移動至低位一側,導致沙袋、中藥袋與傷口錯位,沙袋不能安全有效地壓迫止血、中藥袋不能與傷口緊貼,有效發(fā)揮作用,不利于傷口愈合。為了解決上述問題,作者在普通腹帶的基礎上加以改良,制作一種多功能防移位腹帶,自2013年6月—2013年9月在臨床使用,效果較好,現(xiàn)介紹如下。
腹帶(由河南省新鄉(xiāng)市龍鳳制衣有限公司提供)有大、中、小號,材料為棉布,以中號腹帶為示范。有1塊腰面布(35 cm×18 cm),2塊腹面布(18 cm×15 cm),腰面布左右兩側分別用4條彈力帶(10 cm×3 cm)與腹面布相連。左腹面布背面、右腹面布正面分別有3條魔術貼。普通腹帶結構示意圖見圖1。
圖1 普通腹帶結構示意圖
在普通腹帶的基礎上改良:腹帶腹面布內面包扎傷口處縫1個18 cm×14 cm的夾層口袋,側面安上拉鏈。夾層口袋貼傷口部位縫制3條長6~8 cm彈性布條。腹帶左、右彈力帶上留有2個引流管通道,并各縫制2個(共4個)魔術貼。腹面布靠近彈力帶處垂直連接2條5~8 cm連接帶1,腰面布距離左右彈力帶5 cm處連接2條5~8 cm連接帶2。連接帶下面再水平連接2條帶一段彈力(60 cm×3 cm)的大腿固定帶,末端安上魔術貼。其結構示意圖見圖2。
圖2 多功能防移位腹帶結構示意圖
術后當日用多功能防移位腹帶,腰面部放于患者腰部,將沙袋置于腹面布內面夾層口袋內,拉上沙袋拉鏈。然后左右兩邊同時用力,均勻地把兩邊腹面布向前拉攏重疊,2塊腹面布用魔術貼粘上,用于包扎傷口,減輕切口張力,固定沙袋在切口部位不移位。手術次日若傷口敷料無滲血,移去加壓沙袋,將大黃、芒硝散中藥袋放在固定中藥彈性帶內緊貼傷口敷料。腹腔引流管從多功能防移位腹帶彈力帶空隙處穿過來,用彈力帶上的引流管通道的2個魔術貼固定,防止翻身、活動時牽拉管道引起疼痛甚至滑脫。包扎傷口后,將多功能防移位腹帶下面左右各一的長60 cm×3 cm的大腿固定帶纏繞固定在左右大腿上,粘上魔術貼,防止多功能防移位腹帶上移及左右移動,固定防移位。
多功能放移位腹帶能彌補普通腹帶的不足,結合人體結構、與大腿固定,防止上移。腹部包扎傷口后沙袋、中藥袋和腹帶結為一體,放置穩(wěn)定、安全,不易因翻身向低位下滑,緊貼傷口敷料不錯位,保證了沙袋、中藥袋在傷口部位有效發(fā)揮作用,最大限度地減少使用腹帶移位導致的傷口滲血等情況。多功能防移位腹帶連接有彈性帶,可以結合身體部位隨意調節(jié)松緊,患者依從性高;也可用于腹腔引流管的緩沖固定,防止患者翻身、起床活動時牽拉管道引起疼痛、甚至脫管,解除患者不敢翻身、活動的顧慮,改善患者的舒適度。操作方便,減少了醫(yī)務人員在病情觀察中因疏忽而致沙袋或中藥袋容易滑落的顧慮,可提高護理質量,保證護理安全;易消毒,可重復使用;制作簡單,成本低,方便清洗消毒。
[1]姜 波.兩種腹帶的臨床應用比較[J].護士進修雜志,2007, 22(19):1814.
[2]王玉梅.大黃、芒硝外敷用于促進婦科術后切口愈合[J].醫(yī)學理論與實踐,2009,22(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