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耕
(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教學科研部,江西井岡山 343600)
為紀念毛澤東誕辰120周年,總結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革命戰(zhàn)爭時期創(chuàng)造的群眾工作經驗,推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深入展開,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于2013年12月12-13日召開了“毛澤東與黨的群眾路線學術研討會”。出席會議的有來自中共中央黨校、國防大學、華東師范大學、軍事科學院、中央文獻研究室、黨建讀物出版社、中國浦東、延安干部學院、各省委黨校和省社科院以及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的部分專家學者,共計75人。會議由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副院長張友南、柯華主持,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常務副院長梅黎明做主題報告,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副院長匡勝做總結報告。
與會者結合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和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圍繞“毛澤東與黨的群眾路線”這一主題,就毛澤東在黨的群眾路線形成中的作用和地位、群眾路線的內涵與特征、黨在民主革命時期對群眾路線的踐行以及群眾路線的當代價值等幾個方面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討。旨在進一步深化對黨的群眾路線的認識,推進為民務實清廉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開展。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石仲泉認為,群眾路線概念雖然不是毛澤東首先提出來的,但賦予群眾路線以豐富的內涵,并提升為黨的群眾路線理論,卻是他的一個偉大創(chuàng)造。群眾路線是毛澤東和以他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對中國革命斗爭經驗的科學總結。在中央蘇區(qū)時期,初步形成了“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思想雛形。在這個時期毛澤東提出的許多正確思想和政策,實際上都是通過“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實踐形成并逐漸完善的??谷諔?zhàn)爭時期,毛澤東群眾路線思想得以飛躍,形成了黨的群眾路線理論形態(tài)。在延安整風前,毛澤東立足于抗戰(zhàn)動員和擴大黨在群眾中的影響,著力論述了群眾的偉大力量和密切黨與群眾聯(lián)系的思想;在延安整風運動期間,毛澤東對建黨以來的歷史經驗從理論上做出了系統(tǒng)的總結,首次把群眾路線上升到認識論的高度并作為黨的“三大優(yōu)良作風”之一提出;劉少奇在黨的七大關于修改黨章的報告中繼續(xù)闡述群眾路線的重要性,不僅作為思想方法和思想作風來認識,而且提到了黨的根本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的新高度,指出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根本的政治路線,也是我們黨的根本的組織路線”。建國以后,以毛澤東為核心的中央領導集體對群眾路線的認識繼續(xù)深化。一是毛澤東強調社會的財富是工人、農民和勞動知識分子創(chuàng)造的,要尊重群眾的首創(chuàng)精神;二是毛澤東強調共產黨要同人民群眾保持密切的聯(lián)系,否則,社會主義制度不可能鞏固;三是毛澤東強調群眾是真正的英雄,做領導工作的要拜群眾為老師。
同樣,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特聘教授余伯流圍繞“毛澤東是首創(chuàng)和踐行黨的群眾路線的杰出代表”展開討論。他認為,在我們黨的歷史上,李立三、周恩來曾最早提出“到群眾中去”和“經過群眾路線”的概念,但真正闡述中國共產黨群眾路線思想主張和成功踐行群眾路線的是毛澤東。第一,毛澤東是首創(chuàng)黨的群眾路線的奠基人。黨的群眾路線的宗旨和核心是“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也就是解決“為了誰,依靠誰”的問題。在這個問題上,早在井岡山和中央蘇區(qū)時期毛澤東就曾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鮮活的思想理念。如工農武裝割據(jù)的存在和發(fā)展要“有很好的群眾”,要“創(chuàng)造群眾的割據(jù)”;“革命成功,盡在民眾”;共產黨員要像和尚念“阿彌陀佛”一樣,隨時要叨念“爭取群眾”;紅軍要“宣傳群眾、組織群眾、武裝群眾、幫助群眾建立革命政權”;“真心實意地為群眾謀利益”,“一切群眾的實際生活問題,都是我們應當注意的問題”;“真正的銅墻鐵壁是什么?是群眾,是千百萬真心實意地擁護革命的群眾”;“只有動員群眾才能進行戰(zhàn)爭,只有依靠群眾才能進行戰(zhàn)爭”。第二,毛澤東是踐行黨的群眾路線的典范。一是在井岡山和中央蘇區(qū)時期,毛澤東在土地問題上解決得最好、最完整、最徹底;二是發(fā)展生產,切實解決群眾生產中的實際困難;三是關心群眾生活,體察群眾疾苦;四是依靠群眾,眾志成城,粉碎國民黨的“進剿”、“會剿”、“圍剿”。第三,毛澤東是中央蘇區(qū)反對“四風”的第一人。對此他引用了毛澤東反對“四風”的幾句經典的話?!包h的群眾路線總是不能深入群眾,就是形式主義在作怪”;“要把官僚主義方式這個極壞的家伙拋到糞缸里去,因為沒有一個同志喜歡它”;“不耐煩和群眾在一塊做艱苦的斗爭,只希望跑到大城市去大吃大喝”;“貪污和浪費是極大的犯罪”。
華東師范大學教授唐蓮英認為,《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和《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兩篇文章的發(fā)表,是毛澤東群眾路線思想萌芽的標志。毛澤東在1929年至1934年間撰寫的一系列關于政治工作和經濟工作的文章,包括《關于糾正黨內的錯誤思想》(1929年12月)、《反對本本主義》(1930年5月)、《必須注意經濟工作》(1933年8月)、《關心群眾生活,注意工作方法》(1934年1月)等,對黨的群眾路線作了全面而深刻的闡述,是黨的群眾路線形成的標志;抗日戰(zhàn)爭時期,隨著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正確路線在黨內的確立,群眾路線的思想進一步豐富和發(fā)展,形成了完備、成熟的科學理論。這一時期毛澤東的《關于領導方法的若干問題》、《論聯(lián)合政府》等文章的發(fā)表,是黨的群眾路線完全成熟的標志。
國防大學中共黨史黨建教研室主任秦利也闡述了毛澤東對黨的群眾路線的歷史貢獻。一方面他認為,毛澤東是黨的群眾路線的首力倡導者和堅定實踐者,始終把這一路線貫穿于中國革命和建設實踐之中,有力推動黨的群眾路線的形成和發(fā)展,為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yè)獲得了最廣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眾基礎和力量源泉;另一方面,他認為毛澤東作為中國人民的偉大領袖,一生都緊緊地同人民群眾聯(lián)系在一起,不僅把“密切聯(lián)系群眾”上升到黨的理論高度,更在躬身實踐中做踐行群眾路線的楷模。
另外,在中共中央黨校原黨史部教授黃少群和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賴宏共同提交的論文《毛澤東——黨的群眾路線理論與實踐的創(chuàng)行者》中認為,毛澤東的這種踐行群眾路線的科學的工作方法,是從井岡山到中央蘇區(qū)的實踐斗爭中逐步形成的;以后在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的實際中,繼續(xù)豐富和發(fā)展以至成熟,使群眾路線構成為毛澤東思想靈魂的三個基本點中的根本。在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助教廖勇的論文《淺談黨的群眾路線的形成過程和毛澤東對群眾路線的獨創(chuàng)性貢獻》中,把毛澤東對群眾路線的獨創(chuàng)性貢獻概括為三個方面:一是把群眾路線上升為領導理論;二是創(chuàng)造了一系列群眾路線的領導方法;三是實現(xiàn)了群眾觀點和領導方法的統(tǒng)一。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院刊編輯室編輯徐國棟在《毛澤東對黨的群眾路線的理論貢獻》中,把毛澤東對群眾路線的理論貢獻概括為要牢固樹立群眾觀點、站穩(wěn)群眾立場、提高群眾工作本領、貫徹群眾路線等四個方面。
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認為,人民群眾是創(chuàng)造歷史的主人,是真正的英雄,而毛澤東的群眾路線思想正是以唯物史觀為基石,在長期革命和建設實踐中形成的,因此,其內涵和特征體現(xiàn)了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思想。
國防大學黨史黨建研究中心研究員張少華認為,毛澤東群眾路線思想作為毛澤東思想的精髓與活的靈魂之一,基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源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踐,特別是黨領導革命戰(zhàn)爭的實踐,有著十分豐富的內涵,包括相互聯(lián)系的三個方面,其中,“一切為了群眾”集中體現(xiàn)了黨的性質、宗旨;“一切依靠群眾”集中體現(xiàn)了黨的群眾觀點和力量源泉;“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集中體現(xiàn)了黨的根本工作方法。毛澤東群眾路線思想在理論上主要體現(xiàn)在形成了有中國特色的人民戰(zhàn)爭理論,即毛澤東的人民戰(zhàn)爭思想,尤其是體現(xiàn)在毛澤東倡導的人民戰(zhàn)爭路線,即: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的戰(zhàn)爭觀和方法論,在革命戰(zhàn)爭中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勝利的果實屬于人民的基本立場;在黨的領導下,放手發(fā)動人民群眾,建設人民軍隊,發(fā)展人民武裝,實行人民戰(zhàn)爭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依靠群眾的智慧,不斷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人民戰(zhàn)爭的戰(zhàn)略思想和作戰(zhàn)方法。
江西省社科院黨組成員、副院長萬建強認為“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是毛澤東群眾路線思想中的根本點和本質特征。毛澤東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充分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全心全意為人民謀利益,不僅把“為了誰”的問題放在群眾路線的首位,堅持一切為了群眾,而且始終把人民群眾看作是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yè)的依靠力量,用人民的力量攻堅克難,推動事業(yè)的發(fā)展和歷史的前進,積極引導、團結帶領廣大人民群眾為自身的解放、自由和幸福而努力奮斗。按群眾路線辦事,依靠群眾,要得到廣大農民群眾的贊助與同意才行,同時還要教育引導群眾,不要做群眾的尾巴,要引導群眾按正確的政策辦事。另外,萬建強把“清正廉潔、艱苦奮斗”看作是毛澤東群眾路線思想的基本要求。認為毛澤東無論在革命戰(zhàn)爭年代,還是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都始終心系人民群眾,與人民群眾同甘共苦。
包頭市委常委索耀樂認為,群眾路線的基本內涵有五個方面:一是一切為了人民群眾,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二是一切工作都要對人民群眾負責;三是信任人民群眾,相信他們能夠自己解放自己,相信他們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四是向人民群眾學習,汲取智慧和經驗,服務于治黨治國的各個方面;五是黨必須根據(jù)群眾的實踐來檢驗自己的工作,黨的方針政策措施都必須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這五個方面所反映的實質是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和宗旨。
中共江西省委黨史研究室副主任何友良依據(jù)蘇區(qū)時期的斗爭實際對毛澤東的群眾思想的內涵做了闡釋。他認為,朱毛紅軍在由井岡山進軍贛南時宣告的“革命成功,盡在民眾”八個字,擲地有聲,高度概括了人民群眾在中國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毛澤東群眾路線思想理論的精髓。毛澤東在領導井岡山和中央蘇區(qū)的斗爭中,以其卓越的思考和躬親的實踐,創(chuàng)建了一整套關于認識、動員和組織群眾的思想理論和實踐方法,其要點是高度肯定人民群眾的主體性地位,重視群眾的智慧與經驗創(chuàng)造,倡導將認識和解決中國革命問題之根扎于群眾之中,從群眾中尋找和發(fā)現(xiàn)解決革命問題的方法,鼓勵擴大群眾的政治參與,發(fā)揮群眾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強調政府工作方式群眾化,切實成為群眾利益的代表者和群眾生活的組織者。
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常務副院長梅黎明認為,毛澤東創(chuàng)立群眾路線的一個根本特征就是實踐性。在實踐中創(chuàng)立,在實踐中檢驗,在實踐中發(fā)展和完善。一是毛澤東群眾路線的形成和發(fā)展經過了一個艱難的探索、實踐歷程;二是善于集中群眾智慧和總結實踐經驗是毛澤東群眾路線思想的一個突出閃光點?!斑@就是說,將群眾的意見集中起來,又到群眾中去作宣傳解釋,化為群眾的意見,使群眾堅持下去,見之于行動,并在群眾中考驗這些意見是否正確。然后再從群眾中集中起來,再到群眾中堅持下去。如此無限循環(huán),一次比一次更正確、更生動、更豐富。這就是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
中共江西省委黨史研究室副主任何友良在闡述毛澤東群眾路線的特征時說,從革命實踐中高度認識群眾的偉大力量,肯定人民群眾的地位作用,是毛澤東群眾路線思想的社會主體特征;從群眾調查中了解中國實際,尋找和發(fā)現(xiàn)解決中國革命問題的路徑與方法,是毛澤東群眾路線思想的智慧源泉;從鼓勵參與中發(fā)揮群眾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總結推廣革命與治理的群眾經驗,是毛澤東群眾路線思想的實踐特征;從施政要求上提倡群眾化,反對官僚主義和命令主義,強調真心實意地為群眾謀利益,密切聯(lián)系、關心和回報群眾,是毛澤東群眾路線思想的人民性性質。
江西省社科院黨組成員、副院長萬建強在研討時把毛澤東群眾路線思想特征概括為四個方面:一是繼承性,即群眾路線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繼承和發(fā)展;二是實踐性,即群眾路線是在領導革命和建設的偉大實踐中產生的;三是理論性,即把群眾的實踐上升到了理論的高度;四是借鑒性,即群眾路線對當今仍然有指導作用。
認真學習研究毛澤東的群眾路線思想,總結踐行毛澤東群眾路線的歷史經驗,對新形勢下黨員干部進一步站穩(wěn)群眾立場、樹立群眾觀點、把握群眾工作方法、改進工作作風以及密切黨同人民群眾的聯(lián)系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啟示意義。
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副院長張友南從中國共產黨早期堅持群眾路線的做法和經驗展開研討,他認為堅持黨的群眾路線的做法和經驗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堅持群眾路線要樹立群眾觀點。正是有了群眾觀點,在井岡山和中央蘇區(qū)的生動實踐中,才使紅軍的政治工作、軍事斗爭、政權建設有了明確的方向和定位;二是堅持群眾路線要代表群眾利益。要宣傳、組織、武裝群眾,就必須真心實意為群眾謀福祉,這樣廣大群眾才會相信共產黨,跟著共產黨;三是堅持群眾路線要密切聯(lián)系群眾。井岡山軍民之所以首先喊出了“中國共產黨萬歲”,就是黨一心為民換來的人民群眾的信任、支持與理解。
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副院長柯華總結毛澤東在井岡山斗爭時期群眾工作的經驗認為:取信于群眾,黨和紅軍在井岡山站穩(wěn)了腳跟;給群眾以實利,發(fā)展和鞏固了井岡山根據(jù)地;問計于群眾,提高了井岡山軍事斗爭的實效;與群眾同甘共苦,成功開展了反經濟封鎖的斗爭。
井岡山大學教授陳鋼總結井岡山斗爭時期黨的群眾工作經驗認為,依靠群眾的目的在于發(fā)動群眾,結成牢不可破的鋼鐵長城,共同擔負起推翻反動政權、實現(xiàn)民族解放的偉大任務;依靠群眾不是一句空話,必須落實在行動中,使黨的方針政策與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真正融合一處,做到共同一心;要更好地關心群眾,真正把群眾視為我們的衣食父母,積極努力、千方百計地解決群眾的疾苦,做到視群眾的利益高于一切,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凝聚群眾的力量,使之成為真正的銅墻鐵壁。
閩西革命歷史博物館館長曾漢輝總結閩西蘇區(qū)踐行群眾路線的經驗,認為必須真心實意地為群眾謀利益;必須相信群眾是真正的銅墻鐵壁;必須實事求是深入進行調查研究;必須形成好的作風。
另外,有些與會專家還對堅持群眾路線,反對官僚主義和特權思想的經驗做了總結。如國防大學軍隊建設與軍隊政治工作教研部教授董志銘認為,堅持群眾路線,要始終對官僚主義的危害保持高度警覺,堅決反對官僚主義;要樹立正確的權力觀消除官僚主義產生的思想根源;糾正不良作風是消除官僚主義的有力手段;加強制度建設是消除官僚主義的根本措施。中共江西省委黨校科研部主任陳小林認為,毛澤東一生憂黨憂國,畢生為了建設一個理想的新中國而奮斗。在他的理想中,中國是個不再有階級剝削和階級壓迫,不再有國內外反動派欺壓無產階級勞動者,是個勞動人民從此當家做了主人的新中國!因此,無論是在革命戰(zhàn)爭年月,還是在黨執(zhí)政后,毛澤東對少數(shù)領導干部謀取特權的現(xiàn)象始終深惡痛絕,同各種特權行為做堅決的斗爭。一是身先示范,反對特權化;二是加強教育,反對特權化;三是從嚴治黨,消滅特權化。
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副院長匡勝從井岡山革命根據(jù)地“創(chuàng)造群眾的割據(jù)”的經驗中得出結論,認為完成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歷史任務,必須凝聚廣大人民群眾的力量;必須切實關心并努力實現(xiàn)廣大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xiàn)實的利益;必須切實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
華東師范大學教授唐蓮英教授總結群眾路線的經驗認為,實踐證明,離開了黨的群眾路線,革命和建設就會一事無成。保持同人民群眾的密切聯(lián)系,得到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是保持黨的純潔性,鞏固黨的執(zhí)政地位的必然要求。黨的群眾路線是歷史的,更是現(xiàn)實的;黨的群眾路線是一個有豐富內涵的理論體系,不能單一化;踐行黨的群眾路線是一種能力,是黨的執(zhí)政能力的重要內容。
江西省社科院黨組成員、副院長萬建強把毛澤東的群眾路線思想與當前為民務實清廉的群眾路線教育活動結合起來,認為學習踐行毛澤東的群眾路線思想,對開展好以“為民務實清廉”為主要內容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鞏固黨的執(zhí)政地位,實現(xiàn)“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他認為,“為民”就要牢記黨的宗旨,堅持一切為了群眾,實現(xiàn)好、維護好、發(fā)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務實”就要堅持一切依靠群眾、真抓實干,做到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科學決策;“清廉”就要堅持做到為政廉潔,艱苦奮斗,自覺接受群眾監(jiān)督。
中國浦東干部學院科研管理處處長王友明根據(jù)黨的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史進程中,所積累的一系列開展群眾工作的豐富經驗,認為開展黨的群眾工作也要不斷創(chuàng)新、與時俱進。他總結了在新形勢下開展黨的群眾工作的十大工具:一是宣傳工具,即加大對群眾路線的宣傳教育;二是利益工具,即尋找共同利益,建立利益共同體;三是參與工具,即讓群眾參與公共政策制定過程,落實群眾的參與權;四是自治工具,即以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為重點,全方位落實群眾的自治權;五是法律制度工具,即實現(xiàn)群眾工作的法制化、制度化;六是委托代理工具,即導入社會的力量來共同做群眾工作;七是評估工具,即制定群眾工作績效評價體系,確保群眾監(jiān)督權的有效落實;八是信息工具,即探索運用信息網(wǎng)絡技術改進群眾工作的方式方法;九是市場工具,即創(chuàng)新適應改革開放市場經濟環(huán)境的群眾工作方法;十是調研工具,即沒有調查就沒有發(fā)言權。
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陳勝華教授認為,面對新形勢下出現(xiàn)的新情況、新問題,必須以新的視角、新的方式、新的手段,著力從根本上解決影響黨群關系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推動黨群關系的健康發(fā)展。一要全面加強和改進對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的教育管理,增強全黨貫徹群眾路線、做好群眾工作的自覺性;二要著眼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特別是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三要全面深化各個領域體制、機制和制度的改革創(chuàng)新,使密切黨群關系得到有效的制度保障;四要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保證廣大人民群眾充分行使民主權利;五要把聯(lián)系和服務群眾作為各級黨和政府及廣大黨員的核心任務,提高領導干部做群眾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六要以最堅決的態(tài)度整治各種損害群眾利益的不正之風和消極腐敗現(xiàn)象,以堅定的反腐倡廉實際取信于民;七要加強和創(chuàng)新社會管理,重視各類社會組織的建設和作用的發(fā)揮,積極化解各種社會矛盾,凝聚民心,促進社會和諧。
(責任編輯:徐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