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海蓮
(浙江金融職業(yè)學院 體育軍事部,浙江 杭州 310018)
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關心特殊教育”,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支持特殊教育”。充分體現(xiàn)了黨和政府對特殊教育的高度關懷與行動支持。從十七大的“關心”到十八大的“支持”,保證了特殊教育政策的可持續(xù)性,預示了科學發(fā)展特殊教育的路徑,也充分體現(xiàn)了黨和政府對特殊教育的重視程度更高、期望更大、發(fā)展思路更清晰。高校特殊學生群體生態(tài)化體育健身保障體系也應緊緊跟上。
教育大計,育人為本。特殊體育教育是教育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是教育公平的底線。然而在廣大高校中存在的這個特殊學生群體(包括傷、殘、病、體弱及特殊體形的受教學生)在體育健身方面能夠獲得怎樣的保障,如何才能保障他們的體育學習公平?這是影響和諧健康校園的因素之一,值得我們共同關注。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全納教育思想認為,如果特殊學生在參與體育運動方面有困難,這障礙不是來自特殊學生本身,而是來自政策法規(guī)、教育資源及支持保障體系等不完善造成的。針對特殊學生的個體性、多樣性、類別化的特殊需求,早發(fā)現(xiàn)、早診斷和早干預可以更好地克服或者減輕身心障礙造成的不良后果,從而使特殊學生的缺陷得到最大限度的補償和矯正。因此,在黨和政府及全社會越來越關注特殊學生群體的生存與權益保障的前提下,研究并建構特殊學生的健身保障和服務體系框架,加強對特殊學生群體的體育健身支持,保障高校特殊學生群體能夠得到更完善的服務、幫助,對高校特殊體育教育發(fā)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利用中國學術期刊網(wǎng)和國家相關部門網(wǎng)站,按主題詞“高校特殊學生;體育健身、支持服務”,檢索到2005-2013年與研究內容相關的文獻資料一百余篇,對其中30余篇文獻進行綜合重點梳理、歸納,獲得理論支持。
通過對部分高校體育專家、主任的訪談,調研高校特殊學生群體健身的制約因素,以高校“和諧生態(tài)體育”為主線,調查高校特殊學生體育在政策支持、體育教育的組織、支持保障服務等方面存在的問題。
從和諧健康校園的視角反思高校特殊學生生態(tài)化體育保障機制的實施路徑。
特殊學生的生活需要指導、幫助,特殊學生體育鍛煉更需要指導和幫助。走訪部分高校,目前大部分高校特殊學生參與健身動機強烈,普遍認為體育鍛煉對他們的學習、生活、交往會起到積極影響。事實上,高校特殊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程度不高,調查還發(fā)現(xiàn):有相當部分特殊學生從未參加過或很少參加體育活動,制約的因素除生理因素外,主要是缺少專門的健康指導教師和場地器材設施及體育服務等社會因素。而且在參加體育鍛煉的學生比例中,聾啞學生的參與比例高于肢殘等其它類別的特殊學生,這充分說明高校有關部門對特殊學生參與體育健身的支持工作力度尚需加強,今后高校體育改革的重點,應放在加強對特殊學生群體健身鍛煉上,增加高校特殊學生的體育人口,使更多高校的特殊學生投身到體育運動中,享受體育運動帶來的健康與幸福。
在學校,特殊學生群體參與體育健身鍛煉需要學校領導、教師、普通學生的共同支持才能落到實處。影響高校特殊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因素主要來自社會認識、相關政策、課程建設和保障機制以及特殊學生自身原因等等。
3.2.1 社會認識存在偏差。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類文明的進步,公開對待歧視特殊學生已經(jīng)變得不再像過去一樣明顯,但在社會各個領域如教育(尤其是體育教育)領域仍然存在著對特殊學生的隱性歧視態(tài)度。目前我們的思維仍然停留在把他們作為一個需要施以援手的弱勢群體來同情。缺乏現(xiàn)代意義上的權利、責任意識。意識不到弱者有向政府和社會獲取支持的權利。一個值得深思的現(xiàn)象,在大學的體育系統(tǒng)中,領導層更關注的是普通學生的體育教學、群體訓練是否正常?校外的比賽成績是否靠前?畢竟代表的是一所高校的整體工作水平和業(yè)績。特殊學生的教學、訓練、競賽無論在哪一所高校都不會是主流群體,他們的體育需求常常被忽視。
3.2.2 特殊體育教育相關政策缺失。特殊體育教育的立法以及相關政策的確立對保障特殊學生共享體育運動的權利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世界上一些特殊教育發(fā)展較完善的國家,都有相應的法律、政策保障。如美國其著名的特殊體育法規(guī)就是“零拒絕”、“最少限制環(huán)境”等,日本在特殊學生群體體育支持方面也有很多經(jīng)驗值得我們借鑒。目前,我國雖然針對特殊學生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規(guī),例如2002年教育部頒布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新)綱要》中就對部分身體異常和病、殘、弱及個別高齡等特殊學生群體的學生,開設以康復、保健為主的體育課程的規(guī)定。2010年出臺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綱要》中也提出“關心和支持特殊教育”。但具體落實到高校特殊學生人群,政策的導向性不夠明顯,政策的約束力不夠大。從問卷調查結果可以看出,有相當部分學校教學大綱中雖然設置了特殊體育課程,但在實際操作中顯得力不從心,安排隨意。部分高校體育部主任認為:特殊學生數(shù)量少并散布在整個校園,要把他們集中起來組班健身難度較大,大綱上設置特殊體育課程僅僅是應付上級檢查。特殊學生的體育健身無法正常運作,缺乏特殊體育教育配套的問責制度,表現(xiàn)出政策執(zhí)行上的盲區(qū)和行動上的漠然。
3.2.3 特殊體育課程建設滯后。目前,高校特殊學生的體育課程設置主要有單設特殊體育班、隨班就讀和免修體育3種形式,其中以單設特殊體育班最為普遍。但進一步調查,許多高校根本沒有按《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的要求開設必修課。由此可以看出,高校對于特殊學生的體育特殊性在認識和重視程度上明顯不平衡,加上特殊學生人數(shù)偏少,特殊體育課程常常處于大學體育教育的邊緣地位。他們的正常健身需求常常被忽略。比如《特殊體育課程》教學目標定位不明確、教學內容安排隨意,加上學生參加特殊體育班的原因各異,又沒有適合各特殊學生的運動套餐,教學評價又受限制等等。特殊體育課程建設的嚴重滯后決定了特殊體育在高校體育教學改革中必定路途坎坷,不可避免會影響和諧健康校園的建立。
3.2.4 體育健身服務機制薄弱。高等教育不屬于義務教育范疇,而高校特殊學生本身又是一個分散在全校的弱勢群體。因此我國高校特殊學生體育健身的發(fā)展不容樂觀,大多數(shù)地區(qū)的特殊學生的保障支持機制不夠健全。如何保障由于各方面原因受到限制的特殊學生能夠順利地參加到體育活動中,提高他們在高校乃至社會中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質量是一個值得重視的問題。目前高校教育機構匱乏,專業(yè)師資數(shù)量及質量嚴重不足,特殊學生體育健身服務網(wǎng)絡未形成,更缺乏特殊學生自發(fā)組織的體育健身網(wǎng),一些愿意為特殊學生提供支持服務的志愿者因缺乏專業(yè)培訓而出現(xiàn)服務與需求不對應,出現(xiàn)體育活動持續(xù)性差等問題是限制特殊學生體育生態(tài)化發(fā)展的瓶頸。高校行政部門亟需加大支持力度以適應新時期特殊學生在校的健身需求。
3.2.5 特殊學生的自卑心理。由于特殊學生生理、心理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礙,加上高校對特殊學生健身支持機制的薄弱,多數(shù)特殊學生的體育健身處于不積極或被動的狀態(tài)。特殊學生對個人特殊身體的接受程度、對克服障礙的態(tài)度和勇氣、對健身活動中人際關系的溝通處理,特別是對自我觀念及自我悅納的狀態(tài)、參與健身活動的動機和參加鍛煉的持續(xù)性上都會有所反應。他們往往會表現(xiàn)出畏縮、逃避甚至會自暴自棄。
綜上所述,目前特殊學生的體育參與是建設和諧健康校園中難度最大、也最容易被忽略的一個問題。因此,推動特殊學生體育鍛煉的生態(tài)支持應引起各高校的充分重視。
針對上述我國高校特殊學生體育健身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基于高等教育的全面性、公平性生態(tài)理論,下面探討如何構建適應我國高校特殊體育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生態(tài)保障機制,為其提供良好的高校體育生態(tài)環(huán)境。體育生態(tài)模式把特殊學生的“特殊性”理解為學生極其復雜的身體因素、心理因素和社會因素所生成的行為和社會環(huán)境的交互影響,我們可以加大行政、體育資源、體育技術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形成一個整合的動態(tài)網(wǎng)絡系統(tǒng)。
現(xiàn)代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讓每一位受教學生獲得同等的受教育權利。這種權利的實現(xiàn),離不開政府的行政支持。包括提供教育支持所需的人力資源、物質資源等教育資源的保障;保障制定與實施特殊學生進行體育健身的支持的細則,并實施過程監(jiān)控;同時對特殊學生體育健身成效進行評價,保證相關制度的實施。隨著和諧健康校園的日益推進,我們期待人性化的特殊體育教育政策法規(guī)出臺,讓大學校園的特殊體育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這是我們致力要努力的目標。
特殊體育教育的宗旨是要理解和接納因身體原因導致的體育學習困難學生,并通過各種體育教育途經(jīng),引導學生以減少體育學習中遇到的困難為原則。因此,營造支持、關懷、合作的學習環(huán)境,使特殊學生同樣享受高質量的體育學習,就是特殊體育教育資源支持要承擔的任務。包括:具有特殊教育專業(yè)知識、技能的體育教師的培訓;有愛心的同學、朋友支援服務團隊的組建;特殊運動場館、特殊體育健身器材等等各種配套服務設施的開發(fā)。
在特殊學生參與體育健身鍛煉干預過程中,針對特殊學生在體育學習過程中的特殊需求,體育教師的專業(yè)技術指導,在整個生態(tài)支持保障體系中發(fā)揮著獨特的主體維護作用。目前,各高校特殊教學支持方面相對匱乏,要想把特殊學生的體育健身落到實處。那么如何激活現(xiàn)有資源,發(fā)掘新資源,整合所有資源進行重新配置,及時、快速、有效地解決特殊學生在體育健身活動中遇到的困難顯得如此之重要。因此,建立多渠道的培養(yǎng)、培訓體系恐怕是緩解特殊體育師資力量的一個有效途經(jīng),建議在體育師范院校內設立培訓機構,提供給特殊教師各種各樣的教學支援,以便他們在提高專業(yè)知識、專業(yè)技能外,獲得更多的協(xié)助。
高校特殊學生最終還是要回歸社會或家庭,社區(qū)、家庭的協(xié)作支持是特殊學生健身向生態(tài)化健康發(fā)展的重要體現(xiàn),要建立家庭、社區(qū)、學校相互學習的渠道,積極爭取權利,做好家校合作,營造和諧安全的家庭環(huán)境,實現(xiàn)資源互補,確實為特殊學生排憂解難。家庭、社區(qū)協(xié)作支持是生態(tài)保障體系的重要中介。
體育健身對身體練習的要求使特殊學生的特殊性凸顯出來。體育健身的實施,等于必須直面自身的障礙缺陷,這種體驗對健身本人來說是痛苦的。客觀地認識自己的特殊性并接受這個事實,對特殊學生來說,需要很大的勇氣。因此,鼓勵自我支持、挖掘自我潛能、超越自我不完美,悅納自己,找尋自己的閃光點,顯得非常重要。同時,自我支持也是整個健身支持系統(tǒng)中的最高目標。要實現(xiàn)這一目標,需要整個生態(tài)保障體系共同努力,創(chuàng)設優(yōu)良環(huán)境、激發(fā)特殊學生戰(zhàn)勝困難的信心,為適應社會減輕障礙,甚至消除障礙。
目前,影響我國高校特殊學生群體參與體育健身深層原因在于社會認識出現(xiàn)偏差、政策法規(guī)等特殊學生體育需求的保障機制尚未健全,因此,特殊學生要享受“幸福體育”的發(fā)展目標,與生態(tài)化體育健身保障系統(tǒng)的建立分不開。只有特殊學生體育健身支持保障體系與相關各機構、各行業(yè)協(xié)調發(fā)展,完善形成良性生態(tài)支持網(wǎng)絡,才能為特殊學生達到體育健身的歸屬感和幸福感打下夯實基礎。。
[1] 李斌. “有一流教育,才能成為一流國家”——國務院教育工作座談會側記之一[EB/OL] . http://www.xinhuanet.com/2006-11-22.
[2] 于素紅,朱緩緩.隨班就讀支持保障體系的建設[J].中國特殊教育,2012(8):3-8.
[3] 孟萬全.關注每個人的特殊需要 提升每個人的幸福指數(shù)—2012新年賀詞[J].中國特殊教育,2012(1):1.
[4]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教體藝[2002]13號,2002.
[5] 吳燕丹.中國大學特殊體育教育現(xiàn)狀調查與思考[J].體育科學,2007(1):41-50.
[6] 鄧猛,景時.特殊教育最佳實踐方式及教學有效性的思考[J].中國特殊教育,2012(9)4-7.
[7] 朱海蓮.加強高職院校特殊體育課程建設積極構建平等和諧的體育教育生態(tài)[J].揚州大學學報,2007,11(4):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