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皓然
(江蘇師范大學中文系,江蘇徐州 221116)
哈利·波特成長歷程分析
葉皓然
(江蘇師范大學中文系,江蘇徐州 221116)
成長小說起始于18世紀末期的德國,它并非簡單的冒險故事,而是聚焦主人公尋找自我,完成心理和精神的蛻變,最終變得成熟這一歷程的文學作品?!豆げㄌ亍窡o疑是一部難得的成長小說佳作。主人公哈利在對于信仰的認識不斷改變直至最終堅定信仰的過程中一路成長,不僅收獲了友誼、家庭、愛所帶來的感動,還有更深層的蛻變和成長。
J·K·羅琳;哈利·波特;成長小說;信仰
英國女作家J·K·羅琳創(chuàng)作的《哈利·波特》堪稱當代最有市場號召力的文學作品之一。在過去的20多年里,7部小說共售出了4.5億冊,被翻譯成67種語言。根據(jù)同名小說改編的系列電影也風靡全球,創(chuàng)下驚人票房。就連比爾·蓋茨最近出席一個國際展覽會時亦以哈利·波特的化妝形象出場,羅琳作品的巨大魅力由此可見一斑。
《哈利·波特》之所以能夠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不僅因為作者成功地運用了玄幻、魔法等流行因素,而且在于她選取了一個頗具吸引力同時也極有意義的主題——成長。“成長小說”這個概念源自德語Entwicklungsroman和Kunstlerroman,意為“塑造”、“修養(yǎng)”、“發(fā)展”和“成長”。近年來,也有學者采用英語Initiation Story指稱成長小說。Initiation一詞來源于人類學,指青少年經(jīng)歷了生活的一系列磨煉和考驗之后,獲得了獨立應對社會和生活的知識、能力和信心,重在強調(diào)從童年向成人轉(zhuǎn)化過程中的種種矛盾和取舍。而根據(jù)《大英百科全書》的定義,成長小說“涉及的是個人在性格發(fā)展時期的經(jīng)歷”,是“關于一個笨孩子離開家到社會上尋求冒險,經(jīng)過一番艱難終于獲得智慧的傳說故事”。
成長小說是西方近代文學中頗重要也常見的一個類型,很多著名作家都創(chuàng)作過這一類型的小說:歌德的《威廉·邁斯特的學年時代》是以小說形式來發(fā)展這個主題的第一部作品,也是這類題材中的經(jīng)典。查爾斯·狄更斯的《大衛(wèi)·科波菲爾》也是著名的成長小說,講述了大衛(wèi)從兒童時期的痛苦直到取得個人成功的歷程。
從主題的角度來看,羅琳的《哈利·波特》系列可以視作是一名少年在勇敢追尋愛的信仰中成長的故事,本文擬從以下三方面對哈利的成長過程進行分析:
瑞士學者弗朗索瓦·約斯特在《啟悟小說在德國、英國和法國》一文中指出成長小說有三大特點:“成長”“啟悟”“教育”。其中“教育”強調(diào)的是外在的人和事對主人公發(fā)展的作用[1]。在《哈利·波特》系列小說中,主人公哈利的成長與改變也離不開外在環(huán)境的“教育”。最初的哈利只是一個天賦異秉卻不知道生活方向的孩子,是周圍各色的人給了他不一樣的歷練,讓他尋找到自己認可的生活目標和人生信仰。
《哈利·波特》中,那個自負、強大、不可一世,為了追求權(quán)力、長生不惜背棄光明的伏地魔,擁有一眾食死徒,恰似彌爾頓筆下那個墮入無垠深淵的,在地獄中建筑起萬魔窟的撒旦,哈利對抗伏地魔的過程也恰恰是他追尋愛的信仰的過程。
魔法的力量來自于愛所包含的仁慈、正義或者真理,但絕非象征著權(quán)利和利益。自負的伏地魔,忽視了莉莉·波特偉大的母愛。聰明絕頂?shù)睦蚶蛴蒙鳛榇鷥r,在生命的最后,用古老的咒語給了哈利保護。伏地魔,這位一百年來最強大的巫師并沒有看出這樣的保護,殺死莉莉之后他將魔爪伸向只有1歲的哈利,但這曾經(jīng)讓很多強大巫師斃命的咒語反彈到伏地魔身上,剎那間他的身體被撕裂了,魔力消失了,生命奄奄一息的他逃之夭夭,不知所蹤。
鄧布利多是在哈利身旁,給他指出一條路的人,他代表著光明和正義。也是鄧布利多使哈利了解:一直在他身邊使他安心的氛圍是一種叫做愛的力量。在哈利進入魔法學院接受黑暗嚴苛的挑戰(zhàn)時,失去雙親的他孤單無比,一如沒有翅膀的鳥兒,這時候是鄧布利多告訴他,其實愛一直在他的身邊沒有逝去。在《魔法石》結(jié)尾處,奇諾碰到哈利也被灼痛,哈利覺得不再孤單,勇氣也漸漸增長起來,鄧布利多解釋說:
“……你的母親是因為救你而死。如果伏地魔有什么弄不明白,那就是愛。他沒有意識到像你母親對你那樣深深的愛,是會在你身上留下自己的印記的。不是傷疤,不是看得見的痕跡……被一個人這樣深深地愛過,盡管那個愛我們的人已經(jīng)死去,也會給我們留下一個永久的護身符。”[2]
在鄧布利多的幫助下,哈利奮力與可怕的伏地魔對抗,并最終戰(zhàn)勝了他。在這一過程中,他也發(fā)現(xiàn)了他可以寄托身心的信仰——愛。
羅琳曾在《今天》節(jié)目的訪談中宣稱哈利·波特系列小說的一個重要主題是關于她的“信仰的掙扎”。她告訴廣大讀者:“我的掙扎其實就是關于堅持信仰。”[3]
這種關于信仰的掙扎在《哈利·波特》系列中表現(xiàn)得很明顯。哈利在與黑暗力量的搏斗中,曾多次懷疑過鄧布利多。例如在《阿茲卡班的監(jiān)獄》一書中,鄧布利多預見到伏地魔作為法力強大的巫師復活后,會設法控制哈利對付自己,并且借自己的手除去哈利,在這樣兩難的境地中,為了不讓哈利受到傷害,他決定隱藏一切,“不告訴哈利他本就不需要知道”,并且刻意避免與哈利的一切接觸。因為這個階段的哈利是易怒和沖動的。哈利想要立刻弄清楚和解決一些問題,年輕而沖動的他實在無法理解鄧布利多的隱忍和無奈,無法領會鄧布利多這么多年精心的呵護,卻誤將鄧布利多的保護看作是看管和利用。
隨著懷疑和埋怨占據(jù)上風,愛的信仰在哈利身上悄然消失,他也因此在面對伏地魔和死亡靈時變得脆弱無力,甚至多次被吸走快樂和靈魂。
柏拉圖曾經(jīng)提及一個著名的“洞穴寓言”:一些人的頭頸被卡住,在深深的洞穴里,只能看到對著洞口的墻壁。他們不知道自己住在洞穴中,他們的光不是來自洞口,而是來自在他們身后燃燒的火堆?;鸲亚懊嬗幸坏腊珘?,像是木偶戲的臺子。一些生物拿著假人假物從臺子前面走過,投射下影子,影子是洞穴中的囚徒唯一可以看見和知道的東西。影子就是他們的實在。這些人會認為真物就是人造之物的影子[4]。
這個寓言可以說是對處于懷疑彷徨階段的哈利的一個極好注解。伏地魔就如同那墻上投射的影子,他的力量貌似強大實則虛無,因為這種力量本身就源于鄧布利多所代表的光明,自己無法獨立存在。這一時期的哈利因為被失敗遮住了雙眼,看不到真正的光明,絕望逐漸占據(jù)他的心頭,最終他在戈德里克山谷一敗涂地,信仰與魔杖一起折斷后,哈利決定了他再也不相信鄧布利多和他必須要做的事情:
對鄧布利多的憤怒像巖漿一樣噴發(fā)出來,灼燙著哈利的內(nèi)心,湮滅了其他的感情。他們純粹是處于絕望……這都是鄧布利多安排的秘密路線,要他們?nèi)ツ抢?,然而沒有地圖,沒有計劃。鄧布利多讓他們在黑暗中摸索,獨自對付未知的、想象不到的恐怖,沒有援助。什么都沒有解釋,什么都沒有提供……[5]259
鄧布利多說“哈利,表現(xiàn)我們真正的自我,使我們自己的選擇,這比我們具有的能力重要的多”,選擇愛或者相信腦海中的東西顯然是全系列中另一個重要的主題。但是選擇相信什么?他們要的是真相。為什么所有的人都堅決不讓他們?nèi)チ私饽??對于這個階段的哈利來說,“選擇”愛的信仰意味著拋棄了事實的真相。
他想要知道真相而不是選擇信仰。
“成長”強調(diào)的是在某個特定階段主人公身心的變化;“啟悟”突出的是主人公性格的發(fā)展以及促成這一發(fā)展的主觀因素,強調(diào)的是自我教育;通過了一系列嚴酷的考驗,經(jīng)歷了懷疑和彷徨,哈利最終悟出猶豫不決會讓自己的生命像懸在一根鋼絲上一樣危險,于是他選擇了堅持自己的信仰。
在馬爾福莊園地下室的經(jīng)歷之后,哈利·波特終于決定他要選擇相信鄧布利多,因為他沒有辦法得到也無法得到他想要的全部事實。在復活節(jié)的早上,他為了紀念多比犧牲而選擇親手挖多比的墳墓,此時他選擇相信鄧布利多,拋開自己的懷疑“他不愿意再去懷疑,他不想聽到任何會使他偏離目標的東西。”[5]413
如果說鄧布利多帶給哈利信仰感性的一部分,那么斯內(nèi)普讓哈利明白了信仰理性的部分——堅定不移地完成自己的使命。斯內(nèi)普是《哈利·波特》中唯一一個從一而終堅持自己的信仰,就算不被理解也從未放棄的人。他原本是伏地魔最忠誠的仆人,但是自從伏地魔殺死了莉莉,違背了對他的承諾,斯內(nèi)普對黑魔法的興趣和未來食死徒身份的追求就中斷了。他對莉莉懷有持久不渝的愛情,這種愛情使他成為高超的封神閉念師和雙重間諜。對莉莉的愛情是他至死不渝的信仰。
19年后,哈利為唯一一個和斯內(nèi)普一樣有著綠色眼睛的孩子取名為阿不思·西弗勒斯·波特。哈利對他的孩子說,“你擁有我見過最勇敢的男人的名字——西弗勒斯·斯內(nèi)普?!比绻f鄧布利多帶給哈利信仰感性的一部分,那么斯內(nèi)普讓哈利明白了信仰理性的部分——堅定不移地完成自己的使命。斯內(nèi)普的死亡最終給了哈利完整的信仰。哈利從一個男孩成長為一個男人,他也明白了鄧布利多曾經(jīng)說過的那段話:“不要憐憫死者,哈利。憐憫活人是最重要的,憐憫那些生活中沒有愛的人?!笔耪咭阉梗撬麄冊谌耸赖臓拷O沒有死去,堅定自己的愛的信仰,即使他舍棄了關愛,舍棄了榮譽,舍棄了幸福,舍棄了信任,也要獨自一人承擔著受傷的痛楚,只為讓那份心底的那份愛的信仰繼續(xù)延續(xù)。而憑借著這種對愛的信仰的堅持,哈利最終獨立戰(zhàn)勝了伏地魔:
“我不想要其他任何人的幫助,”哈利大聲地說,在寂靜中,他的聲音亮如洪鐘,“這是注定的,注定了是我來和他決斗?!?/p>
伏地魔噓了一聲。
“波特不是這個意思,”他說道,睜大了紅色的眼睛,“那不是他的作風,是不是?你今天又要利用誰來作你的擋箭牌呢?波特?”
“沒有任何人,”哈利簡單地說,“魂器已經(jīng)都被消滅了,這里只有你和我。一個人必須死在另一個的手上,我們兩個人中將有一個活著……”[5]545
這時的哈利在鄧布利多等正面力量的“教育”下,經(jīng)歷了一系列的考驗,通過“啟悟”,堅定了信仰,最終完成了他的“成長”,實現(xiàn)了生命歷程中質(zhì)的飛躍。
自面世以來,《哈利·波特》系列小說及由此改編而成的電影風靡全球,廣受好評。羅琳無疑是一位出色的暢銷書作家,她成功地把握住了大眾的閱讀心理,在其作品中將魔幻、歷險、青春等時下流行的元素出色地融合在一起,使這些小說極具可讀性和娛樂性。然而,僅僅將《哈利·波特》的成功歸結(jié)于此,未免有失膚淺。在收獲歡笑和驚嘆的背后,讀者更應該看到,羅琳試圖通過《哈利·波特》向我們傳達的深層信息:這7部小說清晰揭示了一位少年的成長之路,小說中的哈利歷經(jīng)艱險和挫折,在一路追尋信仰的過程中不斷克服來自自身和外部的種種困擾,最終破繭成蝶,成為了一名信仰堅定,充滿勇氣和擔當?shù)哪凶訚h。哈利的堅韌和勇氣令人感動,更令人振奮,激勵著千萬名青少年讀者在自己的成長之路上勇敢前行,奮斗不止——而這才是《哈利·波特》系列小說取得巨大成功的真正原因。
[1]張棟棟.馮唐成長小說的嘲諷和寫意:論《十八歲給我一個姑娘》[J].大眾文藝,2012(2):1.
[2]羅琳JK.哈利·波特與魔法石[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185.
[3]約翰.格蘭杰.哈利·波特的書架[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2:97-98.
[4]柏拉圖.理想國[M].上海:商務印書館,1986:7.
[5]羅琳JK.哈利·波特與死亡圣器[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7:259.
〔責任編輯:胡 菲〕
Analysis of Harry Potter's grow ing process
YE Hao-ran
(Chinese Literature Department,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Xuzhou 221116,China)
Bildungsroman began in the late 18th century in Germany.It is not a simple adventure story,but a story in which the heroes complete psychological and spiritual transformation,and ultimately becomemature.Harry Potter is a realmasterpiece in Bildungsromans.This thesismainly aims to reveal Harry's growth and the way in which he achieves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faith.In the process,Harry gains notonly friendship,family and love but also a deep change and growth in personality.
J·K·Rowling;Harry Potter;bidungsroman;faith
I106.3
C
1008-8148(2014)04-0029-03
2014-07-31
葉皓然(1993—),女,江蘇鎮(zhèn)江人,主要從事外國文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