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近代民眾教育館走向基層社會的努力
      ——評《民眾教育館與基層社會現代改造(1928—1937)——以江蘇為中心》

      2014-02-05 13:05:58張文濤
      鎮(zhèn)江高專學報 2014年4期
      關鍵詞:教育館國民黨江蘇

      張文濤

      (揚州大學淮揚文化研究中心,江蘇揚州 225002)

      近代民眾教育館走向基層社會的努力
      ——評《民眾教育館與基層社會現代改造(1928—1937)——以江蘇為中心》

      張文濤

      (揚州大學淮揚文化研究中心,江蘇揚州 225002)

      作為官方推動的民眾教育機構,抗戰(zhàn)前的民眾教育館致力于推動基層社會的現代化改造活動,在某種意義上反映了國民黨政府重構基層社會秩序的一個側影。2012年出版的《民眾教育館與基層社會現代改造(1928—1937)——以江蘇為中心》一書,詳細考察了江蘇民眾教育館深入基層社會的成績和局限,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學界對國民黨政府與民眾關系的既有負面認知。此外,該書“避虛就實”與“前后左右治史”的治史風格也頗具方法論意義。

      國民黨政府;基層社會;民眾教育館;現代化改造

      關于近代中國的民眾教育,在學界的既有慣性認知中大概多屬于明知其重要,但事實上卻不甚了了。知其重要,多在民眾教育之于中國近代革命救亡歷史主題中的作用和地位——喚醒、組織民眾。至于了解有限,恐怕在于近代民眾教育的主流乃是“改良”而非“革命”。這尤其反映在學界對國民黨政府與民眾關系的既有負面認知上①王奇生的《黨員、黨權與黨爭——1924—1949年中國國民黨的組織形態(tài)》出版后引發(fā)的爭議即是一例。該書第六章“工人、資本家與國民黨”通過一則勞資糾紛案,認為國民黨站在第三者而非資本家立場調和勞資關系,結果卻兩不討好。學界對此爭議頗大。作者在修訂版前言中寫道:“書中爭議最大,褒貶分裂到極端的,當屬第六章‘工人、資本家與國民黨’。學界前輩多認為本章是本書最大的敗筆:一個個案不具代表性,而年輕一點的同行則認為本章是全書最精彩的亮點:‘找出一只黑天鵝,足以推翻天鵝皆白的結論’?!保ㄒ娡跗嫔摹饵h員、黨權與黨爭——1924—1949年中國國民黨的組織形態(tài)》,華文出版社,2010年第2頁。)。

      歷史研究的進程有其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的自身規(guī)律,表現在中國近代史尤其民國史研究中則更是如此。近10多年來,隨著中國近代史研究的深入,近代民眾教育逐漸進入研究者視野,并取得不俗的成績。民眾教育館是南京國民政府時期推動民眾教育的綜合機關,與其時民眾教育的得失成敗關系密切。揚州大學朱煜教授于2012年底出版的《民眾教育館與基層社會現代改造(1928—1937)——以江蘇為中心》一書是目前這一領域中最新的一部專著②同一年稍早些時候,周慧梅的《近代民眾教育館研究》(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出版,該書著眼于全局,與《民眾教育館與基層社會現代改造(1928—1937)——以江蘇為中心》(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有別。此二書為目前學界研究民眾教育館僅有的專著,本文不贅述周著,讀者可自行參閱,必有收獲。。

      朱煜教授此前以歷史教學論研究為學界所熟知,是國內具有代表性的歷史教學論專家。此書乃是作者學術轉型的成功之作,特色鮮明、內容扎實、多有新意,讀來讓人頗受啟發(fā),故筆者不揣淺陋,將一些感受寫來與讀者分享,不當乃至錯誤之處,還請該書作者和讀者批評指正。

      1 民眾教育館的基層社會改造

      全書凡42萬余言,除“緒論”、“余論”之外共分五章。

      1927年國民黨“清黨”之后,因為反對共產黨階級斗爭的緣故,反對并停止了此前蓬勃發(fā)展的民眾運動,被時人稱之為“國民黨不要民眾”。學界對國民黨“清黨”后的民眾運動,罕有好評。王奇生就將上述國民黨“不要民眾”的表現總結為“抑制、防范和禁止民眾運動”和“整頓、改組和控制民眾團體”,并認為國民黨“民眾訓練”名目下的“民眾團體成了點綴國民黨黨治的裝飾物”;國民黨本認定國民革命中是共產黨隔斷了它與下層民眾的聯系,但“清黨”后也同樣沒有將這樣的聯系建立起來[1]。

      江蘇民眾教育館即是在上述背景下成立,但該書作者的態(tài)度卻有明顯變化。書中寫道:“誠然,破壞式的‘民眾運動’被終止了,但執(zhí)政后的國民黨并不是真正想切斷與民眾的聯系,而是希望通過教育的方式,來動員民眾支持政府的政治目標,進而對基層社會進行改造,建立新的秩序”;南京國民政府“只是采取的是改良的、漸進的諸如民眾教育這樣的動員方式,實際的效果或許不很理想,但是這不能遮掩國民黨政權進行的努力?!保ǖ?1頁)應該說,全書通過詳細考察江蘇民眾教育館深入基層社會的成績和局限,很好地回答了這一問題。筆者認為這是書中的主線,也是本書改變學界既有認識的貢獻所在,故而本文以下圍繞此主線對該書內容略做介紹。

      第一章“江蘇民眾教育館概況”,可以說是全書內容的總括,可獨立展示全書主要內容,亦可為后續(xù)內容的先導。在江蘇省民眾教育館的發(fā)展軌跡中,作者有力論證了民眾教育館深入基層的程度,“民眾教育館最初產生于城市,隨著民眾教育的深入,逐漸向鄉(xiāng)鎮(zhèn)擴展。”1929年改造省立通俗教育館而成省立南京民眾教育館,1930年又在當時的省會鎮(zhèn)江創(chuàng)辦省立鎮(zhèn)江民眾教育館,此后遍布全省的縣立民眾教育館漸次建立,鄉(xiāng)鎮(zhèn)民眾教育館和農教館也有所增加,進一步觸及基層社會。該書之第二、三、四章,系統(tǒng)地討論江蘇民眾教育館推進三方面工作,充分彰顯了江蘇民眾教育館深入基層社會的成績與局限,可視為第一章相關內容的全面展開。

      深入基層社會的主要任務在于改變民眾的思想觀念。在第二章“改良民眾文化”中,作者通過著重考察識字運動、私塾改良和移風易俗三方面內容,讓我們看到江蘇民眾教育館的努力、挫折和成績。江蘇民眾教育館從組織民眾學校集中授課,到實施流動教學、利用茶園進行教學,乃至創(chuàng)設掃盲團將各種方法結合在一起,在進行中“民教館教員受到冷遇甚至嘲諷的情形并不鮮見”,但“教者并不介意,而是苦口婆心地按照既定計劃施教。教育者的誠意打動了許多人,愿意接受識字教育的越來越多”。(第120頁)私塾是中國傳統(tǒng)初等教育的主體,即使到南京國民政府初期,其于數量和學生入學規(guī)模上都較新式小學為多。民眾教育館的主要成績之一,就是全力配合政府改造私塾政策,通過建立私塾改良輔導機構、培訓塾師等手段,促使私塾從傳統(tǒng)教育向現代教育轉型。民眾教育館在改良風俗上也頗用心,提倡國歷新年易俗、反對迎神賽會、進行科學教育、勸導放足等種種努力,取得了一定成績。

      近代以來中國基層社會的改造不僅是使民眾觀念現代化,更迫切的任務是改善基層社會民眾的生活。1929—1933年世界性的經濟蕭條,加之自然災害,基層民眾本就困頓的生活更不景氣。1932年后,江蘇民眾教育館遂將其活動重心由識字教育轉向生計指導。該書第三章對江蘇民眾教育館改善民眾生計的努力進行了全面考察。生計指導的前提是了解民眾生活狀況,江蘇民眾教育館為此深入城鄉(xiāng)基層進行調查,此舉得到國民黨黨政機構協(xié)助,相對順利。民眾教育館從切實解決民眾困難入手,通過提供小本貸款,開辦工藝傳習所進行職業(yè)訓練,推廣良種、提倡家庭副業(yè)等,改善農民生活。不僅如此,民眾教育館還大力進行合作指導,在城鄉(xiāng)引導建立消費合作社、信用合作社、運銷合作社、生產合作社等。對此,作者以無錫南門民眾教育館的人力車合作社為例進行了深入的個案分析,對其取得的成績,作者評價甚高。

      江蘇民眾教育館深入基層社會的活動是分層推進的,前述由識字教育到生計教育其實還只是前期任務,其最終的目標是塑造作為現代國家根本的現代國民。該書第四章“努力塑造公民觀念”所述正是民眾教育館在這方面的努力。1935年后,民眾教育館的活動重心轉向公民訓練,此與國民黨新生活運動的開展密不可分,其直接目標則在“明了三民主義之要旨,及政治、經濟、法律與地方自治之基本知識,培養(yǎng)健全之公民資格。”[2]江蘇民眾教育館配合國民政府,廣泛設立了婦女會、少女會、少年團和各種改進會,以“集團訓練”的方式開展“公民訓練”,進行“觀念灌輸”。此章還分兩節(jié)內容對“展覽中公民觀念塑造”和“休閑娛樂中的公民觀念滲透”進行了“深描”,對民眾教育館諸如利用廟會開展“流動展覽”、在民眾茶園中施加教化等都進行了細致的考察。

      從該書主線在于考察江蘇民眾教育館深入基層社會的成績和局限角度來講,第五章“江蘇民眾教育館社會改造的實效分析”可稱為“結論”。對于江蘇民眾教育館改造基層社會的成績,時人多持否定態(tài)度,如陳果夫在抗戰(zhàn)期間曾對人說到:“江蘇的民教工作,在我任主席時候,自認為失敗的?!保?]但該書作者并不簡單認同時人的看法。對于江蘇民眾教育館社會改造的得失及其原因,作者總結道:“由于在政治環(huán)境、國民素質、民教館自身以及歷史傳統(tǒng)等方面,存在著許多制約民教館教育改造效果的因素,江蘇民眾教育館的改造活動盡管取得了非常不錯的成績,但是也無法完全實現它改造基層社會的預設目標。通俗地說,它著力于改良民眾文化,卻難以根治民眾的‘愚病’;致力于改善民眾的生計,卻無從根治民眾的‘貧病’;塑造公民觀念的努力,也極難根治民眾的‘私病’”。(第377頁)江蘇民眾教育館的上述成績和不足,也于事實上說明了國民黨所采取的漸進改良式民眾教育的成敗得失??梢哉f,國民黨政府和江蘇民眾教育館的努力,更多體現出一種“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無奈。

      2 “避虛就實”與“前后左右治史”

      史學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乃是一種外在研究,近年來學界倡導的所謂進入歷史、注重語境等本就是由外在入內里的研究方法。然而,史事已逝,親近已屬不易,進入則確乎其難。較之史學研究,其他研究門類因著眼于現實,其方法取向或在內在理解上勝出。朱煜教授一肩兩任,由歷史教學研究進入史學研究,這兩個密切相關的研究門類在學術訓練上雖各有側重,但實則相得益彰,此書就是例證。

      歷史學究竟是科學還是藝術抑或兼而有之,歷來聚訟不已[4],但歷史教學研究因為與教育學的親緣關系則更偏于社會科學則無疑。反映在該書上,作者顯示了其明確的理論自覺與問題意識,于研究方法的選擇傾向上也相當清晰。對此,作者在“緒論”中明確交代道:“本書注重史實重建,采用社會史與教育史相結合的研究視角,充分挖掘檔案、報刊、專著、地方志、文史資料等文獻資料,對江蘇民眾教育館的基層社會改造問題進行多角度的考察,同時綜合運用歷史學、現代化理論、制度經濟學、社會學、教育學等學科知識、理論,考察江蘇民眾教育館對基層社會的現代化改造活動?!保ǖ?6頁)這是一種綜合性的“社會科學”式的研究取向。

      通讀該書,我們深刻體會到作者綜合運用上述“社會科學”研究方法所取得的成功。這種研究方法在本書中俯拾皆是,筆者印象頗為深刻者有三:研究框架、實證風格和互動比較。至于研究框架,該書不像許多史學著作在章節(jié)目錄中就刻意營造歷史感,標示具有代表的時間與人物,而是以社會科學的方式布局謀篇,深入江蘇民眾教育館的內在機理,如民眾教育館的組織人事、運行機制、所推行識字教育等具體活動等。可以說,此書借鏡“社會科學”的研究理路將易流于表面的歷史感營造層層深入到歷史內部,這是該書的一大特色。

      該書的實證風格和其中的互動比較,乃是社會史和教育史研究理路的體現,也頗似羅志田先生所一貫倡導的“避虛就實”和“前后左右治史”①羅志田在多篇文章中對此有所論述,重要者如:《見之于行事:中國近代史研究的可能走向》(《歷史研究》,2002年第1期)、《史無定向:思想史的社會視角稗說》(《開放時代》,2003年第5期)、《事不孤起,必有其鄰:蒙文通先生與思想史的社會視角》(《四川大學學報》,2005年第4期)等。。該書之寫作追求“避虛就實”,乃是典型的實證之作。作者于史料的細致爬梳與史事的深入探討方面付出了巨大心力,其文句句征實、不蹈空虛,著史如史。即使是在引述、借鏡作者所推崇的現代化、制度經濟學等理論時亦謹守法度,能入乎其內。作者此等“避虛就實”的研究取向,對史學研究中路數相對偏虛的思想文化史研究,頗有借鑒價值。如該書第四章“努力塑造公民觀念”若單獨成篇,亦是從社會視角討論思想觀念的佳作。思想史研究者往往困惑于如何將思想觀念落實在實踐之中,而該書所示的方法論意義也正在此處。

      所謂“前后左右治史”,其要旨之一則在與一事相關聯之事的討論中凸現此事個性,從外在視角豐富其認識。作者最后在“余論”部分對江蘇民眾教育館社會改造模式進行了分析,其中頗引人注目的是對民眾教育館在“國家與社會”關系中角色的探討。江蘇民眾教育館之所以成為社會教育的中心,很大程度上得力于南京國民政府的支持。此即該書作者所說:“在錯綜復雜的‘國家與社會’互動中,江蘇民教館模式被政府作為改造基層社會的‘權威’模式而存在的?!保ǖ?82~383頁)但民眾教育館畢竟不是政府機構,在與南京國民政府目標基本一致的同時,參與其中的教育界知識分子也有自身追求。作者在前面內容中就已注意到“民教館進行識字教育,以提供民眾基礎的文字技能及現代觀念為準繩,而不是一味地灌輸黨義。”(第117頁)其結果恰如作者最后所說,民眾教育館“在集權政治環(huán)境下堅持自治、民權等現代觀念的教育,在運作中存在著某些偏離政府意圖的‘調整’,從而招致政府的不滿”,最終“由‘權威’走向‘邊緣’,被政府‘晾’在一邊了”。(第385頁)江蘇民眾教育館社會改造模式因政府的支持而與眾不同,取得相當成績;同時,民眾教育館與政府在社會改造上又同中有異,兩者之分歧又一定程度上讓民眾教育館改造模式中落。這種對比分析恰是“前后左右治史”的體現。不過,這里似乎還可以再延展,比如,可以進一步考察中共對民眾教育館基層社會改造的反應,乃至可以對中共和民眾教育館社會的改造模式進行比較研究,這樣或許會展現出更開闊的研究視野①1935年1月9日,王明在共產國際執(zhí)行委員會曾介紹過中共的群眾工作方法,就提及中共應對民教館參與其中的“新生活運動”的舉措。對此王明有言道:“如果我們籠統(tǒng)地反對這種蠱惑宣傳,反對這場運動,那么群眾就不會聽我們的,因為這些都是很好的詞語,反對這些好的詞語是不行的。所以,我們上海的一些黨支部,例如,企業(yè)中的支部就組建了‘新生活’委員會。這些委員會要求改善勞動條件,他們說,企業(yè)太臟了,這不符合新生活的精神,既不清潔,又不衛(wèi)生,等等?;蛘?,再例如,我們農村的黨組織組織農民向國民黨鄉(xiāng)黨部和市黨部請愿,要求國民黨在新年前向農民發(fā)送大米和衣服,因為在新年前每個家庭都應該有秩序,在新年團拜前大家都應該穿上好衣服。這樣一來,某些地方的國民黨不得不停止自己的‘新生活’運動?!保ㄒ姽潞甑摹锻趺髂曜V》,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第280頁。)。

      需要贅述的是,若著眼于上述民眾教育館與國民黨政府觀念上的歧異,則該書第四章所述民眾教育館所努力塑造的“公民觀念”,本質上也可理解為國民黨欲加之基層民眾的“國民觀念”。對近代中國的“國民觀念”,研究者沈松橋有相當深刻的見解:“晚清以來對‘國民’的論述與建構,始終無法擺脫‘國家’巨靈的籠罩?!畤瘛?,在這種意識形態(tài)的形塑下,只能是達成‘救亡圖存’之國族主義企劃的手段,而無法確立為一個自主的普遍性范疇?!畤瘛蝗缙渥置嫠?,始終只是‘國家的子民’?!保?]對三十年代的國民黨政府而言,其以“三民主義”為中心的所謂“公民訓練”,更多的是培養(yǎng)“黨國的子民”,而非以“民權”為中心的現代公民觀念。參與其中的教育界知識分子在觀念上確與國民黨不完全一致,但卻又不得不在國民黨所賦予的角色中努力。故而,江蘇民眾教育館社會改造的利弊和得失,實際上也表征了國民黨政府走向基層社會的可能與限度。

      茅海建先生曾有謂“學術研究有理論的,有考證的。闡說學理的目標是存此一說。考證事實的目標是唯此一說。”[6]套用此說,我們也可以說,朱煜教授所著《民眾教育館與基層社會現代改造(1928—1937)——以江蘇為中心》是以“唯此一說”的實證功夫,從一個側面給讀者呈現了國民黨政府重構基層社會秩序以及江蘇民眾教育館走向基層社會的努力與成績。當然,無論時人還是后來的研究者對上述國民黨政府及民眾教育館重構基層社會努力的評價都未必完全一致,但此書無疑在很大程度上厘清和豐富了我們對相關問題的既有認識。

      [1]王奇生.黨員、黨權與黨爭:1924—1949年中國國民黨的組織形態(tài)[M].北京:華文出版社,2010:152-153.

      [2]逸民.公民訓練理論與設施研究[J].教育輔導,1936,2(5):13-14.

      [3]淵.聽陳果夫先生談民眾教育[J].民教通訊,1944(11):2.

      [4]黃敏蘭.二十世紀中國史學界對歷史學性質的理論思考[J].史學理論研究,2002(2):88-97.

      [5]沈松橋.國權與民權:晚清的“國民”論述(1895—1911)[J].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2002,73(4):685-733.

      [6]茅海建.依然如舊的月色[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4:65-66.

      〔責任編輯:張 敏〕

      Efforts to guide the M odern Public Education M useum to the grassroots community—Comments on Public Educational Museum and Modern Reconstruction of Grass-Roots Society(1928—1937)centered on Jiangsu

      ZHANGWen-tao
      (Huaiyang Culture Research Center,Yangzhou University,Yangzhou 225002,China)

      As a public educational institution promoted by the authorities,the Public Education Museum before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was committed to promoting themodernization transformation of grass-roots society,in a sense,which reflects a silhouette of the Kuomintang government reconstruction of grass-roots social order.Published in 2012,Public Educational Museum and Modern Reconstruction of Grass-Roots Society(1928—1937)detailed a study of the achievements and limitations ofmass education Museum in Jiangsu deep into the grassroots society.To a certain extent,this changed the academ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Kuomintang government and the public the existing negative perception.In addition,the history style of the book that is“Avoid False on Reality”and“All around Governance History”is also of quitemethodological significance.

      KMT government;grassroots community;public education museum;modernization

      G529.6

      A

      1008-8148(2014)04-0073-04

      2014-05-22

      張文濤(1983—),男,甘肅成縣人,講師,博士,主要從事中國近現代史研究。

      猜你喜歡
      教育館國民黨江蘇
      深圳市生活垃圾分類科普教育館
      現代裝飾(2021年6期)2021-12-31 05:28:42
      數讀江蘇
      華人時刊(2021年15期)2021-11-27 09:16:16
      快過關了
      數獨江蘇
      華人時刊(2020年15期)2020-12-14 08:10:32
      拓展教育外延,打造特色文化,培育行業(yè)精神的職業(yè)新人
      青年與社會(2020年5期)2020-05-03 13:48:13
      數讀江蘇
      華人時刊(2020年23期)2020-04-13 06:03:48
      江蘇
      華人時刊(2019年21期)2019-05-21 03:30:34
      淺析民國時期民眾教育館對基層社會的影響
      山西青年(2017年6期)2017-01-30 22:02:28
      八旬老人創(chuàng)建"農民子弟教育館"
      中國火炬(2012年7期)2012-07-25 10:11:32
      憶和平改編國民黨第16軍第94師
      軍事歷史(2000年2期)2000-11-22 07:03:52
      抚松县| 静乐县| 龙山县| 茌平县| 吉林市| 辽中县| 广丰县| 怀化市| 垫江县| 札达县| 绥中县| 海林市| 防城港市| 云和县| 石棉县| 资阳市| 黔南| 罗山县| 英吉沙县| 垫江县| 耒阳市| 湛江市| 台东市| 泸水县| 绥宁县| 永宁县| 呈贡县| 绥滨县| 平罗县| 鄱阳县| 乌兰浩特市| 洛宁县| 苍山县| 思茅市| 榆社县| 安徽省| 社旗县| 陆丰市| 儋州市| 英吉沙县| 屏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