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枝文
(里海中學,廣東 佛山 528318)
詩歌教學形象化探析
譚枝文
(里海中學,廣東 佛山 528318)
古典文學的內容豐富多彩,教學要激發(fā)學生的最大興趣,撥動學生的心弦,令學生與詩歌的意境相融,與其中的情感共鳴。結合自己平時的教學經歷,圍繞場景再現、模擬對話、趣味扮演三方面探析詩歌形象化教學。
詩歌教學;形象化;場景;模擬對話
中學課文的詩歌大多都是流傳千古、人們耳熟能詳的名篇,是中華詩詞百花苑中的一朵朵奇葩。如何提高詩歌的課堂教學效果,這是值得每個語文教師研究的重要問題。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體會,從詩歌的形象化教學入手,探析詩歌的教學方法。
在課堂教學中,筆者將作者放到其所處的歷史背景中,再結合其個人的生平經歷來解讀其作品。教師通過這些社會背景、個人生平經歷以及思想內涵,為作品營造一個動態(tài)的環(huán)境,讓詩中人物躍然紙上。如在教杜甫的《杜甫詩三首》時,筆者就采用了這種方式。
常規(guī)教學這課時,多數教師會將理解詩歌內容、把握詩的情感和體悟詩的意境作為教學目標。筆者在教授這幾首詩時,幾乎完全摒棄既有的教法,在備課初始階段,筆者首先了解關于杜甫生活的時代背景、他的生平經歷以及詩作選集等。
筆者把這這幾首詩的教案最后濃縮成了下面這篇講稿——
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十一月,杜甫赴奉先探家。未幾,安祿山發(fā)動叛亂。次年五月,賊破潼關,杜甫被迫北上避難,安家于鄜州。七月,肅宗即位于靈武,杜甫聞訊后前往投奔,不料中途為賊兵所俘,被押至長安;但因杜甫官卑職小,未被囚禁。第二年四月,杜甫乘隙逃離長安。逃離長安前,杜甫看到:
國破,山河依舊;城春,草木深。那嬌艷的花也因感時傷別而淚水縱橫,那無憂的鳥也一改往日動聽的歌喉而發(fā)出讓人驚心的啼叫。
烽火連天,兵荒馬亂,杜甫當時極盼望得到一封家書,然而終歸失望,杜甫已滿頭如雪白發(fā),因焦慮憂愁而頻頻搔首。
唐肅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冬末,杜甫回到洛陽,看看戰(zhàn)亂后的故鄉(xiāng)??墒遣坏絻蓚€月,形勢發(fā)生逆轉,唐軍在鄴城大敗,郭子儀退守河陽,河陽一帶又騷動起來。唐王朝為補充兵力,便在洛陽以西至潼關一帶,強行抓人當兵,人民苦不堪言。杜甫這時被迫離去,經新安、石壕、潼關等地回到華州。
恰好有一天杜甫經過石壕村,那時天色已經晚了,杜甫風塵仆仆地趕路,又錯過了旅店,杜甫只有投宿在石壕村了。
投宿的那戶人家只有一對年邁的老人、他們的寡媳和尚未斷奶的小孫孫。
夜深了,突然傳來了急促的打門聲,有人在門外粗暴地吆喝著:“開門!快開門!”老翁和老婦人慌忙起身,慌亂之中,老翁爬過屋后的短墻逃出村去。老婦人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打開了門。
外面的幾個差吏闖了進來,四處搜尋,惡狠狠地對老婦人說:“官府有令,你家還要再征派一個男子去當兵。把人交出來!”老婦人哭哭啼啼,悲苦地說:“屋里實在沒有人了。我有三個兒子,都去戍守鄴城了。一個兒子寫了封信回來,還有音訊,其他兩個兒子都戰(zhàn)死了。家里再也沒有別人了,只有一個還在吃奶的小孫子,他的母親還在,只是進進出出已經沒有一件完整的衣裙了。我雖然年老體弱,還能給你們煮飯洗衣,請求跟你們一起回去,還來得及去應付河陽的差役,為士兵們燒好早飯。”隨著一陣嘈雜,老婦人被抓走了。
夜沉沉的,四周一片寂靜??衫衔淘诘偷偷目奁?。杜甫一夜都未眠,天蒙蒙亮時,杜甫起身與房東告別,只看到那老翁孤零零地在嘆息。
筆者在講授這篇文章采用這樣的方法,敘述了人物的經歷或事情的發(fā)生、發(fā)展、變化過程。比起向學生單獨介紹作者的簡歷、史實、創(chuàng)作該篇時代背景的方法,教學效果更佳。這樣教學有助于學生對作品內容的理解和把握。
對話即溝通,它需要打動人的話題,需要令溝通者能沉浸其間的心境,需要融會貫通的對話線索。概而言之,對話需要尋找合適的平臺。作為溝通文本與學生的重要中介,教師應該先對這兩者進行深入的課前研究。從中尋找到文本、學生、作者、教師之間最恰當的契合點。從而形成話題,創(chuàng)設環(huán)境,鋪就線索,進而使教師產生教學思路,形成教學的方法。如教授李煜的《相見歡》,筆者就采用了與文中人物對話式的教學——
重光兄呀,你多才多藝,不知為什么當年貴為南唐后主的你,從政十五年中,政事不修,縱情享樂,直到國家最后沒落。
一天夜晚,一痕彎月,灑著清輝,冷冷地照著一座小樓。
小樓門鎖重重,庭院深鎖。寂靜,冷清,籠罩著一層若有若無的憂愁。
小樓困著的居然是你啊,重光兄!
曾經的小皇帝,如今卻淪落為北宋囚徒;曾經享盡人間一切榮華富貴,自由瀟灑得像大江里的一條蛟龍,如今卻只能獨對凄清庭院,昔日帝王被焦困得像個樊籠里的鳥。
你不是一頭困獸,是因為你不會在囚禁之間積聚排山倒海、重建江山的力量。你只不過是個文弱的風流才子,像只鳥雀,在樊籠里凄凄切切的哀啼中,抒發(fā)對昔日“森林”的念念不忘。
月亮殘缺,風兒陰冷,院子凄涼,在這樣的夜晚,孤寂的你又怎能入眠?
你低著頭,沉思著,拖著沉重的腳步,默默地登上小閣樓。
你是想到樓頂去乞求那四圍游蕩的風能否與你分享那么一點的自由么?或許,是想詢問它們有沒有帶來由你一手導致沒落故國的零星消息?
糊涂的重光兄??!難道你忘了嗎?樓高休獨倚??!你看看,那三千里江山就是毀在你手中的。
那殘缺的月,那清冷的風,那被深鎖的梧桐,又怎能化解你心底里的千千結呢?卻反而會觸景生愁愁更愁罷了。
你堂堂一個七尺男兒卻流淚了。你只能沉沒在像一江春水似的長愁里不能自拔。是從那殘缺的月中感到了寄居他鄉(xiāng)的無奈?是從飄蕩的風兒那里聞到了遙遠故國的氣息?還是從深鎖的梧桐身上看到被囚禁的另一個自己?
永系故國的重光兄,可知你踏上的是一條從此沒有歸期的旅途?那“剪不斷,理還亂”的“離愁”將永遠會伴隨你的左右?
幽深的夜晚,一位滿腹愁緒的亡國之君,獨自徘徊在冷清寂寞的深院,深深的思國之苦、亡國之愁令他難以入眠。也許是為了排遣愁緒,也許是為了東望故國,他步履沉重地登上西樓。一輪殘月懸掛天際,映襯著周圍悲慘的現實,也映襯出破碎的心靈;放眼東望,是已失去的三千里江山,昔日,車如流水馬如龍的情景已蕩然無存;栽滿梧桐的庭院籠罩在蕭瑟的秋景中,那樣凄涼、那樣寂靜。
這樣,我在課堂上帶領學生進入這樣的意境,在這篇小短文里,筆者按照詞的大意勾畫出一幅較為具體的場景,然后與他“對話”,仿佛讓李煜置身于傾聽的環(huán)境中,使學生覺得作品的主人公真的在傾聽自己說話一樣。
有些詩歌,可以讓學生扮演詩中人物,較“實在”地構建詩歌所表現的藝術天地,讓學生直接進入詩歌意境。筆者在教學中,讓自己或學生扮演詩中的人物,結合一幅幅圖畫,想其所想,思其所思,言其所言,行其所行,甚至可以遵循這種教學思想來組織學生演相關的舞臺劇。比如教《歸園田居其三》,筆者結合下面設計的教案在講課時用教室里的教具或掃把等作道具做簡單的表演——
在南山坡下有我的豆地,但是還是雜草叢生,豆苗長得也很稀疏。清晨,月亮還在天上高高掛著,于是我就下地松土除草,哎……一直到晚,星月下我扛著鋤頭回家,我披星戴月地勞作真的很累。草木覆蓋了狹窄的歸路,小草沾了露水,夜露打濕了我的粗布上衣,但也沒有關系了,衣服濕了又有什么可惜,只求我那心愿至死不移,笑對我的人生,歸隱并幸福地生活著。
這樣使本節(jié)課的教學活動產生了強烈的吸引力,增強了教學的直觀性、形象性,有效地突破了教學重點、難點,很好地實現了教學目的。教師在教學過程設計形象生動的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強烈的探索欲望,使學生處于一種積極的思維狀態(tài),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引導學生進行分析和理解,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使教學更生動、形象,使學生對抽象的東西有更直觀的理解。這樣既理解了知識,開拓了思路和視野,也培養(yǎng)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大力追求高效課堂的今天,高效課堂只有立足于課堂,才能更好實現高效教學。教師應在課堂上從多種方法和途徑引領學生去領略詩歌的意韻,令他們與詩篇里的意境相融,與其中的情感共鳴。
(責任編輯:禤展圖)
譚枝文,男,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qū)龍江鎮(zhèn)里海中學,語文中學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