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中國應對氣候變化與氣候變化外交

      2014-02-05 14:55:13張耀宗張勃劉艷艷張多勇王東
      中國軟科學 2014年11期
      關鍵詞:氣候變化談判氣候

      張耀宗,張勃,劉艷艷,張多勇,王東

      (1.西北師范大學 地理與環(huán)境科學學院,甘肅 蘭州 745000; 2.隴東學院,甘肅 慶陽 745000)

      2010年5月8日李克強在綠色經濟與氣候變化國際合作會議開幕式講話中指出“氣候變化問題既是環(huán)境問題,也是發(fā)展問題,已經成為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zhàn)[1]”。工業(yè)革命以來,全球氣候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正經歷以變暖為主要特征的顯著變化[2]。全球氣候變化已經影響并將持續(xù)影響人類生存和發(fā)展的環(huán)境。氣候變化受到各界的關注,氣候變化已經不是一個簡單的環(huán)境問題,已經上升成為一個國際政治問題。在氣候變化治理中,通過外交協(xié)商談判途徑共同解決氣候問題使得氣候外交逐漸凸顯了出來。馬建英認為“氣候外交是各類國際行為主體解決全球變化問題所采取的一種全球治理的行動[3]”。近年來,氣候外交逐漸成為國家外交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氣候變化的全球治理中氣候外交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消費國和溫室氣體排放國[4],深受氣候變化的影響,同時面臨著經濟發(fā)展和減排這樣一對矛盾。國家主席習近平強調要以高度負責的態(tài)度應對氣候變化,加快經濟發(fā)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抓緊研發(fā)和推廣低碳技術,開展全民節(jié)能減排行動,履行相關國家承諾[5]。在應對氣候變化的全球治理中,中國需要通過氣候外交途徑和世界其他國家一道解決人類共同面臨的這一難題,參與聯(lián)合國框架下的國際氣候變化談判,在國際社會闡明自己立場,與其他國家進行氣候領域內的對話與合作。

      一、全球氣候變化及其影響

      過去一百年來氣候發(fā)生了顯著的變化,其影響深遠,人類為此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根據(jù)IPCC(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第五次報告(AR5),過去100年來氣候變暖顯著,未來氣候將持續(xù)變暖,氣候變化的影響將與日俱增。根據(jù)AR5全球地表溫度1880-2012年間溫度升高了0.85℃,過去的3個10年比1850年以來的任何一個10年都暖,全球海平面1901-2010年間上升了0.19m,1971-2009年全球山地冰川每年減少226Gt的冰體。1979-2012年北極海冰的縮小范圍為每10年減少3.5%-4.1%,2002-2011年格陵蘭冰蓋冰儲量和南極冰蓋冰儲量每年減少215Gt和417Gt[6-7]。

      全球變化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從目前的研究來分析,以不利影響為主。據(jù)統(tǒng)計,1980-2010年全球范圍內記錄到的773件重大的自然災害,共導致了200萬人喪生、2.5萬億美元的經濟損失和6000億美元的保險損失,其中88%的自然災害、59%的死亡、75%的經濟損失和91%的保險損失均是由氣候及其次生災害引起的[8]。全球氣候變暖加速氣溫升高,使極端氣候事件和氣候災害事件(干旱、洪澇、沙塵暴、冰雹、風暴等)頻率增加,海平面上升,部分島嶼消失,某些沿海國陸地面積消失,海岸生態(tài)系統(tǒng)遭到怕破壞,土壤鹽漬化,地下水質發(fā)生變化;生態(tài)格局發(fā)生變化,生物多樣性,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功能都將受到影響,許多生態(tài)系統(tǒng)面臨崩潰的可能性增大;全球變暖造成熱浪,極端高溫天氣頻發(fā),對人體健康系統(tǒng)造成的危害增大[9]。

      二、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努力及困局

      氣候變化引起世界的關注,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尋求共同解決這一沒有國界線的環(huán)境問題,展開了一系列國際談判;啟動了一些科學研究計劃;出版了氣候變化評估報告;制定了相關國際條約,開展了減排等相關行動,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一)從第一次人類氣候會議到聯(lián)合國人類環(huán)境會議

      1979年2月12-23日在瑞士日內瓦召開了“世界氣候大會——氣候與人類”專家會議,第一次世界氣候大會制定了氣候計劃及四個子計劃(世界氣候研究計劃,世界氣候影響計劃,世界氣候應用計劃及世界氣候資料計劃)揭開了全球氣候變化研究的序幕,提高了人們對氣候變率和變化的意識和科學認識水平,對推動氣候變化研究和評估做出了重要貢獻[10]。大會還推動建立了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1988年聯(lián)合國環(huán)境規(guī)劃署和世界氣象組織成立了IPCC。IPCC成立至今已經發(fā)布5次評估報告,對于氣候變化有關的科學、技術、經濟、社會等方面的資料和成果進行了評估,為人類應對氣候變化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1988年12月底34屆聯(lián)大會議通過了《為人類當代和后代保護全球氣候》的43/53號決議,決定在全球范圍內對氣候變化問題采取必要和及時的行動[11]。1990年IPCC發(fā)布第一次評估報告(FAR),以綜合、客觀、開放透明的方式評估了一些與氣候變化相關的科學問題,明確指出人類活動產生的各種排放增大,其中溫室氣體濃度顯著增加,并增加溫室效應,從而使地表升溫。FAR明確了氣候變化的人為原因是近200年發(fā)達國家工業(yè)化發(fā)展消耗的大量化石能源,也就明確了主要的責任者,從此將氣候變化提到政治高度,促使各國政府就開始全球變暖問題進行談判。

      (二)從里約到巴厘島會議

      1992年6月在巴西里約聯(lián)合國環(huán)境與發(fā)展大會上誕生了《聯(lián)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這是世界上第一個由各國政府簽署的,在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應對氣候變化領域中,最具權威性、最全面,影響力最廣的公約,是國際社會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進行合作的一個基本國際框架?!堵?lián)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簽署生效為各國共同面對氣候變化問題提供了一個平臺,并且建立了一套影響深遠的組織行動體系,使適應氣候變化的國際機制得以在一定基礎上完善,推動了有關科學問題,增強了公眾意識。1997年在日本京都《聯(lián)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三次締約方大會(COP3)簽訂的《京都議定書》是《聯(lián)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具體實施機制,它首次將限制溫室氣體的排放以法規(guī)的形式體現(xiàn)出來[12]。《京都議定書》在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一期承諾已于2012年12月31日到期,但是減排不容樂觀,16個國家沒有完成《京都議定書》一期承諾的減排量[13],尤其是美國的退出,對減排的影響較大。

      2007年12月在印尼巴厘島舉行了COP13暨《京都議定書》締約方第3次會議,主要成果是制定了“巴厘路線圖”,討論《京都議定書》下附件一國家第二承諾,及談判特設工作組關于未來談判時間表的結論;確定在2009年之前達成一項新的能夠在2012年之后接替《京都議定書》的新協(xié)議[14]?!鞍屠迓肪€圖”確立了“雙軌”談判進程,推動了《京都議定書》附件一國家(2008-2012年)切實履行其減排溫室氣體承諾, COP13 是《京都議定書》制定10年后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次氣候大會,“巴厘路線圖”首次將美國納入到減緩全球變暖未來新協(xié)議的談判進程之中,要求所有發(fā)達國家都必須履行可測量、可報告、可核實的溫室氣體減排責任。在聯(lián)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下通過《京都議定書》的實施,對氣候變化的減緩和后期的減排承諾以及增強國際社會對氣候變化的關注起到了積極作用。

      (三)后京都時代

      關于2020年后的新條約,發(fā)達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以及不同的國家集團有不同的訴求,要在這些集團和國家的訴求中,尋找一個平衡、折中、妥協(xié)和各方能接受的新公約。“巴厘路線圖”設定了兩年的談判時間,即在2009年底的哥本哈根大會完成2012年后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新安排的談判。

      2009年哥本哈根會議沒有完成“巴厘路線圖”的設想,最終形成了一份沒有法律效力的《哥本哈根協(xié)議》,沒有就2012年以后減排的目標做出具體的安排,但是《哥本哈根協(xié)議》維護了《聯(lián)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京都議定書》確立的“共同但有區(qū)別的責任”原則,堅持了“巴厘路線圖”的授權,堅持并維護了《聯(lián)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京都議定書》“雙軌制”的談判進程。

      2010年坎昆氣候大會上(COP16),確立了雙軌談判的框架,決定建立幫助發(fā)展中國家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的綠色氣候基金,是“巴里路線圖”階段性性成果[14]。

      2011年12月舉行的德班氣候變化大會(COP17)決定成立“德班增強行動平臺特設工作組”,主要負責在2012年至2015年間制定一個適用于所有《公約》締約方的法律工具或者法律成果,以便各締約國以此為基礎,從2020年起啟動有關降低溫室氣體排放的行動[15]。

      2012年底的多哈締約方大會(COP18),通過了一攬子成果文件,“巴里路線圖”談判宣告結束,確定《京都議定書》第二期承諾從2013年1月起至2020年12月31。歐盟與澳大利亞等38個國家和地區(qū)在第二承諾期的整體年平均排放將比1990年減少18%[11]。

      2013年11月23日,華沙氣候大會(COP19)閉幕,發(fā)展中國家的一些合理要求并未全部滿足,取得的成果有限。中國代表團團長解振華認為會議主要取得三項成果:一是德班增強行動平臺基本體現(xiàn)“共同但有區(qū)別的原則”;二是發(fā)達國家再次承認應出資支持發(fā)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三是就損失損害補償機制問題達成初步協(xié)議,同意開啟有關談判[16]。

      華沙氣候大會不是氣候談判的終點,目前一些發(fā)達國家對落實2020年前減排目標仍缺乏力度,新西蘭、日本、俄羅斯不參加第二期承諾,加拿大不是議定書締約方[11],發(fā)達國家極力推卸歷史責任,對于切實兌現(xiàn)承諾減排并向發(fā)展中國家提供資金和技術支持缺乏主動性,既沒提出時間表也沒提出具體數(shù)額,這為今后的談判帶來了負面影響??傊?,為了應對氣候變化,在2015年達成一個適用于公約所有締約方的法律文件或法律成果,作為2020年后各締約方加強公約實施、減控溫室氣體排放和應對氣候變化的依據(jù),任重道遠。

      盡管在溫室氣體減排方面沒有制定各國的限制排放指標,幾個公約對各國沒有起到限制性作用,但是氣候變化的問題由學術問題變成了世界各國政府廣泛參與的國際問題,加強應對氣候變化已達成廣泛共識,各國政府均表達了對應對氣候變化的高度負責態(tài)度,同時各國在減少排放上都不同程度地有所行動。

      三、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及中國氣候外交

      (一)中國氣候變化及主要影響

      中國自然環(huán)境脆弱,也同樣深受氣候變化的不利影響,是全球氣候變暖的受災國,各種極端天氣每年給中國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2000多億元人民幣,死亡2000多人[17]。1951-2009年中國陸地表面平均氣溫上升了1.38℃,升溫速率為0.23℃/10a,暖晝和暖夜日數(shù)明顯增多,冷夜、冷晝日數(shù)、霜凍日數(shù)和寒潮總體顯著減少;中國平均降水量無明顯變化趨勢,但降水變化趨勢區(qū)域差異明顯,中國西部地區(qū)降水普遍增加,東部從黃河流域到東北呈減少趨勢,長江流域到華南地區(qū)為增加趨勢,極端強降水事件頻率和強度在長江中下游、東南地區(qū)和西北地區(qū)增多、增強;全國干旱面積呈增加趨勢,登陸和影響中國的熱帶氣旋、臺風頻數(shù)有所下降,趨勢不明顯;中國北方地區(qū)沙塵暴頻數(shù)總體呈減少趨勢;1950年以來,監(jiān)測到的大部分冰川退縮10%以上。氣候變化進一步增加中國洪澇和干旱災害的發(fā)生頻率,氣候變化下物種范圍縮小、破碎化和目前棲息地散失,物種多樣性和豐富度降低,有害物種范圍擴大、危害增加,物種脆弱性增加、滅絕速率加快,水源和食物短缺,植被群落逆向演替,生態(tài)系統(tǒng)關鍵種改變,遺傳資源散失。1989-2009年,中國近海水溫明顯升高,平均升高0.6℃,海平面平均上升5cm,近海岸赤潮災害加劇,珊瑚礁和紅樹林生態(tài)系統(tǒng)退化,風暴潮的發(fā)生頻率、強度和災害增加,海岸侵蝕和咸潮入侵等海岸帶災害加重,并顯著影響沿岸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增多,對農業(yè)的危害均呈加重的態(tài)勢,氣候變化導致病蟲害種類和世代增加,危害范圍擴大,經濟損失加重;氣候變化造成化肥、農藥等投入增加,農業(yè)生產成本增大[14]。

      (二)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努力

      1.成立應對氣候變化機構。1990年中國成立了“氣候變化協(xié)調小組”,2007年成立了由國務院總理擔任組長的“國家氣候變化領導小組”,2008年發(fā)改委成立了應對氣候變化司,其他相關部門也成立了應對氣候變化的相關部門,協(xié)調解決應對氣候變化。

      2.制定應對氣候變化的法規(guī)對策。中國2007年制定實施的《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系統(tǒng)闡述了應對氣候變化的具體目標,基本原則,重點領域和相關政策措施,2008年公布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13年11月中國公布了《國家適應氣候發(fā)展戰(zhàn)略》,分析了中國在全球氣候變化下面臨的一系列挑戰(zhàn),提出了適應氣候變化的總體目標,以及在各區(qū)域、各領域的重點目標,實施措施,把適應氣候變化提升到了國家戰(zhàn)略的高度。同時,出臺了一批與節(jié)能減排相關的規(guī)劃和法律條文,如《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fā)展規(guī)劃》、《可再生能源“十一五”規(guī)劃》、《節(jié)約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清潔生產再生法》,直接或者間接地對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中國雖然出臺了相關的法規(guī)但是應對氣候變化的頂層設計還不夠完善,應該從國家層面把應對氣候變化納入國家經濟、社會發(fā)展的整體規(guī)劃中,在GDP核算、政府政績考量中體現(xiàn)環(huán)境成本、加強應對氣候變化的經濟、法律手段,盡快出臺并實施《應對氣候變化法》,加大對節(jié)能減排、環(huán)境保護的執(zhí)法力度。

      3.改變經濟發(fā)展方式、發(fā)展低碳、循環(huán)經濟。截至2009年中國單位GDP能耗比2005年降低了15.6%,1990-2005年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強度下降了47%,到2010年底,中國基本上實現(xiàn)了單位GDP能耗比2005年下降20%的既定目標[14]。在此基礎上,中國政府又提出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18]。中國目前煤炭占能源結構比重大的局面短期難以改變,但是要加大新能源的開發(fā)和使用的力度,如加大對頁巖氣等新能源的開發(fā)使用力度,發(fā)展循環(huán)經濟、低碳經濟,調整產業(yè)結構,走新型城鎮(zhèn)化道路,最大限度降低能耗。

      4.加強氣候變化教育,提高公眾意識。要提高全民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分對象進行應對氣候變化能力的教育,使政府決策者能在全局的高度上掌握對氣候變化風險的認識,理解相關對策的重要性;使企業(yè)領導能領悟相關應對氣候變化的法律法規(guī),合法經營;使普通民眾能夠關心氣候變化,從生活點滴做起,倡導綠色低碳、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動員全社會廣泛參與到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中,把氣候變化教育納入到國民教育體系和各類繼續(xù)教育當中去,讓氣候變化知識能夠深入人心[14]。

      四、中國氣候外交的目標和任務

      (一)堅持國家發(fā)展的原則和維護人類發(fā)展的原則

      《京都議定書》第一承諾期已結束,我國面臨從強度減排過渡到總量減排、從自愿減排過渡到強制減排的國際壓力,同時國內也面臨著更大的節(jié)能減排壓力。雖然中國經濟總量較大,但仍是發(fā)展中國家,中國的總體經濟發(fā)展水平還不高,目前有1.28億人口生活在貧困線以下,人均GDP在全球排名100位左右[19]。為了改善和提高13億中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中國的“發(fā)展排放”在一定時期難免會有所增加。王緝思認為我們不必過多的去考慮西方人的動機是什么,而是應該考慮中國人的利益在哪里[20]。目前中國國家的最大任務是發(fā)展經濟,因此以維護促進本國經濟發(fā)展為核心的國家利益成為中國氣候外交的根本出發(fā)點。以美國為首的發(fā)達國家對中國施壓,要求中國應該對全球氣候變暖負主要責任,認為中國已進入發(fā)達國家行列,不應該享有發(fā)展中國家應的特權,不為中國提供資金援助和技術轉讓,還要求中國政府做出同發(fā)達國家一樣目標具體,“三可”減排的承諾。中國政府要繼續(xù)堅持發(fā)達國家應該承擔起排放的歷史責任,必須率先大幅量化減排并向發(fā)展中國家提供資金和技術支持,發(fā)展中國家的行動取決于發(fā)達國家提供資金、技術轉讓和能力建設支持[11]。

      面對發(fā)達國家的壓力,在明確中國是發(fā)展中國家的前提下,捍衛(wèi)中國的國家利益,為中國經濟建設贏得了更長的時間和更廣的空間。繼續(xù)堅持 “共同但有區(qū)別的責任”原則,強烈要求發(fā)達國家應該對全球氣候變暖承擔更多責任。發(fā)達國家應承擔全經濟范圍的絕對量減排,發(fā)展中國家則應采取多樣化的應對氣候變化強化行動,可以是碳排放強度下降,或是非化石能源比重增加,也可以制定有助于減緩排放的行動方案和具體活動項目[19]。當然中國作為世界的一個組成部分和重要國家,有義務承擔起因對氣候變化的責任,在發(fā)達國家提供資金和技術轉讓的前提下理應做好減排工作。

      (二)樹立負責任大國形象

      氣候變化問題涉及國際社會的共同利益,在國際道德與國際輿論的影響下,國家也會追求國際形象。尤其對于有著很強國家榮譽感的中國而言,維護國家在對外關系中的榮譽與尊嚴也是一項很重要的國家利益[21]。中國是世界上最大、人口最多的發(fā)展中國家,中國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導致中國的炭排放量近年來增加迅速,已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排放國[22]。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發(fā)展和對世界影響的日益顯著,中國的減排效果對全球控制氣候變化的進程具有決定性作用,國際社會對中國承擔更多全球責任的期待大大提升,中國要成為一個被國際社會普遍承認的負責任大國,就必須積極主動減排應對氣候變化[21]。

      中國政府提出了到2020年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這一目標不附加任何條件,不與任何國家的減排目標掛鉤[18]。鄒驥研究團隊指出如果中國在2020年達到碳排放比2005年減少45%的目標,今后10年每年都要為其付出300億美元的增量成本,相當于中國家庭每戶每年多負擔64美元[23]。中國設定的這一減排目標,并不是很輕易就能達到的,是以犧牲中國經濟發(fā)展為代價的。這充分說明了中國在考慮本國利益的同時,也考慮了全人類的利益。相比較美、日等西方國家的搖擺不定,中國的做法充分體現(xiàn)了負責任大國的形象。積極參與國際氣候談判與應對氣候變化合作,這對于中國氣候外交更加積極主動有很大的推動作用,對于中國國際地位和國際聲譽的提高有很大幫助,展現(xiàn)了負責任大國的良好形象。為了提升氣候外交下的國家形象,中國政府還要以開放的態(tài)度,通過與媒體和非政府組織的交流溝通,讓世界了解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上態(tài)度是積極誠懇的,行動是有效的。

      (三)加強國際間的合作與交流

      2009年9月22日,胡錦濤在聯(lián)合國氣候變化峰會開幕式上明確提出,“全球氣候變化深刻影響著人類生存和發(fā)展,是各國共同面臨的重大挑戰(zhàn)[24]”。表明了中國強化國際間合作的氣候外交意圖。為此,中國要積極推動氣候談判,通過談判掌握更多的話語權和主動權。

      加強與美國的溝通。中國和美國是世界上第一和第二大經濟體,也是溫室氣體對排放第一和第二大國,中國和美國的關于溫室氣體排放和氣候變化的政策對于應對氣候變化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2013年4月《中美氣候聯(lián)合聲明》發(fā)布,將在中美氣候變化工作機制下啟動5個領域的合作,這將在應對氣候變化、保障世界能源安全方面起到積極的作用[25-26]。

      加強與歐盟合作。歐盟是最早關注氣候變化的組織,也是積極推動氣候變化談判的組織。歐盟在氣候變化基礎科學研究、政策戰(zhàn)略、技術資金方面有優(yōu)勢,中國與之已經就氣候變化問題開展了磋商與合作,中歐較早確定了“中歐氣候變化伙伴關系”。2005年中歐發(fā)布了《中國和歐盟氣候變化聯(lián)合宣言》,2010年確定了《中歐氣候變化部長級對話合作機制》,這些將為中歐在氣候變化合作領域搭建了平臺,為中歐共同應對氣候變化做出了積極貢獻。中歐未來要在低碳環(huán)保技術,氣候變化資金、減排談判方面繼續(xù)加強合作。2014年3月31日,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問歐盟總部期間,中歐雙方發(fā)表了《關于深化互利共贏的中歐全面戰(zhàn)略伙伴關系的聯(lián)合聲明》,聲明中指出雙方需要在全球治理方面加強合作,共同努力致力于在2015年巴黎氣候會議上通過一項具有法律效力的認定結果,同時實施可信、可核查的國內溫室氣體減排[27]。

      加強南南合作。中國為人口最多的發(fā)展中國家,經濟發(fā)展和脫貧仍然是中國的要務,中國和廣大的發(fā)展中國家有共同的利益基礎,中國堅決維護“共同但有區(qū)別的責任”原則,維護廣大發(fā)展中國家的發(fā)展權益,維護發(fā)展中國家的團結與協(xié)作。以中國為首的“基礎四國”代表發(fā)展中國利益在應對氣候變化和氣候談判中取得了積極的成果。中國科技部組織編寫了《南南科技合作應對氣候變化適用技術手冊》,開通了應對氣候變化國際科技合作平臺網絡。對最不發(fā)達國家和小島國聯(lián)盟(AOSIS)的合理要求予以充分理解和堅定支持,在南南合作和雙邊框架下,繼續(xù)向他們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和援助[28]。

      加強與非政府組織的溝通合作。非政府組織在全球環(huán)境治理中,特別是在氣候變化等問題上的合法性被西方文化廣泛認同。近年來一些相關非政府組織開展了有關氣候變化的宣傳教育和應對氣候變化的民意調查,推動了各國關于氣候變化的民間合作。非政府組織作為觀察員,在監(jiān)督和參與氣候變化談判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29]。中國政府在與非政府組織溝通合作方面取得了一些進展,如2012中國科學院和世界自然基金會聯(lián)合編寫了《中國生態(tài)足跡報告》。但是,中國政府與非政府組織在共同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還有許多工作要做。

      (四)加強科學技術研究,掌握氣候外交的主動權和話語權

      加強氣候變化需要對氣候系統(tǒng)開展基礎科學研究,為國家應對和適應氣候變化做出科學的決策。開展氣候變化的科學研究是參加氣候變化談判的需要。氣候談判作為氣候外交的重要途徑,因為其涉及減排溫室氣體,事實上是在“給經濟發(fā)展設定上限”。在這種情況下,對于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高速發(fā)展的中國而言,贏得氣候外交中的話語權,也變得越來越重要。氣候變化是歷史積累排放造成的,各國對歷史排放的貢獻顯然是不同的,發(fā)達國家需要對氣候變化負主要的責任是國際氣候治理的共識[13],發(fā)達國家的歷史排放是造成全球氣候變暖的主要原因的這一點已被國際社會所認同,丁仲禮[30]等人對各國過去(1900-2005年)人均累計排放量、應得排放配額以及今后(2006-2050年)的排放配額做了逐年計算,這些結果在一定意義上也為發(fā)展中國家在環(huán)境談判中爭取了很大的話語權。在國家外交的舞臺上,爭取和掌握更多話語權已是各國外交家競相努力的目標,氣候外交也是如此,已成為各國斡旋解決全球變暖問題的外交常態(tài)。

      近年來,中國在氣候變化領域的研究成果顯著。IPCC第四次評估報告中, 中國作者的引文數(shù)為88篇,占1.4%,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中,共有18 名中國科學家參與, 是參與人數(shù)最多的一次。中國作者的引文為373篇,占總引文數(shù)約3.9%[31]。但中國氣候變化科學技術與發(fā)達國家相比還存在差距。如基礎研究滯后,綜合性研究欠缺,模型工具與研究方法有待創(chuàng)新,缺少對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方面的核心技術的支撐研究。電力行業(yè)中煤電的整體煤氣化聯(lián)合循環(huán)技術等,新能源技術方面的大型風力發(fā)電設備、太陽能光伏電池技術、燃料電池技術、生物質能技術及氫能技術等,交通領域的汽車燃油經濟性問題、混合動力汽車的相關技術等,冶金、化工等領域的節(jié)能和提高能效技術,建筑節(jié)能方面的建筑節(jié)能方案優(yōu)化設計技術等[32]還需要努力突破。在未來的氣候外交中,只有繼續(xù)加大科學研究的廣度和深度,突破相關技術壁壘,不斷改進和提高對氣候變化的認識水平,才能從根本上減少氣候變化科學問題的不確定性,才能為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和參與國際氣候談判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撐,掌握更多的話語權。

      五、結論

      全球氣候變暖在持續(xù),全球都在受其影響且不利的影響程度越來越大,從世界氣候談判的進程中可以看出,世界各國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做出了努力,但是在本國利益視野下,各國應對氣候變化的力度不夠大,效果不明顯,分歧依然存在,應對氣候變化及氣候談判依然是一難題。氣候談判還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在“只有一個地球,對氣候變化不能要求主權”的前提下達成溫室氣體減排的妥協(xié),希望在2015年達成一個具有法律效力的具體減排新協(xié)定,以維護人類共同的利益。氣候變化不利的影響在中國引發(fā)的一系列重大問題,也影響了中國的可持續(xù)發(fā)展。中國在現(xiàn)有條件下為應對氣候變化做出了最大努力,但仍面臨著巨大的國際國內壓力。國際上一些發(fā)達國家對于“共同但有區(qū)別責任”理解不同,要求所有國家承擔相同的減排責任。發(fā)達國家對中國的減排要求越來越高,而對于發(fā)展中國家資金支持、技術轉讓、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建設反應遲緩[33]。中國應繼續(xù)堅持“共同但有區(qū)別的責任”原則,在維護國家利益的前提下,勇于擔當,盡量減排,通過有效的國際談判積極開展國際交流、對話與合作;加強國家適應氣候變化的科學技術研究,為維護全球氣候做出新的貢獻。在國內,中國能源結構不合理、煤炭比例依然很大,單位GDP耗能高,環(huán)境污染嚴重,可持續(xù)發(fā)展壓力大,中國要強化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建設,推廣綠色經濟、循環(huán)經濟、低碳經濟、推進生態(tài)文明建設,加速國民經濟產業(yè)結構調整和優(yōu)化,走新型工業(yè)化和城鎮(zhèn)化道路[34],以實際行動證明中國為應對全球氣候變暖所作的努力。中國應積極承擔應盡的國際義務,同世界各國深入開展生態(tài)文明領域的交流合作,推動成果分享,攜手共建生態(tài)良好的美好地球家園。

      參考文獻:

      [1]李克強.推動綠色發(fā)展促進世界經濟健康復蘇和可持續(xù)發(fā)展[N].人民日報,2010-5-10(03).

      [2]國家氣候變化對策協(xié)調小組辦公室,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全球氣候變化—人類面臨的挑戰(zhàn)[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1-10.

      [3]馬建英.全球氣候外交的興起[J].外交評論:外交學院學報,2009,26(6):30-45.

      [4]中國低碳網.華沙氣候大會落實成“落空”:打破氣候談判僵局需要領導者[OL].中國低碳網,http://www.ditan360.com/Zhuanti/Temptanshui/Info-136289-1227.html, 2013-11-24.

      [5]孫秀艷.習近平:以高度負責態(tài)度應對全球氣候變化[OL].人民網,http://env.people.com.cn /GB/ 12762469.html, 2010-09-19.

      [6]IPCC. Climate change 2013: 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3 [2014-09-30]. http://www.ipcc.ch/report/ar5/wg1/#.Uq_tD7KBRR1.

      [7]秦大河,STOCKER T,259名作者和TSU(駐伯爾尼和北京).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第一工作組報告的亮點結論[J].氣候變化研究進展,2014,10(1) :1-6.

      [8]談豐,方玉,姜彤.全球天氣氣候災害的影響、趨勢與減災政策[M].//王偉光,鄭國光主編.應對氣候變化報告2011.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186-197.

      [9]羅勇.氣候變化科學評估的最新進展[M].//王偉光,鄭國光主編.應對氣候變化報告2009.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70-77.

      [10 ]張永.第一次世界氣候大會與IPCC的誕生中國氣象局網[OL].中國氣象網,http://2011.c ma.gov.cn/ztbd/qihoumeeting/ beijing/ 200908/t20090827_43047.html, 2009-08-27.

      [11]高云,孫穎,林而達,等.IPCC在國際應對氣候變化談判中的地位和作用[M].//王偉光、鄭國光主編.應對氣候變化報告2009.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52-69.

      [12]周昭雪.氣候外交的發(fā)展態(tài)勢及中國的應對[OL].中國黨政干部論壇網,http://www.dzlt.com/xknews/onews.asp?.id=909, 2012-02-16.

      [13]李婷.發(fā)達國家減排及增強2020年減排力度問題研究[M].//王偉光,鄭國光主編.應對氣候變化報告2013.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55-63.

      [14]《第二次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編寫委員會.第二次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348-352,38-111,575.

      [15]吳宇楨.華沙氣候大會:政治博弈依然暗潮涌[OL].人民網,http://world.people.com. cn/n/2013/11 11/c157278-23498844.html, 2013-11-11.

      [16]韓梅,張正富,姜巖.華沙氣候大會達成協(xié)議后閉幕[OL].人民網,http: //env. people.com. cn/GB/354259/371011/index.html, 2013-11-24.

      [17]肖瑩瑩.解振華:氣候變化國際談判應堅持三條原則[OL].中國氣候變化信息網,http://www.ccchina.gov.cn / Detail.aspx?newsId=28393&TId=61, 2012-06-21.

      [18]溫家寶.凝聚共識加強合作推進應對氣候變化歷史進程[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9-12-19(4).

      [19]唐志強.氣候變化新協(xié)議談判將進入攻堅階段[OL].中國氣候變化信息網,http://www. ccchina. gov.cn/ Detail.aspx?newsId=43260&TId=57, 2014-03-15.

      [20]張海濱.氣候變化與中國的國家戰(zhàn)略——王緝思教授訪談[J].國際政治研究,2009,(4):71-81.

      [21]孔凡偉.淺析中國氣候外交的政策與行動[J].新視野,2008,(4):95.

      [22]潘家華.要辯證、客觀地看“世界第一排放大國”[OL].人民網,http://env.people.com.cn/GB/ 13356431.html, 2010-11-30.

      [23]陳曄.中國軟實力建設中的環(huán)境外交因素[OL].人民網,http://theory.people.com.cn/GB/166866/12089481.html, 2010-07-06.

      [24]胡錦濤.攜手應對氣候變化挑戰(zhàn)—在聯(lián)合國氣候變化峰會開幕式上的講話[OL].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9-09/23/content_12098887.htm, 2009-09-23.

      [25]杜莉.美國氣候變化政策調整的原因、影響及對策分析[J].中國軟科學,2014(4):5-13.

      [26]中國外交部.中美氣候變化聯(lián)合聲明(全文)[OL].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 /politics/2013-04/13/c_115377227.htm, 2013-04-13.

      [27]中國國務院.關于深化互利共贏中歐全面戰(zhàn)略伙伴關系的聯(lián)合聲明[OL].中國政府網,http://www.gov.cn /xinwen/2014-03/31/content_2650712.htm, 2014-03-31.

      [28]陳泮勤,曲建升.氣候變化應對戰(zhàn)略之國別研究[M].北京:氣象出版社,2010:135-138.

      [29]張麗君.非政府組織在中國氣候外交中的價值分析[J].社會科學,2013(7):15-23.

      [30]丁仲禮,段曉男,葛全勝,等.2050年大氣CO2濃度控制:各國排放權計算[J].中國科學(D輯:地球科學),2009(8):1009-1027.

      [31]中國氣象報.IPCC 報告中的“中國聲音”[OL].中國氣象網,http://ncc.cma.gov.cn/ Website/index.php? NewsID=9276, 2014-02-18.

      [32]國家發(fā)改委.中華人民共和國氣候變化第二次國家信息通報[OL].中國氣象網,http://nc.ccchina.gov.cn/ web/index.asp, 2013-12-01.

      [33]唐志強.2014年首輪氣候談判結束:有共識但分歧依舊[OL].科學網,http:// paper. sciencenet.cn /html/news/2014/3/290006.shtm?id=290006, 2014-03-29.

      [34]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N].人民日報,2012-11-09(03).

      [35]習近平.致生態(tài)文明貴陽國際論壇2013年年會的賀信[N].光明日報,2013-7-21(1).

      猜你喜歡
      氣候變化談判氣候
      俄烏第五輪談判
      《應對氣候變化報告(2022)》發(fā)布
      氣候變化與環(huán)保法官
      氣候變化:法官的作用
      瞧,氣候大不同
      氣候變暖會怎樣?
      國家談判改變了什么?
      應對氣候變化需要打通“網關”
      太陽能(2015年7期)2015-04-12 06:49:50
      立冬
      氣候的未來掌握在我們手中
      世界科學(2013年12期)2013-03-11 18:09:54
      美姑县| 五莲县| 淮南市| 黔东| 开化县| 广东省| 酒泉市| 五大连池市| 丽江市| 大连市| 巨鹿县| 金坛市| 来凤县| 台湾省| 托克托县| 汕尾市| 班戈县| 游戏| 乐都县| 女性| 观塘区| 根河市| 河曲县| 武乡县| 孟村| 咸阳市| 萨嘎县| 宜君县| 阆中市| 炎陵县| 开封市| 平邑县| 河南省| 临汾市| 从江县| 上饶县| 苗栗市| 紫金县| 磐石市| 聂拉木县| 郑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