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鳳
(銅梁縣新聞中心,重慶 銅梁 402560)
黨報社會新聞報道應更有“人情味”
□謝 鳳
(銅梁縣新聞中心,重慶 銅梁 402560)
地方黨報作為當?shù)攸h委政府的主要宣傳工具擔負著重要的宣傳使命,如何讓嚴肅的黨報受到普通群眾的喜愛,它的社會新聞版塊毫無疑問將重任在肩。社會新聞作為一種新聞類別和新聞樣式,除了是晚報和都市報的主角,也應該在黨報的版面中扮演重要的角色。關注民生熱點、關注基層民情、關注百姓心聲,有意識地去發(fā)現(xiàn)、表現(xiàn)富有人情味的新聞事件,在社會新聞報道中多突出“人情味”,可以激發(fā)讀者的情感共鳴,拉近黨報與讀者的心理距離,增強黨報的親和力和感染力,產(chǎn)生良好的社會影響和傳播效果。
黨報 社會新聞 人情味
黨報在宣傳當?shù)攸h委、政府中心工作和主題報道上優(yōu)勢明顯,但因其報道語言呆板、套路單一、可讀性不強等短板拉大了與普通讀者的距離。再加上互聯(lián)網(wǎng)、電視等媒體的圍追狙擊,在有限的新聞資源、有限的讀者群和有限的時空界限內(nèi),如何為自身的生存、發(fā)展拓展一方天地,提高社會新聞報道的人情味不失為經(jīng)濟實惠的明智之舉。
社會新聞應多弘揚人間真善美,傳遞社會正能量,增強黨報作為輿論宣傳主戰(zhàn)場的“戰(zhàn)斗力”。
黨報因其特有的宣傳使命,社會新聞的比重較輕,這就對社會新聞報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怎么樣在有限的篇幅內(nèi)把社會新聞寫得耐看好看?與打架斗毆、兇殺搶劫、交通事故、自然災害等社會新聞相比,飽含人情味的社會新聞以個體的行為、事跡來打動人、感染人、影響人,具有強烈的生活氣息和新聞活力,是黨報社會新聞版面應該看重和著力推廣的。
近年,重慶市《銅梁日報》社會新聞版用大量的篇幅推出了一組組飽含人間真情的新聞報道,如《“水果爸爸”賣西瓜救娃感動兩座城》、《“面具”娃娃的一天》、《把愛都給了山村孩子》、《唇腭裂孩子的堅強求學路》等一個個新聞追蹤報道,或以人物的頑強自立給人以感染、感動;或以人物的高尚情操給人以鼓舞、激勵。這些普通人的命運牽動了許多讀者的視線,撥動了他們的心弦,也引發(fā)了社會關注,掀起了一場場溫暖人心的幫扶行動與愛心接力,產(chǎn)生了強大的新聞沖擊波。
飽含人情味的社會新聞,能增強社會新聞的感染力和表現(xiàn)力,獲得更好的宣傳效果,使黨報更具可讀性。
一般來說,黨報時政綜合新聞占重頭,給人的印象是:政策性強和會議腔重,人情味新聞太少;新聞報道中宣傳味過濃,人情味似嫌不足。因此,受眾要求改變這種現(xiàn)狀,呼喚新聞工作者多寫一些人情味新聞。所謂人情味,就是指一種人所共有的,近似于或類似于共性的情感、趣味。人情味猶如一種適合大多數(shù)人胃口的調(diào)味品。新聞如果缺少了這種調(diào)味品,就好比無味的菜湯,難以讓人開胃。飽含人情味的社會新聞恰好填補了黨報宣傳版面這一個空白,讓讀者在閱讀時,能夠游走在嚴肅和親和之間,增強黨報的可讀性。
飽含人情味的社會新聞,以濃郁的人間真情感染人,縮短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使新聞更具貼近性。
“從家里走到學校要40多分鐘,深山里的路陡峭濕滑,但小福生從來不要爺爺奶奶接送,獨自提上一個撿來的口袋當作書包,匆匆趕往學校,風雨無阻,從來沒有遲到過……”這是《銅梁日報》描述的山區(qū)唇腭裂孩子面對生活艱辛,仍然堅強求學的一個片段。記者充分利用新聞事實中真實存在的情感因素,激發(fā)讀者的情感共鳴,強烈地吸引、感染受眾,引發(fā)了強烈的社會反響,也為這名孩子爭取到了慈善會的免費治療項目。
那么,我們的新聞怎樣才能更多一些人情味呢?要做細做深社會新聞的人情味,需從采訪、寫作、版面編排等各個環(huán)節(jié)統(tǒng)一策劃,精心籌備。
在采訪上,要深入現(xiàn)場、深入人物的內(nèi)心,深入挖掘感人的場景,細心捕捉點滴真情的流露。《銅梁日報》為報道好教師節(jié)系列稿件,將多名記者安排到基層一線,深入大山農(nóng)村采訪各位鄉(xiāng)村老師,與他們同吃同住,詳細記錄他們一天的工作生活。陸續(xù)推出的“最美教師”系列報道,感動了許多讀者。若不深入采訪,是寫不出情感細膩、真摯動人的文章,也塑造不了鄉(xiāng)村老師高尚的道德情操。
在寫作上,應以平民視角選準“動情點”,以滿腔真情寫出最動人的細節(jié)、片段。曲折跌宕、蕩氣回腸的人生故事可遇不可求,溫情動人的細微瞬間卻在生活中頻頻閃現(xiàn),抓住它,寫好它,依然感人至深。
在版面編排上,要統(tǒng)籌安排,做足做透富有人情味的社會新聞?!躲~梁日報》推出的幾個系列報道,均以消息、通訊、言論、圖片等形式在三版社會民生版或其他版捆綁組合,深度挖掘,連續(xù)強力整版推出。與此同時,還拿出極大的版面刊發(fā)讀者來電、愛心短信,與讀者形成熱烈互動。另外還以“扶助行動”傳遞社會各界的鼓勵、關愛與援助。這些沖擊力極強的編排手段進一步提升了新聞報道的內(nèi)在價值,產(chǎn)生了震撼人心的傳播效果。
人情味是把雙刃劍,不講原則地放縱人情味,就會偏離報紙“以正確輿論引導人”的宗旨。以最快的速度、最有效的手段向讀者提供最新的、真實的、有價值的信息,這是新聞規(guī)律的基本要求,但如果為追求人情味,追求轟動效應,而亂打“擦邊球”,就可能會幫不了忙,反而添亂。我們強調(diào)社會新聞報道要提高人情味,但要反對利己的、狹隘的人情味,應該提供一種體現(xiàn)社會公平原則、社會公共利益和黨的利益的崇高的人情味。為追求人情味,過分地夸大某些細節(jié),就會導致新聞失實,有時還會在不自覺中扮演一個教唆犯的角色,產(chǎn)生社會負面效應。從某種意義上說,恰如其分地把握新聞報道中人情味的“度”,是新聞從業(yè)人員職業(yè)道德和職業(yè)素養(yǎng)的綜合體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