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春梅
歷史概念是歷史教學的一個重要內容。在教學中,筆者總是帶著一絲害怕,總是怕把概念講錯,繼而誤人子弟。所以,在教學中對于歷史概念,筆者總是照本宣科,盡量不延伸拓展。但教材內容畢竟是有限的,如果歷史概念講解僅僅照本宣科是會出問題的。因為試題是多種多樣的,一些問題的設置對歷史概念的要求是比較高的。一道試題的失誤,讓筆者對歷史概念的講解有了新的認識,題目如下:
《新全球史》記載,從公元前6世紀開始,鐵制農具在中國驟然增加,鐵犁、鐵鎬、鐵鍬、鐵鋤、鐵鐮刀和鐵耙在鄉(xiāng)村里成為日常工具。這一現象給當時社會發(fā)展帶來的影響包括()
①私田開始出現?搖?搖?搖②農業(yè)產量的提高
③“宗廟之牲,變?yōu)轭爱€之勤”?搖?搖④小農經濟逐步形成
A.①②③?搖?搖B.①②④?搖?搖C.①③④?搖?搖D.②③④
學生拿這個題目問我,他不理解為什么答案是D項。因為我在課堂上講解“土地制度的演變”時,對私田的解釋為:“春秋戰(zhàn)國時期,鐵犁牛耕出現,生產力提高,井田之外大量荒地開墾,私田出現?!边@樣解釋是基于教材,人教版教材有這樣一段話:“春秋時期,由于生產力的發(fā)展,井田之外的荒地被大量開墾為私田。”而井田制是一種土地國有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如果題目沒有問題的話,肯定是我對私田的概念理解錯誤了。私田該怎么理解呢?可看一看歷史典籍的介紹?!豆攘簜鳌ば迥辍罚骸熬镎?,九百畝。公田居一。私田稼不善,則非吏;公田稼不善,則非民。”《漢書·食貨志上》:“六尺為步,步百為畮,畮百為夫,夫三為屋,屋三為井。井方一里,是為九夫。八家共之,各受私田百畮,公田十畮,是為八百八十畮,馀二十畮以為廬舍?!薄睹献印ち夯萃跸隆罚骸拔耐踔吾?,耕者九一。”由此可知,古代井田制度,每井九百畝,八家各分配百畝,稱為“私田”。所以,“私田”在春秋戰(zhàn)國之前就出現。
這樣一個錯誤的出現,實際上就是對歷史概念的內涵和外延界定錯誤。因此應該認真對待歷史概念的解釋,對于自己不清楚的,一定要查閱資料,了解清楚,否則既不利于學生解題,又不利于學生知識的積累。
歷史概念是“人們在適量的歷史表象基礎上抽象概括而成的,可以深刻地提示歷史的內在聯(lián)系,提煉相關內容的歷史特征”。從這一意義上看,它是相關歷史事物內外特征的核心表現,不能全面、準確地對歷史概念進行解讀,就會使學生對歷史的認識始終停留在表象而無法深入內涵,使與此相關的知識和概念在實際運用過程中無法找到正確的落腳點,不同知識概念之間無法建立緊密的聯(lián)系,更談不上歷史學科體系的構建。如果“學習歷史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的話,那么,弄清歷史概念就是最具體的基礎工程”。
結合自身和學生的情況,筆者認為歷史概念理解的問題存在以下幾種狀況。第一,老師課堂教學過于依賴課本,學生只能從課本出發(fā)。新課程改革實行“一標多本”,各版本可能對同一概念解釋或多或少,新教材對一些歷史概念的介紹很簡單。教師僅僅依照課本,不做必要的補充解讀,一些概念是無法準確解讀的。第二,學生對于歷史概念不是理解,僅僅死記硬背,導致無法區(qū)分一些相似概念,如“自然經濟”、“小農經濟”、“海禁”、“閉關鎖國”等。這些歷史概念有相似之處,但有不同之處,而學生可能把它們認為是一樣的。因此,必須在歷史學科教學中樹立概念解讀的目標意識、方法意識和核心意識,有針對性地開展科學的概念教學。
在教學實踐中,為了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歷史概念,在進行闡釋時要注意:首先,要保證歷史概念的定義的確切性。所謂定義的確切性,指的是在給歷史概念下定義時,不論是概念所指的歷史實體,還是這個歷史實體的本質屬性和特征,都應表達準確,不能模糊不清或模棱兩可。比如,新航路開辟使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雛形初現,殖民擴張使世界市場進一步拓展,第一次工業(yè)革命使世界市場形成,這里的“雛形”、“拓展”、“形成”體現了對隊歷史概念把握的確切性。其次,闡釋歷史概念要有針對性。初中和高中、低年級和高年級,學生年齡不同,智力發(fā)展水平,原有知識水平也都有所差異。因此,根據一般教學原則中的量力性原則,在闡釋歷史概念的深度和廣度上,要有所區(qū)別,不能同等對待。再次,創(chuàng)設情境,增強概念解讀的感知力。解讀歷史概念,除了方法需要體驗和感悟,特別是任何一個歷史概念都有其存在的特定歷史場景,這種場景與學生現實所處的環(huán)境有較大的差異,如用當代人的眼光看待歷史事物,學生在解讀概念時就容易出現偏差。因此,師生雙方要共同創(chuàng)設一種歷史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在特定情境中感悟歷史。
總之,歷史理解是建立在充分掌握史實基礎之上的,學生對歷史概念理解的缺失是因為教師對歷史概念準確解讀的缺失和觀念的滯后造成的,所以對一些相似的歷史概念,教師要在廣泛閱讀之上,深入淺出地講解,引導學生分析、甄別這些概念的內涵和外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