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昉 康利高閣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北京1 0 0 0 2 9)
悠悠歷史長河,先后誕生了許多偉大的思想家,吸引著人們的目光,他們在歷史上留下了太多痕跡,以致常被視為歷史舞臺的主角。春秋戰(zhàn)國時期,禮崩樂壞,諸子蜂起,百家爭鳴。孔子,憑借著他對知識孜孜以求,滿懷著救世濟人的一腔熱情,將自己的政治理想付諸實踐。他熱衷教育事業(yè),創(chuàng)辦學校,廣招門徒,著書立說,為文明的傳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他猶如一顆璀璨的明星,閃耀在歷史的星空中,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學派便應運而生。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形成了異彩紛呈的諸多流派、思潮,有著豐富多樣的價值訴求。但是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淵源,其中除了所提倡的一系列指導性觀念及原則外,還特意強調了人們安身處世的道德思想和行為準則。
正所謂孔子 《論語》中極力主張的 “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是修身養(yǎng)性,為人處世的規(guī)范及準則。經過幾千年的廣為流傳,至今仍然對社會和諧以及人與人之間和諧的再造及鞏固有著極為現實的指導意義。
在言行舉止方面,中國人一貫堅持行重于言的標準,為人處事名實不符是儒家最忌諱的事情,人不能只為“名望”而生存,儒家所推崇,人的真正成功應該表現在行為上腳踏實地的勤奮實踐。正是 《論語》中倡導的“訥于言而敏于行”,相反,巧舌如簧卻是儒家所唾棄的行為。一個具有高尚道德修養(yǎng)的人應該是在其實踐中努力做到專注謹慎,言行舉止有條不紊,對待生活勤勞敏捷。儒學十分重視強調人生行為修養(yǎng)原則,“訥于言而敏于行”這一原則同 “敏于事而慎于言”的思想一致,奉行言行謹慎,堅持身體力行是古代流傳至今的處世之道。一個注重德行修養(yǎng)的人言語不謹慎、說話不思慮,往往在人生過程中造成許多不必要的過錯。人生在世,無論是治理一個國家,還是結交一位朋友,言語要慎重,不可以以言語相譏,亦不可以行為怠慢侮辱別人。往往言語不慎會傷人傷己,行為不尊會辱人污己。所以提出“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言廢人,”特別強調人的言論與人的品質的聯系,認為加強品德修養(yǎng)乃是言語得當的前提。主張說話要講究文彩,但是又反對花言巧語,夸夸其談[1]。
作為一個人,在自己人生過程中,“訥于言”是涉世的基本立足點,但真正的體現卻是在于 “敏于行”,善于言語,最終的落腳點就在勤勞而敏捷的工作上。據 《史傳》中所記載,漢光武帝每天早晨上朝,太陽偏西才下朝,常常引導三公九卿、將軍們講習辯論經文的義理,半夜才就寢。勤于朝政,對軍政大事明察秋毫、權衡時勢,估量國力,處理事情不超乎規(guī)矩。古人如此便能做好一人,治好一國。放眼現今,我們敬愛的總理周恩來先生,在我國政治、軍事以及外交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為人謙和,面對發(fā)達國家,他從不自卑,站在國家的角度,鏗鏘有力地反駁不利于我國的言論、行為,說話簡潔明了,行為舉止謹慎嚴肅,勇于維護國家的利益;面對弱小的國家,他從不傲慢,以 “老大哥”的身份替他們排憂解難,為他們提供相應的幫助。他的一言一行至今都作為我國外交史上的范例,永留于世。他在亞非會議上提出的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目前依然是我們堅持奉行的國與國外交的基本準則。所以,現如今的我們更應該效法前人慎于言而敏于性。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和改革開放的深入,外來文化的不斷沖擊,思想上掀起了創(chuàng)新、解放的大潮,然而在這樣的情況下,很多人沒有堅持住我們的傳統(tǒng)觀念和原則,被外來文化沖昏了頭腦,將言行分離,甚至言行相悖,只為謀求眼前的名利[2]。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更應該著重強調 “言”的質量而非是 “言”的數量,要看言與行是否相符才可全面衡量一個人及其所做的事情。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新一屆國家領導人也是倡導 “為政者不在多言”,就是強調現今的領導者們不需要過多漂亮的話語來寬慰人心,而是要慎言,要體察民情、了解民意,深入實際,嚴厲打擊貪污腐敗等有損人民利益的行為,將 “訥于言而敏于行”作為其為政之基本原則,這樣為人民做好表率,也可以極大地推進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進程。
當然,在社會這個大環(huán)境下,人們的交往中,我們也不能一味地排斥能言善辯、口齒伶俐之人。侃侃而談者,其為人必是活潑開朗、人緣甚廣,但是這并不是我們唾棄之人,若其人有真才實學,踏實肯干,必然也會為自己的事業(yè)及生活錦上添花。若僅僅是巧言令色,夸夸其談之人,那自然在這個社會中無法長期立足。
“訥于言而敏于行”對于職業(yè)修養(yǎng)也具有極好的啟迪作用,尤其是作為醫(yī)生的我們,專業(yè)知識固然十分重要,但是我們更應該注重自己言行的謹慎性。在現今醫(yī)患矛盾如此緊張的情況下,我們的一言一行已經不僅僅是出于對自己的負責,要求對專業(yè)的嚴謹與知識的正確理解,更重要的是對患者及其家屬負責?,F在多少醫(yī)患矛盾、醫(yī)療糾紛,甚至近期醫(yī)院屢屢發(fā)生的惡性事件多數都源于醫(yī)生不負責任的言行。那么儒家思想的 “訥于言而敏于行”正是要告誡我們,言語要慎重、做事須謹慎。同時,對待工作勤勞敏捷,始終以患者為上,知其所苦方能竭盡全力,時刻謹記我們的雙肩挑起的重任,以及我們對生命的承諾。
2 5 0 0年,歲月綿延,孔子穿越時空,如此自然,如此灑脫,如此深邃,既是凡人,是哲人,更是圣人,其人永垂不朽。
儒家學說經歷了幾千年的錘打,仍然經久不息,其內容逐漸完善并與時俱進,卻又不失其根本。以人的道德責任為依憑,足夠可以彰顯 “仁”的力量。在現在的社會中,我們?yōu)榱瞬辉谡T惑中迷失方向,是需要有正確的價值觀作為指導。所以,在如今的現實生活中,面對許多難以解決的社會問題時,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所給予的指導意義發(fā)揮了重大的作用,儒家的核心價值觀亦是扎根人們心中永不可磨滅的,在人生的安立、精神的歸屬方面,在社會乃至世界的建設方面,仁、義、禮、智、信等核心價值體系仍然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重要精神資源。
[1]苑青松.孔子“反巧言,倡訥言”說話觀之探析[J].周口師范學院學報,2 0 0 8,(1):1 1 9-1 2 1.
[2]楊波.孔子“訥言敏行”思想的現實意義[J].今日南國,2 0 1 0,(1 7 8):1 1 0-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