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文婷 秦欣梅
高職教育是以職業(yè)技術教育為重點,以培養(yǎng)學生掌握從事職業(yè)崗位所需的技術、技能為主要內容,以培養(yǎng)技術型、應用型的高級專門人才為根本任務的職業(yè)教育。近年來,高職教育在發(fā)展中已逐步形成了“??平逃究平逃芯可逃钡娜瞬排囵B(yǎng)體系,成為與普通高等教育并行的高等教育,但其以“應用”為主旨和特征去構建課程和教學內容體系的特點仍未改變。課程教學的最小單位是課堂,課堂授課質量是課程教學質量的基礎,課堂授課質量保證體系的構建能夠有效推動課程質量的完善與提高。因此,如何構建高職課堂授課質量保證體系,是提高高職教育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重要課題。本文將以高職會計學基礎課程為例,對課堂授課質量保證體系進行分析。
充分良好的課前準備是課堂授課質量保證的前提。準備內容包括教材的選擇、授課內容的梳理以及教學角度的換位。
教材質量的好壞直接關系教學開展順利是否,因為它是教學活動中連接教與學的橋梁,是教師與學生相互溝通與理解的參照物,一本好教材可以幫助理解、梳理思路、促進教學,是教師和學生的好幫手,反之則會晦澀難懂、擾亂思維、阻礙教學。
首先,教材的內容要與時俱進。受到會計準則的影響,會計學的內容變化頻率比較高,2006年《企業(yè)會計準則》對許多原有的會計內容進行了修訂,之后若干年,會計準則的解讀及會計處理方法的完善也一直沒有停止,這一點通過注冊會計師考試內容每年都有變化可以證明。這給教材的選擇提出了較高的難度。其次,教材的結構要科學合理?!稌媽W基礎》有很多版本,有些是按照會計核算的基本方法編排的,有些是按照會計要素編排的,還有些是根據會計職能按核算、分析、檢查、管理的邏輯編排,各有特色,但我們更傾向于會計原理——會計業(yè)務——會計實務的編排版本。這種編排不但思路清晰,而且邏輯合理,即先掌握原理,再運用原理處理業(yè)務,最后將處理業(yè)務的技能應用于實務操作。第三,教材的闡述要清晰明了。最好的闡述是最讓人容易理解的闡述,而不是高深莫測的理論堆砌和長篇大論的內容講解。職業(yè)教育的重點在于應用型的技術人才的培養(yǎng),教材的選用更應棄繁就簡,通俗易懂,以技術能力培養(yǎng)為主。
教材挑選好之后,教師應該對教學整體內容進行梳理,這種梳理包括相關課程的橫向梳理和本課程的縱向梳理。
相關課程橫向梳理是指本課程及與本課程在內容上有關聯、在學習順序有承接的其他課程的關系梳理。以會計方法為例,會計學基礎相關課程的橫向梳理可以概括為:1、會計核算方法,涉及課程有會計學基礎、中級財務會計、高級財務會計;2、會計檢查方法,涉及課程有審計學;3、會計分析方法,涉及課程有財務報表分析。其中會計核算方法中的三門課程集中解決三個任務,即會計確認、會計計量和會計報告。
本課程的縱向梳理主要是對自身內容的梳理。會計學基礎內容的縱向梳理可以概括為:1、會計原理(第1-3章),內容包括會計事項、會計對象、會計要素、會計等式、會計科目、會計賬戶、復試記賬、試算平衡;2、會計事項(第4章),內容包括資金籌措過程、供應過程、生產過程、銷售過程、利潤形成與分配過程的會計事項;3、會計記錄與報告(第5-9章),內容包括記賬憑證(填制)、會計賬簿(登記)、財產清查(核對)、會計報表(編制)、核算程序(選擇)。
通過對相關課程的橫向梳理和對本課程的縱向梳理,使學生對本課程及其相關課程有了一個宏觀的大概的認識和把握,對進一步的知識學習不再陌生和盲目,而是有的放矢,清晰明確。這能有效地幫助學生熟悉課程的內容結構和特點,盡快進入學習狀態(tài)。
課前準備過程中,教學角度的換位非常重要。教師應多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思考:這樣上課會有興趣嗎?這樣講解能聽懂嗎?這樣的教師我喜歡嗎?我希望看到一位怎樣的教師……只有換位,才能站在學習者的角度去感受課堂、去理解內容、去發(fā)起質疑;通過換位,教師才能更深切地發(fā)現課堂教學中的不足和不妥、才能站在學生的角度去考慮如何科學合理地編排內容、如何通俗易懂地講授知識、如何清晰流暢地語言表達。
科學有效的課中控制是課堂授課質量保證的核心,課堂授課質量很大一部分因素取決于課中控制。課中控制的內容從不同的角度看包含不同的內容。
教材的編撰很多時候會考慮到結構的美感而忽略某些知識的承接,這就需要教師做適當的教學設計與創(chuàng)新。這種設計包含教學結構的設計、教學內容的設計和教學目標的設計。
1.授課結構設計。課堂授課結構是指課堂的組成及其相互關系。結構完美、布局合理的課堂教學,可以增強課堂教學的藝術魅力,提高教學質量。課堂教學結構總的來講還是應該遵循授課內容的循序漸進,由簡到繁,承前啟后,在序列性前提下適當追求波動性,使課堂教學既綿綿有序,又起伏有致。現代心理學家研究表明:一堂課中,學生的思維狀態(tài)呈現三個階段的變化,即思維水平逐漸集中階段、最佳思維水平階段和思維水平逐漸下降階段。據此,我們可以應盡可能將課堂教學結構設計為由精彩奪人的導課、引人入勝的高潮和耐人尋味的結課三部分構成[1]。
2.授課內容設計。教學內容的設計涉及到授課內容的順序,是一個先講什么后講什么、遵循怎樣的邏輯關系、怎樣由前一個知識點引出后一個知識點的問題。例如,我們對會計學基礎原理部分的內容進行了重新設計,即由凡是發(fā)生資金增減變動的經濟活動都需要會計核算,推出會計事項;由會計事項與經濟活動的區(qū)別推出會計對象;由會計對象的經濟特征推出會計要素;由會計要素的等量關系推出會計等式;由會計要素的內容范圍推出會計科目;由會計科目的靜態(tài)表現推出會計賬戶;由會計賬戶的記賬特點推出復式記賬;由復式記賬的檢驗正誤推出試算平衡。以上就是會計原理內容的邏輯主線和前后順序。邏輯順暢,環(huán)環(huán)相扣,即有利于學生理解,也對學生快速記憶非常有幫助。
授課內容設計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就是棄舊迎新。會計內容繁雜多變,一會是企業(yè)會計準則的出臺,一會又是中小企業(yè)會計準則的出臺;一會是增值稅改革,一會又是營業(yè)稅改征增值稅;一會是取消了后進先出法,一會又是改變了成本法的會計核算。教師一定要時刻關注并掌握這些變化,將最新的動態(tài)和知識傳授給學生,切不可在陳舊過時的內容中炒剩飯。
3.授課目標設計。首先,明確的授課目標對教學具有導向、激勵的功能。授課目標越準確、具體、適度,越能調動學生的主動性,授課效果越明顯,因此,要為每堂課制定明確的授課目標。如果課堂一開始,教師能夠明確告知這一節(jié)課要解決的問題,學生就容易心中有數,目標明確。反之,不交代任務、教師講什么學生就聽什么、教師講到哪里學生聽到哪里的課堂授課是沒有效果的。沒有目標的課堂授課猶如沒有目的地的旅行,沒有方向,容易疲憊。其次,明確的授課目標對教學還具有反饋、評價的功能。授課目標是檢驗教學效果的一個標準,通過授課目標,學生可以自查、自補、自評,如果每一次課后每一個學生能做到對照授課目標進行自查、自補、自評,這不僅能有效地避免教與學的盲目性,而且能有效地促進整體授課質量和學生素質的提高。例如,講到購買固定資產的會計處理這一課時,教師應明確四個授課目標:(1)固定資產的概念;(2)固定資產的入賬價值;(3)購買固定資產的賬務處理;(4)購買固定資產增值稅抵扣問題的說明。課中學生應該緊緊圍繞這四個問題思考,課后學生可以通過反問自己這四個問題來檢驗自己的學習效果,及時查缺補漏,以達到教學最佳效果。
課堂授課技巧的合理運用對課堂授課質量的提高起著四兩撥千斤的作用。課堂上適當運用一些授課技巧,可以優(yōu)化課堂質量,提高課堂效果。
1.多變方法。授課是一種教師與學生溝通的方式,是一個教師輸出學生接收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輸出方要靈活運用不同的方法以幫助接收方更好地接收信息。授課內容的多樣性決定了授課方法的多變性。在會計學基礎的課堂上,我們通常會根據不同的內容選擇不同的方法。例如:(1)會計事項的處理運用的都是賬戶圖示教學法。比起傳統(tǒng)的會計分錄,圖示教學可以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會計意識,清晰直觀地表明企業(yè)資金的增減變化和會計內容的來龍去脈。(2)在講到財產清查的會計處理時,因為清查對象多樣以及每一種清查對象由于不同原因造成的盤盈或盤虧的處理是不一樣,這時候可以運用繪制表格的方法,將每一種清查對象因不同原因造成的盤盈或盤虧的處理列在一起對比記憶,大大提高了課堂授課質量。(3)所有者權益是一個不容易理解的概念,如果只是按照其各各組成部分講,學生很迷茫。這時候可以通過舉例說明。構想一個公司從申請成立有限責任公司逐步發(fā)展壯大為上市公司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和學生一起探討三個問題,即注冊資本與實收資本的關系、資本溢價的原因以及資本壯大的途徑,其后學生們基本可以理解所有者權益及其構成了。
2.不斷發(fā)問。問題是教學的心臟,是教學思維的動力和方向。因此,在課堂授課中,教師要不斷地向學生提出新的問題,推動學生思維活動不斷向前[2]。教師在發(fā)問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點:(1)發(fā)問要有方向性。即發(fā)問要有明確的目的,要使學生的思維趨向于授課目標;(2)問題的難度要適中。即問題不宜太難和太易,難易之間要有一定的坡度;(3)發(fā)問要有啟發(fā)性。即發(fā)問是否能夠觸及問題的本質,并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比如講到利潤形成的時候,教師可以問:凈利潤等于什么?利潤總額等于什么?營業(yè)利潤等于什么?這就是一個富有啟發(fā)性的問題,它引起了學生的深入思考,幫助學生一層一層剝開利潤的面紗,為學生掌握利潤的計算和利潤表的編制奠定了基礎。
3.啟發(fā)思考。教師提出問題后,應先讓學生思考,必要時教師可作適當的啟發(fā)引導。教師的啟發(fā)要遵循學生思維的規(guī)律,因勢利導,循序漸進,不要強制學生按照教師提出的方法和途徑去思考問題。如為了啟發(fā)學生解決“為什么應交增值稅(進項稅)在賬戶借方,而應交增值稅(銷項稅)在賬戶貸方”這個問題,教師可以給與啟發(fā):為什么應交增值稅是用銷項稅減進項稅?
4.適當“冷場”。沒有思考就沒有學習,而思考是需要時間的,實驗表明,思考時間太短,學生的回答通常也很簡短,但若把思考時間延長一點,學生就會更加全面地回答問題,合乎要求和正確的回答率也會提高[3]。教師切不可要求學生在聽完問題后立即作出回答,也不要因為學生一時間答不上來就不斷重復問題或者提出其他的問題要求學生作答,這樣做嚴重干擾了學生的思考,阻礙了學生的思維。適當地“冷場”,多給學生一些思考的時間,幫助學生積極綻放思維的火花。
課堂授課既是語言的交流、思維的碰撞,也是情感的互動、人際的交往,教師與學生在教與學的過程中,適當的人為關懷能對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促進課堂授課質量起著增光添彩的作用。
1.加強課堂管理。好的課堂管理保證了好的課堂授課環(huán)境,只有擁有一個好的授課環(huán)境,才能獲得好的授課效果。沒有課堂管理做保障,再完美的課堂講授也會打折扣。加強課堂管理包括很多方面。首先,應要求學生不曠課、遲到和早退。這不僅從紀律上約束了懶惰的行為,保證了課堂學習的連貫性,也從人文上表示了對學生的關心,確保了學生課堂時間的安全。其次,應關注課堂動態(tài),對睡覺、說話、戴耳機的學生給與制止,制止的方法可以是適當走動、點名提問或者悄悄提醒。當學生精力不太集中,精深狀態(tài)欠佳時,教師可以適當穿插一些小幽默或者小故事以活躍課堂氣氛、提神醒腦。這些舉措不僅沒有耽誤課堂教學進展,而且制止了學生的不良行為,還能流露出教師對學生的關注和期待,是一種有效的課堂管理辦法。
2.構建良好師生關系。俗話說:“親其師,信其道。”教師與學生只有實現心靈的零距離,學生才會打開心靈的窗口,接受教師所傳授的一切。要保證授課質量,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很重要。良好的師生關系能使學生在課堂上心情愉悅,無拘無束,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其聰明才智;良好的師生關系使教師被學生充分信任,教師輸出的各種信息在學生頭腦里暢通無阻,從而取得最佳的授課效果;良好的師生關系使得教師對每一個學生充滿欣賞和愛意,這對學生來講是一種強大的鼓舞和力量。實踐證明,學生喜歡熱情幽默、親切和藹、敬重學生、認真負責的教師[4]。很多教師雖然他的專業(yè)知識不太精深,對教材的分析把握也不是那么地好,但是通過自己向上的精神風貌、健康的人格魅力和對學生的愛去感染課堂,建立與學生的真誠合作,使教與學協調配合,達到良好的授課效果。
課后反思也可以稱為授課心得,是教師對課堂教學過程的設計與實施進行回顧和小結,將經驗、教訓和體會記錄下來的過程。美國學者波斯納說過:“沒有反思的經驗是狹窄的經驗,只有經過反思的經驗方能上升到一定的理論高度,并對后續(xù)教學行為產生影響。”[5]教師積極反思、準確分析課堂中的不足,及時改正缺點、改進方法、改善措施,可以有效地保證課堂授課質量不斷提高。
再平凡的教學活動都會有成功,比如切入點的選擇、引入的新穎、發(fā)問的方式、某一知識點的舉例、新方法的運用、懸念的設置與延伸等。只要是做得好的,就是自己在教學上的“得意”之作,將他們記錄下來,便于今后在教學中進一步運用和參考。
再完善的教學設計也難免會有失誤,比如教學內容的承接、教學難點的突破、某一個知識點的講解、某一個舉例的模糊晦澀、學生狀態(tài)的渙散等。把這些記錄下來,并對其原因做深刻的分析與探究,找出解決的措施與方法,找機會加以彌補與矯正,使之成為以后教學中吸取的教訓。
隨著教學內容的展開、問題的創(chuàng)設以及偶發(fā)性事件的產生,教師會發(fā)現有些思維可以更完美,有些言語可以更簡單,有些收獲意想不到。例如在“應交稅費是負債性質的賬戶,可為何應交銷項稅卻在借方”這個提問中,我一直都習慣回答:“因為進項稅是抵扣項目,它的產生可以減少納稅金額,有阻止經濟利益的流出的作用,因此具有資產的性質?!笨墒怯幸淮我粋€學生這么回答:“進項稅是已經繳納的稅,完成了負債義務,所以在借方?!边@個思維干凈利落、簡潔明了,這種智慧的閃光點讓我收獲不小。
反思是提高教師專業(yè)素質的一個有效措施,是教師專業(yè)化成長的一個重要途徑,教師要將其做好,還應該根據反思的內容,積極尋求缺點與失敗的改進方法與改善措施,積極思考成功與收獲地進一步補充與完善方案。教師只有在反思與評價中不斷優(yōu)化各種策略、方法和觀念,才能真正做到在實踐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長[6],沒有改正、改進和改變的反思是沒有意義的。
構建高職課堂授課質量保證體系,可以有效幫助教師端正教學態(tài)度、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授課技能,科學合理的課堂授課質量體系對提高教學質量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上好一堂課,光有課堂上的努力遠遠不夠,還應該做好課前準備和課后反思。只有做好了充分地課前準備,課中控制才能游刃有余;只有做好了及時準確的課后反思才能為課堂授課不斷進步提供源動力。所以,科學合理的課堂授課質量體系離不開課前準備、課中控制和課后反思,三者齊同協力才能將課堂授課質量保證體系功效發(fā)揮至最大。
[1]白鴿,梁振然.發(fā)展課堂教學藝術 提高教學質量[J].才智,2013(11).
[2]朱有祥.激活學生數學思維的教法初探[J].新課程(教育學術), 2010(11).
[3][4]郎咸偉,高玉寶.如何有效提高課堂教學質量[J].新課程研究(基礎教育),2008(6).
[5][6]張國娟.課后反思應該記什么[J].基礎教育研究,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