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鄧小平同志誕辰110周年鄧小平改革開放觀的精髓
宇文利
在設計和引領中國新時期改革開放的進程中,鄧小平提出并展示了一種以人民為本的人民利益觀。這種人民利益觀是中國共產黨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內在規(guī)定性的體現,也是鄧小平作為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價值訴求。鄧小平的人民利益觀體現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最終目的和本質精神,要求大膽而睿智的改革開放政策和路徑,體現了辯證的思維,推崇人民利益至上。
鄧小平 改革開放 人民利益
在紀念鄧小平誕辰110周年之際,回顧和總結鄧小平關于新時期改革開放的人民利益觀,緬懷偉人思想,對于在當前和今后全面深化改革進程中堅守人民利益至上的改革目的和實踐宗旨,具有重要的啟發(fā)意義與警示作用。
鄧小平是我國改革開放的領導者和總設計師,他對于改革開放到底是為了什么的問題抱有清醒的認識和準確的把握。新時期中國改革的內容和要求也很多,但最關鍵最內在的就是對黨和國家各項制度的改革。這種改革直接關系到社會利益的創(chuàng)造和分配,關系到改革的深層關系和實質內容。鄧小平在1980年的講話中就明確指出要充分發(fā)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其中所應當努力實現的三個要求有兩個是直接與人民利益相關的:“(一)經濟上,迅速發(fā)展社會生產力,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二)政治上,充分發(fā)揚人民民主,保證全體人民真正享有通過各種有效形式管理國家、特別是管理基層地方政權和各項企業(yè)事業(yè)的權力,享有各項公民權利?!雹購慕洕虾驼紊暇S護并實現人民的利益與權利,這無疑是鄧小平所推動的新時期改革的出發(fā)點,是改革的目的和要義。與對內改革同步進行的是對外開放。可以說,1978年之后的對外開放是在充分吸取歷史教訓的基礎上做出的重大決策,而對外開放的最終目的同樣是為了中國的發(fā)展。作為對外開放的倡導者和引路人,鄧小平在其思想體系中多次隱喻了他的人民利益觀。堅持發(fā)展人民利益、增進人民福祉是鄧小平倡導改革開放的一條內在線索,是鄧小平改革開放觀的內在精神和先進之魂。對于這一點,不僅是鄧小平本人認可的,并且他還把增進人民利益和福祉當作改革開放的長期任務和持續(xù)推進的目標,把改革開放的命運與人民利益緊緊地箍束在一起。就此,他說得直接而堅定:“誰也不能阻擋中國的改革開放繼續(xù)下去。為什么,道理很簡單,不搞改革開放就不能繼續(xù)發(fā)展,經濟要滑坡。走回頭路,人民生活要下降?!雹诋斎?,鄧小平所認定的人民利益并不狹隘和片面。它首先是經濟利益,其次是精神利益,包括人民群眾的政治權利、文化權利等。
鄧小平關于新時期改革開放必須秉持、維護和發(fā)展人民利益的觀念,并不是形成于19世紀70年代末的改革開放,而是他作為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者和中國共產黨人的思想訴求和價值崇信,也是在他早年從事革命戰(zhàn)爭時期就已經具備的一以貫之的思想。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的中國共產黨在其成立之初就明確宣誓它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代表的是民族的、人民的根本利益。鄧小平在革命年代就確立起了為人民革命、為人民利益而工作的思想,堅信“凡是于人民有利的事情,無不盡力提倡與實行”。③在太行山區(qū)組織和領導根據地革命戰(zhàn)爭時,鄧小平強調:“我們是為人民群眾的利益而工作。”④這是鄧小平“以民為本、為人民利益而工作”的心聲,也是鄧小平“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集中概括,表明了鄧小平忠實于人民利益的一貫精神追求和價值信仰。
鄧小平是我國新時期改革開放所秉持的人民利益觀的奠基人,也是通過改革開放來維護、發(fā)展和實現人民利益的實際引領者和開拓者。正是鄧小平確立并踐行了人民利益至上的思想觀念,中國的改革開放才激發(fā)和調動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參與,贏得了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謀求了和平穩(wěn)定的發(fā)展環(huán)境,保障了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順利進行。鄧小平所秉持和確立的改革開放的人民利益觀有什么內容呢?
首先,改革開放的本質追求是發(fā)展人民利益。改革開放是新時期中國共產黨的偉大實踐。為人民謀利益是黨的全部活動的出發(fā)點和歸宿。鄧小平很早就指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切以人民利益作為每一個黨員的最高準繩?!雹輰τ谟芍袊伯a黨來啟動的改革開放這項偉大事業(yè),堅持發(fā)展人民利益是合情合理的實踐訴求,也是中國共產黨保持其基業(yè)常青的不二選擇,因為只有人民群眾才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只有發(fā)展和增進人民利益才是改革的根本目的。鄧小平指出:“我們的改革要達到一個什么目的呢?總的目的是要有利于鞏固社會主義制度,有利于鞏固黨的領導,有利于在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下發(fā)展生產力?!雹捺囆∑竭@里所提出的改革目的論,雖然是從更為宏觀的社會制度、政黨原則和社會生產角度來說的,但其內在的靈魂卻是符合并發(fā)展人民利益的。如果沒有人民的選擇和支持,如果不以人民利益為上,什么樣的社會制度和政治制度都不能長久。如果失去了人民的支持和參與,發(fā)展社會生產力也就是一句空話。
其次,為發(fā)展人民利益,要執(zhí)行更為大膽而睿智的改革開放政策。改革開放不久,在經濟社會發(fā)展中就遇到了社會制度、經濟模式和發(fā)展路徑上不同思想觀念的沖突與碰撞。一個顯而易見的道理是,如果固守老觀念、抱殘守缺,那么經濟就不能發(fā)展,人民利益也就不能發(fā)展和增進。因為涉及變革,中國的改革開放曾經面臨了姓社姓資、姓公姓私、先富后富等帶有方向性、制約性的選擇關口,在每一個關口,鄧小平都能夠科學而辯證地指引改革開放走向深入。鄧小平提倡為發(fā)展人民利益而執(zhí)行更為大膽的改革開放政策。他堅信,發(fā)展人民利益是改革開放的最終目的,中國改革開放的道路不能因為思想僵化、觀念落后和行動教條而受阻,也不能因為沒有現成經驗而卻步。因此,從實事求是的原則出發(fā),破除思想藩籬、打破僵化觀念,需要的是超出常人的睿智和勇氣。而支撐鄧小平做出那些大膽決策的,無疑同樣是為發(fā)展人民利益的觀念。
再次,以辯證的思維和科學的路徑維護并增進人民利益。辯證的思維和科學的路徑是保證改革開放堅持正確取向的合理選擇和關鍵方略。鄧小平在確立改革開放是為發(fā)展人民利益的觀念中,所運用的是辯證的思維,所提倡的是科學的路徑。這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在發(fā)展意識和速度方面,他提倡改革開放膽子要大,但步子要穩(wěn),保持合理的速度。二是發(fā)展程序方面,他提倡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用先富帶動和幫助后富,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在先富與共富的關系上,現在有人詬病這一原則,認為這是造成貧富差距不斷拉大的主因。實際上,鄧小平強調的是“梯次型發(fā)展”,是通過差序格局和輪換次序來保證發(fā)展的速度和效率。第三,在發(fā)展內容方面,他強調既要發(fā)展人民的物質利益,呼吁“承認物質利益,是要為全體人民的物質利益奮斗”,⑦同時也注意提高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利益,發(fā)展社會效益,“力求把最好的精神食糧貢獻給人民”。⑧第四,在利益分配方面,他強調兼顧集體和個人,不能偏廢任何一方面??傊钅荏w現鄧小平在堅持人民利益觀時運用辯證思維和科學路徑的思想原則是“兩手抓,兩手都要硬”,這里的“兩手”包含著很多方面的內容和指稱。
最后,人民利益是裁決各項工作的最終標準。鄧小平在籌劃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的進程中,始終把“人民擁護不擁護”、“人民贊成不贊成”、“人民高興不高興”、“人民答應不答應”作為制定各項方針政策的出發(fā)點和歸宿,強調改革開放就是要給人民以最大的實惠和利益。這種籌劃并不僅僅是側重在經濟的和物質利益層面上講的,同時也是在人民群眾的政治利益和精神利益上講的。在推進經濟改革開放的同時,一個不可避免的話題就是關于政治體制改革的問題。對此,鄧小平同樣是站在人民利益的角度來審視改革開放和謀劃中國改革開放的進程的。在得到科學判斷和結論的基礎上,才能談得上政治體制改革,而政治體制改革的目標必須與以下三條相關聯:要始終保持黨和國家的活力;克服官僚主義,提高工作效率;調動基層和工人、農民、知識分子的積極性。在1992年的“南方談話”中,鄧小平鮮明地提出了“三個有利于”的標準。至此,一個不言而喻的事實是,無論是在經濟意義上還是在政治意義上,在鄧小平的設計中,改革開放能否成功、能否順利、能否持續(xù)的關鍵就是是否堅持把發(fā)展人民利益作為首要的、先決的條件,是否把維護和發(fā)展人民利益作為裁決一切工作的最終標準。
今天的改革開放,其根本目的到底是為了什么?是出于維護政黨政治的緩兵之計,還是允許少數人瓜分經濟社會發(fā)展成果的權宜之策,抑或是為從根本上保障和發(fā)展人民利益的堅定抉擇?在中國數千年的發(fā)展歷史中,變革雖然代表著變數,但它的出現似乎也是個常數,并不鮮見。從古到今,受各種政治勢力簇擁或推動的變革變法有很多,不過多數變革都沒有起到醫(yī)根治本的目的,最終也無法起到救治封建統(tǒng)治垮臺這一“癌癥”的療效。這是擺在當代中國共產黨人面前的重大選擇,也是考驗改革開放目的和宗旨的基本命題。學習鄧小平關于新時期改革開放的人民利益觀,對于推進當代中國的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有著重要的啟發(fā)和警示作用。
其一,改革開放要始終圍繞發(fā)展和保障人民利益而動。這是鄧小平成功領導中國走進新紀元的訣竅,也是鄧小平總體設計中國改革開放事業(yè)的經驗之談。當代中國的改革已經上升到一個新階段,進入新一輪的角力和對抗中。我國發(fā)展進入新階段,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qū)。說到底,改革開放不僅要發(fā)展人民利益,而且要保障人民利益。當經濟發(fā)展的成果不斷得到增強和壯大、“蛋糕”不斷做大時,如何分配“蛋糕”、保障人民群眾能夠切實共享改革發(fā)展的成果,這是一個棘手的問題,需要的是智慧和勇氣。當面對因為權力占有而形成、阻止改革開放進一步推進、強大而固化了的既得利益集團時,能否堅持人民利益觀,是否能夠最大程度地保障人民利益,就不僅成了衡量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能否順利推進的開關閥,也成為檢驗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共產黨人傳承已久的政治信仰、革命傳統(tǒng)和道德水平的試金石。
其二,全面準確和完善地堅持人民利益觀。我們認為,鄧小平在領導中國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征程中,形成了科學的人民利益觀,其重要的特征就是這種人民利益觀具有徹底性和辯證性,不片面,不短視,不脫離中國改革開放的國情、過程和目的。毫無疑問,在任何社會中進行改革,都會出現利益紛爭和利益沖突;任何國家推進開放,也都會面臨來自內部和外部的風險、危險與挑戰(zhàn)。要保障改革開放的順利推進,就應當確立科學的改革開放路徑,以保障其改革開放的人民利益觀是科學的、有益的,而不是招致困擾、破壞和災難的。為此,深化改革開放必須高度重視基于人民的利益共同體的構建,必須捍衛(wèi)和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實現,必須擴大人民利益的匯合點,必須推進捍衛(wèi)人民利益的合程序化和合目的化。這是一個響亮的表態(tài),也是對鄧小平所開創(chuàng)的改革開放的人民利益觀的繼承與發(fā)揚。
美國學者傅高義在《鄧小平時代》中談到了鄧小平通過改革開放給中國社會和中國人帶來的變化。他提出問題說:“假如中國人要感謝某一個領導人改善了他們的日常生活,這個人就是鄧小平。在為改善如此之多的人民的生活做出貢獻方面,20世紀是否還有其他領袖能夠與他相比?”⑨毫無疑問,這個問題的答案是明確的。截止到目前,鄧小平所開啟的改革開放的征程,其前景是光明的,其成就也是世界矚目、無與倫比的。我們有理由相信,遵循鄧小平所確立的改革開放的人民利益觀,中國的改革開放事業(yè)必將迎來燦爛而美好的明天。
(作者為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導,北京大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
【注釋】
①⑦⑧《鄧小平文選》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②⑥《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③④⑤《鄧小平文選》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⑨【美】傅高義:《鄧小平時代》,馮克利譯, 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3年。
責編/張瀟爽 高驪 (見習) 美編/于珊
【延伸閱讀】
重溫鄧小平“人民”話語
“我們進了城,執(zhí)了政,是做官呢,還是當人民的勤務員呢?這個問題是毛澤東同志過去多次講過的??梢杂袃煞N態(tài)度:一種是做官,一種是當人民的勤務員。如果不是做官,而是當人民的勤務員,那就要以普通勞動者的面貌出現,要平等待人,要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保?962年2月6日)
“尊重知識,尊重人才?!保?977年5月24日)
“一個革命政黨,就怕聽不到人民的聲音,最可怕的是鴉雀無聲?!保?978年12月13日)
“建設目標,一定要反映人民生活在哪些方面受益,不能只講平均工資每年增長百分之幾,必須把經濟的發(fā)展使人民生活得到的改善反映出來。人民生活要有相當增長,人民才能滿意。”(1980年7月17日-20日)
“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情地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保?981年2月14日)
“人民跟著共產黨干什么?一求翻身解放,二求富裕幸福?!保?983年)
“我相信,凡是符合最大多數人的根本利益,受到廣大人民擁護的事情,不論前進的道路上還有多少困難,一定會得到成功?!保?985年9月23日)
“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深入群眾傾聽他們的呼聲?!保?985年9月23日)
“我相信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F行政策只要一改變,人民生活肯定會下降。如果人民認為現行政策是正確的,誰要改變現行政策,誰就要被打倒?!保?986年9月2日)
“人的因素重要,不是指普通的人,而是指認識到人民自己的利益并為之而奮斗的有堅定信念的人。”(1986年11月9日)
……
A849.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