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
《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指出,關注小學生對周圍世界與生俱來的探究興趣和需要,用符合小學生年齡特點的方式學習科學,提倡科學課程教學貼近小學生的生活。我認為,在小學科學教學中與學生生活、學習相結合,對較深的書本知識口語化、規(guī)律化,學生才會對科學知識更感興趣。
一、對比較復雜的科學知識簡要歸納,配以圖片,使課堂情境趨于生活化
如,在四年級科學教學《風向和風速》一課中,課本上說,風速就是每秒行進多少米。學生在理解的時候覺得比較抽象,如果老師把氣象學家分成13個等級的風速圖片用幻燈片的形式給學生展示出來,并配上簡短的文字說明:0級炊煙上,1級煙飄移,2級樹葉響,3級旗吹動,4級樹枝搖等等。從這樣的生活情境再配上簡要的文字說明,朗朗上口,形象生動。學生有了前面生活化情境的引導,不會感到科學離他們很遠,對枯燥的知識學習也就非常的感興趣了。
二、在教學中使用的材料要接近學生生活,學生進行科學探究必然要借助一定的探究材料,可以使抽象的東西具體化
在教學中,教師應盡量采用貼近學生生活的實驗材料,比如,教學《觀察云》的時候,學生對晴天、多云、陰天云量的多少感覺比較抽象,我讓學生準備兩個圓,一個不涂色,一個涂上其他顏色,都剪出一條半徑,互相重合,白色代表天空,其他顏色代表云彩,就可形象地表示云量的多少,最后幾朵云量不在一起,就把它們放在一起看,也可以看出它們的多少。
三、盡量使用教學實驗儀器,讓學生多動手,做一做、摸一摸、想一想
如,四年級第二單元《溶解》這一課,什么是溶解,就要用到量杯、玻璃棒。這時,教師可以讓每個學生看一看、摸一摸,量杯是用什么材料做的;這種材料有什么好處;為什么不用生活中的其他東西代替。講到過濾實驗時多想想幾個為什么。又如,在學習了《分離鹽和水的方法》這一科時,可要讓學生摸一摸酒精燈,看一看燈芯用什么材料做的。親自操作倒一倒酒精、點火、熄火。讓學生看看海水、海鹽的圖片,想一想,說一說制海鹽的過程。
四、安排一些接近學生生活課外活動
課外活動不只是在教室里完成作業(yè),還應該到課外,大自然中去。如,學習了植物的花,就讓學生到校園觀察海棠花,數(shù)一數(shù)有多少花瓣,多少萼片,多少花蕊,到附近的菜地看看黃瓜花、豌豆花,等等,學生就會很感興趣。
參考文獻:
劉忠學.小學科學探究教學中的情境引入[J].科學課,2004(11).
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