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智勇
(江西農(nóng)業(yè)大學南昌商學院 南昌市 330044)
近年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可,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是引起了教育部門的高度重視。許多高校紛紛開展了形式多樣的心理健康教育,其目的在于促使全體學生心理品質(zhì)完善,能夠健康成長成才。
心理健康教育雖然在多數(shù)學校被設為必修課或選修課,但由于目標不合理,教學上偏重心理危機的干預和心理問題的預防,側(cè)重剖析心理問題的癥狀,缺少對學生積極心理的探索與培養(yǎng),故而表現(xiàn)出以下四個方面的問題。
一是內(nèi)容單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內(nèi)容以普通心理學和健康心理學為主,穿插人格、情緒、人際關系等相關心理學理論內(nèi)容。對高校學生而言,該課程理論過多,實際應用不足,多數(shù)理論不能聯(lián)系實際,學生在教學中體驗不足,教學效果不明顯。
二是學時較短。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多數(shù)設置在第一學期,學時一般為16至32課時。學時短,教學進度快,無法貫穿學生整個在校時間。授課多安排在下午、晚上、周末等邊角時間,很容易造成學生、教師的疲勞和反感,使其成為“教師完成任務,學生完成學分”的學科。
三是方法單調(diào)。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學普遍采用課堂講授,輔以心理咨詢、心理健康教育月等形式。這些方式方法顯得單一、枯燥,輻射的范圍也相對狹窄,加上多數(shù)學校缺少相應的軟硬件設施,從而使得心理健康教育成為高校教學中的“雞肋”。
四是理論滯后。高校心理健康教師日常事務性工作繁多,導致他們在教學研究上精力不足,較少開展專業(yè)的、前瞻性的教學理論研究。多數(shù)教師是直接照搬國外的一些模式,缺乏本土化的分析,更缺乏本區(qū)域、本校學生心理特點的針對性。教學重點也多是對學生心理健康癥狀問題的講解,沒有把落腳點放在創(chuàng)建學生積極心理的塑造上。
當前,在高?,F(xiàn)有模式下,如何開展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學,一直是教育工作者們探討的目標和方向。我院在多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學實踐中,探索并形成了一套“1+7多元體驗式”教學法,即力求在積極心理學的框架下,注重激發(fā)學生潛能,從而建立起學生的有效行為,切實提高教學效果。
體驗式教學法是指為了達到既定的教學目的,在教學過程中,從教學需要出發(fā),引入、創(chuàng)造或創(chuàng)設與教學內(nèi)容相適應的具體場景或氛圍,以引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幫助學生迅速而正確地理解教學內(nèi)容,促進他們的心理機能全面和諧發(fā)展的一種教學方法。所謂 “1+7多元體驗式” 教學法,包含兩個內(nèi)容,“1”指的是主要途徑,“7”指的是輔助手段,即以課堂講授為主體,有機結合案例教學、心理影片、成長性作業(yè)、心理情景劇、戶外心理拓展訓練、團體心理輔導、網(wǎng)絡輔導這7種輔助教學方法與手段,開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學。具體做法如下。
1、案例教學。結合課堂教學的內(nèi)容,選取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案例,采取小組討論、分享、角色扮演、頭腦風暴等形式展開討論。在講授過程中,注重調(diào)動學生的主觀體驗,教師盡量在第一時間不評價,積極鼓勵學生發(fā)言;在討論過程中,創(chuàng)造有利于師生互動的良好氛圍,促進學生主動思維、創(chuàng)造性思維,讓他們能更加直觀的接受心理學的理論,特別是從案例中學會反思自身的問題,從而提高其運用心理學理論分析和解決實際生活中遇到的問題的能力。
2、心理影片賞析。電影是濃縮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包含著心理與文化的含義。初次接觸心理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大學生,對心理學和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心理咨詢有一個接受過程,特別是高校的學生,把心理咨詢、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看病。其實,心理健康教育不僅僅是揭露,重在啟迪、指引。心理影片是面向大眾,從心理學的角度走進人物的內(nèi)心,通過一系列的心理學理論揭示人物的心理過程。精選一些和青年學生相近、貼切的心理學影片,如《叫我第一名》、《國王的演講》、《心靈捕手》等,作為教學輔助資料,映后組織學生分小組討論,并予以講解。以電影中的人物為鏡折射自我的內(nèi)心世界,通過影片的再現(xiàn)與分析,引導學生心靈感悟,幫助學生學習負責任的生活態(tài)度和積極的人生意義,完善人格和充實自我。
3、成長性作業(yè)。通過前期教學,使學生了解到自身人格、情緒、人際關系的特點,最終落實到學生認知的改變和行為的轉(zhuǎn)變上。在教學中,我們針對學生普遍存在的心理狀況,布置相應的成長性作業(yè),如自我情緒管理模式調(diào)整、人際關系溝通技巧訓練,利用大學生心理健康協(xié)會開展讀書會、青年志愿者服務等相應活動。通過開展有效的行為作業(yè),幫助學生把學到的心理學理論、感受到的心理學動力,都應用在自身的行為改變上,比如結合周邊學校留守兒童現(xiàn)象,在班級教學中開展幫扶、關愛留守兒童服務,通過不一樣的視覺,重新體驗自身成長中的挫折,從而學會承擔,實現(xiàn)自我成長。
4、心理情景劇。心理情景劇是讓學生把自己在學習生活中的焦慮或困惑用情景劇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并借此對學生的心理問題進行指導。學生通過扮演情境中的相關角色,可把平時壓抑的情緒通過表演加以釋放、解脫,還可學習和獲取到人際交往的技巧及處理問題的能力。我院利用“心理健康教育月、心理情景劇大賽”的時機,通過心理情景劇的形式,讓學生在親身體驗和感受中認識到心理的細微變化,從而化解心理沖突,達到宣泄、釋壓和領悟道理的目的。
5、戶外心理拓展訓練。拓展訓練是1995年開始進入中國的一種新型戶外體驗式心理教學模式,對于團隊建設、人際關系、執(zhí)行力等方面有著顯著的促進作用。針對學生群體中普遍存在的缺乏相互信任、害怕群體沖突、欠缺情感投入、逃避自我責任、無視團體結果這5個團體障礙,我們利用學生的素質(zhì)拓展基地,組織學生參加戶外素質(zhì)拓展,讓學生在愉快積極的活動參與中通過全身心的先行投入,挑戰(zhàn)自我極限,以增強其團隊責任心與參與意識。學生們在獲得高峰體驗的同時,不由自主地挖掘了自身的潛能,提高了心理素質(zhì),并從中獲得自我教育。
6、團體心理輔導。結合心理健康教學內(nèi)容,在專門的團體輔導教室分小組設計活動方案,讓學生通過學習和了解他人的想法來學習社交技巧,通過在團體中與他人分享經(jīng)驗與觀念來獲得團體的接納與支持,促進自我成長。
7、網(wǎng)絡輔導。通過網(wǎng)絡教學平臺,實現(xiàn)教學資源的師生共享。在學校心理健康網(wǎng)站上,開設專門的心理健康網(wǎng)絡課程,使學生既可以查閱相關文字、圖片、視頻資料,也可以網(wǎng)上留言、聊天,教師及時回復,進一步實現(xiàn)師生間的溝通和互動。
通過“1+7多元體驗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心理健康教育體系中的深入應用,有效地預防了學生心理危機事件的發(fā)生,提升了其綜合心理素質(zhì)。
教師在大學生心理健康輔導中的言傳身教,至關重要。因此,要注重做到以身作則。
1、要以高尚的人格感染學生。教師作為班級的核心人物,既是同學們模仿的對象,也是讓之心存敬畏的嚴師,所以其一舉一動都會對大學生產(chǎn)生深刻的影響。教師要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學生,這比口頭空泛的說教更有力。在班級重大活動中,要身體力行,比如和他們一起勞動、一起彩排、幫扶生病的學生、隨手撿起地上的紙片……通過這樣的接觸,不僅拉近和大學生的距離,也讓大學生們有機會去感受老師無私的愛,達到潤物無聲的效果。
2、要以親和的力量團結學生。“親其師,信其道”永遠是為師者所信奉的教條,也是走進大學生內(nèi)心的基石。在和大學生長期磨合中,教師應該以主動的姿態(tài)去和大學生溝通,不應只在嚴重情況發(fā)生后再處分批評,盡量做到防患于未然。在今年清明節(jié)假期,筆者給大學生出了一個命題作文《老師,我想對你說…》。學生們在作業(yè)中,反映出家庭的分裂給他們心理上造成的傷害、對同學之間矛盾的困惑等等。發(fā)現(xiàn)他們的心理障礙與問題,筆者用談話或書信形式及時給予開導,得到了他們的理解、感恩和祝福。
3、要以多樣的方式適應學生。現(xiàn)代媒體迅猛發(fā)展,與學生打交道的方法和途徑也不斷擴展和延伸,“伊妹兒”、微信、微博、QQ……層出不窮。教師要懂得年輕人追求時尚、趕潮流的心理,利用各種形式和途徑,把握住和大學生交流的機會,歡迎學生來教師的QQ做客,家門隨時為他們敞開。
總之,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事業(yè)中的重中之重,而大學生心理的復雜性和多樣性也決定了這項工作具有著繁瑣艱難的過程,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必須投以極大的耐心和熱情。廣大心理健康教師只有通過平時細致入微的努力,才可能使大學生的心理教育總體水平跨越一個嶄新的臺階。
[1]張云.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2]錢銘怡.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3]李悠.論高?!半p師”社會服務能力的提升[J].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9(10).
[4]袁銳愕.外國教育史綱[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5]張新民.論高職發(fā)展中政府主導作用的發(fā)揮[J].職業(yè)技術教育,2004(34).
[6]劉春生,牛征,紀元.高等職業(yè)教育經(jīng)費來源渠道及投資策略研究[J].教育研究,2002(6).
[7]劉來泉.世界技術與職業(yè)教育縱覽——來自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報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