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宇
( 鄭州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1 )
節(jié)目主持人語言表達的結構創(chuàng)新
王振宇
( 鄭州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1 )
從口語表達的思維方法出發(fā),歸納了大眾傳播中的幾種典型口語表達結構,并對其內(nèi)涵和應用做了分析與解釋。通過描述劃分與歸類、原因與結果、存在與可能三種結構的內(nèi)涵和功能,并根據(jù)口語表達對象的不同,分析了三種結構的具體應用。
結構; 劃分; 因果; 可能
人們常用“出口成章”來形容優(yōu)秀的口語表達。一方面“出口”形容了切入主題的速度,另一方面“章”帶有書面語的客觀嚴謹性,于是“成章”體現(xiàn)出表達內(nèi)容在邏輯上的嚴密和完整。本文的內(nèi)容正著眼于上述兩個方面。本文總結了分類與歸類、原因與結果、存在與可能三種常見結構,并對其內(nèi)涵和應用做了分析解釋。
生活中人們時時刻刻都在運用分類的方法。這種方法基于人們認識客觀世界總是從區(qū)別開始的習慣。這種思維習慣自覺地應用于人們的直觀經(jīng)驗上,而在面對概念的時候就需要邏輯方法的介入。
“劃分就是把一個概念的外延分為幾個小類的邏輯方法?!盵1]54在口語表達框架的構建中,不同的對象適用不同的邏輯方法。劃分的邏輯結構更多的適用于以簡單“概念”作為對象的口語表達。例如,“娛樂節(jié)目”就是一個簡單概念。如果評論的對象是娛樂節(jié)目,那么就可以用劃分的方法建立結構。如果評論的對象是“娛樂節(jié)目低俗化”,那么這個對象就從簡單概念變成了帶有謂語動詞的判斷句,其意義展現(xiàn)的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這時就需要考慮利用其他的邏輯方法構建口語評論。受限于口語表達的技術性限制,往往成為其對象的概念都是形象概念??谡Z評論的對象的外延可以通過感官認知,而不必有思維的介入。形象概念劃分的方法是多樣的,但在實際的實踐過程中有些常用的方法可以為口語表達提供一般性的思路。
首先,作為先驗概念的時間和空間給形象概念的劃分提供了標準。因為任何形象的事物都處于時空之中,其自身也經(jīng)驗著時空。于是“時間和空間”配合“主體和對象”就至少從四個方面給形象概念提供了劃分的標準,分別是“主體經(jīng)驗的時間”、“對象經(jīng)驗的時間”、“對象所處的空間”、“對象自身的空間”,而且這種標準的延伸是開放性的。
其次,對形象概念的多種限制提供了劃分的標準。任何劃分都是基于對象限制的過程,其限制性就是劃分的標準。尺度與標準的選擇對于表達內(nèi)容是否有意義、在多大程度上有意義具有決定性作用。這種尺度的選擇往往建立在相異的基礎上,也就是只有劃分之后的各部分之間體現(xiàn)了明顯的差別,這種劃分的意義才能得以體現(xiàn)。表達主體對對象的認識往往可能通過不同尺度的劃分而發(fā)生改變,也就是對象在多樣的邏輯方法中展現(xiàn)其自身。
在口語表達中經(jīng)常會使用比較的方法。比較作為一種常用結構是劃分方法的逆向變形,即歸類。這種結構首先需要對對象所處的范疇進行判斷和選擇,其標準選擇的方法和劃分一致。兩種結構的表達在結果上一定是相異的,劃分是分析性的,而歸類是綜合性的。劃分的結構表達的重點往往在于對象本身,而歸類的結構表達重點往往在于對象的價值。前者注重事實,而后者注重功效。例如,對“娛樂節(jié)目”的劃分結構,往往更利于表達節(jié)目的發(fā)展、制作等方面,而其歸類結構往往關注其影響。在 20世紀 90年代的娛樂節(jié)目和當下的娛樂節(jié)目的比較中,表達的重點可能是逐漸低俗化的傾向,也可能是娛樂結構的變化。而在娛樂節(jié)目和其它電視節(jié)目的比較中,往往呈現(xiàn)的是娛樂節(jié)目產(chǎn)生的社會影響。
劃分與歸類的邏輯結構很廣泛地應用在人們的知識學習中,體現(xiàn)在口語表達中往往不甚嚴謹,但仍然不失為一種構建的方法。只要沒有明顯的邏輯錯誤就可以被受眾接受。這種結構關注事實,而不進行價值判斷或邏輯推理,于是在形式上是接近于客觀表達的結構。
在口語表達中,尤其是廣播和電視的口語表達中,對于因果的解釋和分析是評論的主要組成部分。這種結構更多的適用于對新聞事件的評論。作為口語表達的對象,新聞事件的意義不僅僅在于自身,更在于事件的起因和事件的影響。于是,每個新聞事件就包括了兩對最基本的因果關系。
康德認為“本體界中的因果關系完全是自由的?!盵2]260人可以能夠做出決策,并成為事件發(fā)生的原因。也就是說,人們的決策并不受到外界環(huán)境的決定性影響。這對于新聞事件的因果分析具有因果聯(lián)系之外的意義。這種結構的表達的重點不在于事實本身,而在于對事件中人的決策的道德或價值的判斷。例如,我們以“中國當下城市的交通違章現(xiàn)象”為評論對象。如果用“劃分”的方法,那么就可能建立這樣的評論結構“機動車的違章、非機動車的違章、行人的違章”。這樣的結構立足于細致全面的展現(xiàn)事件本身,讓受眾了解哪些行為是違章的。如果用“因果”的方法,那么能建立這樣的結構“交通違章現(xiàn)象、機動車數(shù)量的增加、路權分配的改變、人們交通意識的滯后”。這樣的結構把事件作為結果開始,羅列產(chǎn)生結果的原因,其表達的目的在于找到問題的癥結,并希望能夠改變現(xiàn)狀。
價值判斷是評論新聞事件的重要方法,而價值判斷的依據(jù)在于行為主體的動機和事件結果的功利性。動機的發(fā)現(xiàn)存在于歸因的過程。同時,在口語的表達結構中,新聞事件不僅可以作為結果,還也可以作為原因。表達中可以考察新聞事件所導致的結果,從而建立因果結構。這種結構的意義往往在于判斷新聞事件在功利主義原則中的善惡。
在新聞評論口語表達中,對歸因的方向的選擇有其傾向性。不同方向的歸因結構會造成表達深度的區(qū)別。在動力和目的方向上的歸因,往往注重事件本身的細節(jié),挖掘事件主體的主觀情感或意志。圍繞細節(jié)的評論和表達很大程度上是為了滿足受眾窺私和獵奇的心理。而如果在材料和形式的方向上建立因果結構,表達的重點就會向更客觀的方向傾斜,更注重新聞事件發(fā)生的社會背景,從而使特殊的新聞事件具有普遍性。這樣的過程無疑使新聞報道所傳達的意志和價值具有更普遍的意義。很多內(nèi)容,主要涉及民生小事的新聞評論,或者是情感類欄目的表達,經(jīng)常在動力因和目的因的方向上建立因果結構。就成了我們經(jīng)??吹降摹罢l為了誰,打了誰”的故事。在一些更能引起全社會關注的代表性事件,表達的重點往往就會向質(zhì)料和形式發(fā)生傾斜,更多的讓受眾發(fā)現(xiàn)客觀存在的普遍性問題。
在語言表達中,因果關系有時體現(xiàn)為假言命題的邏輯形式,尤其是新聞評論中結論性的語言多以假言命題的形式出現(xiàn)。在表達中使用假言命題的結構往往使表達具有更多的普遍意義和更強的情感力量。在很多情況下,客觀現(xiàn)實的因果關系通過反映條件關系的假言判斷表達。在口語表達中,人們用“因為……所以……”來表達因果關系,而“因為……所以……”只表述了普遍的因果意義,而對于因果類型的描述就無能為力了。而不同的假言命題反映了不同類型的因果結構?!叭绻敲础?、“只有……才……”、“只要……就……”、“當且僅當……才……”這些假言判斷的關聯(lián)詞能更細致的反映事物之間的因果聯(lián)系。
(一)現(xiàn)實的表述的結構
在這里,存在指的是現(xiàn)實的存在,是在時間上已經(jīng)發(fā)生的事情。在存在與可能的結構中,前者指的就是對于現(xiàn)實的表述。針對不同的對象對于現(xiàn)實的表述可以劃分為描述和敘事。前者表示對人、物、情景、環(huán)境的展現(xiàn);后者表示對于事件過程的交代。對于這兩種不同的表述有不同的方法可以應用。
首先,對事物環(huán)境的描述。對于任何事物或環(huán)境的描述都可以采用基本的時空順序來建立結構。時間順序,是指經(jīng)驗主體接受信息的順序;空間順序,是指描述對象自身的結構順序,需要依照某種邏輯展開。在很多著名的描述環(huán)境的段落中都采用了時間順序。例如,歐陽修的《醉翁亭記》:“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泄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笨臻g順序實際上是一種邏輯順序,是主體在經(jīng)驗之后的反思形成的??臻g順序的優(yōu)勢在于能夠更全面、更清晰的描述事物。用空間邏輯順序建構的口語表達應用得更加廣泛,因為它往往能更高效清晰地傳遞信息。
其次,對動態(tài)事件的敘述。敘事順序可分為線性敘事和非線性敘事。線性敘述,是指按照對象事件的發(fā)展順序敘述,也就是說事件的發(fā)展順序和接受者的認知順序是一致的。非線性的敘事是指打亂事件發(fā)展順序的敘事。接受者先認識到的往往是事件中沖突最激烈的地方,或者最能引起人好奇的地方。這兩種敘事順序在文學作品中有非常典型的應用。例如,我國古代的公案小說,如《三言二拍》等,往往采用線性敘事的結構;而西方的偵探小說,如《福爾摩斯探案》等,往往使用非線性敘事。
(二)可能的表述
這里的可能與現(xiàn)實相對,現(xiàn)實以可能為基礎,只有可能發(fā)生的才會成為現(xiàn)實。在存在與可能的表達結構中,對可能的表述承擔了更重要的職能。在存在于可能的比較中,展現(xiàn)問題,表達觀念。
可能性在時間的意義上表達了兩個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對發(fā)生過的事件的反思;另一方面,是對將要發(fā)生的事件的判斷,這在縱的方面重新劃分了方向。反思性的可能性表述,顯然主要針對可能性條件,因為已經(jīng)發(fā)生的事件在人的認知中一定是符合邏輯基本規(guī)律的。因此,這種可能性的表述的價值,在于對其現(xiàn)實和可能之間做出價值判斷。對價值判斷的基礎上提出其他的可能?,F(xiàn)實性在價值上多是否定的,而這種可能性一般在價值判斷中是肯定的,也就是表述比現(xiàn)實更有價值的可能性??赡艿牧硪环矫嬷苯又赶蛄宋磥?,人們對于事件的預期,對于將會發(fā)生什么的判斷就在可能的范疇之內(nèi)。對于將來的預期與對于過去的判斷最大的區(qū)別在于,前者的對象是現(xiàn)實,而后者的對象是思維,于是后者更容易產(chǎn)生邏輯上的錯誤。所以,可能世界的建構中對于普通邏輯基本規(guī)律的應用就相當重要了。
總之,在口語表達中,現(xiàn)實存在與多種可能通過價值地判斷聯(lián)系起來,形成一個趨利避害,兼有反思與創(chuàng)造的結構。
[1] 吳家國,主編.普通邏輯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2] 趙敦華.西方哲學經(jīng)典講演錄[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Structure Innovation of Hosts’ Language Expression
WANG Zhenyu
(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Hunan 450001, China )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inking method of oral expression, we conclude several types of oral expressions in the mass communication and analyze its connotation and application. Therefore, the concrete application of three structures is elaborated by division and classification, cause and effect, existence and possibility with different objects in oral expression.
structure, division, cause and effect, possibility
(責任編輯 郭玲珍)
(責任校對 張鳳祥)
G222.3
A
1673-9639 (2014) 05-0111-03
2014-05-06
本文系鄭州市2013年度社會科學調(diào)研課題“播音主持語言創(chuàng)新研究”(464)成果。
王振宇(1982-),男 ,河南開封人,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講師,碩士,主要研究方向:廣播電視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