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道教作為中國土生土長的傳統(tǒng)宗教,從醞釀萌芽到最后形成教團組織,有著漫長的過程。道教是中國遠古的宗教思想(如自然崇拜、祖先崇拜、萬物有靈觀念等)、傳統(tǒng)的鬼神觀念、先秦的道家哲學(xué)和神仙方術(shù)逐漸融匯整合的產(chǎn)物。
(一)道教在東漢后期正式形成
秦漢之際,修煉長生成仙之術(shù)的方士們已形成了一定的規(guī)模,但尚無教團組織。到東漢后期,曾輔佐漢高祖劉邦取得天下的留侯張良的八世孫、沛國豐邑(今江蘇豐縣)人張道陵,于江西龍虎山修煉得道后,聞蜀地民風(fēng)淳樸,于順帝漢安元年(公元142年)來到西蜀鶴鳴山傳教,“感太上老君降授正一盟威之法”。
張道陵傳教足跡遍及巴蜀,信徒日益增多,于是他便建立了二十四治,以管理信徒。治,就是管理機關(guān)所在地,比如古代所稱府治、縣治,就是府、縣官署所在地。二十四治,即二十四個教區(qū)管理機構(gòu)。
張道陵以老子五千文(即《道德經(jīng)》)作為基本經(jīng)典,要求信徒都必須學(xué)習(xí)。為幫助信眾理解《道德經(jīng)》,他親自撰寫《老子道德經(jīng)想爾注》。他的注解與文士的注解不一樣,不尚空談,而是以指導(dǎo)實踐為依歸。他提出了“道誡”的概念,以形象的話語對抽象的“道”進行了詮釋。要求人們“奉道誡,積善成功,積精成神”,以獲仙壽。
因為信徒尊奉張道陵為天師,所以這個道派被稱為天師道。又因受道者要交納五斗米以表虔誠信奉之心,故俗稱五斗米道。
漢代天師道所施行的教化,其中就包括對老子思想的實踐。如教民誠信,不欺詐,即遵循《道德經(jīng)》所說的“言善信”的主張和“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的告誡。對犯法者先赦免三次,然后才用刑,就體現(xiàn)了《道德經(jīng)》的慈愛思想。令各祭酒于道路旁設(shè)“義舍”,內(nèi)置米肉供行人食用,就體現(xiàn)了《道德經(jīng)》所說的統(tǒng)治者要讓人們“實其腹”的主張。
張道陵創(chuàng)立天師道后不久,至漢靈帝時(公元168—189年),北方又有太平道崛起,其領(lǐng)袖為張角。張角自稱“大賢良師”,以《太平經(jīng)》教化徒眾,轉(zhuǎn)相傳播,十幾年間道徒達數(shù)十萬人。到中平元年(公元184年),張角便利用太平道這一宗教組織發(fā)動了著名的“黃巾起義”。
“黃巾起義”被鎮(zhèn)壓后,太平道從此傳授不明,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
(二)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道教
張道陵創(chuàng)立的天師道傳到他的孫子張魯時,已經(jīng)得到了當(dāng)?shù)厝嗣竦钠毡樾欧?,于是張魯便在漢中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割據(jù)政權(quán)。史稱其政策寬惠,漢族和少族民族的老百姓都安居樂業(yè)。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攻破漢中,張魯投降。
曹操占領(lǐng)漢中后,迫使張魯及其臣民大量北遷,天師道也隨之傳往北方中原地區(qū)。以后隨著晉朝的統(tǒng)一,它又向東南沿海傳播,從而遍及全國。
兩晉時期,門閥士族紛紛信奉道教,出現(xiàn)了一批道教世家,如南方的瑯琊王氏(王羲之就是一位虔誠的道教徒)、蘭陵蕭氏,北方的清河崔氏、京兆韋氏等。興起于民間的道教,這時開始深入上層社會的門庭,成為統(tǒng)治階層精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魏晉南北朝是道教逐漸走向成熟、定型的時期。東晉時,葛洪撰《抱樸子內(nèi)篇》,建構(gòu)了道教神學(xué)理論體系,整理和闡述了道教的各種修煉方術(shù)。
這一時期,道教形成了上清派、靈寶派和三皇派等道派。
上清派尊奉以《上清大洞真經(jīng)》為主的上清經(jīng),稱其經(jīng)典出自神尊降筆,特重真本真跡,故其傳道活動便主要是摹寫經(jīng)訣寶誥。該派認(rèn)為要獲得形體永存的高級方法就是存思真神。
靈寶派尊奉以《靈寶五符經(jīng)》為主的靈寶經(jīng),稱其經(jīng)文由天地之前自然結(jié)氣的云篆玉符形成,書文多為世人所不識。該派在修煉上重視符箓科教,強調(diào)不只是要達到個人成仙的目的,還要幫助別人行善得道,同登仙域。
三皇派尊奉以《三皇文》為主的三皇經(jīng),重視劾召鬼神之術(shù)。此派密傳符圖、讖語,在各道派中表現(xiàn)得最為神秘,所以一直流傳未廣。
南北朝時期,寇謙之、陸修靜兩位高道分別對原來的天師道進行了改革,使之獲得了新的發(fā)展。
北魏道士寇謙之,隱居嵩山修道七年,下山后,在朝廷重臣崔浩的幫助下,受到了太武帝的尊崇。他利用“帝王師”的地位,革除天師道原有的一些制度,增訂戒律和齋儀,將服餌修煉之術(shù)與符水禁咒之術(shù)合而為一,并將誦習(xí)道經(jīng)的方式由“直誦”改為“樂誦”(即用音樂伴奏)。經(jīng)過寇謙之改革后的天師道,史稱新天師道。
南朝劉宋道士陸修靜,歷游名山,廣集道書,撰有《三洞經(jīng)書目錄》,將道教經(jīng)書分為洞真、洞玄、洞神三類,開創(chuàng)了道書的三洞分類法,奠定了后世纂修《道藏》的基礎(chǔ)。他還撰寫了大量的齋醮儀范書。他又在所著《道門科略》中,提出了一套改革天師道的計劃,主要是整頓組織系統(tǒng),健全道官按級晉升制度等。經(jīng)過陸修靜改革后的天師道,史稱南天師道。而北魏寇謙之的新天師道,遂稱北天師道。
陸修靜的再傳弟子陶弘景,雖然隱居茅山,但梁武帝仍然經(jīng)常派人向他咨詢軍國大事,故被時人稱為“山中宰相”。
陶弘景著作豐富,在道教神學(xué)理論的建構(gòu)、神仙譜系的整理、修煉方術(shù)的總結(jié)以及傳統(tǒng)醫(yī)藥學(xué)、古代化學(xué)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貢獻。
(三)隋唐五代時期的道教
隋唐時期,道教十分興盛。特別是唐代,由于李氏皇室為抬高自己的出身門第,自稱老子(名李耳)是其始祖,于是對奉老子為太上老君的道教十分優(yōu)渥。
唐高宗給老子上尊號為“太上玄元皇帝”。唐玄宗給老子上尊號為“大圣祖高上金闕玄元天皇大帝”,并親注《道德經(jīng)》。(最早注解《道德經(jīng)》的皇帝是梁武帝。)
唐代,道教高道輩出,潘師正、司馬承禎、吳筠、張果、葉法善等在當(dāng)時聲名卓著。
唐睿宗召見高道司馬承禎,問以陰陽術(shù)數(shù)之事,司馬承禎以《老子》“損之又損之,以至于無為”之語諫之,勸其不必留心于方術(shù)。睿宗不以為然,反駁道:“理身無為,則清高矣;理國無為,如之何?”司馬承禎回答說:治國與治身同理,清心寡欲,順物自然,而無私心雜念,則身體康健,國家安寧。
唐代道教在義理上,引人注目的是重玄學(xué)的興盛?!爸匦眮碜浴独献印返摹靶中币徽Z。有欲之人的心靈被欲望牽引,于是需要告訴他們澄心遣欲,以達到無欲的境界。但這只是第一步,即遣有以歸無的程度,進一步連“無欲”之心也要遣去,這就達到了“玄妙”的境界。有欲、無欲好比是二偏之病,“玄”好比是“中道”。連執(zhí)守中道之心也遣去,以至于“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才是自然而然的“重玄”之境。
唐代士大夫中,慕道者頗多。李白自稱“五岳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游”,親受道教法箓,履行了正式入道的程序。詩人賀知章也辭官做了道士。寫有膾炙人口的《漁歌子》(又名《漁父詞》)的張志和,自號“玄真子”,也是一位好道之士。
女冠(即女道士)眾多也是唐代社會的一道風(fēng)景線。光公主入道的就不下十位,其中最著名的是唐玄宗的妹妹金仙公主和玉真公主。而魚玄機、李冶則是著名的女冠詩人。
五代時期,道教的新特點是鐘呂內(nèi)丹道的興起。鐘呂即鐘離權(quán)和呂洞賓。
早期道教推崇外丹,認(rèn)為自然界中那些具有恒久不變性質(zhì)的礦物質(zhì)(如黃金等),經(jīng)過特定的燒煉程序,能夠變成人體可以服食的丹藥。人吃了這種丹藥,可以長生成仙。唐代以后,道教的長生之術(shù),則逐漸轉(zhuǎn)向了內(nèi)丹。
內(nèi)丹是相對于以身外之物煉成的丹藥(外丹)而言的。
鐘離權(quán)、呂洞賓所傳下的《鐘呂傳道集》、《靈寶畢法》等,提倡在體內(nèi)煉丹,認(rèn)為人的精氣神經(jīng)過特殊的修煉方法,可以凝結(jié)為“圣胎”,“圣胎”升華成“陽神”后,可以離開人的軀體,永世長存。
鐘、呂所倡導(dǎo)的內(nèi)丹術(shù),經(jīng)施肩吾、彭曉、陳摶等人發(fā)明道要,至北宋張伯端著《悟真篇》后,成為了道教中最盛行、最重要的修煉方術(shù)。
(四)宋金元時期的道教
宋金元時期,道教派別不斷繁衍增多,道教的發(fā)展呈現(xiàn)出了新的特色。
宋徽宗是繼唐玄宗之后,又一個著名的崇道皇帝。他曾讓大臣給自己上封號為“教主道君皇帝”。他也親自注解了《道德經(jīng)》。(后世又有明太祖、清世祖為《道德經(jīng)》作注解。)
北宋最著名的道士是陳摶。
陳摶字圖南,號扶搖子,河南鹿邑人。早年習(xí)科舉,有宏圖大志。曾在一座山上題詩說:“他時南面去,記得此山名?!焙髞碇饾u淡泊塵情,隱居終老。曾寫詩說:“十年蹤跡走紅塵,回首青山入夢頻。紫綬縱榮爭及睡,朱門雖貴不如貧。愁聞劍戟扶危主,悶聽笙歌聒醉人。攜取舊書歸舊隱,野花啼鳥一般春?!?/p>
陳摶在華山隱居了數(shù)十年,后兩次被宋太宗詔請入京。宋太宗讓宰相宋琪等向陳摶請教養(yǎng)生之術(shù),陳摶謙稱自己不懂養(yǎng)生之術(shù),并勸告帝王應(yīng)以天下蒼生為念,勵清圖治,不宜留心于方術(shù)。太宗又請教濟世安民之術(shù),陳摶乃索紙書四字:遠近輕重。帝不諭其意。陳摶解說道:遠者,遠招賢士;近者,近去佞臣;輕者,輕賦萬民;重者,重賞三軍。帝聽罷大悅。
宋太宗要給陳摶封官,陳摶固辭不受,堅請還山隱居。不久,宋太宗又要召見陳摶,陳摶上表辭曰:“堯道昌而優(yōu)容許由,漢世盛而善存四皓。嘉遁之士,何代無之?……愿回天聽,得隱此山,圣世優(yōu)賢,不忝前古。數(shù)行丹詔,徒煩彩鳳銜來;一片閑心,已被白云留住。獲飲舊溪之水,飽聆松下之風(fēng)。詠味日月之清,笑傲云霞之表。遂性所樂,得意何言?”
陳摶以睡功著稱,據(jù)說能一睡數(shù)月不起。他有《愛睡歌》說:“臣愛睡,臣愛睡。不臥氈,不蓋被。片石枕頭,蓑衣鋪地。震雷掣電鬼神驚,臣當(dāng)其時正鼾睡。閑思張良,悶想范蠡,說甚孟德,休言劉備,三四君子,只是爭些閑氣。怎如臣向青山頂上、白云堆里,展開眉頭、解放肚皮、且一覺睡。管甚玉兔東升,紅日西墜。”
“至人本無夢,其夢乃游仙。真人亦無睡,睡則浮云煙。爐里近為藥,壺中別有天。欲知睡夢里,人間第一玄?!?/p>
陳摶精通《老子》、《周易》和道教修煉方術(shù),其學(xué)術(shù)思想對北宋理學(xué)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據(jù)說周敦頤的《太極圖》就來源于陳摶的《無極圖》。
陳摶的弟子張無夢亦以精通《老子》、《周易》聞名。宋真宗召見,讓他講《周易》,他專講謙卦,并解釋說:“方大有之時,宜守之以謙?!碑?dāng)時北宋正處于興盛時期,張無夢認(rèn)為此時更需要謙虛謹(jǐn)慎,以免因強盛而驕奢,導(dǎo)致天下大亂。
張無夢的弟子陳景元,對《老子》、《莊子》和很多道教經(jīng)書都作過注解,是當(dāng)時道教的博學(xué)之士。
北宋時期,張道陵(張?zhí)鞄煟┑暮笠嶂匦碌巧蠚v史舞臺。張道陵的第三十代后裔張繼先在當(dāng)時非常有名,曾多次受到宋徽宗的召見。
南宋時期,傳統(tǒng)的符箓道派形成了三大中心,即以龍虎山為中心的正一天師派、以茅山為中心的上清派、以閣皂山為中心的靈寶派。此外還有神霄、東華、清微、凈明等新興的道派。
金代,從民間涌現(xiàn)了太一教、大道教、全真道三大新道派。其中全真道一直流傳到今天。
全真道創(chuàng)始人王喆,號重陽子,陜西咸陽人。他自稱于金正隆四年(公元1159年)在甘河鎮(zhèn)遇異人授以丹訣,自此棄家入終南山,居于土穴中修道,號其穴為“活死人墓”。
大定七年(公元1167年),王重陽云游至山東傳教,先后收馬鈺、丘處機等七人為弟子。
丘處機后應(yīng)召赴西域大雪山(今阿富汗興都庫什山)覲見成吉思汗,受到成吉思汗的尊崇。
丘處機在西行途中,給燕京道友寫詩說:“十年兵火萬民愁,千萬中無一二留。去歲幸逢慈詔下,今春須合冒寒游。不辭嶺北三千里,仍念山東二百州。窮急漏誅殘喘在,早教身命得消憂?!笨梢姡鹛帣C西行的目的是希望能使中原百姓免受戰(zhàn)爭的屠戮。
《元史·釋老傳》載:“太祖時方西征,日事攻戰(zhàn),處機每言:‘欲一天下者,必在乎不嗜殺人。及問為治之方,則對以敬天愛民為本。問長生久視之道,則告以清心寡欲為要?!?/p>
丘處機東歸燕京以后,全真道的發(fā)展進入鼎盛局面。
入元以后,全真道和正一道成為道教最主要的兩大道派。這一格局一直延續(xù)至今。
(五)明清至民國時期的道教
在明代,正一道因受到朝廷的重視而比較興盛。全真道則比較沉寂。
明世宗(嘉靖皇帝)是又一個崇道的皇帝。世宗寵信正一派道士邵元節(jié)、陶仲文,授以一品之職。
明代先后有數(shù)位道士擔(dān)任禮部尚書之職。明代的國家祀典也大多采用道教禮儀。
嘉靖皇帝喜歡道教齋醮科儀??苾x中要給天神上奏章,說明所祈請之事。奏章一般寫在青藤紙上,故稱青詞。嚴(yán)嵩因為青詞寫得好,受到皇帝的喜愛,做到了宰相,時人稱為“青詞宰相”。
嘉靖皇帝最欣賞的青詞:
“洛水玄龜初獻瑞,陰數(shù)九,陽數(shù)九,九九八十一數(shù),數(shù)通乎道,道合元始天尊,一誠有感;岐山丹鳳兩呈祥,雄鳴六,雌鳴六,六六三十六聲,聲聞于天,天生嘉靖皇帝,萬壽無疆?!?/p>
明代,正一道第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博學(xué)能文,著書較多,所撰《道門十規(guī)》針對當(dāng)時道教積弊,提出清整之方。
明代全真道最著名的道士是張三豐。張三豐行蹤不定,異跡頻傳,明太祖、成祖都曾派人去尋訪,未遇。
據(jù)說張三豐是太極拳的創(chuàng)始人。
《明史·張三豐傳》說:張三豐,遼東懿州人,名全一,一名君寶,三豐其號也。以其不飾邊幅,又號張邋遢。頎而偉,龜形鶴背,大耳圓目,須髯如戟。寒暑惟一衲一蓑,所啖,升斗輒盡,或數(shù)日一食,或數(shù)月不食。書經(jīng)目不忘。游處無恒,或云能一日千里。
清代,正一道天師仍繼續(xù)傳承,并受到朝廷的敕封。清初,正一道士施道淵在江南頗有聲望。清代中期,正一道士婁近垣頗受雍正和乾隆二帝的尊崇。
全真道在清代呈現(xiàn)出復(fù)興景象。清初,一批全真高道闡教四方,其中最著名的是全真龍門派第七代律師王常月。
王常月在北京和江浙、湖北等地公開傳授戒律,受戒弟子眾多,由此開啟了全真道在清代中興的序幕。
民國初年,道教界為適應(yīng)近代社會的變化,曾努力建立全國性的教會組織系統(tǒng),以維護自身的權(quán)益。1912年北京白云觀方丈陳明霦發(fā)起成立了以全真派為主的“中華民國中央道教會”。與此同時,第六十二代天師張元旭在上?;I建以正一派為主的“中華民國道教總會”。這兩個組織都較為松散,也未能開展有影響的活動。
20世紀(jì)三四十年代,道教居士陳攖寧提倡“仙學(xué)”,對道教如何適應(yīng)新的時代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鏈接
終南捷徑
姚展雄
終南山素有隱逸的傳統(tǒng),被稱為“隱士的天堂”,唐以前,終南山就出現(xiàn)過很多隱士。相傳西周的姜子牙在出山之前,就曾隱居終南、垂釣磻溪;秦末漢初,有東園公、夏黃公、綺里季、甪里四人,年逾八旬,須眉皆白,時稱“商山四皓”,早先隱居商山,后遷居終南,以采集草藥為生;漢朝的開國功勛張良,在輔佐劉邦打敗項羽,平定天下后,功成身退,遁入終南山南麓的紫柏山,“乃學(xué)辟谷,道引輕身”,得以善終;晉時的王嘉、隋唐五代的新羅人金可記、藥王孫思邈、仙人鐘離權(quán)、呂洞賓、劉海蟾、金元時全真道創(chuàng)始人王重陽、明清時江本實等都曾隱居終南山。甚至,在商品經(jīng)濟滾滾大潮的今天,仍有上千人在此隱居養(yǎng)生。
隱士歷來有真假之分,真隱士是“心隱”,是為了擺脫世俗的困擾,追求心靈的自由,實現(xiàn)詩意的棲居,是人性的一種回歸,是人生的一大解脫。譬如孔子周游列國,疲憊不堪了,便說沂水春風(fēng)“吾與點”;莊子看慣了大小諸侯的爾虞我詐,便要憑虛御風(fēng)、悠游逍遙;陶淵明在仕途失意時,便解甲歸田,“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而假隱士是“身隱”,是官迷、財迷,譬如走“終南捷徑”的盧藏用、“中隱”到宣城的謝脁、披著袈裟的“黑衣宰相”慧琳。
在初唐,終南山這座隱逸圣地的名山,卻跟備受非議的假隱士攪和在了一起,以至于形成了一個獨特的社會風(fēng)尚——終南捷徑。事情是這樣的:唐朝初年,有個叫盧藏用的書生,幽州范陽(今河北涿縣)人,少有文才,寒窗苦讀后考中進士??墒?,朝廷并沒有馬上封他為官。他看到有的士人隱居深山后,不但名聲未損,反而身價倍增,受到社會上下的熱捧和禮遇,名利雙收。于是,他也打算走“曲線救國”的道路。經(jīng)過深思熟慮,他選擇了大名鼎鼎的終南山作為隱居之地,一則是終南山名氣大;二則終南山就在長安附近,更容易引起朝廷的注意。
盧藏用這一招果然很靈,當(dāng)他和他的哥哥盧征明一起跑進終南山餐風(fēng)飲露、裝模作樣地隱居起來時,當(dāng)朝女皇武則天聽到本朝居然有個進士躲在終南山隱居,趕緊命人去請他出山,給他封了個“諫議大夫”的美職,“(唐)中宗朝,累官要職?!币驗樗男兄钩kS皇帝的車駕為定,時人譏稱他為“隨駕隱士”。
試想,盧藏用要是走科舉一途,就沒有這么便當(dāng)了。即使十年寒窗、九載熬油,熬白了頭中了進士,授官也多在九品低位,要想爬上諫議大夫之類的職位,還不知是猴年馬月的事。所以,盧藏用對自己的這一招很得意。及至唐睿宗李旦繼位,下詔將隱居天臺山的道士司馬承禎請到宮中,向他請教陰陽之術(shù)。李旦很想將其留在身邊,以便隨時請教道法。但司馬承禎堅決要回山。李旦只好放他歸去。離京前的某一天,司馬承禎遇到了已官至尚書左丞的盧藏用。盧藏用指著終南山對他說:“此中大有佳處,何必在遠?”司馬承禎有心要嘲諷一下這位假隱士,便回答道:“以仆所見,乃仕宦捷徑耳?!北R藏用聽了,面有愧色。這便是“終南捷徑”一詞的由來。
對這位熱衷于仕途的假隱士來說,要抵擋功名利祿的誘惑實在是困難。據(jù)《新唐書》記載,盧藏用“晚乃徇權(quán)利,務(wù)為驕縱,素節(jié)盡矣。”典型的晚節(jié)不保。遠離了山水的滌蕩,又喪失了修身的心性,混跡官場,無法做到潔身自好,早晚會惹得一身腥臊。盧藏用的行徑屬于典型的假隱士所為,其人格的低下與司馬承禎之類的真隱士相去萬里。這種角色與孔子所說的“無道則隱、有道則見(現(xiàn))”的“待時”而動,并不相同。待時而動者,重一個“道”字;以隱求利者,重一個“利”字,彼此相去不啻霄壤之別。
當(dāng)然,我們也不能把惡氣都發(fā)到盧藏用身上,“終南捷徑”的發(fā)明權(quán)并不在他,古來有之。荀子早就指出有假隱士:“今之所謂處士者,無能而云能者也,無知而云知者也,利心無足而佯無欲者也,行偽險穢而強高言謹(jǐn)愨(忠厚)者也,以不俗為俗,離縱而跂訾(絕俗離群矯情)者也?!保ā盾髯印し鞘印罚┧宄碾[士杜淹也曾用這一招求仕,不料被隋文帝識破,只落得個千古笑柄,并被嚴(yán)正的史家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據(jù)《舊唐書·杜淹傳》云:“淹才辯多聞,有美名。隋開皇中,與其友韋福謀曰:‘上好用隱民,蘇威以隱者招,得美官。乃共入太白山,為不仕者。文帝惡之,謫戍江表?!笨芍^“偷雞不成反蝕把米”。
科舉之途“難于上青天”,“終南捷徑”也不輕松,一邊是士林的嘲笑,一邊是皇帝的審視,就像雜技演員走鋼絲一樣,稍有不慎,便落得粉身碎骨的下場。然而,只要有一線希望,總還是有人樂于走鋼絲的。獨木橋那么擁擠,危險系數(shù)并不低于那根細繩。唐代因為科舉之風(fēng)盛,終南之風(fēng)也就跟著盛了。所以,新、舊《唐書》都把這一怪現(xiàn)象寫進了隱逸傳。《舊唐書·隱逸傳序》云:即有身在江湖之上,心游魏闕之下,托薜蘿以射利,假巖壑以釣名,退無肥遁之貞,進乏濟時之具,山移見誚,海鳥興譏,無足多也。
隱士的人格具有二律背反性,人們對隱士的態(tài)度也是充滿矛盾與悖論的。有褒有貶,見仁見智,這是一個永無休止的爭議。還是美國漢學(xué)家比爾·波特在《空谷幽蘭:尋訪當(dāng)代中國隱士》一書中說得好:隱士是中國保存得最好的秘密之一,他們象征著這個國家很多最神秘的東西。對于一部分人來說,修道意味著孤獨的生活;而對另一部分人來說,則意味著從政生涯。然而不管怎么樣,他們都是一泓泓“純粹的思考”和“純粹的生活”的源泉,遲早會找到合適的渠道,流向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