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山遠
中國人已經(jīng)離不開身份證了,所以近日這個新聞讓大家有些郁悶:由于沒有任何注銷措施,身份證丟失后,即使補辦(掛失),原身份證仍可正常使用。大量遺失、被盜身份證正通過網(wǎng)絡(luò)進行非法交易,并被廣泛用于開辦銀行卡、信用卡,掩護詐騙、洗錢活動——世上可能存在另一個你……
當然,公安部回應說,將加大打擊力度,采取多種措施保證身份證安全可靠。
關(guān)于身份證,前陣子朋友間特流行這么調(diào)侃:我可是有身份的人——然后補充,哦,是有身份證的人。
其實在古代,有身份證,還真有身份。
?筠 秦人的身份證——“照身帖”
在大部分時間,古人是沒有身份證的。從今人的角度,來思考古人如何辨別陌生人,還真是一件有趣的事。
古代沒有攝影術(shù),后人留影,主要靠畫師畫像,所以后宮女子一定要討好宮廷畫師,那時皇帝都是通過畫像來看誰漂亮,王昭君當年不肯賄賂畫師毛延壽,于是悲劇了,皇帝被毛畫師給誤導了,還以為隨手打發(fā)了后宮一個庸脂俗粉。
對絕大多數(shù)古人而言,他們沒有能力留下自己或者新人的肖像畫。事實上,那時只有少數(shù)幾種人才能被畫下來,比如通緝犯。古裝影視劇里常??梢娺@么一幕:城墻上張貼通緝犯的圖像,擠在人群中觀看的某人,就是被通緝的那位??梢姽糯嫀煈{借別人描述畫像的水平不敢恭維。譬如在電影《新龍門客棧》上,千戶拿一張通緝令來客棧尋人,太監(jiān)們在一旁看熱鬧,不料被一人點了滴酒在人像額上,于是額上有痣的那個太監(jiān),就成了懷疑對象。事實上一直到20世紀30年代,日本人畫像通緝毛澤東,通緝令上居然是一個虬須粗豪大漢。
但古人也有類似今天身份證一類的比較完備的身份證明——“照身帖”,這也是可考的最早出現(xiàn)的身份證明。
“照身貼”的專利要歸商鞅。公元前359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全面推行變法,第一次變法的重要內(nèi)容,就是編錄戶籍,什伍連坐,鼓勵告奸,無戶籍憑證者不得上路,不得留宿客舍。這個戶籍憑證,就是照身帖。在孫皓暉所著《大秦帝國》中,詳細描述了照身帖的模樣:
“大門拉開,一個黑色長衫者走了出來,‘客官,投宿?
商鞅默默點頭。
‘客官,請出具照身帖一觀。黑長衫邊說邊打著哈欠。
商鞅笑了,‘照身帖?什么物事啊?
黑長衫驟然來神,瞪大眼睛侃侃起來,‘嘿嘿嘿,看模樣你倒像個官人,如何連照身帖都毋曉得?聽好了,一方竹板,粘一方皮紙,畫著你的頭像,寫著你的職事,蓋著官府方方的大印。明白了?秦國新法,沒有照身帖啊,不能住店!”
有名字、職業(yè),還有照片和公章——“照身帖”跟今天的身份證很像了。令人佩服的是,經(jīng)過商鞅的鐵腕,“照身帖”深入人心?!洞笄氐蹏愤@段,寫的就是商鞅因沒帶照身帖被拒之門外的故事。在明人余邵魚《周朝秘史》中,還形象地寫了商鞅“作法自縛”的故事:
“商鞅車馬出城已百余里,忽聽吶喊震天,人報朝廷發(fā)兵相追。商鞅大驚,忙跪下車,卸卻衣冠,扮作隸卒逃亡。及追兵至,不見商鞅,虔諒其不能出關(guān),且收其家屬,及重金彩帛,各數(shù)十車,奇稀之寶,不可勝計,令武士押家屬入咸陽,自率數(shù)百壯士追鞅。鞅走至函關(guān),天色將昏,扮為商旅投宿,店主求照身之帖驗之。鞅曰:‘吾無照身帖。店主曰:‘吾邦商君之法,不許收留無帖之徒,如有受者,與無帖之人同斬,決不敢留!商鞅嘆曰:‘吾設(shè)此法,而今已及自身,所謂立法自斃耳!又投它家,皆要驗帖,俱備不收,直叩關(guān)門,關(guān)吏曰:‘商君設(shè)法,黃昏閉關(guān),雞鳴放關(guān),今已至二更,決不放關(guān)。勒復走回,正遇公子虔,即活捉囚之,宿于館驛……”
如果回溯到兩千年前,揣測商鞅的心路,他在無奈之余,或許更多的還是驕傲吧——畢竟“法”的觀念,已深入人心。
?筠 度牒與刺字
中國歷史上長期處于農(nóng)耕文明,在漫長的歲月中,除了戰(zhàn)亂與災年,農(nóng)夫們基本上不會離開土地與家鄉(xiāng),他們生活在一個狹小地域內(nèi)的熟人社會中,不需要身份證明。如果在戰(zhàn)亂與災年,天下盡是流民,人命賤如草,也不需要身份證明了。
在古代,需要身份證明的,往往是一些需要流動的特殊群體,比如僧侶?!段饔斡洝防?,唐僧師徒取經(jīng)途中每到一個新的國家,第一件事就是拿著度牒去通關(guān)。度牒就是他們的護照。
《水滸傳》第三十一回“武行者醉打孔亮 錦毛虎義釋宋江”中有這么一段——“武行者道:‘既然二位相覷武松時,卻是與我烘焙度牒書信并行李衣服;不可失落了那兩口戒刀,這串數(shù)珠??酌鞯溃骸@個不須足下掛心。小弟已自著人收拾去了,整頓端正拜還。武行者拜謝了。”連武松這樣天不怕地不怕的好漢,都怕丟了度牒。
度牒是政府機構(gòu)發(fā)給公度僧尼以證明其合法身份的憑證,在唐代也稱為祠部牒,日本還藏有唐時的度牒文物,上面詳載僧尼的本籍、俗名、年齡、所屬寺院、師名以及官署關(guān)系者的連署,非常珍貴。僧尼持此度牒,不但有了明確的身份,可以得到政府的保障,同時還可以免除地稅徭役。沒有度牒而私自出家的僧道,稱為私度。經(jīng)官府發(fā)現(xiàn),將會給予處罰,勒令還俗。因此,后世僧人游方掛單,必須隨身攜帶戒牒,作為身份證明。
正因為如此,度牒是稀缺品,不是一般人能夠擁有的。在唐宋時,官府還可出售度牒,以充軍政費用。史載,安史之亂時,御史崔眾被委派至河東道向僧尼、道士收取度牒銀。宋人趙彥衛(wèi)《云麓漫鈔》卷四記載:“紹興中,軍旅之興,急於用度,度牒之出無節(jié)。上戶和糴所得,減價至二、三十千。時有‘無路不逢僧之語?!笨梢酝茰y:如果碰到到處都是和尚尼姑,那么官司府肯定是沒錢了。
一直明洪武六年,明太祖朱元璋下詔免費發(fā)放度牒,結(jié)束“度牒銀”制度。令人感慨的是,民間傳說,明建文帝被叔叔打下南京時,沒有自焚于宮中,而是化妝成和尚逃走,當時他翻出了爺爺朱元璋留給他的一個密件,里面就有度牒一份。
除了度牒外,古代還有一個特殊群體,也有特殊的身份證明——囚犯,當然,他們拿來證明自己身份的,不是今天的判決書,而是面上的刺字。面上刺字,是古代懲罰犯人普遍采用的方式,既是肉體上的懲罰,更是心理上的羞辱。
對武松來說,度牒與刺字,他都有……
?筠 金龜婿的由來
林子大了,什么鳥都有。人多了也一樣,要加強管理,明確身份很重要。
抗戰(zhàn)時期,日本鬼子搞過良民證,妄圖以這種形式肅清淪陷區(qū)內(nèi)的抗日力量,城鎮(zhèn)居民年滿18歲都要隨身佩帶,出入城卡必須接受檢驗,城鎮(zhèn)居民到朋友家居住,也必須向警察所申報,否則就以“窩匪”論處。當然,解放區(qū)、根據(jù)地為防范敵偽滲透,也嚴查身份證明,主要是“路條”,就是今天的介紹信,扛著紅纓槍站崗放哨的兒童團,主要任務就是在村口查陌生人的路條。筆者曾見過抗戰(zhàn)時期沂蒙抗日根據(jù)地沂南縣公安局木刻版畫式通行證,非常形象:地頭一角的樹下倚放著一把鋤頭,一名肩挎長槍、頭戴斗笠的便衣執(zhí)勤人員正伸手去接對面來人遞過的通行證。事實上,在明朝就出現(xiàn)過“路引”,明朝年間有這樣一項規(guī)定:凡人員遠離所居地百里之外,都需由當?shù)卣块T發(fā)給一種類似介紹信、通行證之類的公文,即“路引”,若無“路引”或與之不符者,是要依律治罪的。
古代這種證明身份的東西很多,名稱也不一樣:虎符、兔符、魚符、龜符、龍符、麟符、牙牌、腰牌等,不過這些都不屬于小老百姓,而是官員的等級身份證,此即《新唐書·車服志》(卷二十四)上所謂,“以明貴賤,應召命。”
戰(zhàn)國時,軍官調(diào)動軍隊,要用虎符?!棒~符”則是唐高祖李淵的發(fā)明,用木頭或金屬精制而成的。其形狀像魚,分左右兩片,上鑿小孔,以便系佩?!棒~符”上面刻有官員姓名、任職衙門及官居品級等。當時,凡親王和三品以上官員所用“魚符”均以黃金鑄制,顯示其品位身份之高;五品以上官員的“魚符”為銀質(zhì);六品以下官員的“魚符”則為銅質(zhì)。五品以上的官員,還備有存放“魚符”的專用袋子,稱為“魚袋”?!棒~符”的主要用途是證明官員的身份,便于應召出入宮門驗證時所用。史載:“附身魚符者,以明貴賤,應召命?!钡轿鋭t天時,“魚符”一度改為其形狀像龜?shù)摹褒敺?,用途與“魚符”相同。
在今天,“龜”這個詞不受歡迎,尤其為男人所忌諱,但在唐朝,卻是個吉祥如意的字,當時很多人名字中也用此字,比如“李龜年”。龜符在歷史上存在時間不長,武則天一死,就廢除了,但是留下了一個流行至今的詞——金龜婿。
明代官員用“牙牌”來證明自己的身份,這是用象牙、獸骨、木材、金屬等制成的版片,上面刻有持牌人的姓名、職務、履歷以及所在的衙門,它與現(xiàn)代意義上的卡片式身份證已經(jīng)非常接近了。清朝官員則用帽子上的帽珠來證明,其帽珠用寶石、珊瑚、水晶、玉石、金屬等制成。如果是秀才,可佩銅頂;若為一品大員,則佩大紅頂子。一般百姓帽上無頂,只能用綢緞打成一個帽結(jié)。
今人都有身份證了,看似平等,但仍有不同,比如城鄉(xiāng)差別,東西部差別,大城市小城市的差別……
即使是數(shù)字,國人也可以弄出差距來,比如0號車、小號車一類。每個有身份證的中國人都能自豪地說自己是有身份的人,這會只是一個夢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