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景賢
炎黃故土,兩千多年的專制政體,一直是一個君主獨裁、權(quán)大于法的人治社會。在這樣的政體下,孔稚珪敢于向齊武帝提出“馭大國者以法理為本”的主張,這種思想和勇氣,是十分可貴的。
孔稚珪,字德璋,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南朝齊武帝蕭賾年間,官至太子詹事,加散騎常侍。孔稚珪博學(xué)能文,風(fēng)韻清疏,以傳世之作《北山移文》,名重千古。他出身于官宦之家,祖父孔道隆,官至侍中,父親孔靈產(chǎn),在南朝宋明帝泰始年間,任晉安(今福建福州市)太守。孔稚珪生活在高官厚祿的環(huán)境里,在既得利益的家庭里長大,卻是一個直言敢諫的耿介之士。永明九年(公元491年),孔稚珪上表曰:“臣聞匠萬物者以繩墨為正,馭大國者以法理為本。……今律文雖定,必須用之;用失其平,不異無律?!窀菘たh千有余獄,如令一獄歲枉一人,則一年之中,枉死千余矣?!笨字色曋鲝?,治國以法理為本,有法必用,用法必公。如果用法不公,全國一千多個監(jiān)獄,一獄一年冤死一人,一年就有千余人冤死。他甚至主張,寧可錯放,不可錯殺。
齊武帝對孔稚珪的主張,雖然“詔報從納”,但是,卻沒有施行。竊以為,這已經(jīng)是一個很不錯的結(jié)局了。用當(dāng)代人的眼光看,孔稚珪的祖父、父親,都是前朝高官,是新朝執(zhí)政者的大忌??字色曌鳛榍俺吖僮拥?,敢于以刺耳之言,對當(dāng)朝政務(wù)指手畫腳,說三道四,齊武帝竟然沒有判他“復(fù)辟翻天”之罪,沒有致其“家破人亡”,對其“反動言論”,還“詔報從納”,這個結(jié)局,也真夠可以的了。
孔稚珪的“馭大國者以法理為本”思想,距今一千五百多年了。由此可見,炎黃子孫的法治夢想,神州大地的法治歷程,真可謂“路漫漫其修遠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