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開林
陸游的《老學庵筆記》記載宋代的人物故事,以知識性和趣味性取勝。其中有一則寫到蘇東坡由四川眉山赴東京汴梁參加科考,作《刑賞忠厚之至論》,其中有一句“皋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脊倜肥ビ崾窃妷谰?,歐陽修是文壇領(lǐng)袖,但二人都撓頭不知這個典故出自何書。由于試卷糊名的緣故,他們也猜不準這位言之鑿鑿的考生是誰。及至揭榜,文章在蘇軾名下,歐陽修心中有了底,他說:“此郎必有所據(jù)?!比欢龊跻饬?,蘇東坡的回答是:“何須出處!”歐陽修聞言一怔,但他并不氣惱,反而欣賞這位年輕門生的出語豪邁。
古代的讀書人,面對汗牛充棟的典籍,字字句句都要弄清楚它們的出處,可想而知,這是一件相當繁難和棘手的事情,將聰明才智耗費在牢記典故上頭,到底值不值?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有人開玩笑說:美國的科技發(fā)展全是由一些天馬行空的壞小子完成的。你看,微軟帝國的主宰比爾·蓋茨,蘋果帝國的總裁史蒂夫·喬布斯,美國社交網(wǎng)站Facebook的創(chuàng)辦人馬克·扎克伯格,這三位頑主哪位肯循規(guī)蹈矩?他們都是名校的輟學生,在創(chuàng)新路上匹馬當先,只問出路,不問出處,因此成就了偌大的基業(yè)。當年,喬布斯在車庫中組裝第一批臺式蘋果電腦時,他說過一句牛話:“我不用記住這個日子,別人會記住的!”他只提供出處,不牢記出處,唯創(chuàng)造者具有這樣的沖天霸氣。
其實,中國人早就撂出過一句狠話:“英雄不問出處!”敢于打拼、勤于打拼、善于打拼和智力超常發(fā)達的人才能成為時代英雄,他們絕大多數(shù)都出身于中層和底層社會,不怕吃苦是他們的資本,會動腦筋是他們的才能,制定全新的游戲規(guī)則是他們的創(chuàng)舉。天下就沒有哪位英雄是甘心讓其他強人牽著鼻子遛彎的,也沒有哪位英雄是情愿在成功者身后亦步亦趨的。
一個能讓夢想和理想生根發(fā)芽的國家,至關(guān)重要的一點就是能讓那些意氣風發(fā)、才華橫溢的年輕人高聲喊出這四個字來:“何須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