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欣 孔榮
摘要:基于2012年545份農民工調查樣本,提出農民工收入質量概念,并在構建農民工收入效用理論模型的基礎上,對農民工和農民、城鎮(zhèn)居民的收入數(shù)量、收入質量和幸福感進行實證分析比較。農民工自我感知結果顯示:農民、農民工、城鎮(zhèn)居民的工作環(huán)境、收入公平感、生活幸福感、收入數(shù)量和收入質量分別呈依次遞增狀態(tài);農民工的收入質量滿意度低于收入數(shù)量滿意度。
關鍵詞:農民工; 收入數(shù)量;收入質量; 幸福感
中圖分類號:F323.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1-8409(2014)01-0110-05
引言
“三農”問題是政府高度重視的問題,近年來中央“一號文件”都與“三農”問題有關,解決“三農”問題關鍵是要解決農民收入增長的問題。農民工的收入狀態(tài)不僅關系到城鄉(xiāng)差距的縮小和共同富裕目標的實現(xiàn),也影響著國民經(jīng)濟持續(xù)、快速和良性發(fā)展。
學術界對農民工的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個人特征對農民工收入的影響。姚先國等采用BROWN分解方法,結果發(fā)現(xiàn)城鎮(zhèn)居民工資中有72%是由性別差異歧視造成的[1]。黃祖輝基于杭州市農民工就業(yè)狀況調查結果顯示,兩代農民工在務工月工資收入兼業(yè)性、工作經(jīng)驗、流動動機與目的、就業(yè)渠道方面存在顯著性差異[2]。
二是人力資本特征對農民工收入有顯著正影響。受教育程度提高能提高農村勞動力的收入,但教育回報率大小、教育回報率的組內差異等問題仍有待探討[3]。王德文等采用平均處理效應模型分析農民工培訓的收入效應,發(fā)現(xiàn)短期培訓和正規(guī)培訓對農民工的收入具有顯著影響,而簡單培訓有助于農村勞動力的再流動,其對技能提高和收入的增加效應不明顯[4]。苑會娜以北京市農民工調查數(shù)據(jù)證實,初始健康狀況越好的農民工收入越高,經(jīng)濟地位越低的農民工健康越可能惡化,影響惡化的因素包括生活情況、心理健康程度和社會保障狀態(tài)等[5]。有學者假設“工作經(jīng)驗”是農民工收入的影響因素,但回歸結果往往并不顯著。
三是外出務工時間、關系網(wǎng)絡等社會資本特征影響農民工收入。社會資本不平等對于收入不平等的影響主要通過兩個過程,即資本欠缺和回報欠缺[6]。社會資本提高了農民工在城市的就業(yè)概率,個人網(wǎng)絡和社會關系對農民工提高自身地位具有決定性意義,個人工作經(jīng)歷、職業(yè)技能等其他人力資本因素只能通過關系資本才發(fā)生作用。具體而言,農民工原始社會資本的大小對其增加城市收入沒有顯著影響,新獲得的異質性社會資本,即新型社會資本對收入有正的影響[7]。
絕大多數(shù)學者側重從外生變量來解釋農民工收入的純數(shù)量狀況,而忽視了農民工收入質量問題的特殊性,對于農民工收入“高”、“低”與“好”、“壞”之間的關系鮮有論述。2005年,林富民首次引入“農民增收質量”概念,即指增長穩(wěn)定、結構合理、知識含量高、勞動成本低的高質量農民收入[8]。本文在此基礎上進行提煉和擴展,不同之處在于:第一,從農民工收入質量視角對農民工收入問題進行分析;第二,從農民工自評角度將“農民”、“城鎮(zhèn)居民”與“農民工” 三個群體的收入質量進行橫向比較和實證分析;第三,深度探討農民工自我認知體系內關于幸福感、收入質量、收入數(shù)量之間的異同和微妙關系。
1農民工收入質量理論分析
農民工可以將自身的勞動力配置到農業(yè)生產活動或非農業(yè)生產活動中,在兩種活動中配置勞動力的多少會獲得不同的收入。勞動力收入最大化問題決定了農民工收入數(shù)量。假設農民工自身的勞動力為一個固定值(L),勞動力可以配置給農業(yè)生產活動和非農業(yè)生產活動;非農勞動活動的收入主要來源于城市雇傭的工資收入,最終工資率為w(工資率要受到失業(yè)或轉移成本影響而降低);傳統(tǒng)的農業(yè)生產函數(shù)為:y=f(l,k,n),其中l(wèi)、k、n分別為在農業(yè)活動中的勞動力投入、資金投入(務農所需的各種生產資料)和土地投入。當輸入變量的邊際投入為正,函數(shù)的交叉導數(shù)非負時,農民工的收入函數(shù)能夠表示為:
max{l≥0,k≥0,n≥0}{pf(l,k,n)-r1k-r2k-sn+w(L-l)}(1)
式(1)中,p表示農產品的價格向量,r1為自有資金的銀行儲蓄率,r2為銀行借款的貸款率,s為土地的租金率,L-l表示農民工配置到非農勞動的勞動力 [9]。
農民工的收入質量可以用農民工的效用進行比較,農民工與農民、城市工人的收入質量也能夠用他們之間的效用進行比較。橫向公平的效用公式只有在假設勞動者之間的效用比較公式存在的條件下才能應用。假設勞動者的效用(收入質量)依賴于勞動者的休閑和消費,根據(jù)彈性替代能夠得到勞動者的收入質量的基本函數(shù):
Ui=[ai(T-Li)-Ui+(1-ai)y-Uii]-1/Ui(2)
式(2)中,Ui為第i個勞動者的效用;Li為第i個勞動者每年的工作時間;yi為勞動者的個人收入;T是勞動者的有效時間(假設除去每天8小時的睡眠時間,每年可利用的時間為5824小時);ai為效用函數(shù)的系數(shù),決定了第i個勞動者對全部收入用于休閑的比例;ui為效用函數(shù)的系統(tǒng),與替代彈性ε具有函數(shù)關系u=1/ε-1[10]。
由以上理論分析可見,農民工的收入數(shù)量和收入質量具有一定的關系,農民工的收入質量不僅依賴于收入數(shù)量,還依賴與農民工的休閑和對收入替代的自我感知評價。
2農民工與農民、城鎮(zhèn)居民的收入質量比較
在農民工收入數(shù)量持續(xù)飆升的現(xiàn)實背景下,農民工收入的質量屬性日益凸顯。農民工收入質量指的是農民工收入的好壞或優(yōu)劣程度。收入質量體現(xiàn)為收入的可靠性和相關性,說明農民工名義收入與其實際收入的接近程度,以及農民工名義收入與其所需收入的相關程度。本文首先選取陜西等13省的農民工個人特征、家庭因素和收入特征、工種類型等各方面指標進行總體統(tǒng)計樣本描述,其次對2009~2011年的14個家庭總收入?yún)^(qū)間的樣本分布頻率進行比較。在此基礎上,從工作環(huán)境、收入公平感、生活幸福感、收入質量等4個方面,橫向比較了受訪農民工與農民、城鎮(zhèn)居民的收入質量狀況,并分析了三者的差距。endprint
2.1 樣本描述及其特征分析
本文的研究數(shù)據(jù)來源于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經(jīng)濟管理學院于2012年2~7月對外來農民工進行的隨機抽樣問卷調查,調查地點包括陜西楊凌火車站、銅川和西安。調查內容涉及農民工的人口特征、家庭經(jīng)濟特征、就業(yè)狀況、獲取成本和收入質量總體評價5個方面,3次調查共發(fā)放問卷850份,回收有效問卷545份,有效率為64.12%。樣本覆蓋了陜西、甘肅、山西、湖南、湖北、廣西、河南、遼寧、山東、四川、云南、河北、內蒙古13個農民工來源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按來源地集中度將樣本分為三類:第一類為來自陜西的255個樣本,集中度約占46.8%;第二類樣本包括5個省份,山東和山西的樣本分別有67個(12.3%)、65個(11.9%),41個樣本(7.5%)來自湖南,40個樣本(7.3%)來自廣西,32個樣本(5.9%)來自湖北;第三類樣本來自其他7個省份,集中度均低于4%。調查問卷中相關變量的選取說明和描述性統(tǒng)計如表1、表2所示。
調查問卷中相關變量的選取說明和描述性統(tǒng)計如表1所示。被調查農民工整體基本情況為:男性、已婚者居多,平均年齡段為30~40歲左右;平均受教育程度表1變量定義的相關說明
變量名稱1變量含義個體特征(PE)性別 (GEN)1男性=1,女性=2年齡(AGE)120歲以下=1,21~30歲=2,31~40歲=3,41~50歲=4,51~60歲=5,61歲以上=6婚姻狀況(MAR)1已婚=1,未婚=2受教育最高程度(EDU)1沒上過學=1,上過幾年小學=2,小學畢業(yè)=3,上過幾年初中=4,初中畢業(yè)=5,上過幾年高中=6,高中畢業(yè)=7,職?;蛑袑?8,大?;虼髮W=9技能水平(SKI)1高級=1,中級=2,低級=3,與農民相當=4家庭特征(HOM)1家庭規(guī)模(SCA)1按實際數(shù)目取值,單位為人家庭耕地面積(LAN)1按實際數(shù)目取值,單位為畝收入特征(INC)12011年全家總收入(INC)11萬元以下=1,1~1.5萬元=2,1.5~2萬元=3,2~2.5萬元=4,2.5~3萬元=5,3~3.5萬元=6,3.5~4萬元=7,4萬元以上=82011年個人月收入(MON)1500元以下=1,500~1000元=2,1000~1500元=3,1500~2000元=4,2000~2500元=5,2500~3000元=6,3000元以上=7為初中畢業(yè)(廣西省教育水平最高,達到均值6.20,相當于高中畢業(yè)),擁有中上等技能水平(湖南省農民工技能水平最低,僅為3.80,僅擁有與農民相當?shù)募寄埽骄彝ヒ?guī)模為4人,平均家庭耕地面積為4.9畝(山西省農民工家庭耕地面積最大,均值為6.78畝),2011年平均家庭收入為2~2.5萬元(湖北省農民工家庭收入最低,為1.5~2萬元),2011年樣本平均打工月收入為2000~2500元(與當年全國農民工人均純收入水平2049元相當)。
2.2農民工家庭總收入的14個區(qū)間分布
0如表2所示,從2009~2011年農民工家庭總收入可歸納出三個特點:第一,低收入水平農民工人數(shù)眾多,約有半數(shù)農民工近3年家庭年收入在3萬元以下。第二,高收入水平農民工比例甚微。近3年家庭年收入8萬元以上的比例不超過3%。第三,從時間縱向上比較,農民工收入差距越來越大。2011年收入2萬元以下的貧困家庭比2009年和2010年分別增長了3%和10.1%,與此同時,收入在8萬元以上的家庭同比也分別增長了1.1%和0.6%。第四,近3年收入分布走勢類似,基本呈正態(tài)分布。多集中在圖1左上角,右下角分布稀疏,以6萬元為臨界值觀此現(xiàn)象尤為明顯(見圖1)。
2.3農民工與農民、城鎮(zhèn)居民的收入質量狀況分析
2.3.1農民工工作環(huán)境比農民好,比城鎮(zhèn)居民差
運用likert五級量表分析農民工工作環(huán)境的自我感知評價,1 表示“很好”,2表示“比較好”,3 表示“一般”,4表示“比較差”,5 表示“很差”。如表3,除均值列外,其余數(shù)字格單位為百分比。調查結果顯示,第一,近半數(shù)農民工認為其工作環(huán)境與農民相當,近三分之一的農民工認為自己的工作環(huán)境與城鎮(zhèn)居民相當。第二,近三分之一農民工認為其工作環(huán)境比農民好,僅有約15%的農民工認為自己的工作環(huán)境比城鎮(zhèn)居民好。第三,15.8%的農民工認為其工作環(huán)境比農民還差,半數(shù)農民工認為自己的工作環(huán)境比城鎮(zhèn)居民差??傮w來說,農民工認為其工作環(huán)境比農民好(Likert均值2.78),比城鎮(zhèn)居民差(Likert均值3.44)。
表3農民工工作環(huán)境1很好1比較好1一般1比較差1很差1均值 與農民相比,您現(xiàn)在的工作環(huán)境或條件怎么樣?15.10 129.00 150.10 114.50 11.30 12.78與城鎮(zhèn)居民相比,您現(xiàn)在的工作環(huán)境或條件怎么樣?12.71112.94134.45137.58112.3213.442.3.2農民工收入公平感嚴重失衡,勞動付出大于收入所得
根據(jù)亞當斯橫向公平理論,人不僅關心自己所得報酬的絕對量,而且關心自己所得報酬的相對量。即他要將自己獲得的“報償”(包括金錢、工作安排以及獲得的賞識等)與自己的“投入”(包括教育程度、所作努力、用于工作的時間、精力和其他無形損耗等)的比值與其他人作社會比較,只有相等時,他才認為公平[11]。比較的結果將直接影響今后工作的積極性。鑒于農民工收入質量很大程度依賴農民工自我評價,因此農民工自身的心理公平感會影響到評價結果的真實與否。
2.3.3農民工生活幸福感比農民高,比城鎮(zhèn)居民差
農民工生活幸福感橫向比較,Likert五級量表中,1為“非常高”,2為“比較高”,3為“一般”,4為“比較差”,5為“非常差”。與農民相比,43.1%的農民工認為其生活幸福感與農民相當,42.2%的農民工認為其生活幸福感高于農民。均值2.68<3顯示:與農民相比,農民工的生活幸福感較高。與城鎮(zhèn)居民相比,正好相反,59.1%的農民工認為其生活幸福感較差或非常差,19.3%的人持中立態(tài)度,21.6%的農民工認為其生活比城鎮(zhèn)居民更幸福。均值3.40>3,表示多數(shù)農民工認為其生活幸福感比城鎮(zhèn)居民低??傊?,農民工認為其生活幸福感介于農民和城鎮(zhèn)居民中間(見表5)。
2.3.4農民工收入質量比農民好,比城鎮(zhèn)居民差;收入質量低于收入數(shù)量滿意度
為研究農民工收入數(shù)量和收入質量之間的關系,調查運用Likert 五級量表(1 表示“非常同意”,2表示“同意”,3 表示“中立態(tài)度”,4表示“不同意”,5 表示“非常不同意”)反映被調查農民工的收入理念,分值越小,表明農民工滿意程度越高。結果顯示,第一,農民工對其收入數(shù)量和收入質量的自我評價具有及其明顯的類似性。與農民相比,農民工對其收入總額和收入質量感到滿意的均值分別為2.81<3和2.86<3,這表明了與農民相比,農民工對自身收入狀況基本感到滿意。與城鎮(zhèn)居民相比,農民工對其收入總額和收入質量感到滿意的均值分別為3.30>3和3.27>3。這代表與城鎮(zhèn)居民相比,農民工對自身收入狀況總體感到不滿意。第二,農民工普遍認為自己的收入數(shù)量和收入質量高于農民但低于城鎮(zhèn)居民,處于“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中間階層。這一方面反映了城鄉(xiāng)收入數(shù)量與質量的差距,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農民工“亦農亦工”的雙重身份和既無法徹底脫離農業(yè)生產又無法完全融入城市生活的尷尬境地。endprint
2.1 樣本描述及其特征分析
本文的研究數(shù)據(jù)來源于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經(jīng)濟管理學院于2012年2~7月對外來農民工進行的隨機抽樣問卷調查,調查地點包括陜西楊凌火車站、銅川和西安。調查內容涉及農民工的人口特征、家庭經(jīng)濟特征、就業(yè)狀況、獲取成本和收入質量總體評價5個方面,3次調查共發(fā)放問卷850份,回收有效問卷545份,有效率為64.12%。樣本覆蓋了陜西、甘肅、山西、湖南、湖北、廣西、河南、遼寧、山東、四川、云南、河北、內蒙古13個農民工來源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按來源地集中度將樣本分為三類:第一類為來自陜西的255個樣本,集中度約占46.8%;第二類樣本包括5個省份,山東和山西的樣本分別有67個(12.3%)、65個(11.9%),41個樣本(7.5%)來自湖南,40個樣本(7.3%)來自廣西,32個樣本(5.9%)來自湖北;第三類樣本來自其他7個省份,集中度均低于4%。調查問卷中相關變量的選取說明和描述性統(tǒng)計如表1、表2所示。
調查問卷中相關變量的選取說明和描述性統(tǒng)計如表1所示。被調查農民工整體基本情況為:男性、已婚者居多,平均年齡段為30~40歲左右;平均受教育程度表1變量定義的相關說明
變量名稱1變量含義個體特征(PE)性別 (GEN)1男性=1,女性=2年齡(AGE)120歲以下=1,21~30歲=2,31~40歲=3,41~50歲=4,51~60歲=5,61歲以上=6婚姻狀況(MAR)1已婚=1,未婚=2受教育最高程度(EDU)1沒上過學=1,上過幾年小學=2,小學畢業(yè)=3,上過幾年初中=4,初中畢業(yè)=5,上過幾年高中=6,高中畢業(yè)=7,職專或中專=8,大專或大學=9技能水平(SKI)1高級=1,中級=2,低級=3,與農民相當=4家庭特征(HOM)1家庭規(guī)模(SCA)1按實際數(shù)目取值,單位為人家庭耕地面積(LAN)1按實際數(shù)目取值,單位為畝收入特征(INC)12011年全家總收入(INC)11萬元以下=1,1~1.5萬元=2,1.5~2萬元=3,2~2.5萬元=4,2.5~3萬元=5,3~3.5萬元=6,3.5~4萬元=7,4萬元以上=82011年個人月收入(MON)1500元以下=1,500~1000元=2,1000~1500元=3,1500~2000元=4,2000~2500元=5,2500~3000元=6,3000元以上=7為初中畢業(yè)(廣西省教育水平最高,達到均值6.20,相當于高中畢業(yè)),擁有中上等技能水平(湖南省農民工技能水平最低,僅為3.80,僅擁有與農民相當?shù)募寄埽?,平均家庭?guī)模為4人,平均家庭耕地面積為4.9畝(山西省農民工家庭耕地面積最大,均值為6.78畝),2011年平均家庭收入為2~2.5萬元(湖北省農民工家庭收入最低,為1.5~2萬元),2011年樣本平均打工月收入為2000~2500元(與當年全國農民工人均純收入水平2049元相當)。
2.2農民工家庭總收入的14個區(qū)間分布
0如表2所示,從2009~2011年農民工家庭總收入可歸納出三個特點:第一,低收入水平農民工人數(shù)眾多,約有半數(shù)農民工近3年家庭年收入在3萬元以下。第二,高收入水平農民工比例甚微。近3年家庭年收入8萬元以上的比例不超過3%。第三,從時間縱向上比較,農民工收入差距越來越大。2011年收入2萬元以下的貧困家庭比2009年和2010年分別增長了3%和10.1%,與此同時,收入在8萬元以上的家庭同比也分別增長了1.1%和0.6%。第四,近3年收入分布走勢類似,基本呈正態(tài)分布。多集中在圖1左上角,右下角分布稀疏,以6萬元為臨界值觀此現(xiàn)象尤為明顯(見圖1)。
2.3農民工與農民、城鎮(zhèn)居民的收入質量狀況分析
2.3.1農民工工作環(huán)境比農民好,比城鎮(zhèn)居民差
運用likert五級量表分析農民工工作環(huán)境的自我感知評價,1 表示“很好”,2表示“比較好”,3 表示“一般”,4表示“比較差”,5 表示“很差”。如表3,除均值列外,其余數(shù)字格單位為百分比。調查結果顯示,第一,近半數(shù)農民工認為其工作環(huán)境與農民相當,近三分之一的農民工認為自己的工作環(huán)境與城鎮(zhèn)居民相當。第二,近三分之一農民工認為其工作環(huán)境比農民好,僅有約15%的農民工認為自己的工作環(huán)境比城鎮(zhèn)居民好。第三,15.8%的農民工認為其工作環(huán)境比農民還差,半數(shù)農民工認為自己的工作環(huán)境比城鎮(zhèn)居民差??傮w來說,農民工認為其工作環(huán)境比農民好(Likert均值2.78),比城鎮(zhèn)居民差(Likert均值3.44)。
表3農民工工作環(huán)境1很好1比較好1一般1比較差1很差1均值 與農民相比,您現(xiàn)在的工作環(huán)境或條件怎么樣?15.10 129.00 150.10 114.50 11.30 12.78與城鎮(zhèn)居民相比,您現(xiàn)在的工作環(huán)境或條件怎么樣?12.71112.94134.45137.58112.3213.442.3.2農民工收入公平感嚴重失衡,勞動付出大于收入所得
根據(jù)亞當斯橫向公平理論,人不僅關心自己所得報酬的絕對量,而且關心自己所得報酬的相對量。即他要將自己獲得的“報償”(包括金錢、工作安排以及獲得的賞識等)與自己的“投入”(包括教育程度、所作努力、用于工作的時間、精力和其他無形損耗等)的比值與其他人作社會比較,只有相等時,他才認為公平[11]。比較的結果將直接影響今后工作的積極性。鑒于農民工收入質量很大程度依賴農民工自我評價,因此農民工自身的心理公平感會影響到評價結果的真實與否。
2.3.3農民工生活幸福感比農民高,比城鎮(zhèn)居民差
農民工生活幸福感橫向比較,Likert五級量表中,1為“非常高”,2為“比較高”,3為“一般”,4為“比較差”,5為“非常差”。與農民相比,43.1%的農民工認為其生活幸福感與農民相當,42.2%的農民工認為其生活幸福感高于農民。均值2.68<3顯示:與農民相比,農民工的生活幸福感較高。與城鎮(zhèn)居民相比,正好相反,59.1%的農民工認為其生活幸福感較差或非常差,19.3%的人持中立態(tài)度,21.6%的農民工認為其生活比城鎮(zhèn)居民更幸福。均值3.40>3,表示多數(shù)農民工認為其生活幸福感比城鎮(zhèn)居民低??傊?,農民工認為其生活幸福感介于農民和城鎮(zhèn)居民中間(見表5)。
2.3.4農民工收入質量比農民好,比城鎮(zhèn)居民差;收入質量低于收入數(shù)量滿意度
為研究農民工收入數(shù)量和收入質量之間的關系,調查運用Likert 五級量表(1 表示“非常同意”,2表示“同意”,3 表示“中立態(tài)度”,4表示“不同意”,5 表示“非常不同意”)反映被調查農民工的收入理念,分值越小,表明農民工滿意程度越高。結果顯示,第一,農民工對其收入數(shù)量和收入質量的自我評價具有及其明顯的類似性。與農民相比,農民工對其收入總額和收入質量感到滿意的均值分別為2.81<3和2.86<3,這表明了與農民相比,農民工對自身收入狀況基本感到滿意。與城鎮(zhèn)居民相比,農民工對其收入總額和收入質量感到滿意的均值分別為3.30>3和3.27>3。這代表與城鎮(zhèn)居民相比,農民工對自身收入狀況總體感到不滿意。第二,農民工普遍認為自己的收入數(shù)量和收入質量高于農民但低于城鎮(zhèn)居民,處于“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中間階層。這一方面反映了城鄉(xiāng)收入數(shù)量與質量的差距,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農民工“亦農亦工”的雙重身份和既無法徹底脫離農業(yè)生產又無法完全融入城市生活的尷尬境地。endprint
2.1 樣本描述及其特征分析
本文的研究數(shù)據(jù)來源于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經(jīng)濟管理學院于2012年2~7月對外來農民工進行的隨機抽樣問卷調查,調查地點包括陜西楊凌火車站、銅川和西安。調查內容涉及農民工的人口特征、家庭經(jīng)濟特征、就業(yè)狀況、獲取成本和收入質量總體評價5個方面,3次調查共發(fā)放問卷850份,回收有效問卷545份,有效率為64.12%。樣本覆蓋了陜西、甘肅、山西、湖南、湖北、廣西、河南、遼寧、山東、四川、云南、河北、內蒙古13個農民工來源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按來源地集中度將樣本分為三類:第一類為來自陜西的255個樣本,集中度約占46.8%;第二類樣本包括5個省份,山東和山西的樣本分別有67個(12.3%)、65個(11.9%),41個樣本(7.5%)來自湖南,40個樣本(7.3%)來自廣西,32個樣本(5.9%)來自湖北;第三類樣本來自其他7個省份,集中度均低于4%。調查問卷中相關變量的選取說明和描述性統(tǒng)計如表1、表2所示。
調查問卷中相關變量的選取說明和描述性統(tǒng)計如表1所示。被調查農民工整體基本情況為:男性、已婚者居多,平均年齡段為30~40歲左右;平均受教育程度表1變量定義的相關說明
變量名稱1變量含義個體特征(PE)性別 (GEN)1男性=1,女性=2年齡(AGE)120歲以下=1,21~30歲=2,31~40歲=3,41~50歲=4,51~60歲=5,61歲以上=6婚姻狀況(MAR)1已婚=1,未婚=2受教育最高程度(EDU)1沒上過學=1,上過幾年小學=2,小學畢業(yè)=3,上過幾年初中=4,初中畢業(yè)=5,上過幾年高中=6,高中畢業(yè)=7,職?;蛑袑?8,大?;虼髮W=9技能水平(SKI)1高級=1,中級=2,低級=3,與農民相當=4家庭特征(HOM)1家庭規(guī)模(SCA)1按實際數(shù)目取值,單位為人家庭耕地面積(LAN)1按實際數(shù)目取值,單位為畝收入特征(INC)12011年全家總收入(INC)11萬元以下=1,1~1.5萬元=2,1.5~2萬元=3,2~2.5萬元=4,2.5~3萬元=5,3~3.5萬元=6,3.5~4萬元=7,4萬元以上=82011年個人月收入(MON)1500元以下=1,500~1000元=2,1000~1500元=3,1500~2000元=4,2000~2500元=5,2500~3000元=6,3000元以上=7為初中畢業(yè)(廣西省教育水平最高,達到均值6.20,相當于高中畢業(yè)),擁有中上等技能水平(湖南省農民工技能水平最低,僅為3.80,僅擁有與農民相當?shù)募寄埽骄彝ヒ?guī)模為4人,平均家庭耕地面積為4.9畝(山西省農民工家庭耕地面積最大,均值為6.78畝),2011年平均家庭收入為2~2.5萬元(湖北省農民工家庭收入最低,為1.5~2萬元),2011年樣本平均打工月收入為2000~2500元(與當年全國農民工人均純收入水平2049元相當)。
2.2農民工家庭總收入的14個區(qū)間分布
0如表2所示,從2009~2011年農民工家庭總收入可歸納出三個特點:第一,低收入水平農民工人數(shù)眾多,約有半數(shù)農民工近3年家庭年收入在3萬元以下。第二,高收入水平農民工比例甚微。近3年家庭年收入8萬元以上的比例不超過3%。第三,從時間縱向上比較,農民工收入差距越來越大。2011年收入2萬元以下的貧困家庭比2009年和2010年分別增長了3%和10.1%,與此同時,收入在8萬元以上的家庭同比也分別增長了1.1%和0.6%。第四,近3年收入分布走勢類似,基本呈正態(tài)分布。多集中在圖1左上角,右下角分布稀疏,以6萬元為臨界值觀此現(xiàn)象尤為明顯(見圖1)。
2.3農民工與農民、城鎮(zhèn)居民的收入質量狀況分析
2.3.1農民工工作環(huán)境比農民好,比城鎮(zhèn)居民差
運用likert五級量表分析農民工工作環(huán)境的自我感知評價,1 表示“很好”,2表示“比較好”,3 表示“一般”,4表示“比較差”,5 表示“很差”。如表3,除均值列外,其余數(shù)字格單位為百分比。調查結果顯示,第一,近半數(shù)農民工認為其工作環(huán)境與農民相當,近三分之一的農民工認為自己的工作環(huán)境與城鎮(zhèn)居民相當。第二,近三分之一農民工認為其工作環(huán)境比農民好,僅有約15%的農民工認為自己的工作環(huán)境比城鎮(zhèn)居民好。第三,15.8%的農民工認為其工作環(huán)境比農民還差,半數(shù)農民工認為自己的工作環(huán)境比城鎮(zhèn)居民差??傮w來說,農民工認為其工作環(huán)境比農民好(Likert均值2.78),比城鎮(zhèn)居民差(Likert均值3.44)。
表3農民工工作環(huán)境1很好1比較好1一般1比較差1很差1均值 與農民相比,您現(xiàn)在的工作環(huán)境或條件怎么樣?15.10 129.00 150.10 114.50 11.30 12.78與城鎮(zhèn)居民相比,您現(xiàn)在的工作環(huán)境或條件怎么樣?12.71112.94134.45137.58112.3213.442.3.2農民工收入公平感嚴重失衡,勞動付出大于收入所得
根據(jù)亞當斯橫向公平理論,人不僅關心自己所得報酬的絕對量,而且關心自己所得報酬的相對量。即他要將自己獲得的“報償”(包括金錢、工作安排以及獲得的賞識等)與自己的“投入”(包括教育程度、所作努力、用于工作的時間、精力和其他無形損耗等)的比值與其他人作社會比較,只有相等時,他才認為公平[11]。比較的結果將直接影響今后工作的積極性。鑒于農民工收入質量很大程度依賴農民工自我評價,因此農民工自身的心理公平感會影響到評價結果的真實與否。
2.3.3農民工生活幸福感比農民高,比城鎮(zhèn)居民差
農民工生活幸福感橫向比較,Likert五級量表中,1為“非常高”,2為“比較高”,3為“一般”,4為“比較差”,5為“非常差”。與農民相比,43.1%的農民工認為其生活幸福感與農民相當,42.2%的農民工認為其生活幸福感高于農民。均值2.68<3顯示:與農民相比,農民工的生活幸福感較高。與城鎮(zhèn)居民相比,正好相反,59.1%的農民工認為其生活幸福感較差或非常差,19.3%的人持中立態(tài)度,21.6%的農民工認為其生活比城鎮(zhèn)居民更幸福。均值3.40>3,表示多數(shù)農民工認為其生活幸福感比城鎮(zhèn)居民低??傊?,農民工認為其生活幸福感介于農民和城鎮(zhèn)居民中間(見表5)。
2.3.4農民工收入質量比農民好,比城鎮(zhèn)居民差;收入質量低于收入數(shù)量滿意度
為研究農民工收入數(shù)量和收入質量之間的關系,調查運用Likert 五級量表(1 表示“非常同意”,2表示“同意”,3 表示“中立態(tài)度”,4表示“不同意”,5 表示“非常不同意”)反映被調查農民工的收入理念,分值越小,表明農民工滿意程度越高。結果顯示,第一,農民工對其收入數(shù)量和收入質量的自我評價具有及其明顯的類似性。與農民相比,農民工對其收入總額和收入質量感到滿意的均值分別為2.81<3和2.86<3,這表明了與農民相比,農民工對自身收入狀況基本感到滿意。與城鎮(zhèn)居民相比,農民工對其收入總額和收入質量感到滿意的均值分別為3.30>3和3.27>3。這代表與城鎮(zhèn)居民相比,農民工對自身收入狀況總體感到不滿意。第二,農民工普遍認為自己的收入數(shù)量和收入質量高于農民但低于城鎮(zhèn)居民,處于“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中間階層。這一方面反映了城鄉(xiāng)收入數(shù)量與質量的差距,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農民工“亦農亦工”的雙重身份和既無法徹底脫離農業(yè)生產又無法完全融入城市生活的尷尬境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