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久輝
“北溟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鵀轼B,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鼻f子的《逍遙游》道出了人們像鳥兒一樣在天空自由翱翔的夢想。為了這個夢想,人類付出了卓絕的努力和嘗試。直到現(xiàn)在,各種航天器的發(fā)明,才讓這個夢想成為現(xiàn)實。
而祖祖輩輩生息于青藏高原的藏族人民也十分向往自由自在的“大鵬鳥”,他們的心目中,它是吉祥物、幸福物、神靈圣物的代表。曾經(jīng)馳騁在古老阿里大地上的象雄王國就是以“大鵬鳥”為圖騰的一個王國。一個內地的滑翔傘愛好者是這樣形容他飛翔高原的夢想的:“如果能在這神秘空靈澄凈而滄桑的土地上,在離天堂最近的天空飛行,偷看一下天堂深處的美景,這一生也就了無遺憾了吧。”
但是在有著“空氣稀薄地帶”的世界屋脊美譽的西藏,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禁飛區(qū)”,近些年在中國方興未艾的時尚航天器—滑翔傘能在西藏湛藍的天空上翱翔嗎?答案是肯定的。這使得西藏一些“耳熟能詳”的傳統(tǒng)旅行地,帶給我們新的愉悅。
佛門圣地前的翱翔
“天上的星星、月亮、太陽,地上的甘丹、色拉與哲蚌”,民謠道出了以甘丹寺為首的色拉寺與哲蚌寺等拉薩三大寺在藏傳佛教信徒心目中的重要性。它也是格魯派六大寺中地位最為特殊的一座寺院,因它是由藏傳佛教格魯派的創(chuàng)始人宗喀巴于1409年親自籌建的,也可以說是格魯教派的祖寺。在鼎盛時期,甘丹寺定員只有3300位僧人,可是在此生活學經(jīng)的僧人遠超此數(shù)。其寺院由五十多座建筑組成,最大的大殿能容下超過3000位僧人同時念經(jīng)。寺院珍藏的巧奪天工精美絕倫的文物不計其數(shù)。
在“文化大革命”時期,甘丹寺遭到了嚴重破壞,古老的建筑大都拆毀殆盡。1980年以后國家撥巨款對寺廟進行了徹底維修:重修了宗喀巴靈塔,重繪了經(jīng)院壁畫,重印了《甘珠爾》和《丹珠爾》大藏經(jīng),維修了二十多幢經(jīng)堂佛殿僧舍。重修后的甘丹寺依舊制傍猶如臥狀的巨象而立,逐漸形成布滿山坳、規(guī)模龐大的建筑群,群樓重疊,巍峨壯觀。如果對藏傳佛教及寺院建筑格外感興趣,甘丹寺還是不容錯過的。
從甘丹寺出發(fā),徒步跨越雪山河谷,走過高原濕地,翻越兩座山口,就能到達藏傳佛教史上第一座佛、法、僧三寶俱全的寺廟—桑耶寺。這是幾百年來無數(shù)虔誠的信徒與高僧大德們走過的朝圣之路,如今眾多戶外徒步愛好者所推崇的徒步路線。
現(xiàn)在,拉薩有滑翔傘愛好者十多位,飛行的場地也基本上固定在甘丹寺下方及羊卓雍措等地。甘丹寺的場地因距離拉薩45公里,交通相對便利;起飛場海拔高4230米,下方為拉薩河谷寬廣的農(nóng)田,方便降落;起飛場到降落的河谷相對高度430米,條件相對優(yōu)越;所以是拉薩市傘友飛得比較頻繁的場地。
來自深圳滑翔傘協(xié)會的幾個網(wǎng)友組成的“深圳鳥人突擊隊”到拉薩飛傘,于是我與拉薩傘友高老師及最早一批玩滑翔傘的藏族朋友群培一起到甘丹寺場地飛傘。越野車沿著甘丹寺的盤山公路往上爬,快到甘丹寺時,朝東的山體上有一個近于平地的大平緩坡,那就是起飛場了。它其實就是一塊撿去石頭的草地,但被傘友們戲稱是中國乃至世界海拔最高且“設施成熟”的滑翔場地。到了那里,看到起飛點與降落場地,深圳的網(wǎng)友非常驚訝:世界上還有這么好的場地!
“起飛場可以同時鋪上二十幾把傘,這降落場是降落直升機用的吧?這也有點太寬了吧?”
看完降落場后觀察風向,發(fā)現(xiàn)風向正是東北方向,不大不小,正適合起飛。由于高原氣象與內地的不同,出于安全考慮,藏族小伙子群培為大家試飛一下。在這么多人面前表演,群培有點緊張,鋪好傘后,連頭盔與對講機都不帶,就飛出去了。在回來的路上,大家開玩笑說對于西藏的大鵬鳥來說,頭盔是多余的,它也從來不配對講機這玩意兒,所以我們的“西藏鳥人”飛傘的時候也不帶它們。當然,玩笑歸玩笑,安全措施還是不能忽略。
一個網(wǎng)友看到群培成功地在天上飛行,也拉起傘,跟著飛了出去。不過可能是對高原的氣流不熟悉,起飛了兩分鐘就迫降在一個亂石堆中,我們趕緊用對講機與他聯(lián)系:
“有事沒?”
“沒事,主要我是主動降落的,不是被動降落?!贝蠹腋`笑,這家伙嘴硬!
接著網(wǎng)友們一個接一個地飛了出去。幾朵絢爛奪目的“花朵”開在半空中,與地面蒼涼的高原大地形成強烈的反差,這幅場景所帶來的強烈視覺沖擊真讓人久久難以忘懷。
“鳥人”們都飛出去了,我們這些遺落在地面上的留守人士趕緊上車,去降落場迎接他們。到了降落場,傘友們全都安全降落了。住在降落場附近的熱情藏胞早已為傘友們送來香噴噴的酥油茶,好奇的藏族小孩子圍著這些能像鳥兒一樣飛在天空中的英雄旁邊,摸摸傘,摸摸頭盔或羞澀的看著他們。是不是以后,在這個地方,也會產(chǎn)生新一代的藏族飛人?
林芝“江河交匯”飛動力滑翔傘
若不考慮翻譯的因素,西藏“林芝”倒也名副其實,與藏北、阿里、前后藏的蒼涼高遠不同,蔥蔥郁郁的森林讓它呈現(xiàn)出的是宛如江南山水般的秀美與多姿。而有著林芝“母親”河之稱的尼洋河,在流經(jīng)林芝八一鎮(zhèn)后,放慢了腳步,形成了河口如網(wǎng)如織、河心沙洲密布、牛皮筏往來各牧場間的絕美景象,最終與雅魯藏布江匯合。在尼洋河此段,擁有本教大神冊本日神山,以及環(huán)繞該山的七大古寺與轉山古道、藏東南歷史寶鑰之第穆石刻、藏東南重點歷史文化名村玉容增村、德木寺、米瑞生態(tài)觀光農(nóng)業(yè)示范區(qū)等重要景點,除此之外,尼洋河秀美壯闊的江河水體資源還可用于漂流和游艇體驗。作為雅魯藏布江上惟一的游艇碼頭,是以水路方式進入雅魯藏布大峽谷的始發(fā)景區(qū)。
無論是沿公路觀賞美景或沿水路進入雅魯藏布江大峽谷,不管是在沿途的觀景臺還是寺院,所有的視角都是平視的,若能從高處領略,自然是另一種風光與體驗。動力滑翔傘(動力傘,即在飛行員背后加個動力裝置)就能滿足這種愿望。
經(jīng)朋友介紹,很幸運地成為“蘭州正林公司”來西藏旅游員工的向導。聽說正林公司的老板林肯是個滑翔傘愛好者,此次同行的不僅有蘭州傘界的高手陳建斌老師,還有一個臺灣重量級的人物董明輝董大師,他們來西藏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試飛董大師剛研發(fā)出來的動力滑翔傘。能觀看大師級人物的表演,這可是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呀!
走走停停,在觀賞美景的同時也在挑選適合動力滑翔傘飛行的場地。直到林芝尼洋河與雅魯雅布江交匯處,終于決定在這里試飛了。
董大師研制的是單人背式動力傘(也稱為腳式起飛單人動力傘,主要由傘翼/傘頭、發(fā)動機及護筐、備份傘及坐袋系統(tǒng)組成,運動員背負發(fā)動機,用雙腿完成助跑起飛和著陸動作)。在尼洋河觀景點,董大師先把他的寶貝從車上搬下來細致檢查,包括每一顆螺絲。然后,拿出他的傘翼,對著風向抖了幾下,他的動作有點特別,動作幅度十分小,只是用幾個手指挑動,傘就如乖巧的小孩一樣聽話。
看見我那十分驚訝的表情,董大師說,飛傘,最主要的是講究人傘合一,傘是你軀體的一部分,所以,幾個手指頭就可以控制滑翔傘。玩滑翔傘要多練,多抖傘,這是最基本的要訣。大師訓導完后,調好機器,穿上飛行服,發(fā)動機器,利用觀景點的高度,帶著發(fā)動機劇烈的轟鳴,向鳥兒一樣盤旋在靜謚的尼洋河上空。亙古未有的奇景在我們的眼前展現(xiàn),大家都張大嘴巴,以掌聲表達心中的激動。
陳建斌老師與林肯董事長相繼試飛成功,可是天色已晚了,飛得不盡興,第二天還在附近繼續(xù)飛行。就這樣,他們一次又一次地飛越了雅魯藏布江與尼洋河交匯處。回到拉薩后,除了這激動人心的飛越場景外,董大師抖傘的幾個手指動作一直在我腦海中浮現(xiàn),如能抖傘如此,夫復何求?若能飛傘如此,那不是成了天外飛仙?
什么時候我能掌握這種技巧,也能在尼洋河上空飛翔,然后欣賞那高空中的絕美風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