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四勛 符明偉 高小麗
河南省工人龍門療養(yǎng)院疼痛科,河南 洛陽 471023
體外觀察射頻在不同溫度下熱凝范圍的變化
韓四勛 符明偉 高小麗
河南省工人龍門療養(yǎng)院疼痛科,河南 洛陽 471023
目的觀察射頻在不同溫度下熱凝范圍的變化,以指導臨床射頻靶點選擇。
射頻熱凝;蛋清實驗;熱凝范圍
射頻熱凝是一項較新的疼痛治療技術,本研究采用蛋清實驗,觀察射頻熱凝隨溫度、時間改變時,熱凝范圍的變化,旨在為臨床治療提供治療依據(jù)。
1.1 主要材料試劑、儀器
所用儀器為:R-2000B射頻熱凝器(北京北琪醫(yī)療科技有限公司生產(chǎn))及射頻電極針及穿刺套管針(22G×100×5),溫度計,鐵架臺,直尺,恒溫水浴箱。新鮮雞蛋清(150±5)g。
1.2 方法
將新鮮雞蛋打破,把蛋清放置在金屬盤內(nèi),水平放置直尺以測量凝固物,金屬盤下粘貼射頻電極貼。將穿刺套管針垂直置入蛋清內(nèi),上端固定于鐵架臺。將射頻電極針置入套管針內(nèi)并與射頻儀連接,負極連接射頻電極貼。金屬盤置于37℃恒溫水浴箱內(nèi),溫度計測量蛋清溫度,達到37℃時開始實驗。分別設定射頻溫度為50℃、55℃、60℃、65℃、70℃、75℃、80℃、85℃、90℃、95℃,每個溫度分別治療60s、120s,測量熱凝物直徑大小。每個溫度組重復實驗10次。
1.3 數(shù)據(jù)處理
所有數(shù)據(jù)采用SPSS16.0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算數(shù)據(jù)以(x-±SD)表示。實驗數(shù)據(jù)采用t檢驗,差異性顯著,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實驗中觀察穿刺針裸露部分,在各溫度熱凝狀態(tài)下,可觀察到:50℃、55℃未觀察到肉眼可見的熱凝物;60℃及以上可觀察到肉眼可見的熱凝物,隨溫度升高,熱凝速度變快,熱凝物成形、變硬,體積變大。其中,65℃~75℃熱凝物逐漸成形,成形時間約40 s,挑離蛋清時形狀改變,不能脫離蛋清;85℃熱凝物成形,可挑離蛋清,成形時間30 s;90℃、95℃成形迅速,約10 s,且熱凝物隨時間延長,而變硬,可徹底挑離蛋清。熱凝物成形后不隨熱凝時間延長而繼續(xù)增大。各組溫度射頻熱凝范圍見表1。
本文實驗結果顯示:射頻穿刺針裸露部分在設定溫度60℃始周圍出現(xiàn)蛋白凝固,說明溫度越高,蛋白凝固越迅速,考慮溫度越高,起效越快,這與術中病人反應快慢相一致;蛋白凝固后,不能挑離蛋清,說明熱凝物較軟,凝固不徹底,而90℃、95℃時熱凝物均可挑離蛋清,說明熱凝徹底,故射頻治療椎間盤時治療溫度為90℃或95℃,這與臨床治療要求相一致;以上結果也與文獻報道基本一致[1]。熱凝物成形后,不因治療時間延長而增大,據(jù)此考慮治療時不需要延長熱凝時間,而臨床治療每次60 s為一個周期,故1~2個周期即可。綜上所述,射頻熱凝可使周圍組織升溫、發(fā)生熱凝等變化,其熱凝范圍與溫度有關,熱凝物成形后不隨時間延長而增大,在具體臨床中,根據(jù)治療目的,相應調整射頻針位置或選擇治療溫度,以取得相應的療效及避免不良反應的發(fā)生。
表1 各組不同時間射頻熱凝范圍的變化(橫徑 mm)
[1]胡有谷,陳伯華.腰椎間盤突出癥[M].4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1:562.
R402
B
1674-9316(2014)12-0069-02
10.3969/J.ISSN.1674-9316.2014.12.041
方法用R-2000B射頻熱凝器分別在溫度為50℃、55℃、60℃、65℃、70℃、75℃、80℃、85℃、90℃、95℃,在37℃恒溫水浴箱內(nèi)進行新鮮蛋清實驗。記錄不同溫度下治療后60s、120s熱凝物的大小。
結果50℃、55℃未觀察到肉眼可見的熱凝物;60℃、65℃可觀察到肉眼可見的熱凝物,不成形;70℃至以上可觀察到肉眼可見的成形熱凝物,熱凝物不隨時間延長而增大,隨溫度升高,熱凝物變硬,體積變大。
結論R-2000B射頻熱凝器熱凝范圍在一定溫度內(nèi)不隨時間延長而增大;熱凝范圍隨溫度升高而增大。臨床可根據(jù)治療目的選擇射頻熱凝溫度、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