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跪著吃飯因“避免走光”
文/李開周
很早很早以前,我們聚餐的時候采取分餐制,就像吃西餐或者日本料理一樣各吃各的,后來才改成共餐制。很早很早以前,我們跟歐洲人一樣,餐桌上離不開刀叉,后來才改成用筷子包打天下。很早很早以前,我們像日本人那樣跪在榻榻米上吃飯,后來才改成坐在椅子上進餐。
這三大變革都是從魏晉南北朝開始,到宋朝結束。換句話說,只有到了宋朝,我們才徹底擺脫了古老而又新穎的分餐、刀叉和跪坐傳統(tǒng),“現(xiàn)代化”的進食方式才完全定型。
今天我們先來探討一下早先中國人為什么要跪著吃飯。
從傳世的雕塑、壁畫和畫像磚上可以看出,至少在南北朝以前,古人吃飯的時候一直是跪在席子上或者矮床上,即使到了唐朝和五代十國,還有一小撮守舊的遺老在飯局上舍棄椅子,堅持跪坐。學者們早就注意到了這種奇特的生活習俗,但是大家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從來沒有人指出過當時為什么要跪坐。
到底為什么要跪坐呢?原因很簡單:避免走光。史前時代,我們的服飾特色是上衣下裳。裳就是裙子,無論男女都穿裙子,而裙子里面則不穿內褲?!段饔斡洝防飳O悟空老師在觀世音面前不敢翻筋斗云,就是因為他的虎皮裙下面完全真空,翻跟斗時對菩薩不敬。
商周時代,我們學會了用袍子做內衣(后來袍子變成外衣)。上衣下裳里面多了一層袍子,走光的風險小了一些。春秋戰(zhàn)國,褲子終于普及??墒钱敃r的褲子沒有褲襠,甚至連褲腰都沒有,一左一右套在兩條腿上,要害地方仍然保持真空。
褲襠的發(fā)明特別晚。從考古成果上看,至少東漢以前是沒有連襠褲的(有人說漢朝宮女穿的“窮绔”就是連襠褲。錯,窮绔只是在開襠褲上加了幾根扣袢,不能算連襠)。所以東漢以前的成年人在開會和聚餐的時候,必須雙腿并攏跪在地上,讓外衣垂下來,護住要害部位。這就是古人以跪坐姿勢就餐的由來。
連襠褲在東漢以后才被發(fā)明,并在魏晉南北朝廣泛使用,所以從魏晉開始已經(jīng)有人放棄跪坐。直到宋朝,所有的吃貨都有了褲襠,所有人都習慣于坐在椅子上吃飯,再也不用擔心走光了。
漢語拼音是誰發(fā)明的
文/明輯
明朝時,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來華,他利用一本叫做《西字奇跡》的書來學習漢字的注音。利瑪竇去世的那一年,即1610年,一位叫金尼閣的傳教士來到中國。金尼閣在山西、陜西一帶傳教,結識了王征等人,初步研究了漢字的注音方案。后來,金尼閣與王征經(jīng)過多年研究,在《西字奇跡》的基礎上編成了第一部拼音漢字詞匯書《西中儒耳目資》,其中確定的拼音方案被后人稱為“利瑪竇-金尼閣方案”。
何為“五花八門”
文/周福
古人用“五花八門”來指稱那些在“士農(nóng)工商”等主流行業(yè)以外,屬于市井底層“不入流”行業(yè)的從業(yè)者,并將其分別“對號入座”。其中“五花”為:金菊花——當街賣茶的女人;木棉花——在街頭為人診病的游醫(yī);水仙花——酒樓上的歌女;火棘花——玩雜耍的街頭藝人;土?;āu力氣的挑夫?!鞍碎T”為:一門巾——算命占卦的人;二門皮——賣草藥的人;三門彩——變戲法的人;四門掛——流浪江湖的賣藝人;五門平——街頭的彈詞說書人;六門團——在街頭賣唱的人;七門調——搭篷扎紙的手藝人;八門聊——高臺唱戲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