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明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教學時應(yīng)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yǎng)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應(yīng)是語文實踐活動。那么在樸實的語文課堂中如何開展豐富有效的語文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感悟語言的魅力,在活動中提升自身的語文能力和語文素養(yǎng),值得我們進行進一步的研究與探討。
一、依托文本,讓課堂小練筆成為靚麗風景
每一篇語文教材都是文質(zhì)兼美的文學作品,也是學習語言的最佳范本。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多關(guān)注文本,努力尋找其中有“情”可發(fā)、有“形”可依的語言訓練點,挑起學生的寫作欲望,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讓“課堂小練筆”成為一種有效的語文實踐活動。例如,教學三年級《趕海》一文時,文中有這樣四句話:
(1)嘿,一只小海星被我抓住了!
(2)哎,那邊一個小伙伴,正低著頭尋找著什么。
(3)咦,怎么我的腳也癢癢的?
(4)哦,原來是一只大蝦在逗我呢!
這四個句子中都有這樣的詞:嘿,哎,咦,哦。這些詞表示感嘆或者應(yīng)答,就叫“嘆詞”。嘆詞在句子中能表達特別的情意。作者就是借助這些嘆詞把內(nèi)心的驚喜、疑惑、好奇、恍然大悟等情意表達了出來。課堂上一位教師指導學生模仿這四句話進行了仿寫訓練,學生習作摘錄如下。
語文課上,王老師布置了一道作業(yè):回家當著爸爸或媽媽的面,大聲說:“爸爸(媽媽),我愛你!”嘻嘻,居然有這樣的作業(yè)!大兵邊走邊琢磨著怎么完成這道題。哎,都男子漢大丈夫了,怎么說得出口哦!回家一看,爸爸正坐在沙發(fā)上看足球賽。大兵在邊上看了一會兒,憋足了勁,走到爸爸身邊說:“爸爸,我愛你。”嗯,爸爸愣了一下,瞪著眼睛問:“你沒事吧?”大兵一肚子委屈,哼,早知道就不說了,“是老師布置的作業(yè)!”“哦,你不早說!”爸爸哈哈大笑起來……
巧妙地運用嘆詞,會使文章顯得更加生動、有趣,文章更具表現(xiàn)力。在我們的語文教材中,像這樣的語言訓練點比比皆是,如環(huán)境描寫、內(nèi)心獨白、方位順序的表達……學生有了文本的依托,在“有情有形”的語言實踐活動中,定會逐步提升自己的習作能力。
二、模擬文本,讓情境創(chuàng)設(shè)演繹別樣精彩
教育心理學認為:在文本情境的模擬中更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減輕、消除學生的心理壓力,發(fā)揮其內(nèi)在潛能。語文教材并沒有很具體地給予我們關(guān)于語言實踐情境的設(shè)計,需要教師創(chuàng)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fā)課程資源,通過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多途徑地為學生創(chuàng)設(shè)語文實踐的情境。讓學生在積極參與中、在實踐活動中,提高語文學習的效率。
如學習《植物媽媽有辦法》這篇課文的第二小節(jié)時,教師不單讓學生在有感情地朗讀中體會蒲公英媽媽對子女的愛和蒲公英娃娃歡樂地乘著輕風去旅行的感情,而且創(chuàng)設(shè)了一個語言實踐的情境:讓學生想象蒲公英娃娃即將離開媽媽了,與媽媽有什么話要說。學生一個扮演媽媽,一個扮演娃娃?!皨寢?,我要出發(fā)了,你要保重啊!”“孩子,你將借著風飛到很遠很遠的地方去了,媽媽又給了你降落傘,你要小心?。 薄皨寢?,再見!”學生邊對話邊做動作,好像真的要隨風飄走似的。從學生的表演中可以看到他們對課文已經(jīng)有所理解,也看到教師對學生的想象能力、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
中高年級可以模擬情境,如《三顧茅廬》《公儀休拒收禮物》《祁黃羊》等篇目,讓學生在細讀課文之后模擬情境演起來。學生的理解、表演很有可能是稚嫩的,讓學生在表演之后進行“導演式”的相互評價,哪些地方演得不合理,哪些地方可以改進……在此過程中,學生緊緊圍繞“怎樣才能演得更好”充分發(fā)揮想象,然后再集眾人所長,進行匯報式的表演。這種“二度表演”就是一種學習過程的生動體現(xiàn)。另外,像《三袋麥子》等童話故事,教師可在讓學生閱讀理解的基礎(chǔ)上,用投影儀按順序出示文中插圖,讓學生給動畫配音。這樣,學習氛圍輕松了,學生興趣濃了,知識吸納的范圍也擴大了。
學完《九寨溝》《黃山奇松》等寫景的課文,可讓學生以導游身份,寫一則廣告或設(shè)計導游方案,準備導游詞,完成一次風景區(qū)導游任務(wù)。如此拓展教學,調(diào)動了學生的想象力,語言表達能力也得以鍛煉、提高。
通過創(chuàng)設(shè)各種各樣的語文實踐活動,有利于將課堂還給學生,將探索的空間還給學生,從而有利于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提高。
三、超越文本,讓思辨想象展現(xiàn)個性張揚
閱讀是一種個性化的解讀過程,小學生特別善于“找茬兒”。教師應(yīng)該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善于發(fā)現(xiàn)學生發(fā)言中的“異”,或是刻意地創(chuàng)造些能促進學生多向思維、個性思考的開放性問題,為學生馳騁思維、放飛思想、張揚個性提供廣闊的時空。
一教師在教學《我不是最弱小的》一課時,正準備總結(jié)全文,有個學生毫不猶豫地舉手說:“老師,薩沙的確具有同情弱小、不服輸?shù)膬?yōu)良品德,可我覺得狂風暴雨中,將僅有的一件雨披蓋在薔薇花上不值得?!贝搜砸怀?,頓時課堂熱鬧非凡,明顯分成了兩大陣營。老師沒有怪這位同學“無理取鬧”,也沒有包辦解決這一問題,而是抓住契機,把“究竟值不值”的問題拋給了學生,讓他們展開辯論。學生根據(jù)自身的認識和體會,從不同層面、不同角度作出闡述。有的從教材原意出發(fā),認為薩沙的舉動使森林中又得以保存了一抹絢爛色彩,值得!且薩沙同情弱小,愛護小草樹木的優(yōu)良品德值得我們學習。有的則結(jié)合現(xiàn)實生活,認為:薩沙同情弱小的行為是好的,但野花之所以美,是因為它經(jīng)歷了太多的風雨,如果用雨披將它蓋起來,那么它和溫室里的花草還有什么區(qū)別呢?就算在你的保護下,它未受到任何傷害,那么以后每次刮風下雨你都要給它披雨衣嗎?況且,如果薩沙將雨衣披在了薔薇花上,而使自己因為淋雨生病了,會令爸爸媽媽更操心,也會影響自己的學習。這里,學生之所以能展示如此濃厚的個性迥異的見解,完全是因為教師把握住了開放性問題,及時設(shè)置了辯論的情境,它就猶如一方強勁的催化劑,有力地催生著個性的種子破土而出、茁壯成長。
思辨、想象,使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得到了升華,真正達到了超越教材的目的。
“運用之妙,存乎一心?!笨傊Z文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yīng)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活動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提高自身的語文素養(yǎng)。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只有在課堂上架起一枝枝美麗的薔薇花,才能使課堂香氣四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