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亞麗
在多年語文教學過程中,遇到了一個普遍問題。由于學生存在大量的知識缺陷,他們在實際的課文自主合作探究活動中,往往只能停留在文字表面意思這樣的膚淺層次,而很難達到課文的深層意蘊,更不要去奢望他們提出來一些視角新穎的、有價值的問題了。每當這時,就不得不面對一種兩難選擇:講,還是不講?若講,對一些正在思考且馬上就要接近勝利終點的愛動腦子的學生來說,似乎有一點強行剝奪他們思考的權利和成功喜悅的嫌疑,顯然有悖于生本課堂的精神。而對另一部分不愛動腦子的學生來說,正好滿足了他們的“不勞而獲”的懶惰心理,可謂害處多多;不講吧,眼睜睜的看著孩子們在成功的花園圍墻外亂撞而不得其入門要領,心中總是于心不忍,尤其是寶貴的時間也隨著學生們的嘰嘰喳喳而悄悄流走,教學任務眼看無法完成,又不由得讓人心生焦慮和郁悶。 只有突破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才更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這就要求教師在選用教學方法時要立足于學生實際,符合學生的情感需求,能使學生在“找米下鍋”的良好心態(tài)下解決教學問題,從潛意識中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意識,激活學生內在的課堂參與意識,打開學生廣闊的思維空間,并在教學的過程中品味到成功的愉悅,使學生能主動調控自己的情感因素參與閱讀教學,創(chuàng)造出一種良好的閱讀氛圍。在實際教學中針對不同學生和班級特點選用了一些教學方法。
1.討論式
“討論式”是一種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運用范圍十分廣泛,其運用的關鍵在于教師事先的精設計和課堂寬松氣氛的營造,否則就流于形式,達不到預期的效果。例如,我在教讀《我若為王》時,讓學生在沒讀課文之前,就“奴性現(xiàn)象種種 ”這一問題進行充分討論,然后進行適當?shù)攸c撥,這樣不僅節(jié)約了時間,而且在學生們“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的討論中完成了教學目標,訓練了學生的口才。
2.啟發(fā)式
經(jīng)常聽有的語文老師說,學生“啟而不發(fā)”,其實責任不在于學生,教師倒要反省自己是如何“啟”的了?!皢l(fā)式”教學的前提是教學內容的適合性、啟發(fā)質疑的合理性(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否則“啟而不發(fā)”就不足為怪了。這種方法的特點是調動學生的思維,激發(fā)學生主動求知欲,適宜在富有哲理的散文教學中運用。在教學過程中,我經(jīng)常通過舉相近的例子來啟發(fā)學生,通過舉一反三,變抽象為具體,變深奧為淺易。例如教學《<論語><孟子>各一章》,在引導學生疏通課文內容、明確課文主旨后,為了拓展學生思維,我這樣設問“課文講的是治國之道,如果聯(lián)系我們社會人的生活學習工作,你會想到什么?”結果有學生說出了讓我始料不及的話“修身以禮,為人讓之”“人無罪他,斯朋友至矣”“尊重別人、對別人負責是為人根本”“善于做好小事,方能成就大事”“愛父母的人,才愛集體,更愛國家 ”等等還蠻有點哲理的句子來。
3.情景式
創(chuàng)設情景,學生參與表演,在輕松活潑的氣氛中讓學生體味學習的快樂。這種方法在小說、戲劇的教學中十分有效。例如,我在教“戲劇文學欣賞”這個單元時,讓學生自由組合,自選課文或課文片段,用演出代替講解分析,使課堂教學變嚴肅為游戲,使學生變苦學為樂學。學生自演自評互評,老師只作指導,效果格外明顯。
4.質疑式
美國的布魯巴克認為:“最精湛的教學藝術,遵循的最高準則就是讓學生自己提問題?!苯虝W生自己質疑提問,是培養(yǎng)學生學習能力、激發(fā)創(chuàng)新思維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師通過讓學生自己提問來組織教學,引導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探索、為他們創(chuàng)設動腦、動口、動手、釋疑解難的機會,并讓他們通過個體與個體,個體與群體之間的多種形式的交流,培養(yǎng)獨立思考,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而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
總之,在職業(yè)中專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一定要立足于自己的學生,運用各種方法(問卷、談話、作業(yè)反饋、課堂觀察等等),全面地“吃透”學生的情況,真正從學生的實際需要、能力水平、認知傾向出發(fā)設計教學,才能選擇最佳策略,設計最有效的教學(討論、自主、研究、合作、創(chuàng)新、快樂等),積極實行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法,激發(fā)學生獨立思考和創(chuàng)新意識,培養(yǎng)學生合作精神和積極探索、勇于實踐的能力,同時大力推進現(xiàn)代教育技術手段的應用這樣的教學才能取得滿意的效果,教學目標才能順利達成。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