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莉
課程改革已經(jīng)實施多年,在落實《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方面,我們發(fā)現(xiàn)存在務虛的現(xiàn)象。教師不論備課還是講課,確定的教學目標總是有些空洞,課堂是否達到目標,無從測量、考評。課程是教師根據(jù)一定的目的、規(guī)范,引導學生學習的過程,可見,上好一堂語文課,教學目標是關鍵,課堂環(huán)節(jié)要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去實施。因此,教師應該掌握如何完成目標敘寫,以學生達成教學目標作為成功課堂的標準之一。教學目標敘寫就是教師根據(jù)課程標準、教材、學生、資源等具體情況,以學生的活動為主體,將課程標準分解成具體、可操作、可評價的學習目標。敘寫的教學目標中包含課堂教學活動的主體,課堂教學的過程與方法,要達到的目標,以及測量目標是否達成的方法。
一、目標敘寫的依據(jù)
1.來源于《高中語文課程標準》?!陡咧姓Z文課程標準》是教材編寫、教學、評估和考試命題的依據(jù),是國家管理和評價課程的基礎。教師據(jù)此將所教內容分解成具體的、可操作的、可評價的學習目標,這樣才能夠使每節(jié)課的目標、思路清晰起來。
2.來源于教師經(jīng)驗。一位經(jīng)驗豐富的教師,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逐漸明確學科的長期目標和短期目標,每節(jié)課應該達成什么樣的教學任務。所以,有教學經(jīng)驗的教師在確立學習目標時,相對來說就容易許多,輕松許多。
3.來源于學情狀況。每個地方、學校、班級的情況均有不同,教師在進行目標敘寫時,要根據(jù)具體情況去確定恰切的學習目標,進而引導學生完成學習任務。
4.來源于教科書。教科書中的模塊設置,文本的選擇都是經(jīng)過專家嚴格討論決定的。教師要利用好教科書,其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教師指導學生賞析文本的例子。因此,教師可以根據(jù)每一模塊,每篇課文的特點敘寫學習目標,讓學生明了自己所要完成的學習任務,并能夠對自己進行合理評價。
二、目標敘寫的原則
(一)以目標導引教學
1.以教學目標設定教學程序。要善于從單元目標中分割課時目標,每一節(jié)課時目標的擬定必須放到單元目標甚至學段目標中考量,要從單元目標中加以合理分割,并進一步把課時目標分割成為每個環(huán)節(jié)目標,從目標達成的角度對教學過程中的每個環(huán)節(jié)進行思考。
2.以教學目標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教學活動設計必須圍繞教學目標進行,要清楚認識到教學活動過程是落實和檢測教學目標的重要過程。只有緊緊圍繞教學目標設計的問題情境才具有針對性,才是“活”的問題情境。
3.以教學目標優(yōu)化教學過程。教學活動設計要讓學生在最佳途徑和最短時間內達到教學目標,要堅信課堂“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的道理,所以要思考某個教學活動是不是最佳的方案,是不是能在省時的原則上進行學習。
(二)以評價促進教學
1.評價設計要先于教學設計。語文課堂是否高效,教學目標是否能夠達成,需要教師進行合理檢測。在進行教學設計之初,就應該確定好這堂課要達到的教學目標,以及評價教學目標是否達成的方式、方法。
例如,教授《念奴嬌·赤壁懷古》時,確立的教學目標之一是學生能夠背誦這首詞,那么,在完成詩歌賞析后,就要留出一定的時間檢查學生背誦,檢查的方式可以有多種,可以同桌相互檢查,也可以分小組檢查,也可以老師抽查,或者幾種檢查方式相結合。如果全班學生基本上能夠背誦,說明此項教學目標就達成了,否則,就是沒有達成目標。
2.評價的目的是促進學生學習。教學目標的評價設計可以靈活多樣,但要符合課堂教學實際。通過教學評價設計的反饋信息,教師能夠知道學生的情況,及時改進,學生通過反饋信息,也可以及時明了自己本節(jié)課的學習效果,課后對學習做一些合理安排。
三、探尋目標敘寫的途徑
(一)鎖定一個源頭——課程標準
《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對學生的要求并不是非常具體、明確的,學生不可能一步到達的。教師應根據(jù)《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教材、學生與資源等具體情況,將《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分解成具體的、可操作的、可評價的教學目標。所謂“分解”,也就是說:前方的“站點”不只一個,需要我們一個個到達;前方的“站點”,不能一步到位,需要我們“一步步”到達。
示例[1]:課題《今生今世的證據(jù)》
【課程標準】
通過對文本的反復研習,體會家園之思和自然之美,激發(fā)對家鄉(xiāng)、對自然的熱愛之情,提高審美品位;
通過對文本的反復研讀,理解文本中家、家園、故鄉(xiāng)等概念的具體內涵,以及文本所涉及的歸家、返鄉(xiāng)與出走、離家等關系,從而明白家、家園、故鄉(xiāng)對人的意義。
【教學目標】
(一)學生通過相似情境的聯(lián)想和想象,能夠例舉出什么是生命的證據(jù);
通過對文本的研讀討論,能夠說出作者在本文中的兩個重要觀點。
(二)用好一個工具——編寫合理的行為動詞
1.認知類知識目標層次的動詞選擇:
(1)記憶:識記、識別、記住、指出、列出、說出、寫出、畫出、表明、列舉、選擇、指明、排列、指認、了解、辨認、背誦、復述、回憶。
(2)理解:描述、解釋、比較、引申、舉例、敘述、歸納、預測、分類、調查、討論、對比、表述、概述、評述、闡明、判斷、鑒別、掌握。
(3)簡單應用:計算、示范、應用、準備、解答、證明、改變、發(fā)現(xiàn)、解釋、探討、探究、提出、推導。
(4)綜合應用:分析、選擇、分類、比較、檢查、評析、選編、歸納、總結、計劃、設計、擬定。
2.動作技能類目標層次的動詞選擇:
(1)模仿:嘗試、學習、練習、分解、使用、移動。
(2)理解:初步學會、初步掌握、學唱、運行、演示、調試。
(3)協(xié)調:學會、掌握、表達、表現(xiàn)、展示、展覽、管理、交流、制作、操作、完成、達到、改善、測量。
(4)熟練:熟練掌握、熟練使用、靈活運用、有效使用。
(5)創(chuàng)新:改變、新編、創(chuàng)造、創(chuàng)作、提升、拓展、擴展。
3.情感類目標層次的動詞選擇:
(1)接受:閱讀、查閱、注意、接受、贊同、感知、領悟、體味、體驗、親歷、觀察、參加、嘗試、調查。
(2)思考:陳述、回答、服從、領會、欣賞、檢查、思考、探討。
(3)熱愛:熱愛、想、計劃、珍惜、發(fā)展、樂于、善于、敢于、獲得。
(4)品格形成:相信、堅持、拒絕、執(zhí)行、修正、評判、養(yǎng)成、具有、對待、履行、尊重、領悟、內化。
(三)符合兩個標準——陳述學生變化,可以檢測觀察
嚴格意義上的教學目標,應包括行為主體、行為動詞、行為條件和表現(xiàn)程度四個要素,有一套規(guī)范的陳述方式。
四個要求:①以學習者為行為主體描述學生的行為;②行為動詞要選用那些描述學生所形成的可觀察、可測量的具體行為的詞語;③應敘寫影響學生學習結果的限制條件與范圍,包括允許使用的輔助手段、時間的限制、完成行為的情景等;④應說明學生對目標所達到的最低表現(xiàn)水準。
示例[2]:課題《念奴嬌·赤壁懷古》
【教學目標】
通過聽錄音朗誦和對文本的解讀誦讀,學生能夠背誦本詞;
通過揣摩詞語內涵,學生能夠對寫景詞句做出鑒賞評價,同時能夠較全面地對詞中周瑜的形象做出分析評價;
知人論世,學生能夠結合本詞語句,用準確的語言對作者在本詞中表露的情感與思想認識作出恰當?shù)姆治雠c評價。
(作者單位:沭陽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