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疆烏魯木齊市動物疾病控制與診斷中心,新疆烏魯木齊830063)
烏魯木齊市野禽禽流感監(jiān)測報告
李愛巧,王濤,楊啟元,陳彪,張婕,李建玲
(新疆烏魯木齊市動物疾病控制與診斷中心,新疆烏魯木齊830063)
禽流感的傳播、暴發(fā),將會危害人和動物健康,造成重大的經(jīng)濟社會損失。本文闡述了禽流感病毒的概況和禽流感在野禽中的流行特點,結合烏魯木齊市鳥類的分布和遷徙路線,報告了2013年春季本市野禽中禽流感的流行病學調(diào)查情況,并提出防控對策。
禽流感;野禽;烏魯木齊市;防控;對策
禽流感(AI)作為一種人和動物共患傳染病,已成為重大的公共衛(wèi)生問題。加上病毒變異性高,毒力增強及突破種間屏障的特點,受到世界各國和相關國際機構的高度重視。野生鳥類作為一種媒介生物,在遷徙過程中,能攜帶和散播禽流感病毒(AIV)。
AI是由正粘病毒科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種禽類急性傳染病[1]。AIV組成主要有核酸、衣殼、囊膜和纖突。AIV的基因組由8條單鏈RNA組成,編碼10種蛋白,包括8種結構蛋白和2種非結構蛋白。基質(zhì)蛋白、雙層類脂膜和糖蛋白三者共同構成病毒粒子囊膜。囊膜表面有許多糖蛋白纖突,糖蛋白分為HA和NA兩種;按照囊膜糖蛋白分類,迄今已分離HA亞型16種和NA亞型9種,可產(chǎn)生144種不同的亞型組合[2]。其中以H5N1為代表的H5亞型和以H7N7、H7N9為代表的H7亞型毒株所引起的AI稱為HPAI[3-4]。
AI具有多宿主感染的特性,感染宿主包括人、豬、馬、水貂、貓科動物、海洋哺乳動物和廣泛的鳥類[5]。流行病學特點之一是病毒在野鳥,尤其是在候鳥(雁鴨類)中持續(xù)循環(huán)存在,這些鳥類遍布世界各地[6]。
AI傳播主要是通過糞——口途徑,即脫落的病毒通過糞便進入到水表面[7]。由于被感染的野鳥帶毒很少發(fā)病或死亡,往往成為重要的病原攜帶者,隨著候鳥的遷徙,留鳥及家禽的接觸,而將疫情進一步擴散。因此,AI的暴發(fā)流行除了與禽肉、蛋產(chǎn)品及貿(mào)易流通因素有關之外,野生鳥類被認為是最有可能的傳染來源之一[8]。
有研究表明AI通過野生鳥類在很大的地理范圍潛在傳播,對公眾和動物健康構成威脅[9]。所有的A型流感病毒都能在野鳥中持續(xù)存在,成為A型流感病毒的天然宿主。因此,AI流行病學特點之一是隨候鳥或水禽的遷徙而使該病呈世界性分布[10]。
AI一年四季均可發(fā)生,但多暴發(fā)于冬、春季節(jié),尤其是秋冬、冬春之交氣候變化大的時期,而這一時期正是候鳥的遷徙季節(jié)。由于AIV在低溫下活性強,候鳥遷徙的季節(jié)性、地域性特點及漫長的遷徙距離,使候鳥能將AIV在特定的時間、地域和范圍,跨國際、洲際傳播?,F(xiàn)已證實,AIV廣泛分布于世界范圍內(nèi)的許多家禽和野禽中,覆蓋22科88種,其中主要有雁形目、鸻形目、雀形目鳥類。從遷徙水禽特別是鴨中分離到病毒的幾率最高,AI疫情的分布明顯受飼養(yǎng)禽類和野生禽類的分布、遷徙路線和季節(jié)等因素的影響。野鴨可自然感染H5N1亞型流感病毒但并不發(fā)病[11];2005年我國青海湖爆發(fā)的野生鳥類AI就造成6000多只鳥類死亡[12],遼寧省黑山在2005年也發(fā)生過灰喜鵲HPAI疫情。另外,日本、韓國、孟加拉國、緬甸、南非、蒙古、加拿大、克羅地亞、英國和瑞典等國家均出現(xiàn)過野鳥HPAI的報道。2013年3月底,在中國首次發(fā)布了人感染新亞型流感病毒H7N9的報道,有131人確診感染。中國科學院研究顯示,H7N9 AIV基因來自于東亞地區(qū)自然遷徙的野鳥和中國長三角雞群的基因重配所致。由此表明,野禽不僅是流感病毒的儲存宿主,也可能是流感病毒的重配宿主。有專家提出目前全球范圍的HPAI暴發(fā)與流行可能包含了候鳥-家禽-留鳥-家禽的反復性傳播鏈接,而且每次傳播、每一個反復都可能使病毒的毒性增強。
根據(jù)新疆畜牧科學院獸醫(yī)研究2009—2011年新疆雁形目野生鳥類AI血清流行病學調(diào)查與分析,新疆檢出16個HA亞型。數(shù)據(jù)表明:H9檢出率最高,達8.66%;其后依次為H5、H2、H8、H1、H6、H10、H13、H12和H7。新疆野鳥血清樣品中總的H5陽性率為7.79%,在2010年高達14.29%;在2010年檢測出H7亞型8.33%。數(shù)據(jù)顯示出不同亞型的AI在不同年份的檢出率差異較大。野生鳥類感染AIV不同HA亞型的范圍不斷擴大,表明導致基因重組和置換的幾率也在增加[13]。
2.1 烏魯木齊市鳥的種類
新疆具有豐富的濕地資源,每年都有數(shù)以萬計的遷徙性鳥類途徑新疆,并在湖泊、水庫、濕地棲息和繁殖。新疆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得新疆的野生鳥類的遷徙路線處于跨越中亞和歐亞遷徙路線上的一個關鍵性位置。因此,野生鳥類的遷徙對新疆乃至全國的AI防控構成潛在的威脅和巨大的壓力[13]。
烏魯木齊市鳥類種類較多,數(shù)量亦大,分布較廣,共有18目47科123屬229種,幾乎占新疆鳥類種數(shù)的一半(其中國家I級保護7種,II級35種;按照居留型統(tǒng)計,候鳥占81%,留鳥占19%[14]。候鳥包括夏候鳥、冬候鳥、旅鳥、漂泊鳥和迷鳥等;在已知的230多種鳥類之中,70%~80%的種群屬于遷徙路過的候鳥。
2.2 烏魯木齊市候鳥遷徙路線
濕地國際與世界衛(wèi)生組織在2005年研究指出,全球候鳥主要遷徙通道大致分為8條:大西洋通道、黑海-地中海通道、東非-西亞通道、中亞通道、東亞-澳大利亞通道、美洲-太平洋通道、美洲-密西西比通道和美洲-大西洋通道。這8條候鳥遷徙路線存在著復雜的重疊交匯區(qū),來自全球不同地區(qū)大范圍的候鳥在遷徙交匯區(qū)聚集,易導致不同候鳥種群間的相互感染和遠距離跨洲傳播。8條候鳥遷徙路線中至少有3條路線覆蓋我國境內(nèi),如東亞-澳大利亞遷徙通道、黑海-地中海遷徙通道和東非-西亞遷徙通道路線,即東部通道、西部通道和西北部通道。
烏魯木齊市鳥類遷徙主要有3條路線7個通道:達坂城-后溝通道(I.東南亞路線)、烏拉泊-柴窩堡湖-鹽湖通道(驛站)、烏魯木齊河-后峽-勝利達坂通道(II.南亞路線)、頭屯河通道、水西溝通道、東道海子-青格達湖-頭屯河下游濕地通道(驛站)和沿天山北坡遷徙通道(III.中亞-地中海路線)。
根據(jù)歷年烏魯木齊市HPAI的監(jiān)測情況,烏魯木齊市米東區(qū)、高新區(qū)(新市區(qū))、烏魯木齊縣、天山區(qū)和達坂城區(qū)都曾發(fā)生過家養(yǎng)禽類的HPAI疫情,發(fā)生地點大都在候鳥遷徒的路線上,多為濕地、水域和禽類養(yǎng)殖密集區(qū),也是新疆HPAI疫情的高發(fā)區(qū)。
2013年4月,在我國江浙一帶發(fā)生了H7N9亞型AI的疫情,隨著遷徙季節(jié)的來臨,候鳥在春季遷徙途中擴散AI等疫病風險也在不斷加大。為了解烏魯木齊市野生候鳥AI帶毒情況,加強野生禽類AI疫情排查、疫病監(jiān)測、流行病學調(diào)查等工作,我們對烏魯木齊市6個區(qū)縣的9個水域周圍采集了野生鳥類和候鳥的糞便、水樣和周邊養(yǎng)殖紅嘴雁的血清和喉頭、泄殖腔棉拭子等共計407份和群眾舉報的3起59只死亡野鳥進行了病原學檢測和流行病學調(diào)查。檢測結果表明:野生鳥類并不攜帶H亞型AIV(詳見表1)。
表1烏魯木齊市2013年AI野鳥病原學檢測結果
4.1 加強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jiān)測體系建設
盡快實施烏魯木齊市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jiān)測站和實驗室建設項目,這對于烏魯木齊市野生鳥類及其他野生動物的重大疫病的預警和防治將發(fā)揮重要作用;對促進畜牧業(yè)健康發(fā)展、保障城市居民食品安全、城市生態(tài)和環(huán)境安全有重要的防治意義。建議新建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jiān)測站(點),推動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jiān)測及防控新技術和新手段的應用;有利于開展動物疫病及動物源性人畜共患病的流行病學預警、監(jiān)測、診斷、防治、區(qū)域凈化與病死野生動物和無害化處理根除工作;有利于提前減少野生疫源動物與家養(yǎng)動物的接觸機會,預防野生動物疫源傳染給家養(yǎng)動物和人,為烏魯木齊市乃至新疆認識生物災變形成及其預測控制、解決重大生態(tài)與環(huán)境安全問題、野生生物資源保護與可持續(xù)利用提供科學的技術支撐。
4.2 加強對鳥類集中棲息地管理,做好有效隔離
保護野生鳥類集中棲息地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不要侵占、破壞鳥類棲息地,保證人與禽類有足夠的緩沖帶,避免對野生鳥類棲息地的過度開墾,因人擠占鳥類的生存空間、生態(tài)破壞引發(fā)AI等野生動物疫病。
4.2.1 注意野鳥與家禽的隔離措施
由于AI可能在鳥類和家禽之間相互傳播,因此要切實做好鳥與家禽的隔離工作。散放家禽在覓食時通常自由活動并經(jīng)常與野生鳥類混在一起或共用一個水源,建議改變養(yǎng)殖方式,由散養(yǎng)改為舍內(nèi)飼養(yǎng),避免與野鳥密切接觸。提倡不籠養(yǎng)鳥,避免因長期近距離接觸,導致一些動物性疫病在人鳥之間相互感染。不要在野鳥集中分布的區(qū)域放養(yǎng)家禽,或在水庫放養(yǎng)水禽,或者混雜運輸、經(jīng)營家禽和野鳥,以減少家禽與野鳥接觸的機會,從而降低動物性疫病在家禽與野鳥之間相互感染的風險。
4.2.2 加強對禽鳥糞便的無害化處理
禽鳥糞便是AI主要的傳染源。AIV能夠在環(huán)境中長期生存,特別是溫度較低的時候。例如,H5N1型AIV在鳥糞中能夠在4℃下生存35天。如果溫度稍高(37℃),H5N1型病毒也能在糞便標本中生存6天。因此,應加強對禽鳥糞便的無害化處理。特別是臨近鳥類覓食地和濕地類型的保護區(qū)要加強對水產(chǎn)養(yǎng)殖戶(場)糞便使用的監(jiān)管。
4.2.3 加強宣傳,避免人與野鳥直接接觸
有研究表明,與野禽或死禽接觸是人感染AI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建議在鳥類集中分布區(qū)或棲息地和觀賞區(qū),樹立警示牌,提示人們避免與野鳥的密切接觸,避免接觸或直接使用鳥類棲息水域的水體。通過廣泛的宣傳教育,樹立文明健康的飲食理念,不濫食野鳥等野生動物。不要輕易接觸不明死因的野鳥,發(fā)現(xiàn)鳥類活動異?;蛘卟幻髟蛩劳龅?,請及時報告當?shù)亓謽I(yè)部門,由林業(yè)部門會同畜牧獸醫(yī)等部門,派專業(yè)技術人員調(diào)查處理。
4.3 對人工飼養(yǎng)的觀賞鳥類和保護區(qū)內(nèi)飼養(yǎng)的家禽應注射AI疫苗
保護區(qū)是AI防控的高風險地區(qū),免疫是防控AI的最重要、關鍵的措施。對人工飼養(yǎng)的觀賞鳥類和保護區(qū)內(nèi)飼養(yǎng)所有禽類進行AI免疫,做到免疫密度達100 %,對免疫后禽鳥AI免疫抗體進行定期的監(jiān)測,及時了解抗體產(chǎn)生和消長情況,確保免疫禽鳥有較高的抗體水平。
4.4 加強對觀賞鳥交易市場和放飛比賽信鴿的AI防疫監(jiān)管工作
4.4.1 加強觀賞鳥交易市場的動物防疫監(jiān)管工作
定期實施休市消毒和糞便的無害化處理工作,定期進行觀賞鳥和環(huán)境的AI病原學檢測工作,在AI高發(fā)期間采取臨時關閉市場等措施。
4.4.2 加強對鴿子的AI防疫監(jiān)管工作
烏魯木齊市有新疆信鴿協(xié)會和烏魯木齊市信鴿協(xié)會,還有飼養(yǎng)的肉鴿,而且少數(shù)民族還有比賽和交換鴿子的喜好,烏魯木齊市有鴿子約40萬只,加強對鴿子的AI免疫、定期檢測和環(huán)境的消毒也是非常關鍵的。在AI高發(fā)期間采取禁飛措施等。
4.4.3 加強對野生動物園內(nèi)觀賞鳥林的鳥類AI防疫監(jiān)管工作。
4.5 加強國際合作
由于野生候鳥具有不斷的遷徙流動的特征,對AI的防控并不是某個區(qū)域或國家的問題,而是世界各國政府必須要共同關注和面對的問題。新疆邊境線長,與8個國家接壤,隨著對外開放和旅游業(yè)的發(fā)展,新疆與國內(nèi)外的交往也日益頻繁,因此要加強國際合作。做到信息共享、聯(lián)合攻關,加強過境檢疫,對于做好AI的預警,防控AI從周邊國家傳入中國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 甘孟侯.禽流感[M].2版.北京:中國農(nóng)業(yè)出版社,2004.
[2] Fouchier R A, Munster V, Wallensten A 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a novel influenza A virus hemagglutinin subtype (H16) obtained from black-headed gulls[J]. J Virol. 2005, 79(5): 2814-2822.
[3] Monto A S. The threat of an avian infuenza pandemic[J]. N Engl J Med. 2005, 352(4): 323-325.
[4] Zeitlin G A, Maslow M J. Avian Infuenza[J]. Curr Infect Dis Rep. 2005, 7(3): 193-199.
[5] Olsen B,Munster V J,Wallensten A,eta1.Globle Patterns of Influenza A Virus in Wild Birds[J].Science,2006,312(5772):384-388.
[6] 王玉龍,華育平.禽流感病毒在野鳥種群中的分布特點[J].林業(yè)科學.2009,(45)3:128-133
[7] Webster R G,Bean W J,Gorman O T,eta1.Evolution and ecology of infuenza A viruses[J].Microbiol Rev,1992,56(1):152-179.
[8] Marm K,Aleksei A C,David W G,et a1.Predicting the global spread of HSN1 avian influenza[J].PNAS,2006,103(51):19368-19373.
[9] Webster R G.Yakhno M,Hinshaw V S,et a1.IntestinaIinfluenza.Replication and characte rjzation of infuenza viruses ln ducks[J].Virology,1978,84(2):268-278.
[10] Jennifer K. Thomas and Jennifer Noppenberger. Avian infuenza: A review. Am J Health Syst Pharm , 2007, 64: 149-165.
[11] Sims L D, Domenech J , Benign o C.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highly pathogenic H5N1 avian infuenza in Asia. Vet Rec.2005, 157 (6) : 159-164.
[12] Liu J, Xiao H, Lei Fet, et al. Highly pathogenic H5N1 infuenza virus infection in migratory birds.Science,2005,309(5738):1206.
[13] 成進,沙依蘭古麗,夏俊, 等. 2009年—2011年新疆雁形目野生鳥類禽流感血清流行病學調(diào)查與分析[J].中國獸醫(yī)雜志.2012.48(12): 3-6.
[14] 馬嗚.新疆鳥類分布名錄[M].2版.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A report of wildfowl avian infuenza monitoring in Urumqi City
Li Aiqia,Wang Tao,Yang Qiyuan,Chen Biao,Zhang Jie,Li Jianlin
(Urumqi Animal Disease Control and Diagnosis Center,Urumqi 830063)
The AI outbreaks would be harmful to human and animal health,and would cause severe economic losses and social impacts. The authors summarized the epidemic situation of wildfowl AI in Urumqi,explained the distribution and migration routes of wildfowls and reported wildfowl AI epidemic situation in Urumqi in the 2013 spring season,furthermore,offered the disease control countermeasures for AI in Urumqi City.
avian infuenza;wildfowl;Urumqi City;control;countermeasures
S855文獻識別碼:B
:1005-944X(2014)04-0063-04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科技援疆計劃項目(20099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