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遠
初到滬上的日子
上海是一座國際化大都市。
初到滬上的日子,我自己亦如同劉姥姥走進了大觀園,感覺有些眼花繚亂。繚亂的同時,望著黃浦江畔鱗次櫛比的樓群,擠在縱橫交錯、相互貫通的地鐵、輕軌里,穿行在南京路步行街潮水般的人流之中,甚至混在那熙熙攘攘的講著上海話的上海人之間……也讓我似有一種莫可名狀的眩暈感。
回想起當年的我,本是帶著一點憧憬、一點渴望,夾雜著一點點激情來上海的。就要在這個城市揮霍我的精力、我的才華、我生命中最最寶貴的歲月,于是,便不斷地提醒自己,先要努力再努力地適應這個城市快速的節(jié)奏,好讓自己疲憊漂泊的身軀在這個城市一隅,能暫時找到歸宿。
在上海的日子,一頁一頁地被撕去,被撕去的日子里,只知道馬不停蹄地往前趕路,感覺累了或者倦怠之時,偶爾也會停下腳步。那可能是一個夕陽將落未落的黃昏,也可能是在鬧市的街頭,周圍是如潮的人流,還有直沖天際、華燈初上的樓宇,如果恰恰是在南京路步行街世紀廣場一側,斜對面的那座歐式洋樓的樓臺上,說不準便會碰上哪位頭戴禮帽、身穿演出服、手拿薩克斯樂器的演奏者。那首《回家》的音樂,便悠揚而舒展地飄然而至,它緩緩地飄入我的內心深處。那美妙的音樂,以及來自五洲四海黑皮膚、白皮膚,更多是黃皮膚的行人,還有時尚的摩登女郎,璀璨的燈光,雅致的步行街……熱鬧極了,甚至覺得那繁華,正是自己所迷戀且追求的。可是,短暫的遐想之后,涌上心頭的,卻是久久的孤獨和彷徨。原來,這里所有的輝煌、熱鬧,和自己是沒有什么關系的,唯有那首薩克斯演奏的樂曲,正在撥動著自己的心情。
夜幕已經降臨,萬家燈火如小星星似地閃爍起來,盡管沒有一盞燈光是為我而閃耀。行走在茫茫人海之中,我忽而才真正明白:我是一位游子,這座喧嘩的大都市,只是我暫時的人生驛站……這瞬間的情懷,是多愁善感嗎?不是,僅僅是一種情愫而已!我已經來了,沒有艷羨,沒有憂郁,沒有悲觀。
趕上風和日麗、陽光明媚的日子,我依然會興致勃勃地背起相機,試圖去找尋先哲們留下的痕跡,或者捕捉這個城市美麗的片斷,使得自己汲取更多的養(yǎng)分和靈動,亦可愉悅、放松自己的心情。
不過,我的感受中,上??晒┯斡[的古跡,還真是少之又少。記得我最先游玩的是“七寶古鎮(zhèn)”,是沖著那句“千年上??雌邔殹倍サ摹!捌邔毠沛?zhèn)”雖有1000多年的歷史,也同屬于太湖流域的千年古鎮(zhèn),但是,和我曾經游歷過的小橋流水的江南古鎮(zhèn)比起來,還是稍稍顯得有些稀松平常。不過,在快節(jié)奏的上海,你要是百忙之余,能抽出這一點點閑暇,有時,倒不一定每次都要去那繁華的南京路,為了聽那首《回家》的樂曲,或者去外灘的黃浦江畔,傾聽那咆哮的江水聲。坐在“七寶古鎮(zhèn)”酒旗飄飄的小酒館內,身旁便是古韻味十足的八仙桌,泡一壺西湖龍井,或者來碗七寶大曲,悠閑地消磨幾個小時,也是另外一番別具風味的享受。
上海文明的活水——徐家匯
第一次去徐家匯,是源于為自己購買筆記本電腦。好友建議我去徐家匯購買,并且說,徐家匯在上海電腦數(shù)碼方面的地位,相當于北京的中關村。其實,徐家匯何止是電腦數(shù)碼,作為上?!八拇蟪鞘懈敝行摹敝坏男旒覅R,也是上?!笆笊虡I(yè)中心”之一,匯集了以“港匯恒隆廣場”、“東方商廈”為代表的眾多商業(yè)城,集聚了世界各地的名品。而且復旦大學的前身,著名的上海交通大學,便位于徐家匯。其繁華程度可想而知。但是,徐家匯最最了不起的,應該說它是上海文明的水源,最起碼也是上海文明的活水。這源于上海歷史上一個極其重要的名字——徐光啟。
徐光啟原籍上海,是明朝崇禎年代的進士,后來官至禮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他是明末著名的農學家、政治家、軍事家、科學家。在明朝將近300年的歷史中,曾經入過內閣執(zhí)掌過相位的人,最起碼也有近百人,但是,真正青史留名為我們所熟知的,可能也只有徐光啟了。徐光啟逝世于北京,第二年歸葬原籍上海,也就是現(xiàn)在徐家匯的光啟公園內,再后來,因為他的子孫大多居住在這一代,遂成徐家匯。
光啟公園實際上是徐光啟的墓地。我再次去徐家匯的時候,倒不是因為徐家匯的繁華,是沖著光啟公園而去的。在徐家匯這塊寸土寸金的地方,光啟公園大約20畝的占地面積應該說不小了。公園內有徐光啟墓、徐光啟像、徐光啟紀念碑、徐光啟手跡碑廊、荷花亭、水榭等景點,公園四周遍植水杉、夾竹桃、黑松等常綠喬木。園內曲徑回繞,樹木蔥郁,環(huán)境清幽。光啟公園的北面便是徐家匯天主教堂。
提起天主教堂,徐光啟和天主教的淵源頗深。年輕時,他游歷大江南北之時,在廣東結交了意大利傳教士郭居靜,徐光啟從郭居靜身上,第一次領會到了天主教的很多知識,當時的徐光啟,并沒有當作耳邊風一樣一聽了之,相反卻引起了他深深的思考。幾年以后,徐光啟赴京趕考之時,特意到南京拜訪了更加著名的歐洲傳教士利瑪竇,徐光啟虛心向利瑪竇探求人生真諦。再后來,他又結交了另一位傳教士羅如望,并且接受了羅如望的洗禮,皈依了天主教。皈依后的第二年,徐光啟便考取了進士。成為京官的徐光啟,常常去找正在北京的利瑪竇,這時,徐光啟和利瑪竇探討的話題已經非常廣泛,包括宗教、天文、歷法、數(shù)學、軍事、經濟,無所不及。因為徐光啟對于數(shù)學的濃厚興趣,他和利瑪竇一起譯出了一大套《幾何原本》,這部譯本,奠定了日后幾何學的基礎。再后來,官至禮部尚書的徐光啟,更是大力提倡西方科學文明,而且極力宣傳天主教。值得一提的是,70歲的徐光啟,又重新被崇禎皇帝召回,主持編寫了《崇禎歷書》,這應該說是徐光啟最大的成就了。這個開通、精明、聰慧的上海人,不但能夠左右逢源,游刃有余地周旋于朝野之間,更重要的是,他好學、機敏,能把傳統(tǒng)文化和剛剛吸納的西方科學文化相結合,有機地融入他的生命之中,而且推而廣之。
時鐘撥到了近代,不得不提到一個名字——倪桂珍。倪桂珍的外公是個不太有名氣的軍人,但是,這個軍人是徐光啟的第十三代孫,而倪桂珍是名震中國近代史的宋氏三姐妹的母親。倪桂珍繼承了先祖徐光啟的基因,她不但是虔誠的基督教徒,而且在數(shù)學方面有著過人的天分,倪桂珍哺育的幾個女兒,對近現(xiàn)代中國歷史的影響之大,自然是眾所周知的。這難道不是以徐光啟為源頭的徐家匯文明對上海文明的呈示嗎?因為徐光啟,徐家匯成為上海文明的活水,甚至是上海文明的水源。
車水馬龍的徐家匯,加上人流鼎沸的腳步聲,彰顯著現(xiàn)代徐家匯的繁盛和喧囂。但是,光啟公園內,還是有著一絲難得的寧靜。坐在用花崗巖雕成的徐光啟像前,這位先哲,他神情平靜而莊重地注視著外面的世界,我在想,他何止是上海文明的活水?
雍容典雅的浦江飯店
在一個閑暇的日子里,我特意去參觀浦江飯店。不是為了住宿,也談不上是游覽。
始建于1864年的上海浦江飯店位于虹口區(qū)的黃浦路上,原名為“禮查飯店”。中國的第一盞電燈、第一部電話、第一場半有聲電影,甚至第一次西式交誼舞會都誕生在這里。它是近代中西文明交匯的窗口。敘述浦江飯店這眾多第一的尊榮,已經能夠折射出它昔日的榮耀和輝煌。這座當時上海最有名的西商飯店,曾經是上海里程碑式的建筑。但是,吸引我前去參觀的緣由,恰恰不是源于這些因素,而是因為20世紀20年代,科學巨人愛因斯坦來上海的時候,曾經下榻于浦江飯店。
浦江飯店距離外灘很近,我是從外灘直奔浦江飯店的。到達浦江飯店的時候,已經是黃昏時分。走進帶有歐式風格的大廳,飯店內一直保有的那種古典風貌,讓人感覺別具風韻。我本想找個緣由,參觀一下愛因斯坦下榻過的房間,正在思忖,熱情的服務員相迎過來。他很客氣地對我說,愛因斯坦名人房和卓別林名人房,是提前早就預訂好的。我多少感到有點失望。
據(jù)說,愛因斯坦住過的那間客房里,還掛著他的畫像和一個仿制煙斗。坐在古樸而雍容典雅的飯店大廳一側,一邊回想著科學巨人愛因斯坦曾經在上海的足跡,時光似乎一下子又返回到了20世紀的二三十年代。
愛因斯坦曾經于1922年12月和1923年1月,兩次途經上海。有紀念意義的是,愛因斯坦第一次到達上海的當天,瑞典駐上??傤I事代表瑞典皇家科學院正式通知愛因斯坦,他榮膺1921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
在20世紀,有兩項物理學的重大成就,其中之一就是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天才的愛因斯坦寫下E=mc2時,年僅25歲。毋庸置疑,愛因斯坦是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難能可貴的是,他有著一位偉大科學家所應該擁有的良知和一顆偉大的良心。愛因斯坦雖然在上海的時間只有短短的幾天,但是,他犀利的眼光已經看出了中國社會的黑暗、中國勞動者的苦難,以及歐洲列強在這片土地上的作威作福。他在日記中記敘了他對中國的深切同情:“這個城市表明歐洲人同中國人的社會地位的差別……這是地球上最貧困的民族,他們被殘酷地虐待,他們所受的待遇比牛馬還不如?!痹诤髞淼?0年代,愛因斯坦聯(lián)合英美知識界人士,曾經大力聲援中國被捕的進步人士和知識分子。
帶著些許遺憾,我緩步走出了浦江飯店。夜色之中的上海外灘,燈火輝煌。華燈初上的浦江飯店,更是顯得璀璨奪目。不過,能夠在科學巨人下榻過的酒店切身感受,已經覺得無尚榮光。我的思緒也隨著絢爛的外灘夜景,瞬間回到了現(xiàn)實中。我想起了尚健在且被戲稱為“四朝元老”的著名語言學家周有光先生。周有光先生1906年生,至2013年,已經108歲了。周先生最初是搞經濟學的,1947年在普林斯頓大學做訪問學者的時候, 他的好友是在普林斯頓大學任教的著名經濟學家何廉。在何廉的引薦之下,周先生和同在普林斯頓大學工作的愛因斯坦有過兩次交流,用周先生自己的話說:“因為研究方向不一樣,談話內容就沒有什么特點?!彼?,一度忘記,直到晚年的時候,他才回憶起這段在外人聽來有些不可思議的“八卦”秘聞。
復旦大學百年校慶之時,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美籍華人李政道先生回憶,1952年,因為和楊振寧合寫的兩篇統(tǒng)計力學的文章受到愛因斯坦的邀請討論,一個多小時的討論之后,愛因斯坦鼓勵說:“祝你未來在物理學中獲得成功。”李政道回憶道:“愛因斯坦的手大、厚而溫暖?!睂τ诶钫纴碚f,這當然是一次非常難忘的經歷。
科學巨人愛因斯坦,不管是在他生前還是過世后,得到的溢美之詞,的確是太多了,不過,再怎么多,似乎都不過分,但是,讓我覺得最最溫暖、最最貼近心靈的贊美之詞,是李政道先生在1905年“愛因斯坦百年誕辰紀念大會”上發(fā)言中的一段話:“我們的地球在太陽系是一個不大的行星。我們的太陽在整個銀河星云系4000億顆恒星中也好像是不怎么出奇的星。我們整個銀河星云系在整個宇宙中也是非常渺小的??墒牵驗閻垡蛩固乖谖覀冃⌒〉牡厍蛏仙钸^,我們這顆藍色的地球就比宇宙的其他部分有特色、有智慧、有人的道德?!?/p>
夜色中的浦江飯店,也因為愛因斯坦曾經下榻過,顯得更加雍容而典雅!
走近常德公寓
好友文輝的家,位于靜安區(qū)的愚園路。因為他的家里,有我喜歡喝的“三泡臺”,所以,空閑的時候,我是常常去的。一個秋日的午后,天氣爽朗,我邀請他陪我去常德路走走,他自然沒有推辭。
大約20分鐘的時間,我倆便溜達到了所行目的地,常德路195號——常德公寓,好友看著我拿起相機,鏡頭朝著余秋雨先生所題寫的牌匾拍照時,方才如夢初醒。我眼中的他雖是個“上海通”,在這之前,他也是不知道,自己的家和一代才女張愛玲故居,距離竟然是如此之近。
隨著李安所導演的電影《色·戒》上映,常德公寓的知名度也是陡然提升。生前一向處世低調的張愛玲,一定也沒有想到,因為自己的作品連同被提攜起的名人價值,使得常德公寓失去了往日的寧靜。我自己亦沒有免俗。不過,今天還好,能夠看到的行人,只有我們自己,從公寓內也鮮見有出入的住戶。乘著好友去附近的小店買啤酒的空閑,我獨自端詳審視著這座矗立在十字路口的七層法式洋樓:墻面是有些女性化的肉粉色,墻壁夾雜著洋紅色的磚塊和咖啡色的線條。樓前的幾排法國梧桐樹倒是顯得生機勃勃。整座公寓雖然看似古老、陳舊,卻仍然顯得古樸而雅致,亦如張愛玲孤傲的氣質一般,冷眼觀望著周邊的繁華與喧囂。
常德公寓是張愛玲在上海最后生活的寓所,1939~1947年長達八年的時間,張愛玲生活在這里。也是在這座公寓里,張愛玲完成了《公寓生活記趣》、《傾城之戀》、《金鎖記》、《心經》、《花凋》等經典作品。特別是1944~1947年間,更是她寫作的高峰期。在這段日子里,對張愛玲來說,最重要的一個人,當屬汪偽政府要員胡蘭成了。
胡蘭成最初讀到的張愛玲作品是《封鎖》,后來又在《天地》雜志上看到了張愛玲的相片,因為文人之間的惺惺相惜,他想盡一切辦法和張愛玲會面,而且一談就是數(shù)小時?!耙驗橄嘀?,所以懂得”,兩個人有了知交之感。胡蘭成是懂得張愛玲貴族背景下的優(yōu)雅的,僅僅是“懂得”二字,也許就是張愛玲愛上胡蘭成的最大原因了。張愛玲本來就不是一個世俗的女子,她沒有以塵世的價值觀去品評胡蘭成,她只把他當作一個懂她、愛她的男人,即使他是汪偽政府的漢奸,即使他還有妻室,她也沒有想過天長地久的愛情。后來,胡蘭成于1944年和他第二任妻子離婚,只以一紙婚書為憑,便與張愛玲結為夫妻。從張愛玲送給胡蘭成刊登在《天地》雜志上那張照片后面的題字,便可感受到,這個孤傲的女子對胡蘭成傾心的程度:“在你面前我變得很低很低,低到塵埃里。但我的心里是喜歡的,從塵埃里開出花來。”
胡蘭成畢竟是一個毫無責任感的人,動亂的時局之中,他到武漢不久,便又愛上了漢陽醫(yī)院的一位護士。甚至改名換姓逃到溫州的時候,身邊又有了別的女人。在對于胡蘭成濫情的失望中,張愛玲知道,她這一生最美的愛情,已經走到了最辛酸的盡頭。
在那風雨飄搖的年代,美麗、聰慧、孤傲的張愛玲,看盡了紅塵世俗,也看清了人生的荒謬和人間的悲歡。她以特立獨行的處世方式,對抗著屬于她的孤獨和凄楚,用深沉憂郁的文字,描寫著那個年代人們的情感和命運,悲歡和離合。
1995年的中秋之夜,曾經矚目中國文學界的一代才女,孤獨地卒于洛杉磯的一間公寓內,享年75歲。對張愛玲來說,幸運的是,寫作貫穿了她的一生。
江南秋日的微風,一縷一縷吹過來,極溫和,秋風也吹醒了似乎有點微醉的我。柔和的秋風,用它中性的浪漫,消解了大地的綠色,使得已經收獲了的秋天,和諧而高貴,靜謐而安詳。應該到離開此地的時候了,我會記?。阂粋€秋日的午后,我走近一代才女生活、工作過多年的公寓。姑且套用一句張愛玲曾經寫過的凄美文字結尾吧:“我是一朵不開花的花,尚未學會綻放,就已經學會凋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