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正處在信息社會之中。眼下,從“校校通”到“班班通”,從“遠程教育”到“農遠工程”,我國的基礎教育網絡建設正快速發(fā)展。伴隨著新一輪教學改革浪潮,教師接受現(xiàn)代教育技術的熱情空前高漲,多媒體技術正被廣泛用于課堂之中。
毋庸置疑,較之其他教學手段,多媒體有其無可比擬的優(yōu)點。它利用計算機對文本、圖形、圖像、聲音、動畫、視頻等多種信息進行綜合處理,以圖像的魅力、音效的張力、視頻的魔力呈現(xiàn)一個個獨特而精彩的課堂。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手段,多媒體的引入,通過傳統(tǒng)方式與電子資源的有機整合,改變了封閉、單一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使課堂教學更生動、更豐富。如能充分發(fā)揮多媒體教學化靜為動、化難為易、化抽象為具體、化單調為多元的功能,課堂教學必顯新氣象。然而它的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也不容小覷。
一.多媒體教學的主客錯位
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一堂有內涵、有生命的語文課,應是在學生、教師、文本、生活多層面的對話中,在教師尊重包容的目光里,在教師智慧靈性的引領下,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來完成知識與能力、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全面提升。教師無論是利用教材或是運用多媒體組織教學,都是為學生的“學”,“學”是教學的中心,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然而不少教師在設計課件時依然體現(xiàn)的是“教師中心”,對學生興趣、狀態(tài)、感受、需求視而不見,只顧追求熱鬧好看。處理教材、設計教學時,不管需不需要,一味使用多媒體,將大量的文字、圖片、音效生硬引入課堂,塞給學生,置學生于無奈無語且無為之地,學生連筆記都來不及記,更不要說消化鞏固了。過多的短時記憶、無意注意致使課堂教學流于形式,提倡以學生為主體,純屬奢談。
有效的課堂應該是平等的課堂,學生參與的廣度、深度、效度是評判一堂課優(yōu)劣的重要標準。當前一些教師把媒體的參與放在了第一位,忽視了學生的參與;滿足了自己對多媒體的獨鐘熱情,卻澆滅了學生思維靈動的火花。因生搬硬套多媒體教學而預留給學生的空間太小、時間太少,因強烈的多媒體展示欲而忽視了學生的參與與互動,更遑論個性的培養(yǎng)與發(fā)展。一哄而起的多媒體課堂教學重拾教師主導的強勢,傳統(tǒng)的“人灌”變成現(xiàn)代的“機灌”,學生主體地位再次跌入谷底,典型的“穿新鞋走老路”。
二.多媒體教學的淺層體驗
課堂多媒體技術是視覺和聽覺技術,而語文則是視覺、聽覺和想象的藝術,前者著眼技術層面,后者更關注內在精神,二者區(qū)別顯而易見。語文教學重點應該放在語言的感悟和思想的啟迪上,而不是一次次視覺的沖擊、聽覺的震撼。《語文課程標準》告訴我們,“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當下很多教師執(zhí)教公開課,執(zhí)意追求多媒體教學熱鬧好看,無視學習過程中的個性化行為,尤其是語文學習的精神層面的交流互動,缺少對學習過程中心理狀態(tài)的關注,教師成為一名“放映員”,學生極其被動地接受各種感官刺激,浮光掠影地感知文本,思維完全停留在簡單淺層狀態(tài)。堂上表演熱熱鬧鬧,課下收獲空空蕩蕩。
教師一定要把讀書、思考的時間還給學生。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讓他們多讀書,讓學生通過所讀到的文字自己去體會,去領悟,而老師要退至后臺,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角。著名美學大師朱光潛在《談美》中送給讀者一句話:“慢慢走,欣賞??!”他語重心長地告誡讀者,一個人享受閱讀、品味文學之美的過程,如同欣賞美景一樣,只有在文本中慢慢地走,細細地觀察,才能從中發(fā)現(xiàn)別人不曾留意的東西,才有可能與文本真意不期而遇,才能走進作者,含英咀華,與經典對話。
語文學習,朗讀本身就是對課文最好的領會與演繹,在瑯瑯的讀書聲中,文字的張力、優(yōu)美的意境、豐滿的形象都能通過朗誦得以充分體現(xiàn)。語文課,教師要多給學生提供朗讀的機會,通過朗誦做到心到、眼到、口到,強化記憶,化無聲為有形,喚起感情,豐富語匯,培養(yǎng)口語能力,同時讓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深入領悟文章要旨。
三.多媒體教學的急功近利
多媒體教學雖然給我們帶來了諸多便利,但并非越多越好,更不是越花哨越好。有些教師過分夸大它的作用,認為多媒體容量大、簡便好看,于是就將各種圖文資料東拼西湊,然后隨意地輸入電腦。在他們看來,教師只要在課堂上控制這些媒體的播放順序就算完成了教學任務,時尚又實用。不少教師簡單認為,這種高級的幻燈片就是多媒體教學。受此影響,一些教師拋棄傳統(tǒng)教學方法中合理的東西,無視語文這一人文性學科的特性,上課必是多媒體、板演必是PPT。課堂上,教師表演多了,學生筆記少了;鍵盤聲多了,誦讀聲少了;教師關注電腦多了,關注學生少了;語文課沒有了誦讀吟哦,沒有了字斟句酌,沒有了含英咀華,沒有了交流碰撞。一句話,語文課沒有了語文味。打著多媒體的幌子,教師不用普通話、不練粉筆字,學生疏于記筆記、荒于讀課文。一堂課下來,學生得到的只是一些雞零狗碎的關于圖片、聲音、動畫的記憶。此等急功近利如不有效遏制,將極大地消解漢字的豐富內涵和漢語的獨特神韻!
語文內在的本質是語言和思維,語文課上的板書則是將語言與思維視覺化的一種手段。教學中,教師根據(jù)教學目標選取不同的切入點,對文本條分縷析,概括摘要,形成板書,它將形象性與邏輯性巧妙結合,將教學技術與教學藝術融于一體,喚起學生注意,起到概括強調、以簡馭繁的作用。很難想象,一節(jié)沒有教師板書的語文課是成功的課。不管科技如何發(fā)展,就像“機腦”替代不了人腦一樣,“白板”替代不了黑板、“機寫”替代不了手寫,“板演”替代不了板書,語文教學尤其如此。
四.多媒體教學的交互缺失
不恰當?shù)剡\用多媒體往往讓教學變得單一化、機械化、程序化,而教學過程總是千變萬化的,課堂教學的魅力不在于預設而在于生成,只要有學生個體的存在,就會有各種各樣問題的提出。多媒體教學既要處理好教師與學生的互動,也要有機器與學生的互動。時下很多教師將教學內容與程序一股腦羅列在課件上,甚至板書都事先設計好了?!罢埦氘Y”式的問題設計,強迫學生接受自己事先準備好的答案,否則絕不善罷甘休。課堂設計也忽略了多媒體與師生間的互動,缺少人機間的討論與反饋,缺少即時性評價與調控。endprint
課堂反饋是教學中的重要一環(huán),教師對課堂信息反饋的敏銳度是檢驗課堂教學效果的關鍵。很多教師都有這種體會,擔任兩個同類班級的教學,上同一內容的課,在第二個班上課效果往往勝于前一個班,這是因為在給第一個班上課時,教師已根據(jù)學生的信息反饋,有意識地重新組織了第二次學習,構建了輸出信息——接受反饋——控制調整的反饋鏈。這一過程有利于學生強化正確,改正錯誤,找出差距,改進學習;對教師來說,有利于及時調控,改進教法,因材施教。所以,多媒體設計應該揚人機互動之長,借鑒交互模式,運用PowerPoint或Authorware軟件,制作具有一定交互控制功能的多媒體課件,讓學生參與到與機器對話中來,設計體現(xiàn)學生的合作過程、表述過程、反饋過程;要善于設置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問題情境,為他們提供交互式的人機對話平臺。此外,評價也是多媒體教學過程的一部分。多媒體教學設計應考慮學生有可能出現(xiàn)的各種認識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并設計相關的評價環(huán)節(jié),優(yōu)化課堂教學結構,真正發(fā)揮多媒體教學之長,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如今,隨著社會節(jié)奏的加快,網絡的飛速發(fā)展,我們正生活在淺文化、速食文化時代。這種文化存在狀態(tài)反映了社會發(fā)展處于尚未成熟時期,我們大可不必憂慮。值得憂慮的倒是這種淺文化正打著時尚的旗號沖擊著經典的傳統(tǒng)文化,對此我們不能習慣性照單全收。如果我們習慣于簡單地一味攝取,那么終會造成極端的營養(yǎng)失調、產出畸形怪胎!
面對廣大一線教師,我想說,首先更新觀念,多媒體教學勿求多但求精;其次,提高課件制作水平與技術含量,每一屏每一鍵、每一菜單每一窗口都要精心設計,增強人機互動,彰顯反饋功能;再次,周密安排,保證多媒體教學效果,播放前、播放中、播放后要做什么、怎么做,播放什么,何時播放等,教師都要事先全面考慮;第四,處理好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關系,重視聽讀說,留下粉筆字,凸顯語文味,把語文課教成本真語文。
面對教育管理部門,我想說,建立健全多媒體教學管理與評價制度,科學引導教師結合本學科特點合理使用多媒體。及時加強教師專業(yè)培訓,培訓內容包括多媒體教學思想、應用軟件、網絡基礎、課件開發(fā)、網絡教學、信息技術整合在內的基礎知識。成立以專業(yè)教師為主的多媒體課件制作中心,在專業(yè)教師的指導下,讓廣大教師逐步獨立制作科學實用的課件。拓寬多媒體交流平臺,增加信息接入點,建立教育教學資源庫、電子書庫、影視庫等,并最大可能實現(xiàn)資源共享。
電子資源開發(fā)者應加大對教育應用軟件的開發(fā),有針對性的開發(fā)諸如有電子備課軟件、學科教學軟件、班班通軟件等。
多媒體進課堂,對于我們教師不單純是教育技術的要求,更有教學觀念更新的期待,它必然引發(fā)我們對教學設計、課堂結構、教學方法等一系列問題的思考。多媒體在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也是很多學科的共同問題,迫切需要我們及時因應,希望社會各界對此高度重視。讓我們借新課改東風,以多媒體為翼,振翅高飛,愿傳統(tǒng)教學與現(xiàn)代教育技術對接之旅漸入佳境。
王磊,語文教師,現(xiàn)居安徽潁上。責任編校:舒 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