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毅非
2013年,汽車業(yè)走過了頗為波瀾壯闊的一年。車企可以捭闔縱橫的一年,競爭正在走向深入。電動超跑特斯拉在全球掀起了旋風并快跑進入中國,不僅成為新能源汽車先鋒,更彰顯IT技術革新傳統(tǒng)汽車業(yè)的大趨勢;日系車在經歷過風波之后卷土重來,已是更為理性和成熟的新模樣;背負厚望的紅旗宣布重出江湖,翅膀硬了的哈弗獨立單飛,汽車合資仍在急速推進,但已經有更豐富的姿態(tài),兼并重組也展開了新浪潮,即使更多的仍是走馬圈地。
高頻詞之一:汽車“三包”
汽車“三包”規(guī)定的出臺是一個進步,必將喚醒更多消費者的維權意識,隨著汽車市場飽和度提高,以及汽車企業(yè)之間競爭激烈程度加劇,汽車企業(yè)本身對于消費者權益的保護將成為更加重要的競爭手段之一。
高頻詞之二:汽車限購
大城市治堵和治污是一個長期的系統(tǒng)性工程,而限制汽車保有量增長速度,成為最容易被啟用的治理措施。也有觀點認為,應該限制汽車使用而不是購買,因此應該大舉提高燃油稅,減少汽車的開動率。但從目前形勢來看,汽車限購在未來幾年的全面蔓延,預計將不可避免,汽車業(yè)需要對此做好充分的準備。
高頻詞之三:缺陷汽車召回530.2萬輛
在缺陷產品召回上,2013年全年缺陷汽車共召回530.2萬輛,創(chuàng)歷史新高,涉及國產車、進口車以及輪胎產品,維護了法規(guī)的尊嚴,保障了汽車消費者權益。
高頻詞之四:日系車復蘇
多數(shù)日系車企多缺乏豐富的產品線,產品更新也較為緩慢,直接導致競爭力的下降。而經歷過危機之后的日系車企迅速變得成熟,啟動更為本土化的發(fā)展戰(zhàn)略,通過本土化研發(fā)來強化產品線,并實施更為良性的市場策略,這都將迅速重塑日系車的競爭力。
高頻詞之五:PM2.5“元兇”
大城市汽車保有量的迅速膨脹,被認為是引起PM2.5肆虐的“元兇”。但實際上,東京、紐約等世界大城市的汽車保有量都超過800萬輛,但城市空氣質量可能并不會比北京差。這說明除了控制汽車保有量快速上升進一步加劇環(huán)境污染后,更要嚴格實施汽車和油品環(huán)保標準才是根本之計。
高頻詞之六:汽車合資多元化
汽車合資股比限制為內資車企設置一道緩沖帶,如果貿然放開將失去對合資公司的控制,中國品牌汽車也將面臨外國品牌更大的沖擊。但無論如何,中國汽車業(yè)進一步的開放是大勢所趨,只是開放步伐的緩急輕重區(qū)別。
高頻詞之七:2000萬輛
汽車產銷規(guī)模兩次千萬輛級別突破都有些戲劇性。2009年在實施汽車消費刺激政策的情況下,車市的“井噴”完全超出預期,但也形成了需求透支,以至車市大起大落,此前兩年徘徊在2000萬輛關口而不能突破。這說明中國車市的需求潛力仍然很大,將支撐市場繼續(xù)平穩(wěn)增長,但與此同時也將越來越受到交通和環(huán)境壓力的約束,不可能再現(xiàn)“井噴”盛況。
高頻詞之八:公務車急轉彎
公務車采購向來是車企爭奪的一大市場,但也長期受到地方保護等非市場因素的干擾。改革之后公務用車可望真正回歸市場化,對有競爭力的品牌將帶來真正利好。